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丹丹丹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 .a%ee.)摘 要: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已经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反思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因此,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改革的角度进行了若干思考关键词: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中图分类号:uaPli 文献标志码:2 文章编号:MGURIeM(INni)imPnsiP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一部分高等院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相关专业中开设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克莱因()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 萨缪尔森()认为: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n88o 年 s 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其中包括计量经济学这是我国经济学学科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量软件开发,为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商榷目前,我们研究问题的分析方法已经实现了由过去的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特别是计量经济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主流方法,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也是我们本科计量教学工作者的一大贡献,它彻底扭转了单纯的定性分析理念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倾向:其一是把计量经济学当成了圣经,唯计量是从,似乎是没有计量参加的学科都是伪科学或者说不够科学,其结果是计量方法的滥用;其二是计量的数学化,也就是数学的计量而不是经济学的计量,其结果是使得计量经济学脱离实际,变成了数学游戏就上述问题,结合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实际谈谈我们的看法一计量经济学不是圣经:完美中有折中首先,计量模型是完美的我们以一元模型为例: 5n7i n其中, 表示除 以外的所有影响 的因素,模型(n)叫总体回归模型该模型描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而非函数关系对同样问题处理的数理模型: 5P7i n模型(n)比模型(P)完美,因为模型(n)比模型(P)考虑问题全面在模型(n)中,每给 一个值,从理论上讲,由于 的存在,模型考虑了和 对应的所有 的值;模型(P)仅考虑了因素 对 的唯一影响,而没有考虑 以外的其他因素对的影响,因此,模型(P)仅考虑了和对应的一个 值,这里对应加引号是因为从理论上讲,那个 值仅仅是无穷多个 值中的一个,而未必就是真的和 对应的那个,这就是计量经济学家和数理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所以,我们说计量经济学是完美的(确切的说是计量模型比数理模型完美)但是,完美的计量模型(总体回归模型)理论上是存在的,实践中是求解不出来的,不是因为我们的计算技术达不到而求解不出来 ,,而是由于总体的无限性和 的复杂性(随机变量),i n特别是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总体一般是不知的(总体数据搜集的困难)因此,计量经济学家就退而求其次优结果总体回归直线:() 5S7i n总体回归直线(S)就是我们常说的函数形式或方程,它是由(D)两边取数学期望而得到(假定()E),它揭示了,每给 一个值,有唯一的一个 的期望值与之对应这里的分析思路:从模型(D)到模型(()就由相关关系转化为函数关系,从而计量模型的完美性在这里受到了挑战,这就是我们说的计量模型的第一次打折那么总体回归直线(()是否可以顺利的求解呢?在总体数据已知的条件下可以找到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总体一般是不知的,因此求解总体回归函数的思路也是行不通的既然是这样,那就退而求其次优结果0再次打折7,计量经济学家自然就想到借助样本来分析问题,建立样本回归模型: ())E D这里, , 是总体回归(D)中 , 的近似估计,残差E D E D也是随机干扰项 的近似估计那么样本回归模型())可以容易求解吗?尽管样本的数据可以很容易的收集,但是由于残差同样存在和随即干扰项的一样困难,使得样本回归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存在,现实中很难操做计量经济学家又再次退而求其次优结果,寻找样本回归直线(第三次打折): 0M7E D这里,方程(M)是由())两边取数学期望得到的参数的估计应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单就上述分析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计量模型是完美的,而模型估计是打折的不完美二计量模型与模型估计一样吗?计量模型指的是总体回归模型,模型估计是样本回归函数(回归直线)因此,用计量模型方法分析问题的实质是归结为模型估计,所以,这种方法也是折中(打折)的研究问题那么这种方法可靠吗?当上述研究的问题(计量模型)满足基本的假定条件才是可靠的:(D)正态性假设:随机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等价于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在自变量的各水平上服从正态分布;(P)独立性假设,无自相关性假设;(()同方差性假设;())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M)零均值假设这些假定条件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是很难满足的,而且模型估计是直接对样本负责,而只有样本满足简单随机抽样,才能够较好地描述总体状态特征我们知道,真正的简单随机抽样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们主张使用计量分析方法也要谨慎,它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尽管专业的计量分析软件大大简化了计量的运算三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理论与应用并重目前,与过多介绍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生动了很多,老师也会列举一些例子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说明,但是多数仅限于此,并没有对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等进行深入分析,更谈不上与学生的互动而且计量经济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分析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缺乏包含经典案例的教材同时,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使得目前的计量经济教学中缺少生动的案例分析我们既要重视理论方法,也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要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应成为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缺一不可的内容尤其是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0如金融财政国际贸易7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实验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衔接,即应该将实验教学合理恰当地穿插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截然分离开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二,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编好实验计划,做好示范在编写实验计划时不仅要加强基础内容的学习训练,而且要构建能有效将实践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相结合的实验体系,进而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多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实验教学第三,结合实际情况,要特别强调学生在处理数据0如:频率转换季节调整7建立模型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总之,为了实现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的改革,突出基本思想方法和应用的教学,最关键的还是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培养既懂经济又熟悉数学和计量方法的教师队伍,使我们的计量经济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如在本科阶段学数学研究生读经济博士读数量经济等参考文献:D 洪永淼6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6经济研究,PEEY,(M)6P 范钦珊6以内容方法技术为重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6中国高等教育,PEE),(D)6( 胡荣才,王亚雄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6统计教育,PEEX,())6) 胡新艳,陈文艺6 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6高等农业教育,PEEX,())6M 李子奈,潘文卿6计量经济学0第二版7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PEEM6张晓峒6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三版)6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PEE)6X责任编辑柯黎
