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2

薇宝儿521
首页 > 学术期刊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论文模板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薇枫1988

已采纳

作为教育管理学史逻辑展开的教育管理学,发展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开始注重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内外部共同改革的模式来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本文将以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基本思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人类文明的进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可持续发展策略深入人心,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需要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之中的重要推动力,也须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位。本文将对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为后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大学教育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关键环节,难以避免地会受到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约束。从目前来看,这一点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低下,模式单一落后。对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整个管理体系和模式以及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要求其按照上级出台的文件和命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因此,整个教学管理体系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学校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于老师,从教材的选择,试题的编排到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安排,都须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提前审批,对不符合相应管理要求的内容进行修改甚至删除,并未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求老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作出了硬性指标和规定,因此很多老师面临着课业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2.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是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普遍问题。很多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抓进度并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未进行实地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定期的检查。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学校和老师承担过多的教学压力,为了完成教学指标,很多学校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

3.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壁垒

教学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和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壁垒。我国高校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采取西方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学的专业化和精简化,这种模式尽管能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精深的了解,但是极易导致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融合和沟通,学科壁垒的形成使得学生难以对大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宏观的掌握,在知识构建上也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因此难以真正地实现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导致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与合作,外加上落后的教职制度以及职称晋升激励机制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自主研究,忽视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不仅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难以采取系统化、联系化的教学方式,而且还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4.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

意识指导实践,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导致我国高校难以进行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我国诸多高校仍然采取终身教授制,这种教职制度导致教师故步自封,局限于以往的荣誉以及现在的安稳状态,难以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隔阂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与沟通,教师也并未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因此难以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科研项目的开展。最后,职称晋升制度直接与薪金水平挂钩,导致许多教师将经济效益作为自身的目标,在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时,并不是自身对学术的忠诚与热爱,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二、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政府对大学教育管理的推动

为了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自身的理念,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简政放权来给予大学自我管理的机会和空间,使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地开展和管理;其次,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大学校园的管理现状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综合实力,让有经验的老师和权威专家进行教科书的选择以及考试内容的安排,从而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引导者和风向标,因此需要发挥方向上的引导作用,而非进行实际管理的干预,通过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来增强大学管理的活力,使其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3.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大学教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科分离这一现状,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在进行教学科目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安排时,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并找出学科之间的共通处,引导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老师也需形成跨学科研究合作的正确理念,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强与跨学科老师之间的科研合作,从而在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养成正确的认识观。

4.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落实该教育管理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老师,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在进行教学活动及学术研究时,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将系统观作为自身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还需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并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三、大学教育管理就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本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

大学作为连接学生和社会的桥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跳板和垫脚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可持续发展策略要求大学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将就业作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首先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真正地实现对口教育,让学生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其次则要求学校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不足之处。最后则需学校设立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从而使其顺利的就业。

2.实现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校企结合能够实现专业对口,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来进行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联合制定,真正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3.实现专家教师管理

效益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中的重要原则,在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革新时,也将效率和质量作为自身的目标,通过组建委员会以及开展研讨会来实现专家和教师管理学校,并由其担任教学管理之中的各个职位。这种直接由专家和教师进行大学教育管理的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专家有着深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是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风向标,可以通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来保障整个体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作为教学的一线人物,对整个教学情况以及发展方向有着最及时、最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到现有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矛盾与不足。因此,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能够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与社会动态的基础之上进行管理行为的调整和革新,并有效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管理体系和模式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4.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

大学生作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生代,既是大学校园之中的主体,又是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被管理者。因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强,心智也较成熟,因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可以在专家管理的同时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大学管理包括学生文化创新成绩管理、学生寝室管理、校园秩序管理以及校园环境管理,在这四个板块之中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往往处于消极的被动状态,自身的民主参与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整个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因此针对此现象需要学校转变管理理念,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让学生在四个管理板块之中担任一定的职位,赋予其合理的权利,在合理的领域之内直接实现学生管理学生模式。这一点能加深学生对校园管理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履行义务并使用一定的管理权力。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又能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并将该理念落实到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一点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飞.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大学[J].沈阳师范学报,2011(02).

