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3

敏芳在上海
首页 > 学术期刊 > 宁夏大学李宇佳硕士毕业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jqs221990

已采纳

有关文学评论、民族文学和“西海固文学”的问答

◎郎伟

2018年7月23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钟进文、杨春教授率“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资料库建设及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来到宁夏银川和固原两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采访。本人忝列被采访对象,遂有以下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的问与答。

问 :您何时开始了文学评论的写作?请谈谈简单的创作历程。

答 :1984年7月,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宁夏大学中文系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教学之余开始了文学评论的写作工作。从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到80年代末去攻读研究生这段时间,我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不多,也就三两篇。1988年9月,我重归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又一次回到宁夏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4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为宁夏青年作家陈继明(宁夏文坛的“三棵树”之一)的“创作小辑”(即将刊载)写了一篇简短的评论,发表在《朔方》文学杂志上。从此,我的文学评论写作便一发不可收拾,二十多年间,写作了160多万字的评论,出版了六本文学评论著作:《人类重要文学命题》《负重的文学》《写作是为时代作证》《欲望年代的文学守护》《孤独的写作与丰满的文学·宁夏当代文学创作论》《守护风沙中的一盏灯》,主编了《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当代卷》等著作。《负重的文学》一书于2005年8月获得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论、理论集),属于国家级文学大奖之一。另有文学研究论文获得过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宁夏文艺奖文学评论一等奖等。

问 :您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对于您的性格和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

答 :1.先说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早年生活于其中的家庭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和他一生的生活和命运。西方人有一句话说:“生活在过去。”我以为说的就是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怎样地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而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们所有人所受的精神影响,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家庭和亲人。

我从小生活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家祖籍江南,父亲是杭州人,母亲是上海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我的父母那时是热血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开发和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江南来到塞北。父亲曾经是杭州一中的高才生,虽然考上大学了,但还是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来到宁夏从事西北的开发和建设。父亲是一个热爱读书、对知识和智慧非常崇拜和痴迷的人。他主要从事的是筑路机械的驾驶和修理工作,但他的业余时间都是在读书读报中度过。很少见父亲去参加朋友同事间的应酬活动,他不会打牌,更不会打麻将。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书报感兴趣,见带有文字的东西就有亲近感。1980年7月,我从银川一中高中毕业,以宁夏高考文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向往已久的大学和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这一人生的恩赐奠定了我从事文学评论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考上北大中文系,我不知道自己现在会在什么行当从事着怎样的工作。

2.北大对我的影响。

1980年9月我进入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1984年7月,本科毕业,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若干个边远省区的考生,毕业后一律回到原户口所在地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宁夏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工作四年之后,1988年9月,我重归北大中文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1年7月,研究生毕业,我又一次被分配到宁夏大学工作。我在北大中文系前后读过七年书,所受到的专业训练和精神熏陶对我从事文学评论工作的影响是终生的。

在北大读书,终生受益的是能够聆听名师们的教诲,得其思想和智慧的熏陶。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七年,当面接受过王力、王瑶、季镇淮、陈贻焮、袁行霈、金开诚、褚斌杰、张少康、费振刚、倪其心、赵齐平、陈熙中、吕乃岩、马振方、程郁缀、卢永璘、严家炎、唐沅、乐黛云、孙玉石、钱理群、温儒敏、洪子诚、谢冕、佘树森、张钟、赵祖谟、曹文轩、戴锦华等先生的教诲。北大先生授课,分“才气派”和“扎实派”。“才气派”的老师,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旁征博引,口吐莲花,学生们被先生的 *** 所点燃,被先生的才气所感染,一学期下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知识和智慧不知不觉间已经进入心灵,或生根,或开花。“扎实派”的先生,读书甚多,考证严谨,言必有据,闲话少说。听学问扎实的先生讲课,是一种很好的学术训练,从此知道做一个好教师和优秀的学问家,万不可目中无人、脚底无根、信口开河、指鹿为马;也不可动辄炫耀自己又读一本名作新书——也许别的学问家早就读过此书,烂熟于心了。据我做学生时的观察,无论是“才气派”还是“扎实派”,先生们的共同特点是:敬业、守道、刻苦、自尊。

