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ilove726726
1.很久没有动笔了。刚刚看到一篇文章,名为《你过分在意别人 忽视自己》,作者拂逆之间。忽然很想借着对这篇文章的感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作者是名大学生,很有反思力,她会从别人的故事里反思自己。她从《翻译官》里的乔菲身上看到自己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总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感受上,无论在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中,总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忍让和迁就别人;总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别人的目光里得体地、规范地活着。 这样的活法却让她觉得压抑,似乎与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渐行渐远…… 这篇只有一千五百多字的文章在很短的时间里已经获得了三百多个赞,似乎作者真诚而勇敢的表达撩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2. “过分关注别人的感受”、“用力的、拼命的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似乎很多人都从作者的生命姿态里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样的自己,就像一首生命的悲歌,让人心生自怜,恨不能从这一刻起,马上甩掉那些枷锁,挺直腰杆儿,只为自己而活。 活成阳光下那颗苍翠挺拔、枝叶舒展的树。 我站在树下,为那颗树击节。同时,又忍不住看向树根,心里默想:我们每个人当下的生命的姿态,何尝不是如树一般,始于根部。 3. “过分在意别人的目光”,源于内心对关系的焦虑:害怕分离,害怕失去,害怕被抛弃。 当我们还是一个脆弱无助的婴孩时,这样的焦虑就已经应运而生。面对这个陌生而危险的世界,我们需要并渴望持续稳定的关注与照拂,以对抗饥饿寒冷的生存威胁,以及内心那挥之不去的恐惧、彷徨与无助。 彼时,父母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衣食,更在于可以应声而至的安全感。 “那个人,他(她)一直都在。我可以放心的睡去,放心的醒来。” 可,不是每个婴孩都那么幸运。 他们哭笑叫闹,有人总是温柔相待,有人却时好时坏,有人不加理会,有人退缩,有人拒绝,有人甚至发出愤怒的吼声。 人生,最悲哀之处,在于无法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我们一出生,就不得不面对既定的父母,他们在既定的人生里,也有各自的品性和状态,各自的烦恼和哀愁。 4. 可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无法阻挡人类挣扎求存的本能。 为了活下去,我们努力适应父母的节奏,观察他们的行为,啄么他们的性情,感受他们的态度,记录他们的阴晴,在他们的情绪夹缝中翻云覆雨,辗转腾挪。 就这样,为了适应,为了生存,每个孩子都成了练家子,且招式越来越娴熟,越来越体系化。 虽然每个人都是自学成才,但总有好事者总结他们的招式套路,冠以派别之名:“咏春”、“白鹤”、“太极”,不一而足。 心理学界也有这样的“好事者”,他们会测试和总结孩子与成人在家庭中、在关系里,借以获得爱与关注的策略和方式,并对之分类、整理,这策略和方式被分为四类,并总称为“依恋模式”。 5. 依恋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安全型模式,另一类是不安全模式。不安全模式又细分位三种:回避型,矛盾型,混乱型。 6. 先来说回避型。 采取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惯于回避自己与人亲近的欲望和感受。对他们来说,依赖别人是危险的。这种危险感来源于幼初时,他们想要亲近父母却遭遇拒绝的残酷体验,这样的体验带给他们强烈的暴怒和怨愤。 可他们却不能发作、不能恨,因为恨会毁灭他们与衣食父母之间的联结,把他们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为了兼容恨和依赖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他们弱化了自己对父母的爱欲和需求,旨在最小化被拒绝的风险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愤怒。 渐渐的,他们丧失了体验自己情感的能力,在爱恨面前显得漠然而麻木。来自另一半的情感需求对他们来说,将是一种滋扰。因为那缠绵的眼神、悱恻的泪光对他们来说犹如洪水猛兽,可能会勾起旧日不堪回首的失落和愤怒。 有朝一日,为人父母,他们同样也无法体验孩子的情感需求,因而无法在孩子需求中给予积极有效的回应。 他们把所有与依恋有关的记忆,欲望,需求,感受以及可能会勾起这一切的现实因素,都一股脑打包装箱,贴上封条。 