[2]倪文静.大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摘要]在高校中,学生党员的培养是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好共产党未来先锋力量就要依靠学生党员们的努力。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是为党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重要人才来源,但这些学生党员该如何进行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探究解决方案,更好地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一直是校党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高素质的青年学生的聚集地,集合了一批批有各色专业特长的学生,是选拔优秀干部及学生党员的重要场所。另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怎样的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能照搬照抄非学生党员的管理方式,必须结合学生党员个性鲜明、有良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办法,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一套管理体系。

一、存在于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有要改进之处。尤其是今年来,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方式也应创新办法,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体制。

(一)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党和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不够高,对自身教育认识不足。在高校中,绝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掌握了良好的党的理论知识,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带头人形象。但也存在有的大学生入党后人存在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上虽然先入了党,但思想上未真正入党。有些学生党员甚至认为提交入党申请书后,每次考试通过,走完发展程序就算入党了。大学生党员首先应端正入党动机。入党是光荣地,但不应将它作为为政治道路铺路的垫脚石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而对于党的理论、路线、宗旨理解不深,没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经受组织考验的基石。因为有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二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前为了使自身思想行为符合入党标准注重自身,入党后就松了口气的错误思想;有些大学生党员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思想;甚至有些预备党员认为预备期只是一种形式,不重视在预备期间自我修养的提升。他们认为从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只要预备期满,就可转正。只要踏进了党的大门,政治上就有了保护伞,开始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三是学习上重专业知识轻自我修养提升。有些学生党员一味埋头学习专业知识,不注重自身党的有关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关心减少了,这样使自己周围缺少朋友。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自身修养提升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获得幸福感的终极法宝。

(二)党组织生活单一,流于形式

在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党组织按照党内的明确的规定,开展如“三会一课”制度、公开进行民主评议、为每位党员配备培养联系人、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等,真正做到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认真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正式的党员也有一直接受教育的机会,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党组织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上缺乏创新,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习惯于念念报纸、读读文件、看看电教片、传达上级讲话,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些基层党组织甚至对政治生活涵盖的范围缺乏足够认识,狭隘地认为党内生活仅限于“三会一课”,而且其组织的“三会一课”也多流于形式。

二、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高校大学生党员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支部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两方面发现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做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基础。

(一)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党员身负两种角色,一是学校学生,二是党组织的一员。但他们常常关注的事自己的发展,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角度上,换句话说,就是常以“学生”自处,在待人接物上,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在新时期下,学生党员接收到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个性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为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政治素养增加了难度。学生党员往往缺少主体意识,仅限于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工作,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党组织生活中的主人。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迅速增加和支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主动要求入党的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强,教育的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由于学校的党组织缺乏物资、资金及人才,基层组织难以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及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情况。组织的宣传和管理不到位,缺乏有特色的、创新性的党性活动,在校内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党务知识了解不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教育管理。学生党支部成员间的交流不深,支部压力巨大,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的措施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养,锻炼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党员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也应结合党的理论,以此为指导,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风”建设。针对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发现原因、分析原因并基于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了以下对策:

(一)完善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应该从入口开始把关,从推优开始,紧抓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党的有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入党,做到各个阶段都有高素养的正式党员跟进,对要入党的学生进行考察,不仅要有书面的党知识的考察,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考察。期间,若出现不合格者,及时做出处理,例如延期发展或不予以发展,真正做到每一个入党的学生都能从思想上入党,做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在选择学生上党课时,可以将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优异或是学生干部优先考虑,提高党课的面授效果。党课的上课内容应以常识性的知识为主,增加学生党内知识量的储备,确保授课质量,进一步保证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中的优良形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工作中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大学生党员参与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党员间的交流学习工作,倡导学生利用党的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运用中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增进理解。在校内,团支部和学生社团是良好的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平台。在这里开展工作,不仅能是党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甚至党支部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参与学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绕过他们时刻接受来自广大群众的检验、监督,时刻检验自己,不定期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通过带动促进,让他们带动其他部门,进而达到一起进步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优秀党员的摇篮。面对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党员群体,结合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端的交流平台,创新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内活动的形式,这将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将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在整个校园中刮起一股新的风潮。努力开展好群众的教育管理活动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作,这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也同样适用。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党员思想的先进性,树立以为中华崛起为时代己任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输送好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练崇潮.怎样把好学生党员质量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伍处文.深入开展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1.

[3]陈健.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6(1).

[4]周慧如.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J].工会论坛,2008(5).

227 评论

queenielove多儿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学前 教育 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范本,供大家参考。

《 中职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师风的培养 》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 儿童 、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我国现阶段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这其中把师德建设作为主要的任务来抓。教师的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这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自觉行为。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就能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师德的核心内容就是“ 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中职师范院校要培养优秀幼教人才,就要建立完成师德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幼儿教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建立师德教育体系

学校是学前教育师范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学生在校能够受到物质 文化 和精神文化的熏陶,因此,应该建立师德教育体系,确立学生的师德目标,让他们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师范生在学生时代就要有这样崇高的教育信念,然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去实践。但是实践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制定学生过程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比如兴趣、 爱好 、学习差异、年级差异等,都要考虑进去,然后逐步建立实施规则。将师德体系内化成学生行动的指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师德师风的目的。在落实学生阶段行师德目标时,我们让刚入的学生签订《师德建设目标 责任书 》,让学生明确在思想和行动上该如何做,让师德建设更高效;让高年级即将进入幼儿园工作的学生签订《师德师风建设自查自纠表》,让学生对着自己的情况,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师德要求,从而查漏补缺,弥补自己在师德师风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师德教育体系是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通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制定,然后让学生进行师德实践与自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师德师风,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德育素养。