北大的先生们皆敬业,我读本科时,正是国家刚刚从“十年动乱”的年代里走出来,百废待兴,高校教师的待遇着实不好。除了极个别泰斗级的老先生,如冯友兰先生、王力先生、朱光潜先生,居住条件宽敞一些,其他教师普遍只能居于“筒子楼”当中。筒子楼其实是青年教工的宿舍,进入楼门后,左右两边为狭窄的走廊,前后两面则为十到十五平方米的单间宿舍,公用水房和厕所各在走廊尽头。那时,给我们教书的许多先生早已经人到中年,但因为国家十多年没有盖教工宿舍,所以先生们只好屈居于筒子楼陋室之中做学问,金开诚先生当年就是掀开铺盖伏身于床板之上写作教案和学术文章的。我敢肯定,在北大,如金先生这般情形的老师绝非一人。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北大的先生亦重守道,或者说是“安贫乐道”。留在北大教书,物质待遇确实不佳,但多少才气横溢的先生把一生都献给了北大,献给了我们这些如流水一般长流常新的学生。先生们贪恋北大的,是这座校园里无以伦比的学术民主空气,是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是智慧者与智慧者的深度遇合与长久的心灵对话,是永远想把学问做到最好的敬业氛围。北大先生的刻苦,中外皆知。仅举二例为证:唐代文学研究家陈贻焮教授本科时为我们讲过“唐诗研究”一课。先生有一天在课堂上说:“昨天我终于把百万字的《杜甫评传》写完了,我大哭了一场,算是为老杜送了终!”不久,陈先生便盲一目。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佘树森先生为国内现当代散文研究大家。我随其读书三年,发现佘先生吃穿不上心,休息不上心,娱乐不上心,唯读书工作上心,这位年轻时曾经用毛笔抄写过长篇小说《红楼梦》的学者,终因劳累过度而英年早逝(55岁)。北大先生的自尊,最重要的表征是:所有先生在事业上都力图做一个走在前面的人而从不愿意落在后面。他们的敬业做学问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冲动,是灵魂的喜欢,是从年轻时代起就选择和认可的一种生存和生活的美好方式,绝不需要旁人的督促和逼迫。北大的先生们学问做得好,文章写得多,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多长了三头六臂,而实在是因为他们自尊心强大,永远自己跟自己较劲。

问 :文学创作要有生活体验、审美追求、社会责任感,您对文学评论的创作有什么看法?

答 :第一,文学评论的创作与其他文学文体的创作一样,必须立足于个人的生活体验、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而展开。相比于形象思维更为活跃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文学评论的理性思维更为强大一些,难度也更大一些。最好的文学评论作品,都是出自那些生活体验深厚、情感深沉、读书积累甚多、思维清晰深刻的创作家之手。一个好的文学评论工作者,倘若没有十年以上的读书积淀和专业训练,是无法从事这个行当的。因此,从事文学评论工作者的人数总是少于其他文体的创作家人数。原因就在于:从事文学评论工作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磨砺,从业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要与时间和寂寞搏斗。

第二,文学评论工作不是书斋里的个人情感抒发,而是与书斋之外的大地和社会生活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我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西部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工作,看重的恰恰是它们与现实的亲和之力。因此,我一直认为文学批评不是寄生性和附庸性的,它的“根”本应该深深扎在人类生活和时代的丰厚土壤之中,是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和绚烂多色的时代风云给予文学批评以强大的背景支持。一篇优秀的文学评论文章当中总是跳动着一颗对现实的热切关注和忧患之心,流淌着批评者对生活、时代和人本身的独特理解和新鲜感受。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和一个优秀的作家是具有同等价值和地位的。更不消说,中外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兼有创作家和批评家两重身份的文学大师。

