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ranrenxiaoyao
抽象表现主义 ◎概念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是在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特点认为艺术是抽象的,且主要是即席创作的。从技巧上说,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无意识,自发性,随机创作等概念,在后世被杰克逊·波洛克随意溅滴在地板上的油彩画作不断运用。一般认为,波洛克是以马克思·爱伦思特Max Ernst的作品为学习对象的。 抽象派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于它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强度,还有自我表征等特性。这跟表现主义反具象化美学,和欧洲一些强调抽象图腾的艺术学校:如包豪斯,未来派,或是立体主义等,都有呼应。抽象派的画作也往往具有反叛的,无秩序的,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地位它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美国兴起此艺术运动跟当时纽约想要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是有影响的。 也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的运动,享有的地位无与伦比。它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自此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代表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最能显示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征。自1947年起,他采用了将大幅画布平辅在地上,再在它周围走来走去,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的画法。绘画的过程变得像某种祭礼中的舞蹈,他整个身体都在运动。催眠状态般的专心致志和彻底的身心投入,是一幅画形成其"独立生命"的关键所在。他的作品一旦完成,那些密布画面、纵横扭曲的线条便传达出一种不受拘束的活力,随心所欲的运动感,无限时空的波动以及其内在的力量。从波洛克的代表之作‖薰衣草之物‖中,可以领略抽象表现主义的精神。乍一看上去,一团如麻的线条互相交织着扑面而来。近看画作,是颜料直接滴洒在画布上。画面没有任何可辨识的形象,到处充溢着奔放自由的激情。画面也没有空间透视,但又不是平面的。波洛克创造了一种暧昧的空间,大部分的笔触悬浮在这块表面的后方,悬浮在被有意压缩了的、被剥夺了透视关系的空间之中。前景与后景相互渗透,在人的视觉当中跳来跳去。 波洛克自己这样描述他的作画过程:"我的画不是从画架上来的,作画前,我很少绷钉画布,我宁愿把未绷紧的画布钉在坚硬的墙壁或地板上。我需要一块坚硬的平面顶着。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舒服些,这样我觉得更接近我的画,我更能成为画的一部分,因为我能绕着它走,先在四边入手,然后真正地走到画中间去,这很接近西部印第安人用沙作画的方法。" "我又进一步抛弃画家们常用的工具,象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等。我宁愿使用木棒、泥刀、刮刀和稀薄的流质颜料,或者一种和了沙的厚涂料,加上破碎玻璃或其他通常不用的材料。" "当我作画时,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我才看到我是在做什么。我不怕反复改动或者破坏形象,因为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力求让这种生命出现。只要我与画面脱离接触,其结果就会一团糟。反之,就有纯粹的和谐,融洽自然,画也就完美地出来了。" 波洛克对美国印第安人艺术的造型特点印象很深。在他看来,印第安人像真正的画家那样,在捕捉恰当意象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完整的,在绘画题材的构成方面也有很强的理解力。他们的色彩主要是西方化的,他们的视觉具有一切真正艺术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他认为艺术是源于印第安人的"沙画"艺术,所谓"沙画"就是将涂彩的沙子漏过指缝洒到地上,组成一种彩色的图案。 波洛克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造成的画面一开始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普遍愤怒,但在极少数人的眼中,他是绘画艺术中的反叛英雄。有人说看他的画对眼晴是一种历险,其间充满惊奇的欣喜。但波洛克对公众的看法多半不予理睬,继续着魔似地作画。他不再给作品命题,而只是在完稿时编上一个号码。他认为作为观众观看现代艺术时,不必寻求什么,"只要随便看--要留意绘画给人的感受,而避免他们寻求的题材问题和先入之见。"当被问道 "在抽象绘画中刻意寻求意蕴和表现对象会不会打断对作品全神贯注的欣赏"时,他答道:"我想它应该是一种享受,就像音乐一样--不久你会喜欢它或者讨厌它。但这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我喜欢这花,而不喜欢那花,我想--总得给人一个机会。" 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可算作抽象表现派运动的组织者,他是一位学识丰富、精力充沛的艺术家。他早先学习历史、评论和哲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随着抽象表现主义开始形成,马瑟 韦尔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1947到1948年,他是具有影响的杂志《可能性》的编辑之一,1948年他和三位著名画家威廉·巴齐奥蒂(William Baziotes)、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和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一起,创办一所艺术学校。1951年他出版了一本达达派画家和诗人的作品集,这本书的出版是"新达达派"诞生的最早信号之一。 