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岚零
试论古筝的音色 摘要:古筝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其音色清悦、高洁、委婉动听并富有神韵。它丰富的表现力细致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在情感,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高歌吟唱它都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古筝的音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它整体的音响效果和乐曲的表现,鉴于此,通过多个角度对古筝音色的研究,使古筝的演奏日臻完美。 关键词:音色;影响因素 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必须讲究声音的美感,也就是良好的音响效果,而这很大程度是由音色的好坏所决定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音色是最抽象、最难把握的。音色,即音品,声音的属性之一,是声音的个性特色,有明亮、暗淡、清脆、沉闷、圆润、干涩、浑厚、单薄、柔和、刚劲之分。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是由发音物体所产生的谐波(harmonic wave)决定的,发音物体的性质、形状不同,所产生的谐波也不同,因而音色也不同。 影响古筝音色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乐器形制、演奏中手指对触弦的控制;而影响音色的主观因素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与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中的审美认知、内心听觉等。 一、客观因素 (一)乐器形制与义甲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乐器本身的音色对古筝的演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先从乐器的选材制作对音色的影响谈起。“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与结构的不同,发音体的组织条件就不同,在发音时产生的自然泛音列的多少也就不同,音色也不相同,即使在演奏音高、强弱相同的音时,也会有不同的音色效果。而即使同是古筝,但用不同材料做成,也可细分出它们之间的不同音色效果。”专业演奏者对古筝的音色要求主要是:声音很集中,能够立起来,高音亮,有穿透力,声音清脆,余音要长;中音区过渡好,不能发散,音质集中,饱满;低音区浑厚,共鸣好,各个音区对比鲜明,不能像白开水一样。 1.古筝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的选材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古筝的音色、音质。制作古筝的材料,主要是梧桐木、红木、花梨木、紫檀木、乌木和其它较硬的木料(一般称硬质木)等。梧桐木的材质松软、易于振动,一般用来制作面板。底板、琴首和筝尾多用硬质木制作,它们胶合的琴身,能产生良好共鸣、增大音量。红木等硬质木料,木纹顺直,色泽美观,质地坚实,是制作筝框表板、岳山利弦柱的良材。制作古筝的材料很讲究,木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琴板的弹性和传声性能,古筝的面板是决定古筝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制作古筝的面板,常用硬度适中、纹理细密均匀、无节疤、无斜纹和扭转纹的桐木板,而琴的镶板则用硬度较大,木质坚实的木料,加上精良的制作工艺技术,这是做音色优良的古筝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就古筝的发声原理而言,面板的传导效果与筝体的振动状态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而也决定了古筝音色的优劣。 2.义甲的选材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弹奏出美妙的声音是通过义甲触弦而得到的,弹筝用的义甲和拉弦乐器的弓子一样重要,做义甲的材料、规格、硬度、表面光滑程度等,都会影响古筝弹奏的音响效果,因此,义甲的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都很讲究。 3.弦的选择对音色的影响 弦的种类也由很多,各种材料制成的弦,振动时都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丝弦:音质纯朴,但音色较沉闷,不够清脆明亮,音量较小,余音较短。五十年代以前的筝常用丝弦,以后已被钢弦所取代。 钢弦: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余音较长,适用于弹奏韵味细腻的乐曲,但由于其余音长,杂音较多,弹奏《战台风》之类的乐曲,音响较嘈杂,没有金属尼龙合成弦的效果好。 金属尼龙合成弦:低音浑厚、中音柔和、高音清脆明亮,音质比钢弦纯净,适合弹奏和声效果丰富,音响强烈的乐曲,但余音较短,弹奏韵味细腻的乐曲,效果不如钢弦佳。 (二)演奏方法对音色的影响 古筝属弹拨乐器类,它的基本的音色是手指在最好的触弦点弹奏,使筝弦达到最佳的振动状态,从而发出清晰、圆润、结实、富有弹性的声音。古筝的演奏,在同一根弦上,用不同的指法、不同的弦段、不同的触弦角度和速度,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触弦时的力度,速度和弦段的选择,要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恰当的触弦方式是正确表现乐曲音色的关键环节。 1.触弦方式变化对音色的影响 音色亦称音品,是发声体在振动时,由于声波的波形及泛音数量的结构,相对强度不同而形成的音的一种特质,它主要是由基音和音的比例关系来决定的。