问 :您觉得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帮助怎样?文学评论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答 :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性意义。一个缺乏理论武装的创作家是走不远的。文学创作者在从事创作之时,实际上一直受着一些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无论创作内容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氛围的营造、语体风格的选择,等等,都受某一种(或者数种)文学理论的影响。有些创作家声称:自己的创作不受文学理论支配,这是欺人之谈。

文学评论最大的驱动力来源于评论家对时代风云、人生事象和人性奥秘的浓厚兴趣,也来源于评论家被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所感动,感动于作家对人类美好生活的优美呈现,对高贵人性不遗余力的赞颂,对社会生活消极面和人性黑暗面积极的干预和毫不留情的批判。

问 :您现在创作上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您创作上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答 :创作上感觉到的最大的压力一是想做的工作和可以支配的时间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现在读书和写作文学评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感觉时间紧张。我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想静下心来把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和十九世纪以来的欧洲优秀小说再重读一遍。年轻时读过许多,现在在经历了人生的一些风雨之后想再读一遍,但是抽不出时间。再者,如今自己写作文学评论文章的时间经常是仓促的,写作的过程也是断断续续的,一万字的文章数月才可成篇。二是做了多年的研究生导师,指导了许多学生,但学生们毕业之后真正从事文学评论工作的人数极少。许多学生“坐冷板凳”的意愿缺失,因为耐不住寂寞,物质利益回报太少又太慢。每每想到这一点,不时会有专业挫败感。

创作上的最大愿望是:希望能够拥有一个自己领军的专业团队,认真而耐心地做好西部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工作;希望自己的评论文章能够拥有更多的读者。

问 :您认为文学创作的难度在哪里?它应该在理论层面上解决,还是在文化层面上解决,抑或应当在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当中得以解决?

答 :任何文学创作(包括文学评论写作)都是有难度的。一个创作家只要不甘心平庸,只要想超出一般作者的创作水平,他就必须给自己设定具有难度的标高。文学创作的难度在于,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已经大山般横亘,哪怕爬到大山的半山腰,也要费尽一生的心血。但人类的生活永远充满新鲜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重新活一次,所以古老的生命和生活之树完全可以开出艳丽的新花。写作者破解难度的唯一路径是与伟大的作品保持疏异性,努力写出全新的生命感受和对社会、历史、人性的惊人发现。

问 :多年来的创作,您对文学评论的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在哪里?

答 :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早期岁月,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是“显学”,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项文化事业。那时,大学中文系招生,基本能把各地的文科“状元”网罗进来。以后,中国社会转入市场经济大潮,功利主义成为大众的主流意识,随着许多人对公民精神成长话题和社会精神环境建设的漠视,文学创作逐渐被“边缘化”。这是可以见到的客观现实。

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文学评论事业一直抱有尊敬的态度,从业者的神圣感没有丢失。我始终信奉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来守护这一盏灯火。我最新出版的一本评论集的书名就叫《守护风沙中的一盏灯》(作家出版社,2018年10月),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心情。

问 :您觉得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家,其优势何在?

答 :我觉得唯一的优势是,你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了解得更加深入一些。

问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家,您如何看待目前汉语形态下的民族文化及其创作者面临的问题?

答 :汉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之一,它的神奇和奥妙之处,也许终我的一生都未必揣摩得清楚。汉语给予我写作的灵感,也给予我深刻的思想和精美的语言。我希望少数民族创作家们能够从汉语这个宝库当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和文学营养,以丰富和壮大民族文学的写作。

问 :您对文学创作中回族语言文化的运用有什么具体看法?