马瑟韦尔同时是一位多产的画家,其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名为‖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的系列作品。画面主要是黑色的大笔触画在白的背景之上,形成几何化的团块和结构,具有一种纪念碑式的沉稳厚重之感。和波洛克一样,他的笔触也是随意的,所不同的是在作画过程中,马瑟韦尔的理性的力量总是可以起作用的,他试图平衡意识与非意识,在自由表达和保持一定的画面构图之间做出协调。这一系列作品的题材来自于欧洲近代史,西班牙内战爆发时他才二十几岁。画面的每一个笔触似乎都是作者在怀着依恋之情回忆着自己的青年时代。他的作品同时也表明在四五十年代美国风行的"主观性"绘画,并非没有能力处理历史题材或社会题材,而欧洲人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只是一种"即兴"艺术也是一种误解。同样是战争题材,我们将马瑟韦尔的系列作品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一比较,可以看出艺术向前推展的进程。作为立体派代表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分割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而在马瑟韦尔的作品中,我们连一度令人吃惊的分割的形象也找不到了,剩下的只有笔触,色彩也简化成了黑白二色。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从作品中找到作者的情感和绘画的主题。某种程度上,这样"无意识"地以游动的笔触来表达,比毕加索创作是更为直接,直通人的心灵。作者无须借助描画形象来传达情绪,笔触中已包含了一切的表达。 1949至1976年间,马瑟韦尔创作了差不多150多幅哀歌主题的变体画。他又于1968-1972年左右开始了对其艺术生涯中第二个伟大主题的实践,代表作品是1969年的‖开放第24号‖。作品由一个单一色块的平面和炭笔线条构成,这种对大规模色彩的表现的探索,包括从相对统一,但非平涂的色块到有节奏感,多样化的画法,形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是形式要素简单的排列,正如中国书法的气韵贯通。 马瑟韦尔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研究比较全面,并且做了有选择的吸收。他对"梦境"不感兴趣,而乐于对某种强烈性和庄严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发挥。1976年初,他着手表现一个新的主题,也正是从这时起,马瑟韦尔进入了他事业中最多变化和多产的阶段。成为具有独创力的抽象主义代表。 弗朗兹·克兰(Franz Kline)的作品也是如波洛克一样属于动态性的。40年代,他热衷于线描,特别习惯于画小幅的黑白速写和细节,他在细节中研究单一的母题或空间关系。1949年的一天,他用幻灯机放大一些速写,这启发他发展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白色画布上,一些大尺度的黑色线条,除了线条,别无其他,更没有具象的东西。画面中的空白与强有力的黑色笔触一以生动,甚至某些飞白看起来更有意味。人们看他的作品,也能理解"行动绘画"的含义,笔的运行在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徐、疾、通、滞、转、折、进、退,这一点与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暗合。不管他有没有受到东方书法的影响,他的画在"计白当黑"的原则上与东方的书法是一致的。而且在削尽冗繁,只取黑白两色,以少胜多,达到更有深度的美--这样的美学趣味与东方的书法艺术十分接近。克兰最初的大规模的黑白抽象画作于1950年,特点是笔触大而粗犷,但由控制,还有强有力的建筑式结构。他的结构对60年代构成主义雕塑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5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使用色彩,在他去世前的那一年(1962),色彩才开始在他的作品中起重要作用,但结果不一定可喜,似乎色彩在他那由构图表达的意念中无关紧要,而只是一种装饰罢了。 抽象表现主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如波洛克这样强调力量与动感,充满激情;另一种则是更纯粹的抽象,给人以宁静,罗思科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罗思科出生在外国,1913年从俄国来到美国,当时只有十几岁。他的早期作品带有超现实主义的痕迹,后来逐渐变得单纯。到了1950年他已完全抛开了具体形象,作品常是几个空白的长方形画在涂了色的背景上,边缘并不明确,因而它们的空间位置也是模棱两可的。这种空间感也是我们在波洛克的作品中所熟悉的,找不到有深度的空间,而这种很浅的空间忽远忽近,不可捉摸。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长方形空间而起作用,造成一种温和而又有节奏的脉动感,不清晰的交界处隐隐地藏住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罗思科认为自己不是抽象画家,他更注重精神的表达。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今天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这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在他画出成熟的抽象画之前,他对希腊、罗马艺术投注了很多的注意。从希腊传统中他吸收了希腊悲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他看来这些冲突概括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情形。由于他追求表达的清晰,追求去掉一切与观念无关的东西,他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在黑色中他找到了和他的悲剧意识完全吻合的形式,而且是不可再简的形式。 阿德·莱因哈特(Ad Reinhardt)在30年代末就开始用几何形和矩形作构图试验。40年代,他以拼贴画为载体,开始超出立体主义的图案和空间,使用一种自由的图案。这些图案把个人的笔法、含意和传统构图的运用减到最低限,使作品独立于它的作者而有了新的生命。50年代初,他用单一的色彩绘画,如红色和非常深的、近似于黑色的绿色。60年代,他多用蓝色。之后,在单色块中出现一些内在的形象,以明度或调子微妙不同的色彩组成更小的矩形,正方形,或者正十字形。 