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1

可乐狗DOGS
首页 > 学术期刊 > 技术与人性问题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ensilong812

已采纳

人性有善恶之分,都取决于你的想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人性的议论文作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人性的光辉

在历史的繁星中,伟人比比皆是。比如充满了大英绅士风度坦然赴死的斯科特,带着国人骨气誓死也不降元的文天祥,但我要说的是身边所见的小人物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楼下有一个卖水果和果汁的小贩。每天在闹市区的喧嚣中东奔西走。他约莫三四十岁的样子,连因为终日在太阳下工作晒成了亮黑色,但却更凸显了他那双明亮的小眼睛。每天一早,就能听见他那招牌般的吆喝声,简直比闹钟还要准时。每当我走到楼下,他总会亲切的叫住我:“上学去啊。”我总是点点头。

每到中午,就会在学校门口见到他,每每用几块钱买一杯果汁喝,在夏日的骄阳下,在冬日的暖阳下,总是一种最大的享受。

有一次,在回家路上和同学打闹,一不小心就滑倒在了路上,摔了个大包,腿上也刮一个口子。他见我就像往常一样跟我打招呼,见我一瘸一拐的,二话没说就把我逮到了诊所,抹了紫药水,又买了创可贴,把我送回家。我妈妈专门去向他道谢:“都是孩子的事,耽误了你做生意啊,真是麻烦你了。他却憨厚的一笑:“都是邻里之间的,这种小忙我还是能帮得上的。”

从这以后,我们算是成了朋友,家里吃水果就从他那买一些,他也总是给我们实惠,就这样过了好长时间。忽然有一天,我突然没听到他的吆喝了,连着几天都是如此,反倒是看到了他的儿子来摆摊了,我们从他儿子口中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是在那天的晚上,已经到了深夜,他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想要收工回家了。这是突然有一个人狂奔过来,后面有一个筋疲力竭的男人在高喊:“他就是拐走我儿子的人,帮我追啊”可那时大半夜的,人们都早已回了家,大街上一片静寂。他听到了呼喊,抄起自行车就追了上去。最后终于把歹徒逼到了死胡同里,歹徒被逼急了,拿出刀来威胁他,他丝毫不为所动。歹徒丧心病狂的用刀刺了过来,刺伤了他的大腿和胳膊。这时那个父亲赶了过来,他们一起把歹徒制服了,他也被送到了医院。

听了他的经历,我顿时觉得他常人的身躯却洋溢出了巨大的力量,后来他的事迹流传了出来,有记者专门去采访他,问他当时想了什么?他·还是憨厚的一笑,说:“当时真的没时间想,就觉得如果我不帮忙,那坏人还会祸害别人,就追了上去了。”后来在县里举行的文明商贩评比,他还得了第一名呢!

人性就是这样,身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可能不能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小人物的身上所洋溢出的人性的光辉却丝毫不逊于伟人们,只要抱着一颗善良的心,每个人都是天上那颗闪耀着的明星,照耀着未来。

金钱与人性

“金钱既不是一种权利,也不是一种安慰。人为什么总是把钱看得那么重呢?”这是我读完《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后得出的感受。

寒假里,我读了《欧也妮·葛朗台》这本小说后,很有感慨。小说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法国索漠城里一户人家发生的事,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上的人性。他用尽夸张手法,刻画了一个滑稽又可笑的吝啬鬼形象。

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城——索漠城里,有一户人家,便是索漠首富、有着万贯家产的葛朗台家。说起葛朗台,也许大家还有点陌生。他可是个十足的吝啬鬼,他的女儿欧也妮是一个十分单纯的人,也是他的棋子。在城里还有另外两家人,这两家,一家想让儿子娶欧也妮:另一家想让侄子娶欧也妮,但这两家只是看中葛朗台的家产。这两家为了达到目的,明争暗斗,争先恐后地讨好葛朗台。而葛朗台只想把欧也妮嫁给一个十分有钱的人,决不同意她嫁给女儿非常喜欢的落魄的夏尔。从这三家人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法国社会是个纯粹的金钱社会。

葛朗台太太病危时,葛朗台本是不屑一顾,后来出于如果她死了,遗产问题对他不利的考虑,葛朗台才想方设法治她的病。葛朗台病危时,他硬撑着坐在轮椅上,还让仆人把他推到存放着他所有家产的密室的门前。他分秒不离地看守着密室,总担心有人偷他的钱。