答 :当代中国回族作家都是用汉语写作的。因为要涉及民族特殊的生活领域(比如宗教生活领域),一些经堂语会很自然地进入文学作品当中,一些回族文化习俗也会真实地呈现于作品当中。但是,无论怎样描写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运用某些经堂语从事创作,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回族作家,你都应该把讴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讴歌回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对祖国和中国 *** 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放在首位。有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相处,才可能有各少数民族的幸福和未来。这一点,应该是回族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的创作思想原则。

问 :您认为文学作品中如何把握和考量民族文化的“先进”和“落后”?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名人,您怎样看待自己民族的未来发展?

答 :判定文化的“先进”和“落后”,自然有相对科学和客观的衡量尺度。能够促进民族各项事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就是先进的文化。反之,阻碍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损害人的正当权益、阻碍人的健康发展、破坏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就是落后的、坏的文化。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照耀下,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社会环境中,回族人民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一定会赢得美好的未来。

问 :“西海固”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虽然那片土地贫瘠、“苦甲天下”,却是一片滋养文学的沃土,走出了石舒清等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家,您如何看待“西海固”文学。

答 :“西海固文学现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于中国文坛的一个文学现象。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土地贫瘠,极度缺水,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比较艰难。就是在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精神生活比较单调的环境中,“西海固文学”却蓬勃生长起来,一批优秀作家脱颖而出。“鲁迅文学奖”从1997年设立至今,已经21年,一共颁发了七届作品奖。在获得“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35位作家当中,宁夏占有3位(石舒清、郭文斌、马金莲),其中两位是回族作家。非常凑巧的是,这三位获奖作家皆出自“西海固”地区。我们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西海固文学”的成就是多么卓越和引人注目。三位来自“西海固”地区的作家之所以能够获得中国文学的最高奖,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从创作主体来看,三位获奖者都是异常勤奋的写作者。从怀着一颗敬畏心、虔诚心踏上文学创作之路到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在漫长的十几年到二十年间,三位获奖作家一直以一种坚韧的劳动精神,认真而执着地在文学的土地上深耕细作,不惧风沙扑打,不怕寒热侵袭。他们只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而从不指望简单而轻松的付出便可骤然获得惊人的回报。石舒清等人的获奖,是自身勤苦劳作、挥汗如雨而得到的最优美的回赠。

第二,“西海固”作家的创作一直立足于他们所熟悉的“西海固”大地,是“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艰难、人生的不易和人的命运的多姿多彩给予作家创作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他们的获奖一再证明:优秀的文学创作永远都是与“土地、人民、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在三位“西海固”作家的作品当中,仁爱、温暖、善良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在他们所构筑的文学天地当中,尽管有着生活的不幸、沮丧、坎坷和艰难,但创作者始终以一支饱含深情的彩笔,书写着人类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美丽和仁善,并把这种“美”和“善”当作照亮人类生存暗影的不灭灯火。我们读他们的作品,内心常常会被温暖的潮水所淹没。

第四,三位作家的获奖与宁夏文学界的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

我们都知道,一个作家的成长、成熟直至获得国家文学最高奖,他(她)的身后是有着一批人默默地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为之付出了心血和智慧的。这其中,宁夏的几家文学刊物《朔方》《六盘山》《黄河文学》,应该说是做出了杰出贡献。以我熟悉的《朔方》为例,从冯剑华主编开始,经过哈若蕙主编,再到漠月主编,十年间,《朔方》一共发表了马金莲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共24篇,另外还发表了3篇有关马金莲创作的访谈和评论。《六盘山》杂志是马金莲文学起步的所在,对马金莲的成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马金莲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年她在固原民族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朱世忠先生在一次全校大会上特别转述的一句话(《朔方》杂志编辑说:“马金莲的写作就是和一般同学不一样,大有潜力!”),成为她往后几年努力的动力之一。所以,马金莲曾经有言:“作者与刊物的关系,就如一棵小苗与一片沃土的关系。”(《我与〈朔方〉之间的点点滴滴》, 《朔方》2011/1)

问 :如果从审美的角度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西海固文学”,您觉得“苦难主题”“清洁精神”“死亡叙事”可以概论吗?如果不可以,您怎么看?