最后莱因哈特在黑色中把他的风格推向一个极点(左图)。在一个五平方英尺的平面里,画着9个等大的黑方块,这些黑块没有纹理,之间没有联系,没有变化,看起来没有任何含义。因此他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在创作中要做的事就是"重复一种规格的画――同样的构思,同样的单色,在第一个方位上同样的线的划分,同样的对称,同样的纹理,同样形式的图案,同样自由的笔触,同样的均衡……把一切都画成高度一致的,规范的。""没有线条和形象,没有形和构图,没有视觉、感觉和冲动,没有象征,没有装饰性、色彩或图画性。没有愉快和悲哀"。这些体现了莱因哈特坚持的信念:"艺术就是艺术,除了艺术什么都不是。"他追求纯粹的艺术表达,"艺术中的一个标准是个性和优美,准确和统一,抽象和本质。对于美的艺术来说,它是非呼吸的,非生命的,非内容,非空间,非时间"。在他看来,"抽象艺术50年来的一个目标,就是为了阐述艺术作为艺术,别无其他,把它纳入一个轨道,使它更独立、更封闭,使它更净化,更绝对,更孤傲--非对象,非具象,非象征,非意向,非表现,非主题。谈论抽象艺术或艺术作为艺术的唯一方式,是谈论什么不是艺术。" 莱因哈特抛弃了他认为是非艺术的一切,同时也抛弃了他认为是非精神的一切。他的思想很明显带有一些东方意蕴,他曾在布鲁克和享特学院从事过东方艺术的教学,是一位东方艺术的学者。他的观点影响了极少主义及之后的一些艺术流派,同时也为概念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灵感的源泉。 巴尼特·纽曼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中最为理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充满着神秘感和不可知的东西。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或者说是"自白"中,纽曼阐发了他的观点,明确指出他艺术的题材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是创造的神秘与人类存在的含义。在其他的许多文章中,他写道:"……(艺术家)以他的欲望、他的意志来建立有序的真理,那便是他对生命与死亡的神秘性的态度的表达。可以说,艺术家像一个真正的创造者那样探究宇宙。恰恰是这一点使得他成为艺术家。"40年代,纽曼专注于犹太神话中关于创世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来自于《创世记》,还来自于希伯莱的神秘哲学以及整个犹太神秘思想的传统。大约在1946年,纽曼开始发展出一种绘画形象: 一条光带垂直地从画布的一边通向另一边。这一符号使人想起在《创世记》和希伯莱神秘哲学中不断出现的文学上的暗喻--光作为创造的象征。同时,纽曼也接近另一个传统,即将上帝和人类共同比喻成一束光--造物者与被造者同体。在一组名为‖瞬间‖的绘画中,第一次出现了色带。色带处于柔和的背景之下,纽曼对此并不满意。最后他终于在1948年创作的‖单一Ⅰ‖中找到了最满意的解决。画面是统一的暗镉红的背景下,一条细细的亮镉红色带垂直地深入画面的中心。他把光带称作"zip",这个形象不仅重新扮演了上帝最初的姿势,还描述了姿势本身:一个独立的形,人类--唯一的直立行走的动物,亚当,男子气概,勃起。 在之后的几年里,纽曼一直朝着这个思路发展,做了各种变体,‖亚当‖即是其一。这件作品尤其在色彩和标题的使用上,似乎直接回到了‖单一Ⅰ‖。这里不仅"zip"象征着人类,其棕红的背景下桔红的色带也许暗示着神秘哲学对《创世记》解释中的另一个象征。这涉及到希伯莱语中adamah和adom之间的关系。Adamah意为"大地",亚当的名字直接由此而来(上帝用泥土造人),而adom意为"红色"。纽曼也许将色彩与大地及亚当在"创造"的主题中共同联系起来。与‖亚当‖相应还有一件‖夏娃‖,他是将二者作为一对来构思的,相继画了两幅画后便命名为‖亚当‖和‖夏娃‖。 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的绘画标志着对色彩与光的探索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这一探索可追溯到印象主义时期。路易斯创造了在尺寸不定的、未上底的棉质画布上泼洒颜料的方法,这样,画面看起来更像是染过色的,而不是把颜料画在画布上。于是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色的纯净性,而不再因为笔触在画布上运行产生肌理效果而具有什么含义。(左图)这种技巧与他色彩的抒情性和构图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直接相关。著名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写道:"色彩与背景越取得一致性,它便越能够从与触觉联想的干扰中解脱出来。"路易斯绘画中的最基本的单纯性也经常被另一位批评家埃米·戈尔丁(Amy Goldin)提到:"路易斯从来不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从来不会产生疑义。" ‖α-φ‖创作于1961年,分开的色带的形状来自于异国植物的形状和女性人体的线条,因此产生一种流动感,这种效果当然来自于液体颜料在画布上的自然流淌。律动的色彩在画的两边倾斜流淌,空出大片的空白,产生一种动人的力量。
俺是陆军PLA
抽象表现主义◎概念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是在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特点认为艺术是抽象的,且主要是即席创作的。从技巧上说,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无意识,自发性,随机创作等概念,在后世被杰克逊·波洛克随意溅滴在地板上的油彩画作不断运用。一般认为,波洛克是以马克思·爱伦思特Max Ernst的作品为学习对象的。抽象派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于它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强度,还有自我表征等特性。这跟表现主义反具象化美学,和欧洲一些强调抽象图腾的艺术学校:如包豪斯,未来派,或是立体主义等,都有呼应。抽象派的画作也往往具有反叛的,无秩序的,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地位它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美国兴起此艺术运动跟当时纽约想要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是有影响的。 