2有效开展德育课堂

学生的师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在课堂教学,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德育课堂也是一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升德育课堂的实效,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因此,为了有效开展学前教育示范生的德育课堂,进行了三方面的努力。首先,以“师德常识”为纲,开发校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其最大作用就是以学校实际入手,让课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德育课程也是一样,我们要根据师德的内涵,把学前教育和职业结合起来,挖掘德育教育的功效,编制学校的校本课程,从而提升德育课堂的实效。其次,创新德育课堂。“师德常识”是一门公共课,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往往采取的就是讲授的 方法 ,学生只是听课,缺乏实践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而道德知识,不仅仅是知道是怎么回事,同样要知行合一。因此,教师只靠讲授教学内容是不行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才能理解师德要求的含义,并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比如,在德育课中,教师要根据理论知识,提前进行相关案例的整理,以便于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理解师德理论知识。然后,改进考评制定。以往德育课程的测试主要是卷面考试为主,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但是,卷面考试不能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以及他人的评价,已经开展德育活动的表现等为参考依据,综合评价学生的德育素养。采取灵活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自己的德育素养,从而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最后,建议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师德方面的课程,都是以师德常识性的课程进行的。由于职业道德的范围比较宽泛,我们要抓住当前主要的问题,开展实用的课程,职业道德规范除了开展师德常识外,还要进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这也是当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当务之急,学生要了解自己,了解专业,才能向着自己的目标去迈进。笔者在课程中让学生知道劳动者应该具有一定的素养,如何求职、如果发展职业生涯等内容,这些都是与职业道德有关的,人的“三观”教育要渗透到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课程、不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师德修养。

3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 言行举止 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说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是学生师德教育的前提。但这不仅仅是限制于某位教师,而是教师这一个群体。我们要为学生做好表率,发挥正能量。因此,对学生的师德教育还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我们可以做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提升学校教师的师德修养,用教师影响学生,做到言传身教,这样比说教更有效,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意识,通过课堂教学中把师德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学生就会感同身受,从而理解职业道德方法的思想和概念。其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学校可以邀请幼儿教育方面的专家举办师德讲座、师德知识竞赛和社团活动等,把师德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观,并把师德建设落实好。

4规范学生实习教育

中职师范学校一般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要在最后一学期离开学校,到幼儿园去见习,这也是师范学参与幼儿实践教育的重要阶段,可以把自己的学到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丰富自己的从教 经验 。但是一些中职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往往要求 毕业 生自己去找见习单位。这样就不利于师范生的发展,因为他们只是具有了理论知识,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还是需要老师实时指导,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师范生尽快进入幼儿教师角色。因此,学校应该规范学生的见习教育,学校要联系实力强的幼儿园,还要安排见习指导教师,并指定见习规定,若实习教师发现师范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教育。比如,师范生没有爱心,体罚幼儿,这样就违法了师德,指导教师除了要及时教育,还有把情况如实的反馈给学校,由学校来对学生毕业进行鉴定。规范师范生的见习规定,是给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做最后警告和保护,希望指导他们如何搞好本职工作,牢记师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总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师德、师风的展示,而学前教育的师范生就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才能无愧于教师这样的职业。教师言行影响到幼儿教育,儿童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未来教师的德育素养的培养,这关系到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由于当前社会复杂性,出现了各类事件,这也充分体现了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的迫切性。

作者:沈英萍 单位: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筠,李静,张芬.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途径和 措施 ——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5):43-44.

[2]张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以上饶师范学校为例[J].学园,2015,(14):158-159.

《 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

摘要: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关键,是基础。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对学前的教育起着教育、指引、推进的积极作用。由于人们对教育越来越关注,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的工作重心内容就是日益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的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且提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改进方法,以期改善我国学前教育现状。

关键词: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问题;挑战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同时学前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家长们更重视孩子的成长,所以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