非飞卖品
给你一篇我刚写的 呵呵 仅供参考 (需要的话给你电子版 )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 (我的姓名等信息就省略了啊 呵呵)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的影响程度,并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存款储蓄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 实证分析 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居民储蓄也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这一经济现象引起国内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分流储蓄,但是居民储蓄依然持续增加。由于居民的储蓄存款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因此,对我国居民存款储蓄问题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帮助大家认清现状,做出合理的决策。虽然我们作为本科阶段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透彻,但对此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情,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 我国有很多学者建立了许多的储蓄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程度,但分析结论的差异很大。整理以前的研究成果,一个社会的储蓄总量受很多因数的影响,根据经典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水平主要受收入因数、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等因数的影响: 1.收入因数 收入是决定储蓄的重要因数,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决定着储蓄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正方向的变化关系,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储蓄量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储蓄量减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户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 2.利息率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收入即定的条件下,较高的利息率会使储蓄增加。在本文中,我们选用的利息率是根据当年变动月份加权平均后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加权利率。 3.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会导致居民户的消费倾向的改变,从而也就会改变居民户的储蓄倾向。本文用通货膨胀率来考察物价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 4.收入分配 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越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高,社会的储蓄倾向就会越低。在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状况最常用的指数是基尼系数。 三、变量的选取及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因而,要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1998年后,中国经济运行进入了一种新的体制约束状态,出现了明显的供给过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市场体制的控制力还有限,从而不能形成一种有效地传导机制。市场化的改革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心理行为带来了很大影响,银行开始考虑贷款风险,投资者开始考虑投资回报,而消费者也开始考虑最佳的消费时机和预期收入。这说明,我们的微观经济层面已生长出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然而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些积极的因素还很不适应,微观主体内在约束机制较强与宏观经济市场传导机制不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投资行为受阻、消费行为审慎和储蓄持续稳定增长。当前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居民对社会经济形势的预期、可选择的投资渠道、信贷消费的发展、利率因素的影响、"假性"存款的影响、消费领域的信用等级、高收入阶层消费状况、就业形势压力、体制改革、居民收入水平等。 由于我现在的时间和能力有限,只能综合考虑,选取一部分变量进行研究,而且为了方便查找数据,只建立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进行研究。本文选用当年的收入增长率来考察收入因数对储蓄率的影响。用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另外还选取了中国1979年到2002年的各年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年期储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解释变量。 四、数据及处理 本文模型数据样本为从1979-2002年。 年份 城镇居民储蓄率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 一年期储蓄利率 通货膨胀率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数据来源: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注:Y代表城镇居民储蓄率 X1代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 X2代表一年期储蓄利率 X3代表通货膨胀率 X4代表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五、模型及处理 基于以上数据,建立的模型是: Y=β1+β2X1+β3X2+β4X3+β5X4+u β1度量了截距项,它表示在没有收入的时候人们也要花钱消费,储蓄率为负。 β2度量了当城镇个人可支配收入率变动1%时,储蓄增长率的变动。 β3度量了当利率变动一个单位,其实也就是1%时,储蓄的增量的变动。 β4度量了当通货膨胀率变动一个单位,储蓄增量的变动。 β5度量了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变量。 u是随机误差项。 对Y做回归 利用eviews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X1 X2 X3 X4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根据以上结果,初步得出的模型为 Y= +. 1.经济意义的检验 该模型可以通过初步的经济意义的检验,系数的符号符合经济理论。 2.统计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显然通货膨胀率的系数通不过T检验,R2=, 2值为,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F检验的值为,整个模型对储蓄率的增长影响是显著的。 3.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从F值可知此模型整体显著,但是分析各个变量后发现X1和X3不显著,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运用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方法我们可以得到要放弃X3 这个变量,重新做回归分析得到: Y=β1+β2X1+β3X2+β5X4+u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X1 X2 X4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从新模型的整体效果来看,R值和F值都很好,而且各个变量的t统计量也表明各个变量对储蓄率的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因此模型可设为Y= 4.异方差性检验 对新模型进行异方差性的检验,运用white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Probability Obs*R-squared Probability Obs*R-squared的计算结果是,,由于选用的没有交叉乘积项的方式,所以自由度为7,在的显著水平下,查表得 (7)=〉,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5.自相关性的检验 从上表可知DW值为,且样本容量n=24,有三个解释变量的条件下,给定显著性水平 =,查D-W表得,d = =,这时有d