也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的运动,享有的地位无与伦比。它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自此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代表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最能显示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征。自1947年起,他采用了将大幅画布平辅在地上,再在它周围走来走去,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的画法。绘画的过程变得像某种祭礼中的舞蹈,他整个身体都在运动。催眠状态般的专心致志和彻底的身心投入,是一幅画形成其"独立生命"的关键所在。他的作品一旦完成,那些密布画面、纵横扭曲的线条便传达出一种不受拘束的活力,随心所欲的运动感,无限时空的波动以及其内在的力量。从波洛克的代表之作‖薰衣草之物‖中,可以领略抽象表现主义的精神。乍一看上去,一团如麻的线条互相交织着扑面而来。近看画作,是颜料直接滴洒在画布上。画面没有任何可辨识的形象,到处充溢着奔放自由的激情。画面也没有空间透视,但又不是平面的。波洛克创造了一种暧昧的空间,大部分的笔触悬浮在这块表面的后方,悬浮在被有意压缩了的、被剥夺了透视关系的空间之中。前景与后景相互渗透,在人的视觉当中跳来跳去。波洛克自己这样描述他的作画过程:"我的画不是从画架上来的,作画前,我很少绷钉画布,我宁愿把未绷紧的画布钉在坚硬的墙壁或地板上。我需要一块坚硬的平面顶着。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舒服些,这样我觉得更接近我的画,我更能成为画的一部分,因为我能绕着它走,先在四边入手,然后真正地走到画中间去,这很接近西部印第安人用沙作画的方法。""我又进一步抛弃画家们常用的工具,象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等。我宁愿使用木棒、泥刀、刮刀和稀薄的流质颜料,或者一种和了沙的厚涂料,加上破碎玻璃或其他通常不用的材料。""当我作画时,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我才看到我是在做什么。我不怕反复改动或者破坏形象,因为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力求让这种生命出现。只要我与画面脱离接触,其结果就会一团糟。反之,就有纯粹的和谐,融洽自然,画也就完美地出来了。"波洛克对美国印第安人艺术的造型特点印象很深。在他看来,印第安人像真正的画家那样,在捕捉恰当意象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完整的,在绘画题材的构成方面也有很强的理解力。他们的色彩主要是西方化的,他们的视觉具有一切真正艺术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他认为艺术是源于印第安人的"沙画"艺术,所谓"沙画"就是将涂彩的沙子漏过指缝洒到地上,组成一种彩色的图案。波洛克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造成的画面一开始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普遍愤怒,但在极少数人的眼中,他是绘画艺术中的反叛英雄。有人说看他的画对眼晴是一种历险,其间充满惊奇的欣喜。但波洛克对公众的看法多半不予理睬,继续着魔似地作画。他不再给作品命题,而只是在完稿时编上一个号码。他认为作为观众观看现代艺术时,不必寻求什么,"只要随便看--要留意绘画给人的感受,而避免他们寻求的题材问题和先入之见。"当被问道 "在抽象绘画中刻意寻求意蕴和表现对象会不会打断对作品全神贯注的欣赏"时,他答道:"我想它应该是一种享受,就像音乐一样--不久你会喜欢它或者讨厌它。但这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我喜欢这花,而不喜欢那花,我想--总得给人一个机会。"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可算作抽象表现派运动的组织者,他是一位学识丰富、精力充沛的艺术家。他早先学习历史、评论和哲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随着抽象表现主义开始形成,马瑟 韦尔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1947到1948年,他是具有影响的杂志《可能性》的编辑之一,1948年他和三位著名画家威廉·巴齐奥蒂(William Baziotes)、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和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一起,创办一所艺术学校。1951年他出版了一本达达派画家和诗人的作品集,这本书的出版是"新达达派"诞生的最早信号之一。马瑟韦尔同时是一位多产的画家,其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名为‖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的系列作品。画面主要是黑色的大笔触画在白的背景之上,形成几何化的团块和结构,具有一种纪念碑式的沉稳厚重之感。和波洛克一样,他的笔触也是随意的,所不同的是在作画过程中,马瑟韦尔的理性的力量总是可以起作用的,他试图平衡意识与非意识,在自由表达和保持一定的画面构图之间做出协调。这一系列作品的题材来自于欧洲近代史,西班牙内战爆发时他才二十几岁。画面的每一个笔触似乎都是作者在怀着依恋之情回忆着自己的青年时代。他的作品同时也表明在四五十年代美国风行的"主观性"绘画,并非没有能力处理历史题材或社会题材,而欧洲人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只是一种"即兴"艺术也是一种误解。同样是战争题材,我们将马瑟韦尔的系列作品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一比较,可以看出艺术向前推展的进程。作为立体派代表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分割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而在马瑟韦尔的作品中,我们连一度令人吃惊的分割的形象也找不到了,剩下的只有笔触,色彩也简化成了黑白二色。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从作品中找到作者的情感和绘画的主题。