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雪花
论文目录(2000年以来):2009年度:1.高亚杰、饶从满:《施奈德的比较教育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2.张德伟、饶从满(译):《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3.饶从满:《教师发展若干基本问题辨析》《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4期。4.苏守波、饶从满:《现代化、民族国家与公民教育》《首都师大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5.饶从满:《愉快有效的道德教学何以可能》《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6.郝运、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7.张德伟、饶从满(译):《日本创设教师教育研究生院的动向》《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2008年度1.高亚杰、饶从满:《大学市场化的背景与现状——大众化与卓越性的关系》,《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2.吴振利、饶从满:《斯坦福大学的教职员帮助中心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3. 赵明玉、饶从满:《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建构与公民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2007年度1.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2.饶从满;《中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动向与课题》、《东京学艺大学教员养成课程开发中心年报》,2007年3月。2006年度1.饶从满:《日本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被朱小蔓、金生竑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道德教育评论2006》全文转载)。。2.饶从满、付轶男:《比较教育的本体与学科特性》,《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陈时见、徐辉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3.饶从满:《日本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的考察》,《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4.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5.张德伟、饶从满:《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高等教育改革》(译文),《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6.饶从满:《道德教育与日本的教育病理》,《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5期。7.饶从满、陈以藏:《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2005年度1.饶从满、付轶男:《中国比较教育的问题与出路》,《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2.付轶男、饶从满:《比较教育学科本体论的前提性建构》,《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3.饶从满:《关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几点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5月。4.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与教师发展》,《教师教育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5年1月)。5.饶从满:《更新理念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1日。2003年度:1.饶从满:《关于东北师大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年7月。2.高夯、饶从满、王凌皓:《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调研总结报告》,《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年7月。3.饶从满:《中国道德教育的现状与课题》,《道德性发展研究年报》(日本道德性发展实践学会会刊)2002年度版,2003年3月。4.饶从满、付轶男等:《建立公民教育体系实现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咨询报告),2003年1月25日提交教育部社政司。2002年度:1.饶从满、李广平:《“一个主题两课时”道德两难教学模式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日本道德性发展实践学会会刊《道德性发展研究年报》2002年度版全文转载)。2.张贵新、饶从满:《国际教师专业特性论介评》,《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3.饶从满:《主体性与综合性的融合: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论解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4.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5期。5.饶从满:《“区域研究”与比较教育学》(译文),《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6.饶从满:《基于人的自然性,加深对道德价值的自觉》(译文),《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4期。7.饶从满:《加深价值自觉的原理》 (译文),《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3期。8.饶从满:《培养道德性的原理》(译文),《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2期;9.饶从满:《活用结构化方式的教学原理,创建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译文),《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1期。10.饶从满:《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合撰第二作者),《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卡片》2002年第2期摘编)。2001年度:1.饶从满:《战后日本道德教育论的特征》,《道德教育》(日本明治图书株式会社出版),2001年第12期。2.饶从满:《日本的心灵荒废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日本明治图书株式会社出版),2001年第11期。3.饶从满:《日本道德教育的方法特征》,《道德教育》(日本明治图书株式会社出版),2001年第10期。4.饶从满:《日本现代化过程中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道德教育》(日本明治图书株式会社出版),2001年第9期。5.饶从满:《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方法原理考察》,《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2000年度:1.张贵新、饶从满:《调查中学教师素质的现状——探索21世纪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第11期。2.张德伟、饶从满:《日本中小学的性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3.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1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1期部分转载)。4.饶从满、张德伟:《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本体论基础考察》,《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11期全文转载)。5.梁忠义、饶从满、周成霞:《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学术著作或教材目录(2000年以来):1.《教师专业发展》(合著第1位),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2.《新时期师德修养简明读本》(第2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中日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撰写其中一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副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11月版。5.《教师培养改革趋势研究》(参加撰写),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6.《比较教育专题》(撰写其中一章),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6月版。7.《世界教育大系·日本教育》(撰写战后教育改革两章),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8.