一、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应对的问题

1)学前教育的一些机构设立不明确。在我国,学校管理体制的设立并不是很明确,设立的机构标准并不准确,在一些机构中人的数量较多,还有设立机构的性质,一些机构的状况都不是很详细,所以我国设立的学校教育机构随意性非常大,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是不同的,所以在设置机构和机构人员的方面上有很大的冲突,不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的设立会严重阻碍学前教育的发展[1]。2)由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体制的作用不明确。由于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从以往的计划性经济已经转变成为了市场型经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曾计划过办理学校的思想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现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所以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化。由于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体制制度非常不健全,并且现在的教育事业也呈现了不断下降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我国的政府进行有力的指导,指导在这种经济状态下如何发展教育事业。我国在2010年曾颁布过《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准确的指出来由政府指导的学前教育。但是现在还无法明确该如何用政府来指引学前教育体制的改革。3)法律的监督机构不是很确全。现在,我国的监督机构并不是很全面,尤其是学前的教育质量方面的监督更是不全面。我国其中一部分省份已经明确制定了一些相对应的国家办立幼儿园的分类,并且也具有很严格的监督机制。但是这些措施方案只是针对一些国家办立的幼儿园而进行的措施,对于大部分的私立学校这些监督机构并没有完全实施,对实施监督系统并不是很完善。在这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缺少法律的监督和控制,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学前管理教育的监督并不是很全面,监督的一些标准并不是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监督的机制并不完善。然而根据现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现状来看,国家设立的幼小儿学员在不断的完善监督和法律效力,而民间办的幼儿园的数量在不断扩大,并且办立这些学校的监管范围也是在不断扩大,由于幼儿园办立的越来越多,则法律监管的漏洞则越来越多。所以我国在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中法律要加大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办法

(一)解决办法

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在学前教育体制中并不是很完善,所以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就要完善法律的监督,用立法来保障和促进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是现在我国政府的中心内容,用法律的方法来帮助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能够解除掉我国学前教育的很多问题。但是由于部分的地区采用一些措施来发展学前教育的作用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法律的效力还是很缺乏的。所以,要管理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就要做出完善的法律制度,也必须要知道政府的责任和职责所在,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方案,面对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我国还要加大力度的进行财力补充,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高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关键便是要求政府不断的发挥主体地位,不断的完善并发展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且还要根据情况来设置适合的人员需要和机构配置要求。这些要求是能否发展好学前教育体制管理的关键所在。然而在进行实际的管理操作中,我国政府投入的资金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国在教育当中所花的经费很多,但是还需要投入更高的资金,但是在建设教育过程中,资金经费已经明显显得不够用。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经济的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我国只有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投入充足的费用,才能够让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体制具有充足的物质动力。只有加大学前教育制度管理,才能够提升整个教育界的水平发展[2]。

(二)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

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教育发展的事业关注度的不断加重,而且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出台了很多新的关于教育政策的方针,这些方针要全部落实到全国各地区,大到城市小到乡区,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事业就要从根本做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良好的教育管理体制,要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发展空间,提高学前的教育质量,是首要任务。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政治方面的因素,经济方面的因素,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是来自于更优秀的国家不断的发展,并取得优秀成果。这样看来,能够带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增长,就是要靠取全方位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还有很大部分的人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幼儿园,导致了现在的很多小孩子无法到幼儿园上学,耽误了自己的发展。并且有些幼儿园的学费对比其他幼儿园的学费是很贵的,这些都是因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还有一些黑心校园用一些优势条件取代了很多正规学校,这些都需要我国的监管和政府的有力指导。

三、结语

要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就要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要求政府要对学前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我国要不断创新管理教育体制,不断健全政府关于教育的机构,同时还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仅是我国教育的管理体制的发展目标还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这也更是我们全国人民的努力成果。要不断增强学前的教育管理,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好的学习发展环境,从而促进其未来的健康成长。

作者:王唯一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晓波.当代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分析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3.

[2]王优娟.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J],教育界,2015,07.

《 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可能性及路径选择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相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愈来愈高。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也随之成为时代的大背景,而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更多人士的关注。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免费学前教育实施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学前教育;免费教育;可行性;路径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背景。几年前,倡导学前教育的政策出炉,部分学者也顺势提出了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举措,并且建议“在经济条件、教育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相对较广的城市或地区作为进行免费学前教育的试点,然后循序渐进地推广。”

1.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非常重要,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具有全面性和前导性之作用;同时学前教育又是人生教育的起点,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从长久看,学前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估算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前教育的经济回馈相对较高,社会效益是无法估计的,在整体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现有免费学前教育政策解析

个人缴费和政府投入

免费教育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个人缴费,二是教育机构经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家庭缴费要减免,就要得到教育经费的支持,其中心问题是经费问题。所以,这就涉及到很多问题。免费学前教育所减免的对象是谁,减免的费用有哪些,减免的费用是多少,这些经费有谁来支持,投入多少等。免费学前教育的实施,需要政策对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清晰明确的设计。

