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啊
人物姓名:李煜 (937~978)人物国别:中国词人李煜 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李煜墨迹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 他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李煜诗、文、词以及书、画创作均富,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一)李煜词中的悲苦与忧患所谓悲苦,据佛教典籍载,佛祖释迦牟尼端坐菩提树下悟出佛理,即成为佛教基本教义的“四谛”“十二因缘”。而“四谛”之首即为“苦谛”,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其本性均是“苦”。认真考察,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为抵御自然,获得生存的基本权利就不断地在与自然进行对抗和斗争,就生命个体而言,则是由于自身心灵的困惑、烦恼、挣扎、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可调和的差距所致,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即人们有所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李煜的个性、气质、信仰、追求以及登帝后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担当的责任无疑更加剧了其生命意识的悲剧色彩,并随之渗透到他的词作中。对于忧患,徐复观先生曾指出,忧患是因当事者发现了得失成败与自身行为的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忧患正是这种责任感下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所以忧患意识乃是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精神上开始人的自觉的表现。〔6〕而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学而终为治国安家平天下的济世宏愿。因而对自身(“小我”)的关注就相对淡漠,而更强调追求实现国家民族的宏大伟业(也即“大我”)。这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增强的自觉与未能真正参与其中去实现理想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又进一步加剧了其忧患心理。纵观中国文化思想史,忧患意识几乎代表了中国圣哲志士的共同心理,并逐渐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道德意识和文化情结。正可谓忧患的心态始终“笼罩着中国思想者,弥漫了整个中国文化史。”〔7〕李后主作为其中的个体自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因其独特的地位,即作为一国的领袖人物,他所担当的重任要求他时刻以国家黎民为己任,而对他自身的个性而言,这种太过沉重的担当无疑又是超负荷的。这就决定了他矛盾彷徨、忧郁悲苦的思想情态,而词则成为他用以宣泄寄托这种情绪的最佳载体。论述后主词中的悲苦与忧患,人们大多只看到了后期(亡国后)而常常忽略了前期的作品。其实,这一意识在李的前后期作品中都可以寻觅到。但众多的词学理论家习惯将李煜的生平分为两个(亡国前后)或三个时期(从其出生公元937——961年即位;962——975年,即从即位到其39岁亡国降宋;976——978年亡国入宋至去世。)〔8〕(P369)由此,便将后主词的写作时间作了一个主观的假设推定,即凡是表现悲愁哀苦主题的便被冠以李煜亡国后所作,而将那些描写宫廷生活、少女伤怀等内容的作品一概视作李煜前期的作品,即亡国前的作品,甚而由此得出,他前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帝王奢侈糜烂的生活,大多格调不高;而亡国之后的作品由于受生活的影响,国破家亡的重创,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主题。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对李煜生平进行分期,再在这一分期的基础上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确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其一,通过这样的分期能够使研究者和一般读者从宏观上对后主词作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其二,便于凸现不同时期,后主不同的思想情态以及对其创作的影响;其三,通过分期还能相对完整地构架一个研究体系,从而使以后的研究能够在这样的框架下顺利展开,能够将复杂,凌乱的问题系统化简略化,更便于研究。