《世界教育大系·教师教育》(撰写德国教师教育和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两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9.《国际教育: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撰写其中一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tarrinbiubiubiu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功,促使其形成了相应的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世界各国又都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与建设,形成各有特点又反映教师职业共性的教师职业伦理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世界一些典型国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综合比较、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各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从中借鉴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对推动我国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概况 为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顺利实现,世界各国建立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机制,并逐渐发展为系统化的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保证教师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建立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具有世界性 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美国。早在1896年,美国乔治亚州教师协会就颁布教师专业伦理规范,随后,各州相继仿效。1929年,美国通过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1941年和1952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68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正式制定了《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也称NEA准则),1986年,全美教育协会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又作出了全面修订,并沿用至今。新的准则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恪守职业伦理准则的重要性,强调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个规范不仅成为美国教育界最有影响的执教行为规范,而且也成为其他国家制定师德准则的范例。此外,美国教育界先后确定了美国人事和指导协会的《伦理规范》、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家伦理规范》、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的《美国教授职业伦理声明》等这些教育伦理规范,涉及内容广泛,在实践中针对性较强。 法国对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国民教育部1997年的教学大纲指出,公民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过严格职业界限的高度义务感。在法国,道德教育已成为每个教师经常性的义不容辞的工作。 德国对教师讲授道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在课堂上,教师进行道德教育不能是生硬的、矫揉造作的,教师不应该被学生理解为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布道者,应把道德教育变成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分析和评价道德问题的过程。 在日本的历史上,师德规范建设也同样得到了重视。日本近代学校创立之后,就大力创办师范学校,着眼于培养教师,并主张“师魂通士魂”,即要求教师应有武士风度。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宣告了军国主义天皇制国体结束,广大教师从政府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中觉醒,力图追求民主主义的“现代教师形象”,1947年日本教职员组织成立,通过了以提高教职员地位与建设民主主义教育文化为目标的《宣言》。1952年日本教师联合大会通过《伦理纲领》,作为正式的师德规范颁布,至今仍然被广泛运用。从1959年起,把“道德教育研究”列为师资培训课程的必修课目。日本各地区的假欧元科学所、道德研究中心负责培训教师,研究讨论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道德问题,以提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 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于1954年8月在莫斯科举行第19次会议,到会的有中、法、德、英、苏、意等国家的教师代表,会上通过了《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教师宪章》,《宪章》中提出的各国应遵循的师德规范包括:(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并鼓励他们发展独立的判断力;(2)教师要致力于培养作为未来成人及公民的道德意识,并以民主、和平与民族友谊的精神教育儿童;(3)教师不能因性别、种族、肤色及个人信仰和见解的不同,将个人信仰和见解强加于儿童;(4)教师要在符合学生自尊心的范围内实施仁慈的纪律,不得采用强制和暴力。 建立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做法,这点我们还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规则得到印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处理国际教育、科学、文化问题的权威机构,尽管没有专门就师德问题发表文件,但在有关教师作用、地位以及其他文件中,都有很多地方涉及教师道德问题的论述。例如,具有重大影响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1966年10月通过)就提出了师德理想及师德的原则与要求。 上述例子足以说明,各国和国际组织都非常重视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以保证教师职业的崇高的道德定位和对教师本人的道德行为的基本约束。 2.划分便于实施的师德规范结构层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因此,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这里,我们以美国师德规范为例,即可以斑窥豹。有研究表明,美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的内容。 首先是师德理想,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这种师德理想体现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即教师要“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就师德理想规定而言,不仅美国重视这个层次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师德理想也体现了这个方面的要求。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师德理想是应该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族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做的贡献上。 其次是师德原则,也即教师职业伦理准则和中级要求。师德原则受师德理想的制约,是指导教师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奉献学生”和“献身职业”两个方面。在奉献学生上,要关心和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要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在献身职业上,要求教师树立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履行职业责任,尽力提升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 再次是师德规则,它属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或者是教师个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师德规范的核心部分,规定得更明确、具体、具有操作性,直接影响与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和教学行为。