他们多半显得独立而坚强,说起父母时会使用抽象而堂皇的字眼,“她真的是个好母亲”、“他们给了我充满爱的童年”,如果要其对母亲的“好”或童年的“爱”举例说明,他们往往会语焉不详。 他们并非有意欺,只是那些与爱有关的记忆,已经与内心的渴望、失落、爱恨纠葛的无奈一起,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某个荒芜的角落。 忘却,回避,麻木,让他们得以在情感的蛮荒中苟活。 而面对记忆的空茫,他们选择了某个抽象的概念(好母亲,有爱的童年)来填空,聊以自慰,聊以补缺。 在意识层面,他们常觉得自己独立而强大,因此,不需要也不依赖任何人的帮助。他们强迫自己只依赖自己。以至于,身边那些想要给予他们关切和爱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有些多余。 表面上看,他们粗豪,直爽,坚强,果断。 可“独立”、“坚强”,这样的字眼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武器和标签,他们需要用这样的认知去对抗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在潜意识里,他们是脆弱无助的,讨人嫌的,别人对他们的态度也总是拒绝的,厌恶的,控制的。 这样的认知和与之相伴而生的绝望常常折磨着他们,他们拼命的压制,与之战斗。 战斗的方式就是回避爱,回避与人链接的欲望,拼命伪装坚强。 他们不敢不坚强,因为一旦不坚强,就会不得不依赖,依赖则意味着被拒绝被伤害,一旦被伤害,就会愤怒、就会产生毁灭一切的冲动,而这样的冲动“必将”断送他们生存的可能。 这个因果链条在他们的觉知之外自动化的运作着,也塑造着他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塑造着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命状态。 一个人,如果把坚强和独立作为主要的自我认同,也许是为了压制潜意识中挥之不去的脆弱和无助。 7. 胡紫微在《对于罪恶,我们无法一分为二》一文中,摘录了来自《古拉格:一部历史》中的一段文字。 这是一位名叫哈娃.沃洛维奇的母亲的自述。 从这段叙述里,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婴儿是如何在主要照顾者的忽视和冷漠中变得回避与绝望。 “我们三个母亲和刚降生的婴儿一起,合住在一个小牢房里。臭虫象沙子一样从屋顶和墙上往下掉。每天夜里,我都坐在孩子的小床边,把臭虫一个个掐死,并默默地祈祷上帝,不要让我和女儿分开,祈祷将会和她一起获释,即使沦为乞丐或者残疾。但是上帝没有回应我的祈祷,当我的宝宝刚刚开始蹒跚学步,我听到她说的第一个词——妈妈——之后不久,在一个严寒的冬日,他们把衣衫褴褛的我们塞进一辆货车分别转送到‘母亲劳改营’和只在规定时间允许探视的托儿所里。在那里,我的长着满头金色短发的矮胖小天使,很快变成了一个苍白的幽灵。眼睛下面有乌青的阴影,嘴唇全都烂了。” “我见过保育员早晨叫孩子们起床。她们连拉带拽的把婴儿从冰冷的床上拽起来,用冰冷的水给她们洗漱,又打又骂。孩子们甚至不敢哭喊。她们像老人一样轻微的抽着鼻子,发出轻微的叫声。这种让人难过的声音在保育室里此起彼伏。已经大的可以坐起来或者爬行的孩子总是仰面躺着,小膝盖抵着肚子,像鸽子一样咕咕的叫。 “保育员打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粥,把粥分到一个个盘子里。它抓住离得最近的一个婴儿,把她的胳膊扳到背后,用毛巾拴起来,然后开始一勺一勺把热粥灌进她的喉咙,也不给她时间下咽,就像在给火鸡填下饲料。 “我发现她的小身体上常带青肿。一见到我,女儿就用皮包骨头的小手搂着我的脖子呜咽:妈妈,想家。她想回到自己的天堂,那间爬满臭虫的小牢房。” “很快,15个月大的女儿意识到,对于家的向往是不现实的。渐渐的,我去探视她的时候,她不再伸出手来让我抱,总是躺在自己的小床上,默默的转过身去。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当我把她抱起来喂奶时,她的脸扭向一边睁大眼睛凝视着远处,接着开始用无力的小手拍打我的脸,对我的乳房又抓又咬,向下指着她的小床。” 残酷的环境让这位可怜的母亲无法成为孩子身侧的依傍,而那些承担“照顾”职责的人却扼杀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只能关闭自己的心,关闭期待,关闭对温暖和关爱的渴望,即使是面对自己的母亲。 8. 活在回避型的依恋模式里,紧缩心门,带着独立与坚强的假面,独自担当着世事的艰难无常。无法与别人,包括最亲近的人建立深层的情感链接,爱无能,恨亦无能。 而这冷漠的假面甚至会代代相传,因为冷漠的父母,无法感知孩子的渴望与需求。为了生存,孩子只能习得父母的冷漠,以便用情感隔离的方式维系他们和父母之间微弱的关联。 就这样,他们越来越漠视自己,也漠视别人。 依恋模式只是一种分类,具体到每个人的人生姿态,可能会呈现各种模式的混合态势,但相对而言,会有一种主流的模式灌注于我们的思维、感受和行为体系中。 如果你无法与别人自然自在的亲近相处,总是惯于以强悍的姿态示人,总是用力的成长,逼着自己坚强,也许可以试着向内部看看,看看自己的恐惧和脆弱,感受妻儿娇嗔的表情、温柔的目光。 9. 