某种程度上,这样"无意识"地以游动的笔触来表达,比毕加索创作是更为直接,直通人的心灵。作者无须借助描画形象来传达情绪,笔触中已包含了一切的表达。1949至1976年间,马瑟韦尔创作了差不多150多幅哀歌主题的变体画。他又于1968-1972年左右开始了对其艺术生涯中第二个伟大主题的实践,代表作品是1969年的‖开放第24号‖。作品由一个单一色块的平面和炭笔线条构成,这种对大规模色彩的表现的探索,包括从相对统一,但非平涂的色块到有节奏感,多样化的画法,形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是形式要素简单的排列,正如中国书法的气韵贯通。马瑟韦尔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研究比较全面,并且做了有选择的吸收。他对"梦境"不感兴趣,而乐于对某种强烈性和庄严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发挥。1976年初,他着手表现一个新的主题,也正是从这时起,马瑟韦尔进入了他事业中最多变化和多产的阶段。成为具有独创力的抽象主义代表。弗朗兹·克兰(Franz Kline)的作品也是如波洛克一样属于动态性的。40年代,他热衷于线描,特别习惯于画小幅的黑白速写和细节,他在细节中研究单一的母题或空间关系。1949年的一天,他用幻灯机放大一些速写,这启发他发展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白色画布上,一些大尺度的黑色线条,除了线条,别无其他,更没有具象的东西。画面中的空白与强有力的黑色笔触一以生动,甚至某些飞白看起来更有意味。人们看他的作品,也能理解"行动绘画"的含义,笔的运行在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徐、疾、通、滞、转、折、进、退,这一点与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暗合。不管他有没有受到东方书法的影响,他的画在"计白当黑"的原则上与东方的书法是一致的。而且在削尽冗繁,只取黑白两色,以少胜多,达到更有深度的美--这样的美学趣味与东方的书法艺术十分接近。克兰最初的大规模的黑白抽象画作于1950年,特点是笔触大而粗犷,但由控制,还有强有力的建筑式结构。他的结构对60年代构成主义雕塑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5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使用色彩,在他去世前的那一年(1962),色彩才开始在他的作品中起重要作用,但结果不一定可喜,似乎色彩在他那由构图表达的意念中无关紧要,而只是一种装饰罢了。抽象表现主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如波洛克这样强调力量与动感,充满激情;另一种则是更纯粹的抽象,给人以宁静,罗思科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罗思科出生在外国,1913年从俄国来到美国,当时只有十几岁。他的早期作品带有超现实主义的痕迹,后来逐渐变得单纯。到了1950年他已完全抛开了具体形象,作品常是几个空白的长方形画在涂了色的背景上,边缘并不明确,因而它们的空间位置也是模棱两可的。这种空间感也是我们在波洛克的作品中所熟悉的,找不到有深度的空间,而这种很浅的空间忽远忽近,不可捉摸。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长方形空间而起作用,造成一种温和而又有节奏的脉动感,不清晰的交界处隐隐地藏住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罗思科认为自己不是抽象画家,他更注重精神的表达。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今天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这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在他画出成熟的抽象画之前,他对希腊、罗马艺术投注了很多的注意。从希腊传统中他吸收了希腊悲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他看来这些冲突概括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情形。由于他追求表达的清晰,追求去掉一切与观念无关的东西,他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在黑色中他找到了和他的悲剧意识完全吻合的形式,而且是不可再简的形式。阿德·莱因哈特(Ad Reinhardt)在30年代末就开始用几何形和矩形作构图试验。40年代,他以拼贴画为载体,开始超出立体主义的图案和空间,使用一种自由的图案。这些图案把个人的笔法、含意和传统构图的运用减到最低限,使作品独立于它的作者而有了新的生命。50年代初,他用单一的色彩绘画,如红色和非常深的、近似于黑色的绿色。60年代,他多用蓝色。之后,在单色块中出现一些内在的形象,以明度或调子微妙不同的色彩组成更小的矩形,正方形,或者正十字形。最后莱因哈特在黑色中把他的风格推向一个极点(左图)。在一个五平方英尺的平面里,画着9个等大的黑方块,这些黑块没有纹理,之间没有联系,没有变化,看起来没有任何含义。因此他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在创作中要做的事就是"重复一种规格的画――同样的构思,同样的单色,在第一个方位上同样的线的划分,同样的对称,同样的纹理,同样形式的图案,同样自由的笔触,同样的均衡……把一切都画成高度一致的,规范的。""没有线条和形象,没有形和构图,没有视觉、感觉和冲动,没有象征,没有装饰性、色彩或图画性。没有愉快和悲哀"。这些体现了莱因哈特坚持的信念:"艺术就是艺术,除了艺术什么都不是。"他追求纯粹的艺术表达,"艺术中的一个标准是个性和优美,准确和统一,抽象和本质。对于美的艺术来说,它是非呼吸的,非生命的,非内容,非空间,非时间"。在他看来,"抽象艺术50年来的一个目标,就是为了阐述艺术作为艺术,别无其他,把它纳入一个轨道,使它更独立、更封闭,使它更净化,更绝对,更孤傲--非对象,非具象,非象征,非意向,非表现,非主题。谈论抽象艺术或艺术作为艺术的唯一方式,是谈论什么不是艺术。"莱因哈特抛弃了他认为是非艺术的一切,同时也抛弃了他认为是非精神的一切。他的思想很明显带有一些东方意蕴,他曾在布鲁克和享特学院从事过东方艺术的教学,是一位东方艺术的学者。他的观点影响了极少主义及之后的一些艺术流派,同时也为概念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灵感的源泉。