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小泰迪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摘 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结构艺术 语言艺术 文化艺术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的朴素清新。 一.结构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一)漂亮的构思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 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l引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集中地体现在“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上。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1]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
火炎焱加冰
你喜欢三毛吗?有一段时间我是狂爱三毛,喜欢她的歌她的人,直到现在她写的橄榄树,欢颜,梦田,说时依旧,这几首歌还是我的挚爱。三毛的作品,大俗大雅,洒脱不羁,又始终透着一种灵异,因为三毛坚持自己是能够通灵的人。 她写的唯一的一部剧本,《滚滚红尘》,书我已经看了好多遍,电影也看过,林青霞,秦汉,张曼玉主演,得了金马奖八项大奖,唯独没有最佳剧本奖,里面的主人公,舆论普遍认为是以作家张爱玲和‘汉奸’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为蓝本写成的,说三毛有‘美化汉奸’的嫌疑。据说三毛当时很受打击。那首《说时依旧》就是里面的插曲。我很喜欢。给你看看歌词:说时依旧作词:三毛重逢无意中 相对心如麻对面问安好 不提回头路提起当年事 泪眼笑荒唐我是真的真的真的爱过你!说时依旧泪如倾星星白发犹少年这句话请你放在心底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往哪里去不要不要跟我来家中孩儿等著你等爸爸回家把饭开 她的散文通俗浅显.,三毛生动形象的散文语言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她将成语、古典诗词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内容,信笔化入自己的语言,使得其散文语言的格调俗中透雅,而聪明活泼的个性,表现于散文语言便是俏语喜人,将强烈的情感融合于意境之中,是三毛散文语言抒情性的别具一格之处,富含哲理的散文语言是三毛对人生体验和思索的结晶.从语言本体论的视角去考察三毛散文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在话语空间、节奏音调、文体风格等方面发现三毛散文语言的自然、清新、朴素,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三毛散文的这种生动、富有个性的语言,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融,而且融合了现代精神。想了解三毛的成长经历可以看一下《雨季不再来》里面有她17岁到20几岁的早期作品。三毛离开台湾以后,写了大量的游记性的散文,异国生活的经历,在她的笔下显得浪漫唯美,富有激情。关于她跟荷西的爱情经历,给你推荐两本书《梦里落花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这里面,你可以看到她与荷西浪漫的感情和生活经历。在撒哈拉的艰苦生活经历,是她跟荷西度过的最美的时光。 希望我说的这些,能给你的论文写作带来点灵感!
huang8023ta
论朱自清散文三特色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抒情散文脍炙人口。散文专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作者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作者倾注于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与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增添了散文的感招力;他的散文构思缜密精巧,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在自然质朴中见到独特的情致;为文如作画,浓墨重彩,工笔细描,画出了各“景”中特有的意境;词语细致精当,形象生动而有韵味。他的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文言而代之的白话可以写出与文言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关键词】朱自清散文亲切真意文美情致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1925年8月,他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曾自认为一方面是“诗情枯竭”,另一方面又觉得缺乏创作小说和戏剧的条件。自从1924年12月出版的诗文集《踪迹》中收散文七篇后,散文作品源源问世。散文专集《背影》(1928)、《欧游杂记》(1934)、《你我》(1936)、《伦敦杂记》(1943)等相继出版。终于使他从一名热情的诗人转而成为一名出色的散文家。并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色是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首先来自于作者的“立诚”意识。散文和诗歌一样可以言志载道、抒情述怀,但由于它摆脱了音韵格律之类的束缚,使得在直抒胸臆上更贴近真实的心境。郁达夫曾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稍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眼前。”(《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可见现代散文诸大家都能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然而,许多显示作家独特个性的文章未必都能给读者带来亲切感。例如,鲁迅的《野草》曾使人感到难以捉摸,许地山的《空山灵雨》较多哲理的玄机,叶圣陶的过于冷静,郁达夫的感伤色彩,周作人的自我冲淡……这些都不影响其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然而,比起朱自清那种坦率而真诚、自然而恳切、质朴而清新的文字来,终觉在亲切感上稍逊一筹。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只有一千五百多字,既没有深奥的哲理,更没有华赡的文词,却那么动人,却能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原因在于作者是以最诚挚的态度抒写人生中平凡的一幕!“依我看这就是全部因为写的是真情、至情,是父子情深这样一个文学话题……这样一片真挚感情的人叙写,不论它是否与人性论、人情论、人道主义这样的理论大道理搭界,毕竟总是最能扣响人们的心弦,引来心坎深处的深深共鸣的。”(丁亚平:《朱自清名作欣赏》)首先,主要是作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攫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端末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透过对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跃出纸面。请看,描写背影时最先显现于读者眼帘的,是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形态,色调十分浓重。这一高洁的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给人以憨厚朴实的印象,而且为下面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紧接着写他的动作,先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继则“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最后推出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特写镜头:“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样子”。