但是,这样的分期和研究也存有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例如,因为有了这样的分期概念,容易给研究造成一种思维定势。用作品内容去还原写作时间,或者用写作时间去解读作品。这样必然会缩小作品的阐释空间,甚而遮蔽住作品的思想意义。以下作一简要分析。以作者的身世阅历及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来研究作品,作为一种研究考证方法原本并无大错,但是若将一些主观的推定当作客观的前提,再在这个前提下去作出分析判断,必然会带来对作者和作品的误读。举个简单的例子:“1+9=10”于是因为要得到“10”这一结果就认为必然是“1+9”,而想不到“2+8”,“6+4”等,这不是很违反逻辑的吗?词学研究尤其不能这样。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应有更加广阔自由的意义阐释空间。而在李词中,若将那些明白无误的词看作是亡国后所作,也许有较大的合理性,也符合后主在特定时期的思想状态。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多少恨》)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望江南·多少泪》)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9〕这些词作文字明白,意蕴显露,无多少隐晦之处,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将其归为亡国后的作品,符合常理。而另一些词却不尽然,但因为词学研究者心中早有了975年南唐灭亡,后主被俘入宋这样一个既定事实,因而便将一部分意含模糊,可阐释空间相对较大较宽的词也归为南唐灭亡后所作。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行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沈埋,壮气蒿莱。晚凉天静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从以上所引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词中都毫无疑问地贯穿了“愁”“悲”哀怨的情结,并在词中用凋谢的“林花”,悲飒的“秋风”,即将燃尽的“残烛”以及“醉酒”等来表达词人的愁苦情绪,但我们以为,并不能就此判断这些词作为亡国后所作。其实,由于李煜自幼天性儒雅懦弱,“为人仁惠,有慧性。雅善属文,工书画,知音律,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10〕(P362)这样的外貌被古人认为是大贵之相,故遭其兄文献太子妒忌。从嘉(煜)为避祸,“惟覃思经籍,不问政事。”后又目睹其兄为争皇位将其叔毒死的惨剧,这些经历无疑给他年幼而又具有艺术家特质的敏感心灵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以至后来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到佛堂听经,以此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据此,我们可以推定,根据其性格内敛、忧郁敏感的特点,这些词作为他早期创作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更符合他早期思想发展的轨迹,也更能凸现后主的人生阅历和性格特征。由此,对其词我们可以阐释的空间更大。因此,我们说,其实悲苦、忧患、忏悔与痛悼贯穿了后主的一生。许凌云先生说过:“人类总是在迎接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挑战,经受千难万险的考验,才赢得发展和进步,没有忧患,没有追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其忧患意识源远流长。它从古到今连绵不断,并逐渐积淀到民族心理的深层,演化为古代文化的一种普遍品格,成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其中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品格。”而“忧患也往往产生于国势衰微,民生涂炭的多事之秋。”〔11〕这也证明了李煜词中的忧患和悲苦,一方面是后主的个性使然;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可以说,即使李煜不在阴差阳错中成为受尽欺凌的国君,忧患与悲苦也同样会成为其作为知识阶层一员的“一种优良传统”。而南唐国渐趋衰弱的国势,政治统治岌岌可危,民生涂炭,社会凋敝的惨景,更成为李煜词忧患悲苦的又一源头。试以上文所引《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二词来看。对《乌夜啼》一首,叶嘉莹先生指出:“从‘林花’着笔,却写尽了天下有生之物所共有的一种生命的悲哀。”“能自花落风雨达到外表现象,而直入地体验了生命之无常与挫伤的悲苦。”〔12〕(P110,112)而《虞美人》一词则被先生誉为“把天下人一网打尽的好词。”仅仅“春花秋月”四字就写出了宇宙的永恒与无常。用一个“何时了”作问,表明了他对这一永恒的不理解。