我们在演奏时,选择不同的激发点,不仅可以因泛音数量的不同而改变音色,而且也可以因对各泛音振幅人小的影响来改变音色。需要强烈的音响效果时触弦的力度要大,触弦的速度要快,弹奏的位置在距前岳山2厘米左右的弦段上;需要柔和而丰满的音响时,用中强的力度和中等速度触弦,弹奏的位置在距前岳上3厘米至4厘米的弦段上;需要轻柔、空旷、朦胧的音响效果时,用中弱的力度,较慢的触弦速度,在中、低音区弹奏的位置在距琴码约3厘米左右的弦段上。2.义甲触弦深浅变化对音色的影响 A.基木触弦点是甲尖至胶布的三分之一处,音色柔和、饱满。 B.触弦较深,义甲与琴弦接触的面积人,音色较为深沉、厚重。 C. 触弦较浅,义甲与琴弦接触面积小,音色轻快,颗粒性强,适用于快速轻盈的快板。 实际演奏中,音色的产生与变化所需要的条件是多元素的,演奏者获取理想音色的手法也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一种。只有当触弦角度、而积与触弦位置、过弦速度、力度等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获得我们所想要的音色。 3、手指用力部位的变化 古筝演奏的基本发力点在于手指尖,但由于乐曲风格不同,情绪不同,演奏时就相应的需要变化用力部位。例如演奏河南筝曲,要求音色刚健、硬朗,就应把手指用力部位放在手指的根部关节,以增加力度,这样发出的音便刚劲有力:演奏浙江筝曲,要求音色柔和、委婉、灵巧。这时就不能把发力部位放在手指根部关节,而应放在手指第一关节。力度相应减小,发出的音则柔和,轻巧。 二、主观因素 对音色感知的经验基础上联想成像的音色标准与内心听觉一样,是鉴别客观实践音色的无形尺度。在长期的音乐时间活动中,人对某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频率、幅度、波形、高低、强弱及明亮、暗淡、净润等方面获得的感性认识到,这种感性认识不是一次或几次就能获得的,而是经过无数次地重复,是在音响对感官的一再刺激,经过数个感受器官联合工作,并使接收到的音色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的信息库加以分析、综合、编码、形成固定的音色感知表象,古筝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归根到底是审美的艺术。 任何一首古筝作品都会表达自身独特的思想与情感,这就需要演奏者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去进行表演的二度创作来再现作品。因此在表演的二度创作中,就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情绪、风格等需要,性地设计不同的触弦方式,以求获得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作品的内涵与意境。内心听觉存在于演奏者心灵之中,无影无形,但却能主宰演奏者按照一定的目的支创造相应的音色。它对音色的选择是积极主动并且有创造性的,是实践音色美的先导,只有具备了美的内心听觉才会有优美的实际演奏音色。所以演奏者不但要在演奏技巧上下功夫,更应在艺术修养上下功夫。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越深越细腻,就越能调动诸如音色、节奏、力度等因素,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越能通过美的音色去感染人。总之,要想使演奏水平日臻完善,在提高演奏技巧水平的同时也应在音色的把握上不间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军:《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中国戏曲学院学报》,07年2月第28卷第一期 [2]林玲:《论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怎样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品》华乐出版社 [3]佘艳:《如何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襄樊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9年5月第3期 [4]邱大成:《古筝基础训练中的几个问题》 [5]焦力:《论古筝的演奏音色》 [6]葛雪婷:《古筝演奏音色的“色彩性布局”》,《音乐时空》 [7]陈去非:《古筝演奏,音色是灵魂》,《福建艺术》
大LY的小世界
【摘 要】近年来经过众多艺术家们的不断继承与创新,筝曲风格已不局限于传统色彩。现代筝曲《西域随想》是王建民先生采用人工调式的创新曲调,摒弃传统的五声调式所作。该曲在传统素材的基础上尝试作品的创新与探索,突破传统五声调式的局限而设计新调式,在整个曲调中融入特有的变化音定弦,即在琴码保持不动的前提下,同样能够非常自然地进行转调。本文主要浅析该曲目创作手法的创新。 【关键词】现代筝曲;《西域随想》;创作;创新 一、古筝定弦 (一)传统古筝定弦 传统古筝定弦使用的是我国以宫、商、角、徵、羽为代表的传统定弦法。历史上,为了解决古筝转调的问题,前人先后发明了转调筝和蝶式筝,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长期的传承,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筝和弦一般表现为四五度叠置的协和和弦,所以从其表现形式上较难达到丰富的效果。不管是纵向复合还是横向转调都存在较大的困难,给作曲和演奏带来了一定的封闭性,难以有突出的发挥余地。经典的五度生律,大大的限制了古筝曲调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演奏技法的固定导致曲调、曲风、韵律等领域难以有创新的突破,当代作曲家在学习和借鉴西方作曲技巧后,其融合性创作过程因此也受到了古筝定弦的限制,因此,寻求一种创新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工人调式定弦应运而生。 (二)《西域随想》的定弦 此乐曲的定弦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焦金海先生称之为“古筝第一定弦法”的规范五声音阶中,而是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诸多的变音,即人工调式定弦。