免费学前教育群体的选择

制定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首先要确定享有免费学前教育的对象和依据原则。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所涉及到的问题包括资助对象的范围、经费投入的范围,其所反映出的是特定社会价值取向。在免费群体选择上,现行的政策有两种:一是将所有的幼儿园幼儿纳入其中,其条件是入读的、经过注册的、合法的幼儿园幼儿都有权利接受免费教育。这一政策可以理解为,不管户籍是否在本地、也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入读的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不管家庭经济条件怎样,只要年龄在3~6岁的适龄儿童就都可以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这种免费学前教育制度,不分户籍、不分儿童所就读的幼儿园的体制、不分家庭经济水平,一律均等,没有差别。它体现的是免费学前教育的一律平等原则,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性与公益属性。可是,这种制度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费用较多。二是特定群体优先。即使限制了户籍的所在地,限制了适龄儿童的年龄,但对其就读的幼儿园的体制不设限,例如山西省长治县。还有限制了户籍所在地,限制了幼儿园的体制,并限制了幼儿的年龄,如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对于学前免费教育的制度。不难看出,一些地方政策对免费的学前教育进行了差别对待设置的原则。从户籍、城乡、幼儿园的性质、学前教育儿童的年龄上进行了规定,规定中的条件有的是一个,有的是多个,适龄儿童可以根据其标准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这种制度,减小了免费规模的同时,也使在此方面投入的费用减少。如果免费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和社会公平的关键,便是哪些群体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在资源分配上,如果弱势群体得不到免费学前教育补偿,那么儿童的地位差别可能会因此而加剧。

3.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财政与教育支出比例

这些年,对于教育,我国的经济投入比例不断增大,而且每年都比往年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我国在教育方面投入了亿元,2009年,我国投入了亿元,不难算出,两年内我国在教育上就增加了;2010年,教育经费为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2006年,我国平均每人在教育上投入了42美元,和印度相比,多投入24美元,俄罗斯人均投入教育费用267美元,相当于我国的倍;美国每人投入的教育费用为2684美元,比我国高出倍。如果把人口算在内,以人均GDP作比较,我国人均公共教育在支出上只有人均GDP收入的,印度是,俄罗斯是,巴西为,由此得出,我国的教育投入与别的国家有差异。但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占国内总值的比重有着很大的延展性。

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投入的分配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经费在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之间,这个比例说明我国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分配比例非常少,远不如其他教育投入的多。据统计,2011年我国各类教育经费在总财政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高校比例为,其他类教育费用为,学前教育费用为。从这几个数字中不难看出,学前教育经费所投入的比例非常小,与高校投入和其他教育相比,还不到其1/10。2005年,美国在学前教育经费上的投入比例为,瑞典在学前教育上的投入比例为,荷兰的投入为,匈牙利的投入为,西班牙的投入为。从这组数字中很容易得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前教育投入远没有这些国家高。通过以上对比,很明显地看出,我国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偏低,而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投入偏高,这说明我国在教育投入分配比例上,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学前教育经费比例的提高有非常大的空间,这也为我国实施免费的学前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4.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路径

按年龄、群体、项目逐步实施

免费学前教育制度的实施,在设计路径上要合理,还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项目逐步实现。免费学前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一,要有雄厚的财力;其二,要要众多的人力;其三,还要有强大的物力。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持,免费学前教育恐怕难以实施。如果要全面实施学前免费教育,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有些国家已经实施了免费学前教育,纵观这些国家,其在对政策和实践发展历程就能够发现,多数是先将学前教育免费一年,然后再逐渐增加年龄范围;先让处于弱势中的群体享有免费教育,再逐步推广扩大,最后免去全部幼儿教材费用。实际上,免费的学前教育得以实施,其过程要有条不紊,不断增加免费类别,享受免费学前教育的人群也要由少到多,先小范围,再扩大;在公共财政投入上,其力度也是一点点加大,使其发展进程由点到面,有局部到整体。根据我国实际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将其与我国儿童人口基数相结合,在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时,不适合采取全面推进、一下子到位,应该因地制宜、循规蹈矩,按年龄、按群体、按项目逐渐扩展。哪个地区有条件,就以此为起点,先让农村适龄儿童享有此待遇,在扩展到城市,学前教育先实施一年免费,然后逐步扩展,免去所有儿童学前教育的所有费用,这是比较可行的路径。

科学合理的经费投入

免费学前教育以国家的经济投入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为保障。现有免费学前教育中,多数为县级财政投入,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从而使政策不完善、流动儿童不被接纳。这些困难的发生均源于国家在教育费用上的投入不够。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经费保障机制设置上,要遵循其规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础,根据幼儿园的班级规模、环境设置、设备材料配备、教师配备等标准进行投入,从而达到满足幼儿园正常教学的基本需求。同时,要科学地研制学前教育办学标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并为政府提供投入标准的科学依据。

5.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施免费的学前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机制保障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从有条件的地区开始,按照年龄、群体、项目的顺序进行逐渐扩大和推广,先实施一年的特殊群体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再扩展到所有适龄儿童都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先从实施一年的免费教育,再逐步增加年限,一直到学前教育全部免费,即由“点”到“面”地将免费的学前教育逐渐地进行推广扩大。

作者:李梦媛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月娟,杨毅,刘敏.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可能性与路径选择[J].教育学报,2014,10(3):89~93.

[2]海鹰,蔡迎旗.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金融,2013,(4):211~217.

