咩~咩~羊
记得小学时读《红楼梦》,一直把薛宝钗看作是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绊脚石,只是片面地认为她不过是个为了爬上“宝二奶奶”的宝座而不择手段的奸诈之人。然而在今天,我懂得了她的内在……或许她的正直善良在有些人看来只不过是虚情假意,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在林黛玉独自垂泪之际又是谁伸出那双温暖的手去抚平她心中的悲痛?林黛玉因贾宝玉与薛宝钗亲密无间而心怀嫉恨,对于林黛玉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冷嘲热讽,她又何时怨恨过?由此可见,薛宝钗绝非心胸狭窄、图名图利之人。也许有人认为薛宝钗的宽宏大量只不过是为今后的“宝二奶奶”垫下基石,为搏得王夫人的欢心。真是如此,那么大观园的佣人们又为何夸她“宝姑娘无一人可及,如此大家闺秀百里挑一”?或许,人们都会为“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垂泪——一身多病,多愁善感。难道,薛宝钗就不值得我们同情吗?她同样只有母亲,一个缺少父爱的人岂能用“幸福”两字来形容!不否认,薛宝钗的确倾心于贾宝玉,虽然“金玉良缘”促成了她“出闺成大礼”,但她得到幸福了吗?到头来,她还不是遭受了“独守寒窗,金钗雪里埋”的冷遇?“水流花谢两无情。”由此看来,她也不是封建礼教中爱情的牺牲品吗?虽然她扼杀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酿成了悲剧,但这是她所愿意得到的吗?在这封建制度的束缚下,又有多少人敢于向封建罗网冲撞?当宝玉得中乡魁,宝钗满心欢喜,满以为“凤冠霞帔”的日子不远了,却不想宝玉一去不返,自己落得冷冷清清守空闺。请问,这也能称得上“幸福”?薛宝钗的“小惠识大体”,出众的才华,诚挚的心灵,宽宏的态度无不显示出她大家闺女秀的风范,尽管言行时常带着封建社会的烙印。总而言之,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是不能用“好”“坏”二字简而论之,如果只是那样敷衍了之,则太过偏激、武断了。这就是我——一名中学生的一点肤浅的见解。
梦想成真罗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人物命名时颇具巧思,人物的名字和命运息息相关。“娇杏”为“侥幸”,“冯渊”为“逢冤”[],可见名字的重要性,名字暗含了人物的命运,人物的一生从名字中就可见一斑。而通灵宝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曹公绝不会随意使用一个“玉”字。《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总的来说就是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足可见“玉”字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它所蕴含的美好祝愿。《红楼梦》中的“玉派女子”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拥有着“玉”一般的美好品质,“玉”与人物紧密结合,我们主要探讨的就是玉派女子的“玉德”。《红楼梦》中的六位玉派女子按身份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小姐、丫鬟和优伶。以下,我们就按照这三大类对《红楼梦》中的玉派女子进行剖析。
忘忧毛球
<我眼中的宝黛钗>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一 贾宝玉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二 林黛玉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薛宝钗说完了宝黛,那自然要说说宝钗了。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神話0814
曾经的拙做,希望会有所帮助。任是无情也动人《红楼梦》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抓象牙花名签子,薛宝钗伸手一掣,掣出牡丹花的签子:“艳压群芳”,并有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在曹雪芹对薛宝钗所有描写中,我对此印象最深。因为我认为这一句诗是对薛宝钗最好的注脚。在金陵十二钗中,被塑造的最立体、最有争议性、最让我们猜不透摸不明的怕就是薛宝钗了。显而易见,她的感情极其冷漠,直到“冷中透出一丝阴森”,可这并不妨碍她性格另一面的温柔敦厚,也不妨碍贾府上上下下对她的称赞和喜爱;她学识广博,吟诗弄赋也算是十二钗中的佼佼者,甚至对于禅理也颇有心得,按说这样的人应该像黛玉或者妙玉一样有一份清高和超凡脱俗才是,然而恰恰相反,她竟对权钱利益颇为看重。与其她姐妹比起来,她的城府极深,却又不像王熙凤,王熙凤聪明毕露, 她是绵里藏针,一出“薛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看得令人心惊胆寒。她令人爱不得也恨不得,我们感慨她的才气,又恼恨她的俗心;我们佩服她的圆滑,又痛恨她的圆滑;我们欣赏她的冷,又惧怕她的冷。对于她,我想任何人也说不清楚对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感叹居多还是痛恨居多?可我们要承认,曹雪芹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是动人的,虽然无情,依然动人。不知道读者对她的恼恨中又没有这样一种成分:她是替代黛玉与贾宝玉成婚的,她苦心设计的与贾宝玉的婚姻不仅使宝玉抱恨终生,也让黛玉无比凄惨地含恨冤死(有争议,暂从高额续本)。也许如果宝钗最终没有扯入宝玉的婚姻,我们对她的恼恨或许会少一些。说她无情不假,尤三姐因情自刎,连薛姨妈都扼腕叹息,她却可以“并不在意”,还说“这是他们前生命定”“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并立刻转换话题,叫薛姨妈让薛蟠打发人情,将贾府上下的人都打点到了,连赵姨娘都替她说好话。这就是薛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还是王熙凤说的对,尤三姐的死与她的事业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于是她认为自己连伤心的必要都没有,倒是打点人情,搞好关系是她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她的“无情”中不免还有一丝“有情”,就是她对贾宝玉的感情。