人工调式定弦是由当代作曲家梅西安发明的一种作曲方法,是对传统调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我国现代作曲家们在借鉴国外作曲技巧的基础上,将西方作曲方法巧妙地融合到我国民乐创作领域,推陈出新。尤其是在传统演奏乐器古筝曲目的创作中,创新式引入了人工调式定弦,打开了我国现代古筝曲目创作新领域和新技巧的新局面,为古筝艺术在当代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作出突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对过去定弦的一种革命性突破,使用新定弦法重新排列弦序,对整个曲目的曲调、曲风、节奏以及演奏技巧等诸多方面带来了转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古筝演奏带来了生机,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我国当代古筝创作的方向。 该曲定弦采用七声音阶(如图1),完全摒弃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创作,更多地借鉴新疆地区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式,由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根据每个部分的需要来设定。此乐曲的定弦方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多的变音,这种变音的出现,恰好与西域音调相衬,更好的将中原音调和西域音调合二为一,在乐曲演奏中表现浓郁的西域情。《西域风情》通过人工定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新疆地区特有的异域风情,让人联想到一望无垠的广阔戈壁,丝绸走廊中的驼铃仿佛就在耳边响起,维吾尔族少男少女们正在翩翩起舞,该作品已经成为现代古筝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荣誉,也是现在古筝曲目创作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类似《西域随想》采用定弦表现方式的曲目很多,较为著名的有《长相思》和《箜篌引》等。 二、乐曲节拍、节奏 《西域随想》除运用常见的2/4、3/4节拍外,5/4、6/4、2/8、3/8、4/8、5/8、6/8等节拍随处可见。大量的复合节拍的运用,也是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更加衬托出边**特的音乐风情,仿佛将听众带到了浩瀚的戈壁滩上,悦耳的驼铃声中。本曲采用大量非固定节奏型,节奏复杂多变、重拍鲜明,在旋律的进行中经常有节拍的盈增和亏减,这种创作手法与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特色相一致。对于古筝创作来讲,采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还原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西域随想》的出现无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常见的固定节奏型有2/4节拍的来派尔节奏型。这些富有特点的节奏型在《西域随想》乐曲的慢板、小快板及快板的舞曲段落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从节拍、节奏型分析来看,王建民先生创作的《西域随想》是古筝曲创作中的一大创新。 三、演奏技法 传统创作中的作品,通常遵循着固定的演奏方式和技巧。无非是右手遥指、撮弦、快四点的反复使用,左手亦如此。自上世纪80、90年代,像《西域随想》这类体裁的创新型乐曲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古筝演奏的技巧。④本曲中“叩、击、拍弦”的独特音响效果相信令你过耳难忘。“叩、击、拍弦”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中,其创作手法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型乐舞中的手鼓音响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与乐曲所要阐释的乐思相符合。如《西域随想》节奏稍快的第三段小快板就是一个精彩的敲击音响片段。作者精心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敲击方法,即掌击琴板、握拳击琴板、拍击琴弦。在音乐的贯穿发展中,同时融入这三种不同的敲击音响,将这种非常规的演奏技法形成的“非乐音”音响与旋律音调的“乐音”音响相结合,在对比中达到完美的融合统一。再加上作者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奏组合变化,这种不规则的强烈的音响交替,造成了节奏上的不规律动感,这样,音色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几种可变因素的同时结合,形成了变化中的变化,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在作品第三乐段与第四乐段的连接部,运用无音高的记谱表现方式强调了打击乐效果,同时结合多处拍击琴弦的演奏技法,令人联想到新疆少数民族乐舞中手鼓的音响效果。 四、和声 传统古筝创作中的和弦通常采用大三、纯五、大六等和弦音程,《西域随想》改变之前以五声调式结构为传统的乐曲创作模式,在乐曲中大胆使用二度叠置和弦、增三和弦、四度叠置和弦等。其中在本曲的和弦运用中,较多地使用了二度音程,这种音程的使用加强了作品的不协和性,也增加了乐曲色彩明暗度的对比。如在图2中,两声部同时将“7”和“1”并置使用,使和弦中增加了二度的音程,丰富了乐曲的色彩。在图3中“7”和“1”没有同时叠置出现,而是滞后,给人带来明显的二度音程的紧张感,音响紧迫而富于强烈的表现力。这种音程的使用既表现出浓郁的新疆风情,又描绘出西域戈壁广阔而空灵的深远意境,体现了作品的创新手法,别有一番西域风情。 【参考文献】 [1]汪莎.《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王宏.万新君:西域寻梦 [J]. 新疆艺术, 1998, (06) . [3](日)羽田亨:西域文化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1947. [4]李肖冰.西域文明的象征--论新疆古代陶器纹饰艺术[J].新疆艺术,1999(03).