仅从上面说的内容足以说明当时的人们对金钱看得有多么重要。但是光吝啬还要好些,就连亲情、友情都是受金钱的驱使。

他们的举动既让人惊讶,又让人发笑。这些人为了金钱可以不惜失去亲情、友情这些人性美。他们简直就是为金钱而疯狂的僵尸,活着和死了都是一样的,没有为人们做出一点贡献。

但,葛朗台的做法更让人发笑。他为了钱奔波了大半辈子,只要往后慢慢地挥霍便可以了,但葛朗台即便是死也一分也没有带进坟墓,真让人搞不懂。

金钱只能满足人们的一些欲望,根本买不到亲情、友情。如果你把金钱看成是你生命的一切,那你这个人就无可救药。

哎,“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死了,钱还没用完”——何苦呢!

人性最美

一块钢铁是没有感情的,当一个人像一块钢铁时,他还会有感情吗?

我们人类之所以还存在这个世上,并不完全是靠我们聪明的头脑和发达的科学技术,而是人的感情,本质的美。

因为有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才变得精彩。

他,一个刚生下来就被进行无人性军事化训练的小男孩。他没有自己的姓名,只有编号,在成年时脸上还会刻上他的编号。

他不知道家是什么,女人是什么,妻子是什么,父母亲是什么,孩子是什么,泪水是什么,痛苦是什么,在他眼里只有服从长官的命令去完成任务。

他杀过许多的敌人,平民,小孩,甚至在残酷的魔鬼式训练中还杀过自己的战友。

他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杀人机器,没有人性,没有感情。

但他最终还是被抛弃了,在一次训练中失误而死,被同垃圾一起丢弃在另一个荒废的星球。

可他还活着。

他获救了,是星球上的一些人类力排众意救的他。可不久他又被委婉的拒绝了,虽然他们都很喜欢他,可他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士兵,他的无情令他们害怕。

那夜,沙尘大作,在偌大的星球上,一片荒芜,他,流泪了。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也许是他想起了那个漂亮又善良的女主人。

无声无息,那泪就流了下来,我们应该惊喜,因为他开始有了人的感情,有了正义感。

他会带着人们走向自由,走向幸福。在面对敌人入侵时,只因为他曾经是一名钢铁般的战士。

他不再听从于谁,他只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的能力只服务于他那颗正义的心以及心灵深处散发出的人性最本质的美。

这是兵人中的故事。

129 评论

勇往直前邓好

一、人的好斗性 二、人的多面性 有例文什么是人?人是什么?人活着为什么?为什么人要活着?怎样活才算活?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什么是准则?