它包括,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不得无故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学生有关的材料;必须做出合理的努力以保护学生不受对于学习或者健康和安全有害的环境影响;不得有意为难学生或贬低学生;不得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原有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念、家庭、社会或文化背景或者性别取向,不公正地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参加任何课程,剥夺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利益,给予任何一个学生以任何有利的条件;不得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牟取私利;如果不是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漏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学生的信息。这方面,美国的教师行为守则更为严格和细致。比如优秀教师必须做到,记住学生姓名、对学生不持偏见、锻炼处事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富于幽默感、认真备课、合理布置作业、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衣着整洁等等。第二,教师在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上要做到:不得在申请某一专业职位时故意作虚假的陈述,或者隐瞒与能力和资格有关的重要事实;不得出具不符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等等。 在1986年美国新修订的《教育职业伦理准则》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认识到追求真理、栽培人才、养育民主精神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这些目标的基础是保护学习和教学自由,保证对所有人教育机会平等。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坚持最高的道德准则。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固有责任的重要性。获得同事、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尊重和信任的愿望,为他们达到如何保持最高道德品质提供了源动力。”这充分体现了师德理想和师德规则的有机结合。 上述划分一方面说明,师德规范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它可以直接制约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将发挥不同的功能:理想发挥激励功能,原则发挥指导功能,规则发挥约束功能。 3.把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实际内容,但从具体规定看,尤其强调师生关系这个维度,这是国外教师职业伦理的核心原则。国外学者认为,教育和教养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在学校教育中又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天然的教养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和最独特的关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乃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和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这是教师职业要求的一个根本原则。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与理解,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处理,强调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 二、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从国外对教师道德规范的研究和要求,可以看出,师德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师德规范体系,并使这种体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结合我国的国情,吸取以前的教训,我们应该从现实基础上去构建并细化师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学校师德建设有章可循。 1.教师职业道德应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教育职业活动中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标准。高尚的师德固然需要崇高的理想来引导,但仅有“理想”是不够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只有道德理想的制约,而没有可遵循的具体规则的约束,往往只能约束少数人,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这一点早已被社会发展的事实所证明。因此,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重要和高尚而无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过高的道德期待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现实一些,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使教师首先从一个人、一个公民、一个公职人员的角色上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尽自己的道德义务。此外,还应借鉴移植国外重视“朴素”道德的做法,要求教师遵守那些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最起码的最简单的教育劳动行为准则,如坚持公道、保护学生隐私、不把学生作为“获利”的工具等等。如果我们的师德规范能从“高尚”回归“朴素”,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符合生活发展的实际,那么教师就更容易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行为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2.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的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的化身”,由此对教师提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种相当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自身人格修养要求。其实,这种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期待,缺乏坚定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在西方国家,师德规范的提出是基于社会法律准绳的,各种行为规则都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它首先是对公民的义务要求,在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来制定。例如,规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同事等关系的处理准则,都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这样,教师自身对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和践行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作为一个公民或公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规定,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组编.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 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利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 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教育科学,2001(1). [4] 何仲山.美国高校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新视野,2000(6). (责任编辑付一静) 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许多人仍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最有代表性、也最浮浅的一种观点是,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教师要解放,学生要放松,不再坚持过去的
总的来说,也是应试教育。
日本的学前 教育 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幼儿园,一是保育所,约有80%的幼儿会进入私立幼儿园。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使其实现法制化的过程。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影响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长和教师应该围绕着影响学生的道德因素展开相应的道德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
先给点素材;拿少年漫画来说吧,我是个初中生,喜欢少年漫画。比如火影,棋魂,海贼王我认为漫画可以让你保持童真,让你更珍惜友情。漫画中是非善恶分明,能让你拥有一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