、人生海海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 [1] 付娜. 儿童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6] 王哲. 临清时调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7] 徐忠奎.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8] 栗晓洋. 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9] 于琼芳. 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二 [1]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文化中的怀旧倾向[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2003 [4]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7]郭星星。大陆校园民谣与台湾校园民歌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王耀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9]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1]丁洁。电影音乐型别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2]王丽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王黎。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15]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 [16]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北京:词刊。2004 三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苏]列。谢。维戈茨基著,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3]周志芬,赵一萍。 音乐与戏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4]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5]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挑剔宝宝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古代典籍对古筝的记载如下:
1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2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3
《集韵》“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姐妹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
4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5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6
《战国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
7
《三国史记》记载:“伽倻国嘉实王制十二弦琴。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 “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
注:《三国史记》(淀ダ)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的正史,是朝鲜现存的最古史书 。《三国史记》主要以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和《花郎世记》为依据,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此书是研究朝鲜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
随着新课程 教育 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
试论古筝的音色 摘要:古筝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其音色清悦、高洁、委婉动听并富有神韵。它丰富的表现力细致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在情感,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高歌吟唱
心中有旋律 但谱不出曲子..
心中有旋律 但谱不出曲子..
1.这三种刊物不是报,而是期刊,《考古学报》目前是季刊,《考古》、《文物》是月刊。2.《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内容都是考古类的,并且都坚持资料性和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