把自己从琐碎的生活中抽离出来,看着自己,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像拂逆之间在她的文章里那样,试着观察,反思,调整。 如果足够幸运,也许你能遭遇一段足够健康的关系,或者一位能够带给你安全感的治疗师。在这样的关系里,他(她)温柔的注视着你,用表情和姿态传达着发自内心的关切。这样的关切滋养着你的心,让你敢于一点一点的,释放出那些被压抑在冰山之下的、未经整合的脆弱、无助、愤怒和怨恨。 慢慢的,你敢于呈现自己的脆弱了,你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了,因为你发现等待你的,并非是预料中残酷的拒绝。那个想象中冷冰冰的世界,只是幼时体验在你心里的投影。 慢慢的,你变得敏感,你开始关注面前的这个人,体会他(她)的喜怒哀愁,并有点笨拙地送上自己的关切。你惊讶的发现他(她)能体会到你的心,你的心意可以点燃他(她)的悸动和温暖。 慢慢的,你喜欢跟自己交谈,特别是那个脆弱的,羞怯的,缺乏勇气的自己,你会鼓励他,让他试着跳出水面,让他学着拥抱,学着表达内心的感受。 就这样,不断重复,你学会了在自己与自己之间,自己与他人之间,营造一种舒适而有效的关系。 外在的体验解开了你内心的封印,让那些未经整合的感受和想法得以浮出冰面,于是,你内在的工作模型得以重构,那些曾被你紧紧抓着的信条、那些紧紧抓着你的绝望和恐惧、那些不敢想不敢做不敢跨越的雷池,都在这样的重构中被打碎、被重建。 这重建的内在体系又拓展着你的行为和反应,让你在关系里呈现出新的姿态。你的关系也得以重建,并反过来滋养着你,让你可以不断反思,并愈发意识到:在自己的心里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来源于现实,可又和现实不完全相同。 我们心里的这个世界决定着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感受,我们曾固执的以为,这个世界就是现实。直到有一天我们游到了世界的尽头,才发现那不过是一帘幕布,幕布之后,天外有天。 于是,我们在幕布旁缓缓坐下,在脑海中慢慢重放自己的人生…… 10. 依恋理论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心智化”,指的就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觉察和反思。 心智化的前提在于意识到内心世界的可塑性,以及它对于自己体验和感受的决定性。 同时,亦深知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联:外在世界虽不等同于内心世界,却是内心世界得以搭建的基础。 因此,内心世界需要在关系中重塑,好的健康的依恋关系可以为这样的重塑提供安全的环境。 但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的心智化。即,在关系里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反思它们彼此间的因果关联,打破在生命程式中被固化的模式,重塑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信念。 是什么样的信念呢? “不用活得那么用力,只要自然自在的呈现自己本真的状态,就一定会得到温暖和爱。” 听起来似乎很难? 一切都不急,慢慢走,慢慢体验,我们一起体验……
舟舟的食儿
前面3篇,我们大概了解人格的概述,那么在接下来的第四和第五章,将会以依恋模式为维度,讲解两种非常常见的,由不健康依恋模式发展而来的人格特质,它们分别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特质,和焦虑型依恋人格特质。 先讲回避型依恋人格。 具体来说 从4个方面来进行讲解。 1.回避型依恋人格有什么特征表现? 2.这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3.如果你的关系对象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话,你应该要怎么跟他相处? 4.如果你自己是回避型依恋人格,你应该要怎么进行调整。 在正式讲解之前,可能有些人并不知道依恋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先简单解释一下,所谓依恋,指的是婴儿和她的养育人之间,一般是父母,所形成的一种感情上的联结,这种联结模式形成了之后,会影响到婴儿长大之后的行为。 依恋理论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提出来的,约翰·鲍比发现,婴儿和养育人之间的依恋模式分成了安全和不安全两种。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回避型依恋人格特质,就是来源于小时候的不安全依恋模式。 一个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母亲或其他重要养育人和他分开的时候,并不会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不像有些孩子,一旦母亲离开就会哭个不停,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就不会抗议,也不会太多的去表达伤心或者焦虑,等到母亲回到孩子身边时,他也不会自发地去寻求亲近,而是持续保持自己和母亲之间的距离,大多数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母亲和陌生人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偏爱,也就是说母亲和陌生人在他们眼里,没有太多的区别,母亲在或者不在,对于他来讲都没有什么影响。 