[3]潘月娟,杨毅,刘敏.我国农村地区实行免费学前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5,(7):57~63.

[4]但柳松.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3):51~53.

[5]张鸿,王艳霞.从“宁陕模式”看免费基础教育的可行性[J].教学与管理,2013,(2):3~5.

有关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范本推荐:

1.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2.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4.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范文

6.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7.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8.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100 评论

韩食小神厨

法律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人才培养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法律教育论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法律教育论文下载篇1 浅谈医疗纠纷的法律教育 一、当今医疗面临的法律问题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众所周知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治病救人,但由于医学科学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而医生执业行为的后果又直接指向患者的生命,通常医患双方对医疗结果的认识有分歧,焦点又在于不良后果产生的原因,因此这个行业具有高风险性。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患矛盾激化,引发大量的伤医和杀医案件,从同仁医院的徐大夫被砍伤,哈医大实习医生命陨刀下,到浙江温岭大夫血洒诊室然而,每次惨剧后医生群情激愤,悲伤不已,而医生之外的群体,则少见关心,更别提感同身受的悲愤。这些鲜血的事实,已经让很多的家长和医学生在思索医疗工作的人身安全问题,甚至考虑转换专业。 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每年医疗纠纷均呈上升态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具体表现为医疗投诉多,要求进行医疗技术鉴定及伤残鉴定的多,要求医院巨额赔偿的多,医院败诉的多,新闻媒体参与的多,纠纷处理困难的多,社会影响增大的多。目前我国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是很健全,因为医疗是专业行为,所以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要求是举证倒置,医院和医生必须举证伤残或死亡与常规的医疗行为无关,而部分患者或家属在不理解医疗过程及结果,或是高额的赔偿不能满足时,就反复向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投诉,动辄聚众闹事,打骂伤害医护人员,打砸医院财物,甚至聘请职业医闹将问题升级。部分媒体缺乏医学知识,盲目炒作,推波助澜,是医疗纠纷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医生的法律知识缺乏 现有的医学培养体系更注重的是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往往忽略了对医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普及,部分医护人员更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起码的自我保护意识。如在进行病案的记录时,作为医护人员可能存在“记录不全”的情况,但在法律层面上则不是单纯的“记录不全”,而被视为“证据不全”,往往会直接导致医疗官司败诉,医护人员受到不公平对待。有些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等认识不到位,在进行手术或医疗操作之前未尽到很好的医疗告知义务,或是措辞不当,未让患者充分理解手术的风险性和术后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存在性。往往会导致部分患者误以为手术完就万事大吉,一旦在术后出现并发症或其他原因造成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时,就迁怒于医院或医生,引发纠纷。另外部分医生忽视病人的隐私权和选择权,在进行临床见习生和实习生的带教时,在未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超范围使用实习医生,或让其独自处理病人,造成医疗纠纷。 医疗体制及医疗现状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都是民众的抱怨。目前我们的医疗资源存在分布不均,大城市相对优质医疗资源集中,而边远地区则医疗资源匮乏,造成三甲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三甲以下医院则门可雀罗,民众就医困难。医疗改革将医疗市场化,要求医院自负盈亏,不排除部分医院过度医疗情况存在,加重患者负担。而“以药养医”等不合理的制度依旧无法破解,让医生成为直面矛盾的具体对象,承受更多的伤害。医疗市场化也让民众以为医疗过程如同日常消费,往往忽视医疗过程的专业性,按照自身意愿来解决医疗问题,在医疗后果达不到自身意愿时,及迁怒于医生,无形中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对立化,造成伤医甚至杀医问题频发。 社会舆论推波助澜 近年来,部分新闻媒体在不了解医疗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将医疗纠纷当作社会新闻热点,连篇累牍地报道。并且部分报道过分渲染医院的阴暗面,如不合理收费、收受红包、服务态度不好等,而选择性地忽视医护人员的救死扶伤,容易误导患者在治病过程中如若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就联想到医院闹事,损害医院及医生声誉,将当事医生及医院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影响事件的依法合理解决。 二、加强医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的途径 了解法律知识教育的意义 有调查显示目前的医学生不了解法律法规,缺乏学习法律法规的主动性,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没必要学习法律知识,甚至认为专业课程太多,没空学习。在全民法律意识增强的同时,从事医疗高风险行业的医生更应该增强法律意识,作为未来医生的医学生要认识到学习医疗相关法律知识和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同等重要,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所从事的所有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师生都应该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 完善培养方案,增设医疗相关法律课程 目前的医学生培养方案,重医疗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执业素质及执业法规方面的学习。而现实的医学学科发展中,出现很多诸如安乐死、脑死亡、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基因工程等医疗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医疗事件,而涉及了众多的法律、伦理知识。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均未开设专门的医疗相关法律的课程,我校也仅有预防医学专业有16学时的选修课学习《卫生法》。因此可以说对于医疗相关法律的学习,目前在高校都是一片空地,需要我们从培养方案着手,增加相关法律的学习课程,才能通过共同努力,培养出即懂医学又懂法学的医学生,在遇到涉及法律问题的医疗活动时不会手足无措,无法可依,甚至出现违法行为。 端正师生教法、学法的态度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高校师生对于不在教学培养方案内的医疗相关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够。医学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仅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相较于其他专业都要难而重,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整个医疗行业及个体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端正教法、学法的态度,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从大方向来讲,有助于改变目前的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医疗纠纷繁多的现状,小的方面也能在医疗工作中维护医护人员的自身合法权益,避免受到伤害。 