这里写的是背影,揭示的实是父亲内在的感情,透过那手脚并用,努力攀登的背影,人们不是真切地窥见到他为儿子不惜劳苦的深情?通过洁净的文笔以绘态传神,揭示主旨,这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典型手法。作者写父亲的对话都很简短,只有四次,但话短情深。四句都集中在送别时,这些话可谓语语平常,再简朴不过了,但其中却是蕴含着千情万绪。其实作者当时已是二十岁青年,来往北京已多次了,但父亲心目中他仍是个孩子,因而如此牵肠挂肚,一百个放心不下。在这里,对话实际上是一种揭示心理的手段,它把父亲临别时的心绪、心态──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依依难舍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就加重了“背影”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从上可见,“背影”之所以如此动人,关键是在作者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的心理动态和内在情绪作了深入的揣摩,有深刻的体会,正如他所说的,“仔仔细细下一番推勘的工夫,体贴的工夫,才能写出种种心情和关系”。这种全物察真的态度正是朱自清缜密细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鲜明表现,而“背影”的魅力也恰是由这一“工夫”得来的。
慕容诗月
教学探讨:散文的意境和文眼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是指以写景、状物、叙事为依托来抒写思想感情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泼、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作品。如何教会学生阅读这类作品?我认为教给学生抓住“文眼”的办法,进而把握“意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一、何谓“文眼”、“意境”?
“文眼”就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围绕着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统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文眼”既是全文的主旨,又是行文线索。在散文中,“文眼”往往是一段深含哲理的话、或是包含激情的言词、或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1]。“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的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的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二、散文的“意境”与“文眼”的关系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文眼”是生命跳动的脉搏。“文眼”是“意境”的焦点,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因此,“文眼”是作者特意在文中设置的。一方面,它直接揭示文章的旨意;另一方面,它是全文脉络的扭结,是全文各部分精神的聚合点。有了它,形似散乱的题材就集中地显示出“神”来。尤如画龙点睛一般,点睛是最精彩的一笔,只有点睛了,才能体现出整条龙的风韵和神采,才能真正表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没有它,生命也就窒息了。如果仅有“意境”,没有“文眼”,中心就不突出,主旨不鲜明;仅有“文眼”没有“意境”,就会空洞乏味,缺乏魅力。所以,散文的“意境”和“文眼”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3]。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眼,全文的意境从这里开拓出去。由于“心里颇不宁静”,才步出门外,去看月光下的荷塘,通过观赏月光下的荷塘,又暗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结尾,他又回到家门口开始新的不宁静的生活。可见作者这种不宁静的情感因素是无法摆脱的,这种感情就借助“文眼”下子喷发出来。因此这淡淡的意境是由淡淡的哀愁产生的,是由于“心里颇不宁静造成的”。不仅如此,而且“心里颇不宁静”还是文章脉络的扭结,是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把握住篇首“文眼”,全篇的结构就一清二楚了。
三、教给学生抓住“文眼”的方法。
1,散文的“文眼”虽不固定在某段某处,但也有规律可循。常见有以下五种:
(一)置“文眼”于文首,总领全文。这类散文开门见山,亮出主旨,定下基调,有利于作者围绕中心选取题材,使文章基调前后一致;对读者来说,便于迅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它开篇点题,统摄全篇,使思念父亲的深情笼罩全文,映照全篇。作者除了在文章开头第一次写父亲的背影外,下文还有三次从不同方面写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具体描绘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寻觅父亲的背影;第四次是在回忆中浮现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贯穿全文的始终,成了作者抒情立意的凭借和结构全文的线索。《荷塘月色》的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不仅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调: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二)置“文眼”于篇末,卒章显志。有的散文作者,并不急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在开头就和盘托出,而是娓娓而谈,引而不发。当你读完全文,方才恍然大悟,惊奇于作者
的巧妙构思和深刻内涵。这种散文,常常一波三折,曲径通幽,将读者引导到优美的艺术之境。如:《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篇末点题。在儿时鲁迅的眼里,长妈妈饶舌(喜欢切切察察)、不拘小节(“大”字睡相等)、懂得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元旦吃福橘等),通过“长毛”往事、买《山海经》等事的描写体现出她的热情、爽朗、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这些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位朴实、平凡的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又如:《海燕》的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抒写了海燕满腔热情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三)置“文眼”于首尾,前呼后应。为了更好地突出散文的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为了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艺术境界,一些散文常常在文首尾设置“文眼”。如:朱自清的《绿》第一段点出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结尾再次写道:“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即使对中间部分的内容把握不准,理解不深,读了这两句话,也大致能明白本文所描绘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心情、感受了。