104 评论

老李重庆

一种系统的人性学说至少要涵盖以下诸问题:1)人究竟有没有本性,人的本性是一实在之物,还是一张任人涂抹的“白板”?2)人的本性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还是在不断变化、任人改造的?3)所有的人在本性上是平等相同的,还是参差不齐的?4)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属性,是价值负载的,还是中性自在的5)人的堕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还是在自己? 系统完整的人性学说需要回答上述所有问题,但是大多数人性学说只回答了其中的部分问题,而且,同一个人性学说对每一个的问题的回答之间又很少能保持连贯一致。本文试图以“恶”为视角,对上述诸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回答。 一 恶在人性中的地位 如果人性是恶之根源的话,那么人(之况)境(human condition)则是其“土壤”。情欲与理性是人性(与动物性相比)的显著特征,这两者在人性中是结合在一起的,并共同支配人的行为。那种任意把欲与理看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东西是一厢情意的。仅人欲与动物欲相比,前者就要强烈得多,因为它一开始就被独特的理性禀赋装备起来。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是理性的动物。正是欲与理的结合宣告了恶(当然也包括善)的开始,人类道德生活的开始。动物只有欲,按照本能生活,表面上超越了善恶,事实上只处于前道德状态。以欲望的结合为特征的并不是恶自身,而只是恶的来源。有人相信恶的社会制度使人恶,这是颠因倒果。如果社会制度是恶的根源的话,那么,社会是什么的产物?人的情欲、理性与自由是否都含有恶的可能性?这两个问题答案却是自明的。 所以,在恶在人、与社会制度方面,人性是恶善的来源,社会制度则是善或恶自身,而不是来源。恶的社会制度是人性中恶的可能性的物质化。有人把一些极权国家称作“恶帝国”(Evil Empire),是因为这样的帝国充斥着骇人听闻的恶行,并为人性中恶的潜力提供了舞台,使该帝国变成了“恶的舞台”。当然,即使在“善的王国”,只要人享受的只是那么一点点自由(除非有受到严加看守的死囚),只要生存冲突存在,恶现象就随时可能发生,人性是恶的来源,人境是人的条件,人类事务中的恶是人性与人境的结合。道德之恶站在人的本性和人之环境的交叉点上。对于人的堕落及其原因,《异端的权利》作者茨威格感叹到:上帝的决定何等莫测高深,他所创造的人是那样的不全和无德,他们不断地倾向于堕落和罪恶:他们不能辨别神圣;他们急于再次投入罪恶的深渊。以卢梭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一激进主义者相信正是社会才是恶的唯一来源,正是恶劣的社会环境的罪恶的社会制度才使人腐败堕落。象卢梭那时崇尚野蛮(自然状态及其中的自然人),也是对过去的时间及其结晶的另一种形式的否定。在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的问题上,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认为,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其可改造性,或者说可完善性。1另一位法兰西启蒙学者霍尔巴赫认为:“人类是邪恶的,但并非天生邪恶,而是环境使他如此。”2 这些人错了,因为他们否定人的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是恶的可能来源。事实上,人类社会只不过是发生恶行的一种环境。如果社会是恶,那么其恶行来自于人,而不是相反。恶的来源不在宇宙之中,而是在人这种理性动物的本性之中。 二 人,你有本性吗? 从古典的希腊时代,到近代的苏格兰启蒙时代,在西方的思想史中对人性的存在一直是十分肯定的。人性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奥勒留、西赛罗、亚当·斯密、爱德蒙·柏克笔下经常出现的字眼。其中苏格兰启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卫·休谟把对人性的研究推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后西方人性思想史上的一个顶峰,这就是一七三九年至一七四0年间在伦敦问世的三卷本《人性论》。3 在书中,休谟认为,人性的研究是对人的一切(科学、道德或宗教)研究的基础。各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面。休谟不反对人性的存在,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承认人们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因为我们知道,自私和人性是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的组织和结构中所固有的。”4他还断言,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英国辉格党的早斯理论家柏克在人性问题上继承了休谟的观点,主张人有实在的不变的本性。他在致斯密的信中写到:“人的本性总是一成不变的”,他坚信,人的本性,不是我们所能修改的,它与天同久,日月同辉。5 否定人性的最早苗头,出现在大革命前法兰西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趋向中。由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为之铺垫认识论基础的理性主义并不直接否定人性的存在,而是提出通过理性的运用可心对人性加以改造的命题。既然人性的内涵可以更换,既然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本性,那么,这就意味着人没有自在的、不为外界所改变的本性。理性主义的这种人性可变论为后来的激进主义政治运动改造人性的努力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诱导出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对人性的彻底否定。 对“人有本性”命题的另一个有力挑战来自洛克所倡导的经验哲学。洛克的思想中有一道奇怪而有深度的断裂。洛克的政治哲学鼓吹人的自由、幸福、平等和财产权,且不反对有实在人性存在的命题。但他的经验哲学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对人性及其政治哲学的的上述价值。洛克的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经验论不能为把握实在的“人性”提供经验的证据,也不能为与人性相关的价值,如自由、尊严、平等、正义、博爱、权利、宽容等提供经验的论证。他的著名的“白板说”更是为后来的理性主义者、科学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家否定人性的存在提供最富有误导性的灵感。 其实,经验的方法不能为人性及相关的价值,如自由、尊严提供论证。把凡是经验的方法不能论证的东西视为不存在的东西。