巴尼特·纽曼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中最为理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充满着神秘感和不可知的东西。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或者说是"自白"中,纽曼阐发了他的观点,明确指出他艺术的题材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是创造的神秘与人类存在的含义。在其他的许多文章中,他写道:"……(艺术家)以他的欲望、他的意志来建立有序的真理,那便是他对生命与死亡的神秘性的态度的表达。可以说,艺术家像一个真正的创造者那样探究宇宙。恰恰是这一点使得他成为艺术家。"40年代,纽曼专注于犹太神话中关于创世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来自于《创世记》,还来自于希伯莱的神秘哲学以及整个犹太神秘思想的传统。大约在1946年,纽曼开始发展出一种绘画形象: 一条光带垂直地从画布的一边通向另一边。这一符号使人想起在《创世记》和希伯莱神秘哲学中不断出现的文学上的暗喻--光作为创造的象征。同时,纽曼也接近另一个传统,即将上帝和人类共同比喻成一束光--造物者与被造者同体。在一组名为‖瞬间‖的绘画中,第一次出现了色带。色带处于柔和的背景之下,纽曼对此并不满意。最后他终于在1948年创作的‖单一Ⅰ‖中找到了最满意的解决。画面是统一的暗镉红的背景下,一条细细的亮镉红色带垂直地深入画面的中心。他把光带称作"zip",这个形象不仅重新扮演了上帝最初的姿势,还描述了姿势本身:一个独立的形,人类--唯一的直立行走的动物,亚当,男子气概,勃起。在之后的几年里,纽曼一直朝着这个思路发展,做了各种变体,‖亚当‖即是其一。这件作品尤其在色彩和标题的使用上,似乎直接回到了‖单一Ⅰ‖。这里不仅"zip"象征着人类,其棕红的背景下桔红的色带也许暗示着神秘哲学对《创世记》解释中的另一个象征。这涉及到希伯莱语中adamah和adom之间的关系。Adamah意为"大地",亚当的名字直接由此而来(上帝用泥土造人),而adom意为"红色"。纽曼也许将色彩与大地及亚当在"创造"的主题中共同联系起来。与‖亚当‖相应还有一件‖夏娃‖,他是将二者作为一对来构思的,相继画了两幅画后便命名为‖亚当‖和‖夏娃‖。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的绘画标志着对色彩与光的探索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这一探索可追溯到印象主义时期。路易斯创造了在尺寸不定的、未上底的棉质画布上泼洒颜料的方法,这样,画面看起来更像是染过色的,而不是把颜料画在画布上。于是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色的纯净性,而不再因为笔触在画布上运行产生肌理效果而具有什么含义。(左图)这种技巧与他色彩的抒情性和构图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直接相关。著名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写道:"色彩与背景越取得一致性,它便越能够从与触觉联想的干扰中解脱出来。"路易斯绘画中的最基本的单纯性也经常被另一位批评家埃米·戈尔丁(Amy Goldin)提到:"路易斯从来不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从来不会产生疑义。"‖α-φ‖创作于1961年,分开的色带的形状来自于异国植物的形状和女性人体的线条,因此产生一种流动感,这种效果当然来自于液体颜料在画布上的自然流淌。律动的色彩在画的两边倾斜流淌,空出大片的空白,产生一种动人的力量。
听雨蘑菇
我们置身于绘画艺术的历史长廊,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在折服于他们精湛的技艺同时更惊叹艺术长河的博大,为我们呈现出精彩的艺术瑰宝。不同时代的艺术都以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展现在世人面前。油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外来画种,诞生在重科学、重自然、以写实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欧洲,一开始就给其带上了写实的神秘面纱。让后人为之不断探索,如三度空间的立体观念、明暗的造型体系与条件色的色彩关系。正因为这种写实油画手法的运用,使油画比中国画更具有真实性。几百年来油画大师林立、放出耀眼的光辉,不能不说这与油画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从而使其成为屹立于世界艺术,无论从时间或空间上来说都是广泛传播的大画种。纵观历史可知油画是在欧洲起源发展的。“油画”这个名称以清楚的告诉我们,他是采用油性物质作为黏着颜料的媒介,在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油画是从15世纪以前蜡画法、蛋胶画法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奠基人。凡•爱克兄弟完成了以胶为介质向油为介质的转换。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作画时运笔流畅并能反复覆盖修改,干透后的颜料附着力强,色泽鲜艳,不易剥落和退色。新材料和新技法的运用很快流传全欧洲。因此这是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我们所欣赏到的油画最初起源是服务于宗教,是宗教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绘画艺术也因此成为奴婢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图画的圣经”为基督教服务。这时期比较有名的是非写实性的宗教题材。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飞跃,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新兴的社会崇尚自然、科学,于是艺术也就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自然出发体现出了艺术的世俗化,许多著名画家为逐渐摆脱单一的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使宗教题材的作品含带明显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画家完全描绘现实生活的实景。