他不知道这种人生何时是一个终结。宇宙的永恒实在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敏感的李煜凭直觉感受到了。“往事知多少”又正如他在另一首词中所悲叹的“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一样写出了人生如梦,往事成空的悲哀。国破家亡,明月无殊,江山易主,“多少离愁别恨尽上心头。”“最优美的诗篇都饱含眼泪。”(法国·缪塞语)而眼泪来自于心灵的挚爱和巨大的悲痛。挚爱是他包容宇宙人生的“赤子之心”,悲痛则是对国家、民族本该担当而不能担当的深哀巨痛,这种悲哀正表现了“一种人生的忧患”。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更为公允、准确地评价后主,并未如原有研究所描述的那样,南唐灭亡以前,他过着无忧无虑奢侈豪华的生活,南唐灭亡后,其思想品位才得到升华,写出了大量较有思想性的诗篇。其实,在其短短的四十二载人生生涯中,悲苦,忧患始终伴随着他,在他心中满是挥之不去的无奈与惆怅,他即便是在安稳的宫廷生活中,也时时在其词作中表现出了他惯有的空廖和寂寞。(二)李煜词中的忏悔与痛悼后主虽未遁入空门,却早已被佛家思想所浸淫,从而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词中有这样的一些句子总是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思想境界和某种具有较强宗教感的哲学思想和心灵感悟。如“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而在另一些词作中,则表现了对国破家亡深深的忏悔和痛悼思想。如: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所谓忏悔,佛教名词,原意指人们向外吐露和检讨自己的过错。请求原谅和宽恕。佛教将此作为修心的方法。〔13〕“忏悔本是人类基于对原罪的恐惧和对天国的向往而产生的一种神圣的宗教情结。……作为人之心灵的一种活动,忏悔是主体内省和反思之后多自我进行谴责与否定,体现着人希望超越自我的内在渴求。”〔14〕而我们认为,李煜词中的忏悔意识除了具有这种“神圣的宗教情结外”,更多还是对自我的内省和反思之后的自责与否定。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全部身心的爱,即一种民胞物与的“博爱”,提倡主动地为善,给所有有感觉的生物带来忍耐和同情,仁慈和友善,不带个人恩怨,不心萦俗世万物,即应具有广博的同情心和关怀他人的善意。南唐先主李昪,中主李璟都喜浮屠,而到后主李煜时则受佛教影响更深,并不惜财力扶持佛教,大兴庙宇。据陆游《南唐书》十八卷《浮屠列传》载:“后主时,宫中造佛寺十余,出余钱募民及道士为僧。都城至万僧。”马令《南唐书》卷五也载,煜三十四岁时,命境内修佛寺,又于禁中广署僧尼精舍,多聚徒众。与后(大周后)顶僧伽帽,衣袈裟,诵佛经,拜跪顿颡至为瘤赘。由是建康城中僧徒迨至数千,给廪米缗帛以供之。可见后主与佛教的关系有多密切。后主之所以如此迷信佛屠,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至深。南唐自先主始就崇信佛法,包括煜母钟氏也同样迷信佛教。后主可谓耳濡目染,岂有不信之理。其二,从后主的经历来看,虽“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童年过着优裕无忧的皇家贵族生活,但由于其儒雅懦弱的性格,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所致,以及亲眼目睹宫廷的变故,后期又饱受丧妻失子的深悲巨痛,尤其是南唐国势的岌岌可危,而他又回天乏力,也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自内心深处便异常渴望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佛教所阐释的教义佛理正好迎合了他内心的需要。因此,他愈是信仰得深切,他就愈是忏悔自己的行为,也就越需要向外吐露和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在被俘入宋后,从帝王到囚徒,再没有了“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的欢悦,也没有了“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的享受。甚至连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基本的生存权利也丧失殆尽。在剥去帝王的辉煌外衣之后,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和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自然渴望自由,希望保持人的基本的尊严和人格,但“违命侯”的极具凌辱性的封号却始终笼罩在他头上,于是只有在词中顽强地抗争,通过词来表达其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世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曾经的作为与不作为的忏悔。