答 :任何一种文学创作现象都可能是丰富的、多色彩的。从审美的角度,用“苦难主题”“清洁精神”“死亡叙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西海固文学”,不能说完全不准确,但有可能遮蔽了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更为丰富的内涵。“西海固文学”当中不仅有“苦难叙事”,也有充满喜气和乐观情调的作品,你看郭文斌的小说《大年》《点灯时分》等,感受到更多的是生活的诗意和人生的幸福感。“西海固文学”当中不仅有“死亡叙事”,也有生的欢欣和人间的温暖,石舒清的小说《清洁的日子》和马金莲的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所透露的不都是人对温暖生活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吗?刚刚公布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授奖辞这样评价《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马金莲《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两种家常食物的制作和分享,是生活意义的淬炼、生活之美的晕染。对物的珍惜,也是对心的珍重。精确的、闪亮的、涓涓流溢的细节使心与物、人与人温暖地交融。”所以,读者们和研究者们在阅读“西海固文学”时,最好能够以一种不受干扰的、原初和平和的心境进入作家们所构筑的异常丰富复杂的文学世界。

问 :您关注过现代回族文学吗?或者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您认为回族现代文学对当代回族文学有多大影响?

答 :关注过一些现代回族作家的创作,比如白平阶先生创作于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小说,马宗融先生的译作和文学研究文章。

回族现代文学当然对当代回族文学有影响,至于这一影响有多大,没有做过相应的学术研究,还不能给出明确答案。

问 :您认为回族文学现在的缺陷是什么?您理想中的回族文学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您对回族文学的现状有哪些看法和期待?

答 :回族文学创作现在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创作题材的单调性问题。回族作家们创作的涉及乡土生活的作品显得数量庞大了一点,其他生活领域的进入和书写,还需要加强。也就是说,回族作家的创作视野应该再开阔一些。

第二,作品的思想深度问题,尤其是回族作家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深度问题。许多回族作家的创作,还存在着“选材不严、开掘不深”的缺陷。鲁迅当年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刚刚闯入文坛的沙汀和艾芜,希望他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鲁迅的告诫显然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对于许多回族作家,尤其是从事长篇小说的写作者来说,生活经历和个人的心灵经验只能是写作的触发点,而绝不是全部。因为在创作长篇小说之前,不能不慎重考虑这样两个创作问题。第一,你的人生经验是否具有足够的“浓度”和强度,可以经得起长篇小说这种“繁复文体”的强力撕扯和锻造。也就是说你的生活经历和心灵经验本身是否能够满足长篇小说这种文体所提出的诸多的艺术要求。第二,你的人生经验在转变为艺术作品之后是否具有“挥发性”和超越性特征。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已经积累得足够丰富,那么从这些人生经验里是否一定能够提炼出芳香四溢的思想价值和意义呢?是否能够具有新鲜而强悍的审美冲击力呢?学者兼作家的杨绛曾经说过:“经验所供给的材料,如不能活用,只是废料。”(《关于小说·事实——故事——真实》)我认为杨绛所说的“活用”,其实是指作家处理生活经验的高度发达的艺术能力,也即“点铁成金”的能力。

显而易见,作为创作,对生活的选取和裁剪,提炼和升华,开掘和发现,才构成艺术最内在的品质和本源。鲁迅所谓的“开掘要深”是说作家对所掌握的“生活”必须要有穿透的能力,必须要有新鲜别致的惊人发现。今天,当我们从纷乱的生活事务中抽出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部长篇小说时,我们实际上首先期待着能够从作品当中感受思想的震撼与冲击,因为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的艺术思维往往能够穿透生活的表层而达到人类命运的深处。现实是如此复杂难辨,世情是这般嘈杂喧嚣,心灵有诸多纠结困扰,我们阅读长篇,既希望从中看到熟悉的人生缩影,更盼望着小说能够将我们引入一条长长的思索的隧道。我们并不需要苛求作家都是生活的导师,能够回答所有尖端和尖锐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要求作家对你所描写的生活不仅熟知,而且还要从中有所“发现”。由于你的锐意的“发现”,一些本来我们熟悉的事物,经由你的文字,却使我们获得了全新的感受和全新的认识,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意识被挑动,被唤起,被激活了,我们就像一直处于熟睡当中的婴儿,忽然张开了惺忪的睡眼,打量着呈现在眼前的一个新奇的、陌生的世界。