(四)置“文眼”于文中,贯穿通篇。如:《小橘灯》倒数第四自然段;“??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统摄全文,作者借小橘灯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也说明了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小橘灯却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风景谈》一文,六幅风景画后,出现了五次点题性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它将不同人物在不同时间、地点里的活动纳入相同的主题之中。反复出现的“文眼”,强调了每一幅画面的思想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4]。这类散文,更容易让人体会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固有特点,。
(五)置“文眼”于文题,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
2,怎样教会学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文眼”呢?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它要受到教师的水平、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对散文的兴趣等因素的制约。除了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切实加强“治本”工作外,也可以用下列方法教学生:
(一)从位置上看。因“文眼”常出现在文首、文中、文首尾、篇末、标题等地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到这些位置上去找。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需要解决,即学生能够判断出本文的“文眼”,不解决这个前提,学生也是会视而不见的。
(二)从“文眼”句的表达方式看。因“文眼”是用以传神达旨的`,所以在表达上常常是议论或抒情句,在叙述性散文里也可能是叙述句。这样,我们可以教学生从这类句子、段落中去寻找。如:《春》一文,“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议论便是“文眼”句。老教材《白杨礼赞》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议论)。《听潮》的“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议论)。《阿长与〈山海经〉》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情句)。《荷塘月色》的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叙述句)。
(三)从全文提纲上看。因为“文眼”是全文的“纲”,它必须贯穿在文章的各部分中,所以通过列出全文提纲也能抓住“文眼”。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第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是风和日丽的。第二段:写山,是通过写山,写出济南冬天的安静和舒适。第三、四段:写小雪装点下的济南,更显得秀丽温柔。第五段:写水绿、水的清。仍然是围绕着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秀丽”来写。从以上提纲我们可以找出该文的“文眼”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四、教给学生分析、探求“意境”的方法。
分析、探求意境要先对作品描绘的生活画图(即所谓“境”),作身临其境的感知,然后再深入体味其内在的情思,才能进而理解其完整的意境。“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它含蓄蕴
藉,极富诗情画意。教师要善于描绘作品的意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我的教学方法是:首先借助预习提示和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和基调,想象散文中描绘的图画,体味回荡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吟唱,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涌动。具体用以下几种方法引导:
(一)通过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是隐性的,全部融会在字里行间,如果只靠教者牵强附会的生硬分析,不但易使意境支离破碎,而且易使本来含意隽永、耐人寻味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只了解表象而不知究里,无法真正领略散文的内在美。学生须以优美的语言文字为媒介,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而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自然而真切地感受到散文如画的意境,这比教者纯理论的讲析,具体、深远。如:《春》教师过多的分析,只会弄巧成拙,削减其美感。通过大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感受饱含在文字之中的对春的活力的赞美,感受文章给人的希望和力量,则事半功倍,效果喜人。
(二)从散文表情达意的主要特点入手。借物言志、寓情于物,“用自己的心点燃别人的心”。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紧密相连是散文表达的特点。如:《海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借海燕这一黑色的精灵的形象,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形象意义,从而把握文章的意境。
(三)分析意境还可以从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曲径通幽的园林”来形容它。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景观,描写菜畦、石井栏、皂夹树、桑椹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同为动词,黄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这些都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这里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再如:《荷塘月色》那“淡淡”的月光;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朦胧之境,正是作者此刻的心境,这种景色实在太美了。
总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找准了理解全文的切入点;抓住了散文的“意境”,就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这几方面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切忌将它们割裂开来。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
大学生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其理由有三种, 第一是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对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整体总结,知识薄弱的地方也可以进行完善,目前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学生可
论文题目: 浅谈住宅楼人防地下车库施工技术要点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概论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
对于服装营销而言,色彩营销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方式。服装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运用色彩营销方式,对于企业营销目的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