于是有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悲凉和悔恨;有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哀伤。在被俘入宋的途中,他还写下了凄凉的七言:“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以至于他在给金陵旧宫人的信中写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还发出了这样的哀叹:“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南唐国在其手中转眼便灰飞湮灭了,南唐的老百姓也随之惨遭宋的践踏和蹂躏。据史料载,后主在入宋前曾向宋提出不要屠杀金陵的百姓,但这一切自是徒劳。于是,对国灭家破的痛悼,对南唐百姓背负的罪恶感以及曾枉杀大臣的悔恨再次渗透到他的内心世界,他终于醒悟:“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可以设想当时李后主悔恨交加又无回天之力的苦恨惆怅,还好,他从书画、诗词和参悟佛法中暂时得到了一丝心灵的平衡与慰藉,寻得了一块短暂而又狭小的憩息地。《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而李煜有“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他真可谓参透了世俗人生。在此还需要指出的是,李煜词中的悲苦与忧患,忏悔与痛悼,并不是截然明朗地分离的,而更多的词作则是相互渗透,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独特的理解与复杂的情感世界。例如,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句,其内涵就不应作单一的解读。三我们知道,身世和心灵的悲苦往往能刺激人们对造成悲苦的原因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反思,以激发人们去努力营建更加美好的生活的绿洲;而忧患与忏悔则往往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并最终趋向纯洁和高尚,亦能时时警醒自身的弱点和错误,并向着更加光明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前行。因此,我想说,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黎民,悲苦也好,忧患也罢,忏悔和痛悼紧紧充塞,并能永远铭记历史,不忘记昨天,那么我们就可凝聚成一股强劲的民族之魂。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在经过了这样的痛苦的煎熬和锤炼中得以推进的。也许我们研究李煜词中的悲苦、忧患和忏悔意识,其最终意义正在于此。当然,我们也知道,南唐后主李煜虽然在艺术的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词作更是成为南唐词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李煜作为南唐国的皇帝,毕竟是异常失败的。虽然就当时客观的形势而言,南唐的灭亡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他采取的消极避世的态度,必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南唐国的灭亡。因此,当我们在看到忧患与悲苦,忏悔与痛悼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其消极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倡导一种健康而理性的人生,以一种蓬勃向上饱满刚健的精神状态去应对人生。
卷卷小白菜
李煜亡国之后的作品由于受生活的影响,国破家亡的重创,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主题,这些词作文字明白,意蕴显露,无多少隐晦之处,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写出了人生如梦,往事成空的悲哀 李煜词,尤其是后期词总是充满着一种尘世的苦难气息,词人用他的作品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在词这种文学形式中,李煜使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呈现,“以悲为美”的悲剧美自然就构成了其后期词审美意识的关键,从而提高了其词的审美意义。他是用词这种新体裁揭示自己的灵魂,表现人世悲剧情怀的第一人,使其词呈现出了浓重而深沉的悲剧意识,并形成悲剧文化内涵。 李煜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本是一个才子却误成君王,“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他,注定人生最终走向了悲剧。然而,恰恰是他悲剧的命运,生成了他的悲剧情感,悲剧意识,升华出让人扼腕慨叹、动人心魄的充满悲剧美的丰富作品。