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实般 准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焦点透视法的建立使绘 画通过构图形成幻觉的深度空间,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 定向的瞬间视觉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统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画工具材料性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古典油画 成为经长期制作的、高度写实的面貌。文艺复兴三杰他们结合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把解剖学、透视学和光学的原理应用于绘画中,他们的作品具有坚实的素描基础,准确的线条透视,严谨的形体结构,丰富的明暗层次,使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 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 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 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 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富,并形成 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17世纪的一部分油画强调了油画的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的创造,形成画面戏剧性气氛。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打破了他之前油画中有序和谐的光感效果,他强化画面上明暗的对比,往往用画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衬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画中光线耀眼。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将景物处理成处在斑驳的光影之下,他不是从明暗两大体面,而是从间断错落的明暗分布进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间断的连续变化,用笔凝重,色彩层面在挤压中互相渗化,画面给人扑朔迷离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着神秘与不安的气氛。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把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处在大块暗部的笼罩中,唯表现神情的脸、手等重要部分显出鲜明的亮度。他运用沉着的颜色在暗部多层薄涂,使暗部显得深邃,画亮部则用厚涂和画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体量感。同时期,笔触的运用也被许多画家侧重探索。笔触是带有颜料的油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痕迹,早期油画全幅各部分颜料层厚薄比较一致,运笔力度均匀,几乎不显露出笔触。17世纪的画家注意到笔触的运动受创作时心境和情感律动的驱使,画家在作画时能产生控制笔触动势的情感,笔触的轻、重、缓、急和运动方向不仅使被塑造的形象显出生动感,笔触自身也具有艺术表现力。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众多的巨幅作品中运用饱蘸稀薄明亮颜色的大笔涂绘,依照人物的形体运笔,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线的笔触,造成了体态的强烈动势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冲突。荷兰画家哈尔斯则运用轻快、灵活的笔触描绘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动感,与他偏于表现豪迈、乐观的人物相辅相成。另一个荷兰画家维米尔善于用珍珠般细碎的、圆润的笔触描绘处在室内的人物,使画面产生宁静、温暖的气氛。从18世纪开始,油画艺术也同样在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冲击下,有了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变化。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维、更丰富的创作、更深刻且影响更广的理论,激扬、解构、反叛,争奇斗艳、百花齐放。19世纪法国是欧洲美术的中心,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在意识形态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活跃。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法国的美术也在大的文艺思潮中,不断出现新的风格和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直至后印象主义。油画的发展在19世纪有了新的趋向,主要是油画色彩的变革。英国画家康斯特布尔最早直接用油画在室外写生,获得丰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细小笔触并置颜色,使之混合成较鲜明的色块,画面较古典的褐色调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补色——色轮两极的颜色在并置时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强度的原理,是在后来被科学认识的,但康斯特布尔凭借对自然的观察感性地获得了补色原理,并在实践中部分地运用。他的作品启发了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思想支配创作,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创作大幅主题画。他将补色关系更多地运用于创作的色彩表现,运用活跃的笔触,在画面的许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色彩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形成了震动当时画坛的风格。