改变教学方式,融普法教育于专业课堂 在推进医学生强化法律知识的过程中,除开展专门的法律知识学习的课程外,改变传统的仅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实际案例,在结合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普及法律知识,是不错的选择。如我们在讲述硅肺时,选择的就是河南开封张海峰“开胸验肺”事件,此案例社会影响大,学生有兴趣从专业角度了解事件的医学知识,还对相关的法律知识感兴趣。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从患者角度讲是维权,对职业病防治所的工作人员来讲,是渎职,犯罪。将法律知识的灌输融合到具体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会逐渐增强。 开办普法知识讲座 在没有条件开设医疗相关法律课程的院校,可以通过邀请校内外的法学专业人士,利用当前频发的医疗纠纷相关的社会案件,对医学生进行普法知识讲座。目前非过错的医疗纠纷增多,主要原因是医患双方医学知识的不对称性导致对医疗活动及后果理解的差异,如对手术成功和患者痊愈的理解,大多数患者及家属等同二者,然而在医学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医生未尽到很好的告知和解释,那么会出现医学上的肿瘤手术成功,但患者及家属认为就是痊愈,一旦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就会归咎于医生,认为存在医疗过错,导致医疗纠纷。 三、结语 目前整个医疗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所面临的法律问题日益突出,医患双方的矛盾日渐尖锐,作为医学生,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从自身素质的提高开始,不仅有助于逐步改善目前的矛盾,还可以在冲突中保护自身作为公民的同等合法权益。而整个社会医患对立关系的转变尚待体制、医方、患方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法律教育论文下载篇2 浅谈医事法律专业法律诊所教育 摘 要 在医事法律实践教学中引入法律诊所教育,可以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加强医学与法学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办医事法律专业的高校在引进法律诊所教育时,应针对我国目前“大法学”法律诊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机构、经费、师资、制度、案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保障。 关键词 医事法律 实践 法律诊所 一、法律诊所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法律诊所教育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并于2000年引入中国法学教育中。到2011年底,已有144所高校引进了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律诊所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一次成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特别是在提高法学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法律诊所教育还存在诸多困境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诊所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明确。法律诊所教育被引入后,就和中国的法律援助结合在一起,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高校设立的法律诊所只是一个民间组织,法律诊所开展法律援助等工作就缺乏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学生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身份和地位也难以明确,进而影响了社会各届对法律诊所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经费不足。一方面是学校本身教育经费支持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案件基本上都是法律援助案件,没有代理费用这方面的收入。 第三,案源不充足。高校设立的法律诊所专业性强,援助对象有限;且社会各届特别是当事人对这一新生事物尚不了解、不信任,故法律援助案件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第四,课程设置尚未明确。因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我国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法学院校一般将该课程定为大三以上及研究生的选修课,但高年级学生本身就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如何将课程设置合理并达到预期目的,各高校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对课程的实施缺乏总体规划和明确安排。 第五,评价体系不明。作为新兴事物的法律诊所实践教学,因其涉及环节多、周期长、分散性强、可控性差等特点,对如何评价其教学成果、如何保证其教学质量还缺乏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标准、质量监控体系等系统的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医事法律专业引入法律诊所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开办医事法律专业的各高校对医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尽相同,但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其共同的目标,医法人才的这些特性都要求其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在法律诊所中,学生在诊所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接触真实的当事人和处理真实的案件,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医疗纠纷或其他医事案件,逐步学会处理医事案件的步骤、技巧和方法,在现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实践技能理解和掌握,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和与人相处的协调能力,也能够在此锻炼和实战阶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进入社会。 (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积极参加实践,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对人才的社会要求,加深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理解,正确地定位自己,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合理规划,并能在实践的活动中明白自己知识结构的“短板”,使得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在诊所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对法律工作者的希望和寄托,从而培养其坚定的法律信念、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其过硬的职业素质。 (三)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医事法学专业的师资有着比单纯法学专业教师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具备文科与理科双思维、医学与法学双背景、理论与实践双能力,而现实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又相对缺乏。法律诊所教育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参与法律实务工作的同时,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成为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研究人员。 三、医事法律专业实施法律诊所教育的相关前提和保障 (一)机构的保障 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离不开实践活动环境,开办医事法律专业的各高校实施法律诊所教育,首先要设立“法律诊所”,加强实验设施投入,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国内“大法学”开设法律诊所的情况,法律诊所机构主要是民间性质的法律援助中心,其法律地位、职能及作用尚未得到法律的相关保障,故笔者建议高校应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成立经政府批准的法律援助中心某某高校工作站,以真正实现学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的教学目的。