我们用悲剧文化这一大而化之之词涵盖李煜后期词的内涵,那么什么叫文化?文就是人思考的时空及内容,化就是人表达出来的一切;文是一个人内在的一切,化是一个人外在表达的一切;所以,文化就其内容来讲是一个人内外结合的一个整体的概念,文化的这一概念只有被当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才是有效的。因而我们可以用悲剧文化一词整体的系统的概括和解读李煜身上的悲剧性。我们要在李煜身上寻找其所有的悲剧色彩,其词尤其是后期词就是李煜悲剧色彩的载体。本文试图从李煜后期词中包含的理想破灭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悲剧的情怀,悲剧的个体意识,悲剧美的创造五个方面发掘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悲剧美、理想破灭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悲剧的情怀、悲剧的个体意识、作品悲剧氛围--以悲为美、“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写出了人生如梦,往事成空的悲美。
偶是九九
您的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张小电1301
二李词悲剧型美感溯源李杰虎(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基础部, 河南郑州450012) 摘.. 要: .. 南唐后主李煜从地上皇一下子沦为阶下囚,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从仕宦贵妇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 身世的巨大浮沉使他们对自己悲惨处境的愤懑、对所处悲剧性时代的无奈以及对无常人生的深刻感悟, 都真实地通过其词作表现出强烈的悲剧型美感, 产生的独特魅力打动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关键词: .. 李煜; 李清照; 宋词; 悲剧型美感作者简介: .. 李杰虎( 1962- ), 男, 河南新野人, 副教授。.. .. 一般来讲, 每当社会发生剧烈动荡, 文学就可能有突破性的发展, 从而造就出旷代的有才华的作家。因为社会的大变动导致人们情感的动荡不安和精神的抑郁苦闷, 而作家比一般人能更敏锐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具有精神上的巨大苦闷之后才会产生不朽的作品。南唐后主李煜和宋代女作家李清照就是经历了这样的社会大变动, 导致了他们身世的巨大浮沉, 并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灵和思想情感。他们在国破家亡的痛苦和苦闷中孕育出来的那些充溢着眼泪、叹息和悲愁的词作, 质朴坦白、不计毁誉, 毫无顾忌地展示了自己复杂而又真实的内心世界, 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和最真挚的情绪, 由此产生了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了无数读者, 从而确立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一、弥漫在晚唐至宋时期的忧患意识二李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忧患意识的悲剧性时代。词(主要是文人词) 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正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在人们心理上的特殊! 升华., 是其!时代精神.的折光反映。历代诗歌凡是浓厚地表现出忧患情绪时, 大多是处在一个! 衰世.或!乱世., 所谓! 哀怨起骚人.[ 1 ] 是也。从晚唐到宋的漫长时期中, 其间虽经历过唐末五代十国、靖康之变前后这两个! 衰世.或!乱世., 而除此之外还有很久的太平甚至是! 盛世.时期。然而, 综观这个时期的词坛, 尽多的是忧患情绪。对此, 我们不能不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去寻找其答案。从全局或整体的角度看, 我国封建社会在越过了盛唐这一顶点之后, 已经开始向!中老年.迈开了缓慢行进的步子。! 成熟.本来就孕育着! 老化., !盛世.同时就潜伏着! 危机., 何况宋代的国力与气派事实上也不能与汉、唐相比。所以, 晚唐到宋这一时期的文人, 过早地感受到了将使万物衰败的!秋气., 出现了忧患人生的!迟暮.之感。尽管他们也曾狂欢, 也曾高歌, 也曾有过追求和希望, 但是, 一个巨大而朦胧的阴影, 时时笼罩在他们心头。他们所唱出的词中, 固然也有着!高音., 但!高音.之后泛起的往往是不绝如缕的如泣如诉的哀音; 人们从整个词坛!交响乐.中所听到的, 则更是一种低调旋律。所以, 从唐宋词所表现的忧患意识中, 我们能看到封建时代未老先衰的某些征兆。尽管在唐宋以后, 我国的封建社会还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在晚唐到宋的阶段中还没有达到老朽不堪的地步, 那隐伏在!