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涛涛偶巴
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
《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0 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新青年(国内首部简体横排版)(全12册)》内容简介: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
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陈独秀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创刊号,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
胡适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揭开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和白话文运动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文。
馋猫爱鱼鱼
延安的“中国青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第三年——一九三九年出版的。第二期正逢“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主席为它为了短文纪念,在这篇文章里。毛主席第一次发出了这一有名的指示和号召,即:“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青年之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同工农民众相结合。、”第三期又刊载了毛主席在延安纪念“五四”的大会上的讲话。 延安的“中国青年”由第一卷到第三卷,共出版了二十九期,每半月一期。党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如毛主席、朱总司令、任弼时、洛甫、李富春、阵伯达等同志都为它写过稿。当时中央青委的许多负责同志,如冯文彬、胡乔木、刘光、李晶等同志,也发表了许多有关青年工作和青年修养的文章。此外,还刊登许多国际和苏联青年运动的译文。 延安的“中国青年”确定了它的任务不只是指导青年运动,而且应该具体帮助青年学习。这一方针,从第二卷中期以后,就体现得更明确了,它发表了大批帮助青年学习各种知识的文章,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思想、文艺音乐,以至自然科学的各方面。它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为它写稿的有:胡乔木、王学文、杨松、柯柏年、董纯才、陈企霞、许立群等同志。范文澜、洗星海、何其芳等同志所写自传式的文章,尤其被青年们所喜爱。编者并从这里得出经验,认为一般青年刊物不能只谈青年工作而必须具体帮助青年学习,照顾广大青年群众,掌握“青年工作中心任务是学习”的精神。“中国青年”的实际效果。也清楚地显示了这一方针的正确。 延安“中国青年”在晋西与县出刊了晋西版,由于晋西是在敌后,物质条件非常困难,这个刊物的出版是费了很大的努力的。 延安的“中国青年”发行的困难和今天相比较,是超过不知若干倍了,国民党统治区只有极少数量漏过检查达到读者手中,后来则根本不能到达。广大的敌后根据地,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日益加紧的封锁。最初尚可发到,后来每期只能发到区党委一两册,因为过封锁线必须轻装快步,笨重的书籍自然不能多运。终于在皖南事变之后,主要因为发行太困难,“中国青年”便停刊了。一直到今年一月一日党中央的建团决议中规定出版“中国青年”做为指导建团方针的刊物,这才在完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革命大胜利的基础上,把这个有光荣传统的刊物——“中国青年”恢复了。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
青年人要敢于有梦。“梦想还是要有的”,人对于梦想追求的过程,才是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关于 奋进新时代,争做新青年 作文 ,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青年网和中国青年网是两家不同的网站,它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一个普遍的想法,2022年总体来说还是疫情困扰,青年记者也是不太好发的情况,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