这个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慢慢长大,在没有更深刻的 安全感 建立的前提下,自然而然的就形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这种人格的人,对待感情她们经常会感到矛盾,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依恋,既害怕被抛弃也害怕被控制,在关系中的表现总是摇摆不定,若即若离,让人摸不准。 他们一方面非常渴望得到爱和回应,而且一旦陷入爱情之中,也会对他的另一半深深的沉迷,但是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一旦自己追求的对象积极回应,向自己表达感情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排斥和不安,当关系过于紧密的时候,有的时候甚至是关系一旦确定,他们就想要逃离,想要淡化这个紧密的连接,比如会跟身边其他朋友或关系对象说:“我们的关系其实还没有那么认真”;“其实我也没有那么喜欢ta”。 他们内在的声音会说:“你不需要任何人。”“不要投入太多感情,不然你只会感到失望。”女人会告诫自己说:“你们男人都一样靠不住”“你们男人都是自私的”,而男人也会暗暗的提醒自己:“女人总是试图诱惑你,你不要轻易相信她,被她控制住。” 即使亲密关系的对象有完全正当的情感需求,回避型依恋人格也会感到对方要求太多,总是无理取闹,并且会说“生活中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呢,怎么能让感情的事情消耗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呢?”,即使自己认为关系发展顺利的时候,内心依然会常常产生的一个对白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必须保护自己,别在关系中受伤。” 根据成人依恋专家Phil Shaver和MarioMikulincer的说法,回避型伴侣如果无法自我觉知,他们通常会对自己的看法过于积极,对其他人则保持着一种消极的、愤世嫉俗的态度。这是一种高自尊的状态,在许多情况下,这种 高度自尊的状态其实是防御性的,是为了保护脆弱的自我 。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非常容易体会被轻视,被否认,和被抛弃。在关系中,他们也非常容易被拥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伴侣伤害。 这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第5种表现。总而言之,许多在生命早期受到伤害的人,都感到对爱情有一种 极度的渴望 ,这其实是潜意识里他们试图 弥补 自己在童年时代所缺乏的稳定的爱和持久的温暖。 但是一旦他们真的动了情,一旦他们觉得自己陷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容 易患得患失 , 陷入对失去这份爱的恐惧感 中,而这个可能性会迫使他们回到自己小时候曾体验过的痛苦境地。 因此,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无意识地退缩,或者开始隐瞒自己的伴侣特别喜爱的那些品质。 在第2章里我们讲过,经过上亿年的进化,人类婴儿依赖他们天生的敏锐觉察力才得以存活下来。 当婴儿不能感到安全的时候,他们会调整和压抑自己的需求,来适应这个不安全的养育关系或者生存环境,这个可以理解为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是你对于一个你感觉总是靠不住的人,你会让自己不再去依靠他,因为对你来说,不断依靠一个并不能真正被依靠的人,轻则会耽误事儿,重则会带来愤怒,痛苦,失望,悔恨,羞耻这些负面情绪,甚至伤害到你的存在感,越是你不得不保持亲近状态的人,就越是能在他们靠不住的时候伤害到你的根本安全感,。 你只有停止去依靠这个人,你才会感到更安全,更稳定。 之所以说这个比喻不太恰当,是因为婴儿和你还不一样,婴儿太弱了,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养育关系多么不安全,他们依然需要依靠那个养育人才可以存活。这种依附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婴儿和养育人的关系非常亲密,而且不可改变,养育人的否认和忽视都会让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比如养育人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生活时,指责和怨恨孩子。