内里.的疲惫的衰疾, 却先已在! 肝肾.和!声息.中透露了出来。二、李煜: 从地上皇沦为阶下囚李煜(公元937- 978年) , 字重光, 初名从嘉, 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 世称李后主。他生活的五代十国时期, 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分裂大动乱的黑暗时代。广大人民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之第2期李杰虎: .. 二李词悲剧型美感溯源中, !干戈饥馑, 暴敛横征, 而民不聊生, 武夫悍卒, 逞其武力, 嗜杀为雄.。[2] 盛唐那种昂扬向上的黄金时代已灰飞烟灭, 中晚唐那种!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盛世余辉也一去不复返, 留下的只是痛苦灾难和如漆的漫漫长夜。分裂割据、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 弱肉强食、迅疾变幻的政治环境, 使每一个王国随时都有被更强的对手吞并的危险。封建上层社会的大多数人对整个人生世事感到手足无措以致于绝望幻灭。政治上他们鼠目寸光, 不知道黑暗过后还有朦胧的曙光, 生活上他们更加追求及时行乐, 沉缅于声色美酒, 寻求感官的刺激。分崩离析的时代, 割据政权的朝夕不保, 都使人们缺乏政治上的进取之心, 消极颓废、汲汲顾景便成了人们普遍的心理特征。这个时代, 不仅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无数痛苦和灾难, 同时也给上层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带来了悲剧性的命运。李煜出生那一年, 正值其列祖李昪在金陵建立南唐政权。作为在动乱中发迹的乱世霸主, 李昪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 更是一位长于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李煜七岁时, 祖父已把南唐建为!十国.中的佼佼者, 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基础都是五代十国中最好的一个国家。繁荣兴旺、国力强大的南唐盛世, 李煜是亲自经历过的。父亲李璟即位之初, 承其父李昪的余威, 将士用命, 扩地很广。后来由于朝中竞争激烈, 中主对外用兵又起用了无能的将帅, 失去了人心, 战事屡屡失利。内外交困的危局, 暴露了南唐外强中干的真相, 江南国势自此一蹶不振, 而此时中原的后周已经强大起来, 南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原王朝势力的挟制和胁迫。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 中主被迫放弃了长江以北的地区, 废除帝号, 改称! 国主.。国家的衰运给李煜这个才华横溢的皇子心上罩上了一层浓浓的黯影。待李煜被阴差阳错的历史推上政治舞台时, 南唐已成了宋的附庸, 他的悲剧性的命运从此注定。这一切, 他是看到和感觉到了的, 只是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把这个濒临颠覆的小皇朝重新振作起来。面对强大的敌手, 他一面虚与委蛇, 做些表面上的应付和让步, 另一面又纵情享乐, 暂求精神上的解脱。他忍辱负重, 苟且偷安, 只是尽可能地拖延大限到来之前的日子而已。在那个充满了忧患意识的悲剧性时代里, 李煜也是一个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悲剧性人物。这是由于他本身所秉赋的艺术气质、才性, 与命运强加给他的严肃的政治责任之间的强烈矛盾冲突造成的。李煜极有艺术天赋, 工书画, 知音律, 善词章, 几乎艺术家的一切才能气质都钟灵于其一身。与此同时, 一般艺术家那种多愁善感、儿女情长而又软弱的性格, 在他身上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湘山野录.云: ! 江南后主, 性宽恕, 威令不素著。. #钓矶立谈.也云: !后主天性喜学问% %好生戒杀。.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 照理是无资格继承皇位的。他自己也从没有如此奢望, 但命运却给他一个契机: 几个哥哥相继早卒, 王冠就这样意外地落在了他的头上。具有艺术家气质而性格软弱的李煜要承接起冷酷的封建政治家的重担, 这是何等的矛盾! 他疏于政治家经邦治国的韬略和魄力, 却富于才子的纯情和缠绵。政治家尤其是封建政治家与艺术家不同, 要的是严酷、冷静而不徇绵绵私情, 要的是处世不惊以及深谋老算、翻云覆雨的机诈权变; 为着权力, 他们甚至可以父子相戮, 兄弟阋墙。一代暴君秦始皇是这样, 成名之竖子刘邦也是这样, 出身贫贱而后登基的朱元璋更是这样, 就连贤达英明的唐太宗也不例外。多少次的宫庭政变, 多少次的刀光剑影, 骨肉相煎, 血肉横飞, 把人类的天伦之乐早已碾得粉碎。对这种血淋淋的皇位角逐, 李煜并不陌生。也许正因如此, 他才更多地培养了自己宽厚仁慈的气质, 而摒弃了那种冷酷残忍的暴君品性。! 