第三,回族作家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方式总体而言还欠丰富,显得单调和单薄一些。在写实和写意之间,在艺术处理的“实”与“虚”之间,在立足本土文学资源和汲取异域文化营养之间,一句话,在艺术地立足大地扎根泥土与冲天一飞俯视苍穹之间,回族文学还有一段不短的探索之路要走。

154 评论

者尼私人影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论文范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化学综合实验教学的思考和改革。

1、实验方法绿色化。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化学综合实验内容进行了合理的选择。首先,在溶剂、原料及产品的选择方面,尽量使用无毒或低毒试剂、少用或不用剧毒的有机物,如不选用苯、甲苯、二氯甲烷作为溶剂或原料进行实验,不选用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氯酸盐作为氧化剂,不选用硝基苯或苯胺作为产品的实验等,并努力实现半微量或微量反应。

其次,在化学反应方面,积极探索无溶剂反应和超声波、微波催化等新型实验,如使用微波催化合成乙酸乙酯不仅可以降低乙酸、乙醇及催化剂浓硫酸的用量,缩短反应时间,而且收率可达90%以上。最后,在实验“三废”处理方面,主要实行“统一回收、循环使用、综合处理”的原则,最终实现“三废”无害排放。

2、实验内容现实化。

在化学综合实验过程中应增加与日常生活相关,以及对化学、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自我钻研、创新的意识和兴趣。膏霜类化妆品已经完全渗透人们的生活,其配制实验也是学生极为感兴趣的综合性实验之一。化妆品原料种类繁多,性能特点各异,在配方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一般而言:油脂和蜡及其衍生物为基础组分;为使形成稳定乳化体,需加乳化剂,如司盘类、吐温类;为保证外观和流变性,应加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保湿剂、营养添加剂、防腐剂、色素、香精及祛痘、美白等其他功能性原料。

完成一个具有优良性质的膏霜类化妆品的设计,需要掌握原料的性质特点、性质影响因素及相互影响;实验方案的设计、改良和优化;产品性质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膏霜类化妆品设计方案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兴趣浓,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体味到科研实践的价值,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学生在实验完成后,积极主动地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比不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实验思路、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实验学科交叉化。

化学综合实验应综合体现有关知识: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单元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基础实验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实验室实验能力和工业化生产能力训练等。化学合成属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内容,是验证、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条件优化以及一般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如重结晶、熔点测定等,应该注重合成方法的适用范围、实际条件、应用领域等。

化合物分析包括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培养学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原理、化合物结构解析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的有关计算,应该注重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和初步具备对数据的评价能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化合物合成和分析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外,还应具备工程技术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在化学综合实验过程中渗入化工原理实验,回答过程和设备的问题,使学生熟悉工艺流程和操作设备,掌握单元操作的过程规律和典型设备,学会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操作变量对过程的影响,调整操作参数以完成指定工艺要求,还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过程实验装置和操作规范所蕴含的科学依据,为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如在合成分析纯乙酸乙酯的实验中,使用的化工原料是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工业上如何除去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产品如何进行纯化,使用何种设备?设备的设计应该满足什么条件?产品纯度如何检测?在回答所有问题时,学生必需掌握合成、设备、分析等有关学科内容,实现学科交叉,对分析纯乙酸乙酯的从合成到工业化产品就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通过化学综合实验使学生初步具备查阅文献、选择合成方法、拟定实验方案、建立产品分析方法和基本工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打下基础。为了满足实验需要,还应补充其他教学内容,如文献检索、波谱解析、试验设计方法等。