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如法院、检察院、司法机构等)资源,通过让法学专职教师带队参与、指导学生实习的办法,开展诊所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全程、系统地了解司法活动。最后,笔者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争取建立司法医学鉴定机构。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参与司法医学鉴定活动,一方面在鉴定专家的指导下参与医学鉴定,增强医学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在法学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鉴定所涉的医事案件和法律,学习法律职业技能技巧,提高法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法律诊所的教学目的。 (二)经费的保障 由于法律援助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构基本上没有创收的条件。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对法律援助机构的教育经费支持,设立医事法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专项基金;另一方面法律援助机构应争取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以及通过与校外的法律援助机构横向合作获取资金;同时,因法律援助是公益性的,法律援助机构也可争取社会的捐助。如高校设有司法医学鉴定机构,则高校应加大对该机构的投入,完善设施、设备,既是保障司法医学鉴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也是为了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当然,司法医学鉴定机构也应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经济效益,对既承担鉴定又承担实践指导教学的老师给予经费上的倾斜,以支持法律诊所教育的顺利实施。 (三)师资的保障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诊所法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法学教育中的绝对主体,而只是充当辅助者、引导者、资源提供者、协调者和督促者等角色,而且需要系统、全面地了解案情并全程指导学生。高校医事法律专业的专职法学教师虽然可以担任法律援助的导师,但因其时间精力有限,容易使指导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笔者建议可以聘请退休法官、检察官等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参与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实现全程、系统的指导,还可以保证实践指导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交流和合作提高专职法学教师的实务能力。实践指导教师可以由司法鉴定专家来担任,但如同本校的专职法学教师一样,本校的教师和专家兼任的鉴定人虽然层次高、水平高,但不稳定且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日益繁重,这不仅会影响司法鉴定工作的业务扩展和发展规模,还会使司法实践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应积极为鉴定人争取利益,调动鉴定人的工作热情,同时,吸引品德高尚、业务过硬的高层次人才到高校司法鉴定机构,走专职鉴定人与兼职鉴定人并行的道路,以保障司法医学鉴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 (四)制度的保障 首先是学校层面上的制度保障。学校应将诊所法律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大纲和模块式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客户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方案。同时,在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学校在职称评聘和核算工作量等环节应给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等的待遇,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 其次是所设机构内部制度上的保障。法律援助中心某某高校工作站和司法法学鉴定机构应制定收结案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培训交流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案件集体讨论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法律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保密制度、回避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机构的管理规范和学生法律实践的顺利实施、开展。 (五)案源的保障 真实的案件是法律诊所教育主要的教学资源。因此,不管是法律援助中心,还是司法医学鉴定机构,都要通过各种办法广开案源。一方面,法律诊所可通过网络在线解答、电话咨询、在医院设咨询点、进社区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宣传法律诊所,争取当事人上门;另一方面,应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律师事务所、妇联、卫生行政部门、劳动监察机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其他法律援助机构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并得到其大力支持,争取充足案源,并为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林东,阮敏尔.“诊所式”法律教育实践性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律诊所为例.青年与社会.2012(2). [2]熊跃敏,汤晓贺.法律诊所教育:价值诉求与本土化实践.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胡利平,景强,许冰莹,等.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实验室认证认可与《法医物证学》教学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4(4). [4]伍奕.法律诊所老师指导方法探析.大学教育.2013(1). [5]金鑫.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现状与未来.法制与社会.2010(30). [6]熊跃敏,汤晓贺.法律诊所教育:价值诉求与本土化实践.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7]郑晓静.法律诊所的定位与发展――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为例.法治论坛. 猜你喜欢: 1. 关于法制教育的论文 2. 本科法律专业毕业论文下载 3. 关于法律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4. 法律毕业论文范文下载 5. 关于法制教育的毕业论文

327 评论

相关问答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有外审吗

    没有的,这个学报连中文核心都不是。想发SCI的,最好发英文的。

    天使禁猎区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什么水平

    选择字号大中小《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序列

    cocoabread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沈阳师范大学论文范文模板

    随着国内服装设计 教育 的发展,学院专业教育已经成为连接服装产业和设计人才之间的重要纽带,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下面是

    夏至迎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呵呵。一个学报而已。你可以直接致电学报编辑部。问问他们的影响因子是多少,

    念念花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多久能发

    呵呵。一个学报而已。你可以直接致电学报编辑部。问问他们的影响因子是多少,

    实创佳人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