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许多画家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风景写生,认识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色调对于体现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意义。他们大量的风景创作画出了大自然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气氛。在此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印象主义是欧洲油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自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的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到印象主义画派,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高峰。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贡献。他们吸收了光学和染色化学的成果,以光色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问题。莫奈、西斯莱等画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线变化给人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他们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黑色的浓淡变化,改变了用调和过的单一色彩画暗部的传统作法,在暗部和阴影部位也用色点并置。由于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在一定距离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距离感,而依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19世纪的欧洲油画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流派,虽主要体现在艺术主题和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义注重油画中物象造型的严谨与坚实感,符合古典传统的造型法则;浪漫主义围绕悲剧的主题,力求以色彩、笔触因素和构图中运动式线条创造画中情节的紧张感;拉斐尔前派注重对画中人物心理情绪的表达,较多画面以青、紫、绿调子构成感伤的、静寂的意境……。虽然近代油画的面貌已经比较丰富,但都具有写实的整体特征,它们共同表现为:一幅油画是艺术形式的统一体,色彩的主调统一着画面各局部的颜色,局部色彩在过渡的渐变中互相形成和谐的关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块;笔触基本上是为塑造形象而运用,显露的程度有限,并统一在或曲长、或短促的某种有序倾向中;被描绘的物象统一在中心焦点的构图中,形成与真实视域同构的效果。从19世纪末叶开始,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印象派之后的三位画家率先离弃了传统油画模式。塞尚探研用几何形构成艺术形象,创造出画面是一个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们的作品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在20世纪是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和流派纷呈的时代。这些新思潮和流派主张与传统美术彻底决裂,强调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表现、独创性,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约艺术形式呈现多种倾向,传统油画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为艺术观念的形式体现被强化,甚至被推向极端,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现代主义风格首先在野兽主义绘画中出现,例如:忽视色彩而主要作形体自由构造的立体主义;注重色彩强烈状态中均衡效果;随后出现的风格包括:通过色彩和笔触的无序使用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以及将颜料随意甩、泼、垂滴于画布上的抽象表现主义等。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相继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美术又登上了美术的舞台。它即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延续,又形成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特点。此外,在整个20世纪,现实主义美术一直保持着不衰的活力。
印象派绘画: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what we ever sasid will never forgot by us.
楼上瞎说的。弗洛伊德的影响相当大,比如我爱的 昆德拉的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就是很明显受弗洛伊德影响的。我爱的另一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弗洛伊德同时代的,也是他朋友
探析模糊思维在绘画创作构思中的运用 研究“模糊性”规律使我们认识到绘画创作是开放的动态过程,艺术家是在创造过程中体味喜怒哀乐的人,作品是自然而然表露情感的
沉默与发声高中议论文7篇 俗话说“沉默是金”,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凡事都有利有弊。你是怎么认为的?那么你知道沉默与发声高中议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