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 是后主为人君之短处。.[ 3] 他过于注重儿女情长, 对自己的任何亲属都很多情。李煜以如此丰富的情感治国, 那种国破人亡的残局也势在必然了。政治危机的加深和个人能力的严重缺陷, 使李煜丧失了政治上的进取之心。所以, 贪图享受, 及时行乐, 的确是他即位以后的实际情况。但是, 李煜面对自己风雨飘摇的小朝廷, 还是做过一些补救工作的。他曾为保卫江南国土巩固其位苦斗挣扎以至武力抵抗, 直至最终失败亡国, 做了北宋的阶下囚。他对亡国的前景早已料就, 被俘的命运也早已明白于心, 只是他没有仓皇就死和束手待毙, 而是努力挣扎。他可以说是演出了一场真正的悲剧。因此, 李煜被俘后的词作为何具有那么强的感人魅力, 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51&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三、李清照: 从贵妇人到流亡者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仕宦家庭。父亲是一位学识深湛的学者, 工于散文, 母亲也颇有文学素养。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 自然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碧鸡漫志. 说她!自少便有诗名, 才力华瞻, 逼近前辈., 便是这种影响的结果。后来, 李清照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跟这个家庭的早期教育息息相关。当然, 成就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个独特地位的, 主要是时代的影响。李清照生活于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 一生跨越了两个历史阶段。赵宋王朝是最缺乏英雄气质、奴才气极重的一个朝代, 从屈辱的澶渊之盟、金银绫罗年年输送到称侄服低的卑顺, 活现出了这个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的腐败无能。尽管如此, 欲壑难填的金人的铁蹄仍不断地惊碎宋王朝的迷梦。这个既庞大又腐朽的官僚社会, 只能苟延残喘着等待朝夕之间的覆灭。悲剧性的阴影游荡在一切嗅觉敏感的人们的头顶。另一方面, 为了麻醉人民的意志, 强化封建统治, 统治阶级利用理学对人民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禁锢, 而妇女要遭受比男子更多、更重的思想压抑和情感摧残。作为出自一个知书达理家庭里的大家闺秀, 李清照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束缚和制约, 相反倒是充分显示了她的个性, 表现了她的情怀。十八岁时, 她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二人不仅在诗词创作上互相唱和, 而且共同研究、整理金石书画。共同的爱好, 使他们的伉俪之情更纯洁、更真挚; 同时, 丈夫头脑中没有那么多的封建传统的观念, 能够理解和爱护李清照秉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未曾约束过她。但看他们那赌茶覆碗之乐, 那比赛填词之趣, 就可以知道她心田里好胜、开朗、自尊、个性的花朵在自由地绽放。然而, 公元1126年的靖康之难使这种相对承平的日子没能持续下去。这场大难使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 金人铁骑践踏了她的家乡, 战火中, 他们一生珍爱的金石书画化为灰烬; 转徙流亡之中, 她又遭罹丈夫突然病故的打击。对于李清照来说, 这重重打击之苦是难以言状的。国破人亡导致她身世的巨大变迁和人生道路上的极大转折, 从此, 在兵连祸接的年代里, 她孑然一身颠沛流离, 苦度余生, 从一个位卑名高的仕宦贵妇人, 沦为惶惶不可终日的难民。这种惨痛的经历, 使她不能不发为无边的哀愁。这时她的词作按捺不住强烈激愤的感情, 声泪俱下地倾吐了积压在心中的许许多多的忧愁和深深的悲哀。四、忧患意识是二李词产生悲剧型美感的! 灵魂. .. .. 如前所述, 李煜和李清照都生活在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性时代, 这种时代又铸就了他们共同的悲剧性人生。巨大的人生变故, 使他们一下子从优越安适的地位沦落至社会的最低层, 这对他们思想和情感的冲击是难以估量的。作为才华横溢而又敏感多情的艺术家, 这一切反映到他们的作品中, 自然会使他们的词作带上浓重的感伤色调和忧患情绪。若留心一下二李词, 尤其是他们亡国之后的词作, 我们不难发现, 在他们诸多堪称为杰作的词章中, 就时时流露出一些对自身命运的无可奈何、对不可知人生的困惑迷惘, 以及由此触发的那种!无端哀怨.而又令人感伤的!忧患意识.。所以, 要想真正领悟二李词的悲剧型美感, 就得弄清晚唐五代宋时期的深厚的历史背景, 就不能忽视这种令人感伤的!忧患意识.。如果抛开了这种! 忧患意识., 就等于没有抓住唐宋词的!灵魂., 更谈不上对二李词的悲剧型美感的深刻内蕴的真正理解。作为艺术家, 历史并没有埋没二李。在文学史上, 二李也最终赢得了应有的地位。