奔跑小猪mm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小组成员:组长:指导教师:日期:2010/年5月27日2006年我国各城市的GDP变动的多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数量化分析。关键词:GDPY(亿元)多因素分析模型计量经济学检验一、引言部分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GDP在创造的同时也被相应的生产要素分走了,主要体现为劳动报酬和利润。在现代社会政府还要以税收的形式拿走一部分GDP。本文主要研究就业人数L(万人)、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K(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之后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的影响。二、文献综述注:2006年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总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就业人数L(万人)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资本形成总额K(亿元)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本表按2006年价格计算;2006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三、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GDP建立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数量化分析。掌握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和比较、筛选模型的方法。四、实验内容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其中,L、K分别为产出GDP的过程中投入的劳动与资金,本文未考虑时间变量即技术进步的影响。上表列出了我国2006年我国各个城市的GDP的有关统计资料;其中产出Y为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可比价),L、K分别为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和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可比价)。五、建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检验及修正(一)我们先建立Y1与L的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L——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万人)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的检验利用EVIEWS软件,经回归分析,作出Y1与L的散点图如下: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4:45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F-statistic)可见,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劳动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F值为,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L的P检验值为0,小于,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二)建立Y1与K1的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K1——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实际投入额)(亿元)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的检验利用EVIEWS软件,经回归分析,作出Y1与K1的散点图如下: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16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F-statistic)可见,K1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F值为,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的P检验值为0,小于,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两个模型的可绝系数、调整可决系数、T检验、F检验、P值检验的比较,明显的,Y1与K1的关系模型优于Y1与L的关系模型。因此,在以Y1与K1的关系模型为基础模型的条件下,建立二元关系模型。(三)建立Y1与K1和L的二元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K1——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实际投入额)(亿元)L——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万人)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23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F-statistic)可见,K1和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F值为,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和L的P检验值为0,均小于,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两个模型的可绝系数、调整可决系数、T检验、F检验、P值检验的比较,明显的,Y1与K1和L的关系模型优于Y1与K1的关系模型。因此,建立二元关系模型更符合实际经济情况。(四)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C-D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为:,对于此类非线性函数,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建立模型。方式1:转化成线性模型进行估计;在模型两端同时取对数,得:在EViews软件的命令窗口中依次键入以下命令:GENRLNY1=log(Y1)GENRLNL=log(L)GENRLNK1=log(K1)LSLNY1CLNLLNK1则估计结果如图所示。DependentVariable:LN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29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F-statistic)可见,K1和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F值为,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和L的P检验值为0,均小于,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可决系数、调整可决系数、F检验的比较,明显的,该模型最优。因此,选用该模型为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六、总结综上所述,我们采用截面数据拟合的模型成功的反映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Y1与就业人数L(万人)和各地区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资本形成总额K1(亿元)间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成功的模型。从模型中看出,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Y1与就业人数L(万人)和各地区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资本形成总额K1(亿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密切吻合,验证了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正确。参考文献:1、《国民经济核算——国家统计年鉴2007》2、《价格指数——国家统计年鉴2007》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作者:许宪春编著,
经济学专业参考文献(通用11篇)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经济学专业参考文献(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越来越被关注,其 方法 与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一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越来越被关注,其 方法 与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一
经济学顶级刊物eca、aer、jpe、qje、res金融学顶级刊物jf、jfe、rfs,比经济学顶级刊物的级别要低。
本科《计量经济学》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研究摘 要 本文认为,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效率的做法。文中介绍了该模式中课堂理论+软件教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