这也是为什么回避型依恋人格会更容易体会到羞耻,仿佛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自己的需求都是给别人添麻烦,大多数时候这些孩子会更早学会懂事,学会乖巧,以至于成年后他们更容易看起来非常独立,甚至很能干,但在感情中却总是承受痛苦。 再比如养育人习惯否认自己的情绪,缺乏自我关爱,因此对孩子的需求,尤其孩子表达的情绪信号反应迟钝,当孩子脆弱需要关怀的时候,他们很难注意到并作出回应。 在临床工作中也有大量研究发现,这一类养育人常常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或受到其他毒性压力的伤害等。 再比如即使有的孩子天生就会非常明显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信号,通过闹觉,挑食,大哭,怕生人,难以融入新环境等等来表达自己的安全感匮乏,这些信号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养育人无法无视,这会让他们更容易陷入抱怨的痛苦之中,觉得怎么自己这么倒霉养了“不省心”的孩子,将自己的痛苦归罪于孩子的需求。 当一个孩子的需求被准确的理解,被及时的回应,在遇到挫折时他们的痛苦/恐惧情绪可以被父母感知,他们自己想要做出的尝试可以被真诚的鼓励,平静的引导,ta就拥有了安全的依恋模式。 这让他们在人生初期体会到强大稳定的安全感,也因此可以全然真实的存在于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中,对于他们来说,亲密的就是安全的。 反过来说,当安全依恋不能建立的时候,情绪表达和心理需求就被 压抑和扭曲 ,这时亲密的就是不安全的。 只有在心理上情感上保持一些距离,比如不能耍赖,不能撒娇,不能不乖,要吞下委屈,忍住渴望,才能一直表现为那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接纳和认可,而那些不能被父母接受的情绪和需求就不可以表达,必须回避。 反复多次这样的经历之后,自己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也保持了疏远和回避。 回避型依恋的小孩因此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和爸妈不亲近,不会撒娇,事事努力,即使有什么需求也都不会去麻烦爸妈,但成年后,尤其是进入亲密关系和他人共建家庭后,经常感到痛苦和困惑。 对于他们来说,朋友或伴侣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不理解,甚至喘不过气来。当自己被生活挑战,实实在在需要去体会和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时,又往往是极其陌生和可怕的。 这便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形成原因。 第1点,去留意到他的情绪,当他让自己情绪封闭起来,忽视你的感受和表达时,这意味着ta体会到了焦虑,并在试图压制自己的情绪体验。我知道虽然很难做到,但是你需要去了解,他的情绪感受,说到底这是他自己的人格状态的显现,并非是你的需要/情绪/想法值得不被看到,不被好好对待,要清楚的知道,他的行为和反应不是针对你的。 第2点,请记住,虽然他会否认,但是回避型依恋人格者会害怕强烈而痛苦的负面情绪。如果这个人在谈话中关上了心门,或者你发现对方变得过于聪明,用强大的逻辑和理论来说服你,拒绝回应你的感受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他现在内心深处是有很强大的对害怕和痛苦情绪的,那就不要再尝试对他表达了,时机不对,你可以换个时间再试试。 第3点,如果他需要离开你,请一定不要去抓取他。这会让他跑得更快,你需要给这个人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他可以在自己的安全空间中,重新感知他到对你的思念,和因为见不到你而有的焦虑感受。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你必须能够调节自己的痛苦情绪,必要的时候,你可以求助于生活圈中让你信任的支持者,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你的心理咨询师。 第4点,了解自己的需求,你需要意识到如果你在关系中需要很多很多的亲密感受的话,对方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你想要的那个伴侣,即使他有很多其他吸引你的优点,你也需要做出取舍,在必要的时候懂得放弃。最后一点也是最有难度的一点,就是让自己去学会与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交流方式,这必须是一种平静的,温和的,并且只看到对方的交流方式,你尽量少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尤其是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对对方的愤怒和失望等,而是只表达你认为他的感受,并说明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然后再真诚的寻求对方的回应。