她本来是作为待选入宫的身份来到贾府的,如果她是彻底的好利益之人,她不会眷恋贾府的一丝一毫而是赶快想办法入宫去(依她的才貌和心计,得宠应该不难),可是“待选入宫”之事从此再也没提起过,她倒是开始一心一意设计起她与贾宝玉的婚姻来(比如说那来历可疑的金锁和冷香丸,还有她的一味讨好王夫人和贾母,构陷林黛玉等)这就表明她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追名逐利之人,她对贾宝玉的感情一定程度上胜过了自己强烈的好名利之心,她身上这罕见的一丝柔情也让她整个形象变得有一丝可爱起来(比如曹雪芹在宝钗探伤中对其“眼圈微红,双腮带赤”的描写)。还有她对林黛玉姐妹加情敌的复杂感情。她构陷林黛玉的地方很多,而且每次用计都很毒,毒到让人拍案的地步。比如金钏儿投井自杀,王夫人想好好安葬她,用“姐妹们的新衣裳给她两件装裹”,可又怕林黛玉忌讳,偏宝钗愿用自己的衣服给她,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她不会无知到不知道这句话的后果是什么,她显然知道。这一招极狠,不仅博得了王夫人的欢心,也疏远了王夫人与林黛玉本来就淡泊的感情。可是若说她对林黛玉完全是嫉恨并欲置之死地,那也不对。她的内心里其实和林黛玉还是有一丝惺惺相惜的姐妹之情的。林黛玉多次伤感自己的命途多舛,是她不厌其烦的每每劝说,还有林黛玉在酒席上不小心说出了不该说的《牡丹亭》的唱词,也是她背地里给林黛玉说明。虽然说这里面当然还是虚假的成分居多,可是也不能说她没有一丝温柔之情。她当然虚伪,但也不是彻头彻尾的虚伪,她还是有一份真性情,只是很少能被触发而已。她在大观园的权场上自然赢了,赢得彻头彻尾,可是她在情场上显然输了,输的也彻头彻尾。她有可以和林黛玉相抗衡的才气,她的苦心设计最后也修成了正果,促成了她与宝玉的婚姻,可是从书里我们看到,贾宝玉自始至终也没有对她产生一丝眷爱之情,她的苦心换来的是一生孤寡(暂从高鹗续本),她和王熙凤一样,费了一生心机,换来了一场空。这也是薛宝钗,一个薄命的聪慧女子,什么也没得到的聪慧女子。或许这也是命中注定,如果当时她入宫了的话,起码不会得到这样一个尴尬的结局,当然也没有了那些悲悲喜喜的故事。如果说十二钗中做人最成功的,那肯定是薛宝钗。想想看,在整本《红楼梦》中,曹雪芹一共描写了大约五百多个人物(一项统计,把光有名字出现而没有事迹的也算上了),庞大的四大家族,上上下下又何止五百多个人!可是在这样一个尔虞我诈、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薛宝钗却博得了所有人的喜爱,一个最高明的政治家也不过如此了,你说她做人圆滑,难道只有圆滑就足够了吗?王熙凤圆不圆滑?王夫人圆不圆滑?探春圆不圆滑?甚至不屑于圆滑的林黛玉都有圆滑的时候,可是她们做人显然没有薛宝钗那样成功。都说管理这一大家子是一项容易得罪人的活,探春和薛宝钗一起管过一段时间,结果是探春把自己的母亲赵姨娘得罪的彻彻底底,而薛宝钗竟然凭此又笼络了一次人心,这不是才能是什么?读到这里我想我们只有瞠目结舌的份。“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仅仅是“小惠”,就能“全大体”,这就是才能,这也是她的动人之处。这方面她的聪慧无人能比。其实想想我们自己, 对薛宝钗刻薄的评价是不是也有一些不公呢?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位薛宝钗,还有一位林黛玉,你喜欢薛宝钗还是林黛玉?有多少人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清高?林黛玉的清高不俗我当然深深喜爱并且非常佩服,可放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理解她接受她?倒是薛宝钗颇有渔父“能与世推移”的味道,也能博得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喜爱。我这里并不是薛宝钗讲情,我也痛恨她的媚俗——可,注意, 这是她存在的现实意义。曹雪芹说贾宝玉是天上的“神瑛侍者”, 而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这不是随意安排的。像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人,现实中很难存在,即使存在着也会在险恶的社会中被排挤到边缘。曹雪芹之所以把他们安排成天上的神,是不是也含有者这样的一层意思:他们终归是天上的人物,他们的高洁不俗是天神与生俱来的禀赋,我们只能仰头去看,只能幻想。曹雪芹没有把薛宝钗安排成什么花神,因为薛宝钗是“地上”的,她的才气她的容貌都是凡人的,在怎样不凡也是凡人的不凡,她是俗世中最成功的人,是我们这些整天在红尘中忙碌的人的缩影。 而林黛玉是神中最不凡的,“生不同人,死不同鬼”,然而这最不凡的神一旦降落在人间,也会这样的被人排挤,也会这样的命途多舛,不象是善男信女整天顶礼膜拜的木头偶像那样有我们想象中的“完美”,这里是不是也包含着曹雪芹另一层的对现实无奈而悲酸的讽刺呢?在《红楼梦》的判词中,曹雪芹评价薛宝钗时说“可叹停机德”, 这个“叹”字颇有意味,这似乎也代表了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叹”, 叹她的才貌, 叹她的能力, 叹她的智慧, 叹她的追名逐利, 叹她的一生,喜爱痛恨感慨, 这些复杂的感情凝聚起来,就凝聚成这复杂的薛宝钗, 这“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
中心思想等等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
相似宝玉石的常规仪器鉴定摘要:笔者对相似宝玉石进行了论述,重点叙述了28种相似宝玉石品种的鉴别与相似宝玉石品种的区别特征。关键字:相似宝玉石鉴定特征区别 1、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珠,它留下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让后人研究,学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书中二位至关重要的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在作者曹雪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