4、实验项目科研化。

化学综合实验除承接基础实验的提升外,还应为科研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必然需要在综合实验中渗透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化学综合实验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时间为两周,对一个实验项目不能进行特别深入的研究,因此选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注意选题的难度控制和选题的意义。根据我院情况,题目来源主要有:教师科研项目中可分割的、难度适宜的试验部分;教研组开发的综合实验;学生提出可实行的实验项目等。科研实验对于本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从文献的查阅、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条件优化、实验仪器操作、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其交流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结语。

化学综合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夯实学生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重视对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精选和更新实验内容,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工作,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增加现代的实验技术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一、精心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课程的参考教材是华东理工大学胡明、刘霞编写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笔者选取该教材里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单元作为基础部分,让学生掌握化学化工常见专业词汇,了解专业英语构词规律,掌握专业英语中常见句式和翻译技巧。同时,从ACS、ScienceDirect、RSC、JohnWiley等数据库出版的化学化工方向的专业杂志中,精选近三年的文献作为学生的参考教材,进行大胆的尝试。常见的化学化工英文文献有三种:全文、快报和综述。这三种文献的写作风格和各组成部分(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各级标题、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都有各自的特色。在第一次讲述一篇美国人发表在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上面的文献时,同学们都很好奇,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很多学生反映,这是他们首次接触到英文文献。好奇之余,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在短短的三页文献上有太多不认识的英文专业词汇、较多的长难句和定语后置等,给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论文的写作风格与教材上面的单元有较大差别,同学们一时间难以适应等。随着教学时数的增长,同学们逐渐适应了英文科技文献写作的风格和格式。比如,美国人写的科技文章(美式英语)和英国人写的科技文献(英式英语)的写作风格就有较大的差别。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业成功最重要的心理动力。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第一次上课时,笔者就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学好专业英语课程的兴趣和紧迫感:

(1)让学生了解中国化学工业和世界化学工业的状况。中国化学工业在深化改革中取得重大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技术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需要同学们发扬“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让学生了解中国化学工业日益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中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力量。许多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投资和贸易合作的对象,如:巴斯夫、陶氏、联合利华、杜邦等。毕业生要想在这些公司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3)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英语在本科最后两年学习中的重要性。专业英语知识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我校化工专业学生学习化工热力学(双语和英语)的效果。此外,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环节要求学生翻译一篇和毕业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献(译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撰写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熟悉本专业的几种主要外文期刊。

最后,在研究生面试时,很多高校和研究所都要求翻译一篇或者几段英文文献。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不论什么课,如果只是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没有参与到其中,那么课堂气氛一定很沉闷。有些老师希望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又发现,中国的学生,尤其是大学高年级的本科生,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笔者采取的做法如下: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课程的平时成绩占35%,每个同学至少在课堂上回答一次问题才能得到平时成绩,回答问题次数越多,平时成绩越高。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很沉闷的教学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甚至出现多个学生争抢回答一个问题的现象。

三、以公平为原则,改革单一的考核模式。

专业英语考试的重点应放在考察学生综合利用专业英语知识从英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理解英文文献资料。笔者认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一篇文献中的工作描述出来,并且能让同学们听懂,就可以称之为“理解”。基于这种观点,笔者采取了全新的考核方式。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就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小组(5人一组),老师给出几十篇英文文献,要求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篇,并以之为基础,制作PPT。当本学期课程快结束时,由其中一个学生上台讲解他们制作的幻灯片(时间约6min)。