他如果否认的话,也不要让自己的痛苦情绪爆炸,不去指责和抓取。 这种沟通方式帮助他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个人意识,从根本上帮助他更多的体会和表达自我的情绪。如果你拥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特质,你很可能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但是,你可能曾在工作中得到反馈,失去关系或者被你的伴侣拖去寻求心理咨询,而这些在生活中得到的反馈让你间接感到,或许你很容易回避强烈情绪,和他人保持距离。如果你有兴趣改变和调整的话,可以尝试这5种方法: 第1,先开始练习阅读其他人的情绪,然后与他们(或信任的知己/咨询师)核实,看看你对别人情绪的解读有多准确。 第2,当其他人对你表达负面情绪时,请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坚持倾听。你可能感觉浑身不舒服,想要反击,想要完全否认对方,或者想要逃跑。我鼓励你不要这样做,通过回馈对方对你所说的内容,来向ta展示你可以理解他们,表达完你的理解之后,一定忍住了不要通过说“但是”来反击对方,然后再强行植入你的理解。 第3,开始练习表达自己的情绪,作为回避型人格,你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我认为“我做得很好”,我认为这个事情应该这么做等等;。 这些都是想法,而不是感受,你需要练习表达感受,比如“我感觉自己受到威胁,这次谈话让我感到非常焦虑。”开始表达情绪往往能让你的关系和在生活中你遇到的人际挑战,立即产生一种好的变化。 第4,意识到你的平静外表和对关系问题的那种“理性的态度”,可能会使焦虑的人感到更加失败,感到自己缺少存在感,因此更加焦虑。你的情感疏远状态,会让自己的伴侣更加焦虑,如果ta本身就是焦虑型人格的话,还会因为被你这样对待而变得更加苛刻,让你在关系中更痛苦,个人空间更少。最后一点,不要把你的工作和事业放在你的人际关系之前。 你要知道,不断提醒自己成功才是唯一重要的这个声音,其实是小时候形成,来保护你体会安全感的,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要清楚的看明白,迟早所有人都会在竞争中遭遇失败的。 当这一天到来,你却没有人真心爱你的话,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可能的话,我鼓励你去意识到你可以得到尊重和喜爱,即使你没有成为一个特别特别成功的人。 每个人都有优点,而回避的人往往具有超凡魅力和成就导向。她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并且在团队中特别具有价值。通过不断的专注和对成功的追求,回避依恋的人格常常具有许多有吸引力的品质,并且在更紧密的关系开始形成之前,他们性格里更具挑战的那些方面并不明显。如果你是这个人或与这样的人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请耐心等待和对方共同成长,你尤其需要意识这种通过回避的方式来应对情绪是花费数年时间习得而来的,要改变也常常需要很多时间,耐心和希望就是我们改变自己和提升关系的基石。 关于回避型依恋人格就到这里,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典型特征是会随时关上自己的情感闸门,在关系中既渴望亲密又回避亲密; 第二,这种人格的形成与小时候父母的否认和忽视有关; 第三,如果你的关系对象是与回避型依恋人格,你需要去留意他的情绪,知道他的焦虑情绪并不是针对你,不要在不正确的时机尝试和他表达,给他足够的安全空间,同时也要懂得自己的需求,必要时候选择放弃,最后要用只看到对方的交流方式和他沟通。 第四,如果你自己是回避型人格,你需要练习阅读别人的情绪和学会倾听,也要去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看法,意识到自己的回避状态会让伴侣更加焦虑,最后不要只忙着追求成功,也要更加重视亲密关系对于你的意义。
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拒绝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表现: 这一类型的宝宝会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新环境。对陌生人表现出
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下面是我为
孩子是否自信——与自身的安全感是否充足关系很大。不说孩子,我们每个成人,在做一件事之前,都希望有人支持,有人帮助自己,因为这样会让我们感到更“安全”,也就是心理
关于早恋的作文600字小时候的纯情,小时候的可爱都会被人们认同,别人都不会在乎什么,并且会说那两个孩子多天真啊,小孩是多么幼稚啊!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烦心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