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永远爱来来
裘晓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97年、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地研究了固体表面有机分子吸附自组装结构的热力学及动力学行为。2000年8月至2006年3月期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美国IBM公司研究中心、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及其在单分子振动和分子光谱研究中的应用,碳纳米管场效应器件的光电导及光电效应等。2005年10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6年3月进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工作,被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6月获“百人计划”择优支持。近年来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包括 Science,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等。目前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 (1) 单分子光谱-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技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具有了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探索微观世界的能力,并迅速成为推动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扫描探针显微镜的高分辨空间成像、局域电子谱和力谱测量、原子分子操纵等功能,可以在金属、半导体、氧化物等多种固体表面构筑一个对单个原子、分子、或原子/分子团簇体系的量子态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的独特试验平台,相关的研究工作为探索分子纳米结构的新奇物性、设计和构造微纳器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2) 纳米结构材料电学性质的静电力显微测量方法。与纳米结构表征技术(如TEM、XRD)相比,对纳米材料的物性研究手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由于目前研究中所使用的传统检测设备不具有空间分辨率,对于样品中纳米颗粒的尺寸差异和复杂结构的各向异性不能准确测量,因而所获得的结果往往是颗粒集合体的统计平均性质。发展对纳米结构的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质的精确实验测量技术不仅是探索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纳米相关理论、推动纳米材料应用研究的关键步骤。 (3) 纳米颗粒表界面物理化学(电子/光学)性质研究。纳米颗粒的独特光学和电学性质使其在光电器件、发光材料及生物荧光探针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晶体的性质不仅是量子尺寸效应的体现,而且显著地依赖于纳米粒子的表面状态。对纳米颗粒表界面物理化学性质和电子过程的微观研究不仅可以推动纳米可控合成理论的发展,也将为纳米材料在电子、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活着的梦想
纳米硒发明人之一:张劲松安徽农业大学植物生化专业硕士;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英国食品研究所访问学者荣誉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烟草专卖局授予“技术创新先进工作者”团中央、科技部授予“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主要科研成果从事微量元素硒研究,获研究经费超过3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超过20篇,成功发现了纳米硒,该研究改变了硒研究中教条性认识,2009年接受美国FDA邀请发表纳米硒专著。1996-2002年,主持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教司项目“纳米硒合成及其生物性质研究”。已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教司组织的鉴定,认为在硒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均有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市场和经济价值。主持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保健食品批文、国家级新产品。2002年,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并将纳米硒产业化,纳米硒产品“硒旺胶囊”在全国上市。2009年,受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邀请,主编《纳米毒理》一书中的《食品与药品纳米毒理评价:纳米硒体外体内生物性质》章节,标志着张劲松博士处在纳米硒研究领域的前沿。(获此机构邀请的中国学者历史上微乎其微)。纳米硒发明人之一:高学云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纳米技术博士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生物纳米技术博士后;荣誉2003年分别去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7年,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百人计划召回”,获研究经费250万元。主要研究成果1992~1996,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安徽省“八五”攻关课题“叶蛋白(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结晶提取及应用”。获得专利技术一项,并转让上述工业化技术,经安徽省科委组织专家评审,认为“叶蛋白的工业化技术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2000,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国家烟草专卖局重点课题“活性红色单质硒生物性质研究和产品开发”。获得专利技术一项,基于此专利技术开发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硒望胶囊”并获卫生部批文。将上述工业化技术及产品转让。经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专家评审,认为“相关研究在国际上未见报道,打破了学术界关于单质硒无生物活性的传统观点,对于活性红色单质硒生物性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七篇,其中第一作者四篇。2001~2003,读博期间参与国家“973”纳米材料研究课题,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纳米材料并研究其理化性质。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各发表研究性文章一篇。此外,以合作者身份在Biofactors,Applied Physics Materials Science & Processing,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ter各发一篇研究性文章。2004~2005,做为博士后参与美国能源部课题,利用生物技术,生物矿化技术,纳米技术,将合成的、有特定结构的肽分子自组织形成纳米线、纳米管有序阵列,并进一步在肽纳米阵列表面矿化半导体,最终得到半导体纳米线、纳米管有序阵列。研究上述阵列在高敏感生物传感器及纳米器件上的应用。受邀请,在Advanced Materials以第一作者发表综述文章,回顾、评议、和展望了世界上基于肽纳米线、纳米管的生物纳米技术及其应用。此外,在Advanced Material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二篇、以合作者身份在Bioconjugate Chemistry发表一篇关于生物纳米材料的研究性文章。
胖墩er猫
据称,纳米硒在高倍显微镜下是红色的单质硒,而不是硒的化合物。张劲松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英国食品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微量元素硒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作为纳米硒发明人,成功发明了纳米硒,并因此获得多项技术专利。其研究成果改变了传统硒研究中的教条性的认识。高学云博士,纳米硒发明人,2003年,应邀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芝加哥大学进行访问合作研究。2007年作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百人计划”学者,获250万元研究经费,专注于纳米科学研究。2000年,纳米硒知识产权经上海四通纳米技术港有限公司的努力,成功完成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研发的纳米硒产品“硒旺胶囊”已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日本、台湾和香港地区荣誉上市。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是一本专注于化学综合领域的English学术期刊,创刊于2014年,由ROYAL SOC CHEMIST
裘晓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97年、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博
不是的,其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1992年,《计算机系统应用》创刊,为月刊。2007年5月,期刊纳入软件所期刊联合编辑部统一管理;9月,期
简单说说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吧。 核心期刊有两个版本,一种是指北大核心,也就是平常说的中文核心,北京大学评选的,每四年评一次;另一种是指南大核心,也就是中文社会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年9月,中宣部部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配合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是一项由国家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