讲解完毕后,该小组的其他成员和其他小组的学生均可补充,并回答同学们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根据学生在报告中所体现的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考核成绩。这种模拟学术报告及问答的过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进行了考察,还锻炼了他们制作幻灯片和现场演讲的能力。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锻炼了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为以后的应聘求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有限的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课时内,笔者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我校化工专业连续三届学生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的化学化工类专业词汇,还掌握了较为完整的专业英语知识、扩大了学生的适应面,为学生日后的应聘求职和研究生生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自1994年我校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来,十多年间,我校化工专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千余名合格的毕业生。我校化工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分别是煤化工专业方向和高分子化工方向,大三第二学期由同学们自愿选报专业方向。据统计,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的学生不足11%,为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到就业的便利。近年来我国,尤其是西部,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煤化工行业较热,结合我院生学来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考虑就业时倾向回原籍工作,于是参照往届同学的经验,大多选择了煤化工方向,无暇顾及到自身的兴趣。

不少同学对这两个方向都不甚了解,对我国化工行业了解甚少,选报哪个方向都无所谓。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了解,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安排有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些不解和困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上亟待解决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为了让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为化工行业提供主要人力资源,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了化工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个专业点进行了试点工作[2]。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较好的人文素养。

(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

(3)具备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有工程实践经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接受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

(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流利,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与以上标准相对照,我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结合行业要求分析,我校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师队伍中普遍经历单一,缺乏工程师经历。

(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与工业界联系不够紧密。

(3)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训练。

(4)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不够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缺乏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3、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3]。

4、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4]。

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之间的功能也由以前的趋同转向为逐渐分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专业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化工专业应根据主要生源地的用人需求,将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准确定位,针对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满足哪些领域的社会需求等这些问题开展广泛的研究,谨慎决定。此外,认真处理好专业建设中适应与对口的关系,在一般的学校,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应该将专业设置得窄一点,对口性更强一点[4]。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要想扩大我校化工专业在西部地区的办学影响力,还需要我们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认识水平,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培养质量,能够很好的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扎扎实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定会成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王牌专业,为我国化工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1996年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创新教育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其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过程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理念指导[1]。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分不开,煤化工专业与能源安全与供应、钢铁冶金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能源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摄入,煤化工专业发展也要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活动,将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进行谈论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教学理念偏差,要及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指导。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定期考核,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这种观念融入教育,这也是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

创新课程体系

煤化工特色专业要突出特色,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在基础教学中突出特色,从而培养有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煤化工特色,根据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煤化工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但特色建设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因此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而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发挥教学成果的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课程体系要反应时代的特征,但也要与学校的特色向结合,建设出使用社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煤化工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例如开展“焦化特色课程”、“清洁能源课程”等,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将基础必修课和辅修课程想结合,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发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与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建设特色煤化工专业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将最前沿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才能够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整体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的质量体系建设是有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保障,在科学的监督机制中,促进煤化工专业发展。高校要保证特色专业有效进行,就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及教学条件,这些物质保障是实施特色专业的前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课程实施不佳,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阻碍课程目标的实现。做好特色专业,离不开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要制定质量责任制,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馈、教务系统质量检测等,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是高校的特色专业,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创新性原则,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本专业特色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要创新教育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突出特色,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煤化工专业人才。

94 评论

相关问答

  • 宁夏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封面:论文大标题、姓名、学号、院系,第二页:小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有的还有目录);最后结尾对全文观点阐述,及参考文献,毕业论文的其他材料(一稿、二稿那些)

    瞪样的胖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宁夏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时间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须知 这是一篇关于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须知,由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我收集整理,欢迎浏览! 夏季毕业的博士论文评审、答辩时间为5月6月,春季毕业的

    哟西小得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宁夏医科大毕业论文

    有 银川升专本的学校: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银川能源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中国矿业 大学银川学院、宁夏理工学院等。 宁夏医科大学是一所偏理科类的大学,它

    小小小花花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宁夏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公示

    关于残疾人励志故事3篇 导语:残疾人是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

    幸福057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宁夏大学毕业论文查重率

    每个学校的查重率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在让你们写论文之前是会告诉你们的,会有明确要求,不需要担心这一点。

    小袅袅09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