曾有人认为二李词过多地流露出了感伤和悲观的情绪, 因而对其词应有的价值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其实, 作家的主观思想与其作品所呈现出的客观艺术效果之间并不是完全相等的, 这是文艺现象中一个很普通的常识。二李词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其痛苦在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的同时, 被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创造性的想象所克服、转化并得以升华。从李煜词博大的意象和开阔的意境中, 人们能感到一种昂扬的生命力。如! 一江春水向东流., 浩浩荡荡奔涌东流的!一江春水., 使人们体会到一种不息的生命的运动, 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的爱恋。从李清照深郁哀婉的倾诉里, 人们也同样能感到词人对沦陷金人之手的故国的由衷怀念和对入侵者的无比愤恨: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在这短短的怨尤词句中, 蕴含着词人几多思乡情和失国恨! 爱, 从来就不是以一种方式表达的, 对生活的这种恨或失望正是更强烈的爱的继续。当然, 需要说明的是, 人们的审美过程主要是就作品的客观艺术效果而言的, 虽然在审美情绪上, 我们与词人有一些相同之处, 但我们又与他们, 尤其是李煜有着相当大的甚至是本质的不同。这也是毫无疑问的。参考文献: [ 1] 李白. 李太白全集&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M ]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87. [ 2] 邓之诚. 中华二千年史(卷三)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417. [ 3] 王国维. 人间词话新注[M ]. 济南: 齐鲁书社, 1982: 94.
hsx1314520
李煜词,尤其是后期词总是充满着一种尘世的苦难气息,词人用他的作品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在词这种文学形式中,李煜使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呈现,“以悲为美”的悲剧美自然就构成了其后期词审美意识的关键,从而提高了其词的审美意义。他是用词这种新体裁揭示自己的灵魂,表现人世悲剧情怀的第一人,使其词呈现出了浓重而深沉的悲剧意识,并形成悲剧文化内涵。 李煜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本是一个才子却误成君王,“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他,注定人生最终走向了悲剧。然而,恰恰是他悲剧的命运,生成了他的悲剧情感,悲剧意识,升华出让人扼腕慨叹、动人心魄的充满悲剧美的丰富作品。我们用悲剧文化这一大而化之之词涵盖李煜后期词的内涵,那么什么叫文化?文就是人思考的时空及内容,化就是人表达出来的一切;文是一个人内在的一切,化是一个人外在表达的一切;所以,文化就其内容来讲是一个人内外结合的一个整体的概念,文化的这一概念只有被当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才是有效的。因而我们可以用悲剧文化一词整体的系统的概括和解读李煜身上的悲剧性。我们要在李煜身上寻找其所有的悲剧色彩,其词尤其是后期词就是李煜悲剧色彩的载体。本文试图从李煜后期词中包含的理想破灭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悲剧的情怀,悲剧的个体意识,悲剧美的创造五个方面发掘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悲剧美、理想破灭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悲剧的情怀、悲剧的个体意识、作品悲剧氛围--以悲为美、“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写出了人生如梦,往事成空的悲美。 希望对你有帮助!!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难得的几位女词人之一,著名的,恐怕仅此一位。而她又以婉约词而著名,爱国的词都是她后期生活遭变故才产生的,篇幅很小。她的婉约词清新脱俗,语言新丽,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根源研究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
只回答第二个问题... 就举这两个例子..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有这样一段故事。 自从司棋出去,终日啼哭。忽然那一日他表兄来了,他母亲见了,恨得什么似的,说他害了司棋,一把拉住要打。那小子不敢言语。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