而且,现有的经验方法不能证明“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因果关联。可是这并不表明两者之间就不存在因果关联,也不表明未来的经验方法永远不能证明两者间的关系。 以美国的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试图的确凿的经验科学结论来否定人的本性。他本人用对白鼠行为的研究结果来证明,人的行为与白鼠一样,完全由环境支配,人根本就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与动物有着根本差异的本性。因此,人象动物一样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无道德可言。其隐含的结论是,自由与尊严对人类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多余的。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他进一步声称,人类已经拥有关于机器的科学技术,现在需要的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技术。要发展出这一方面的技术,我们就必须抛弃关于自律人,即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幻想。生活中,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环境。当我认为自己是“自由行动”时,我们并不是真是自由了,而只是由于种种“正强化”在起控制作用,我们感受不到而已。所以,在斯金纳看来,所谓的自由,并不是免于控制的自由,而只是免受某种控制的自由。6 由于不承认“人性”在存在,斯金纳并不试图对人的本性提出什么看法,而只是试图为人的况境提供一种解释。斯金纳的决定论犯了化约主义的错误,他把人类事务的一切表现都化约成人的行为,他还把政治、经济、社会等科学都化约成一种心理现象,对科学法则的认识变成对正负强化等操纵和制约行为规律的认识,人被化成了“斯金纳箱”中的老鼠和鸽子。斯金纳否认了人的先天特质,因而也就否定了人的本性。 存在主义则代表了当代左翼学者从哲学本体论的层而来否定人性的另一种尝试。存在主义把人看作一个不断流动、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人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因此也就没有作为一定之规的人性。人性存在主义否定先于个人的普遍人性的存在,世界上并无所谓人之本性的东西,没有一般的人,只有许许多多单个的人,即存在于历史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许多单个的集体的人。正如萨特所宣称的:人性是没有的,因为……人就是人,我们无法在每个人身上找就可以称为人性的普遍本质,人先于一切而存在,当然也先于人的本性。7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反对普遍的本性,这样不仅把单个的人与社会的人或整个人类对立起来,而且把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割裂开来。实际上,存在与本质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人的一般特征。萨特把存在主义说成人道主义,但没有人性,也就不可能有人道,因而反对人性的学说就不可能是人道主义的学说。 象存在主义那样,在哲学上对人性存在的怀疑可以展现出怀疑者的批判力,而在对人性的否定之后甚至感觉十分轻松。但是,政治哲学对人性的否定,一旦落实到政治实践上,就有可能产生十分轻松、甚至是可悲的后果。哲学与政治哲学不是一回事,哲学与政治更不是一回事。阶级性的人性论则是试图从政治行动的属性来为改造和否定人性提供理论武器的政治学说。指人性为阶级性的观点,不仅使人因阶级属性不同而在恶的含量上不平等,而且为阶级斗争的学说和实践提供了人性论的基础。 当然,尽管人性的存在不可否定,但为人的本性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其障碍在于下面的困境地:倘若一个人把某种实体假定为人的本质,那么,他就被迫处于一种非进化、非历史的境地,它意味着自人类诞生伊始,人没有发性根本性的变化。这种观点很难同这样的事实相一致。即我们发现,在我们大多数最不发达的祖先和出现在最近4000年6000年的文明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区别。8 人性到处是一样的。它为不同文化的不同习俗所隐蔽,但不能为它们所磨灭。人性的天然构成是相对稳定的,不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那些被社会、文化所决定的或改变的东西,并不是人的本性,只是人性的表现方式而已。尼采说过,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但这种不确定性并不能理解成是人性的一个缺点,更不暗示,人能够而且将会在某一天获得确定性。与动物不同的是,人在本质上就是不确定的,即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进程。大自然似乎只造就了一半就让人上路了,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和社会”去完成。9人类不断地追求对自己及其世界的确定性,但在获得了小小的确定性的同时,给自己带来大得多的不确定性。 那么,人性内涵究意是什么?要素有那些?在恶的来源中,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作为积极的自由与人的本性有关;个人的自由、生存则与人的环境有关。人的本性正在于其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它们都交织在零星的内核之中,并且共同指导着人的行为,这意味着它们并不是三个相互独立的东西。从这一点看,人性是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复合体。而后三者则是人性的实体,固定不变的。所以这三者的结合意味着人类道德和政治生活的开始,而不能把人性与人的行为混淆起来。人的行为会因为受到不同环境的刺激产生出种种变化,但其背后所反映的人性致函是始终不变的。 说情欲、自由、理性是人性的要素,或者说人是自由、理性且充满情欲的动物,并不意味着情欲、自由、理性是人性中的善或恶的象征。历史上,人们常把理性、自由与善等同起来,因此得到了人性善的结论。实际上,理性或自由不是恶,更不是善,它们只不过是善与恶的源泉而已。所以,在这里,理性、自由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如果考虑它们充当了有助于实现人类生存的固有手段的话,那么,它们充其量只能被视作形上的善,非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善。所以,说人是自由理性的动物,并不是对人性的一种规定(prescription),而只是一种描述(description),同时也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总是同等的自由、理性,更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总是那么自由、那么理性。人的理性与自由本身就充满着巨大的局限性。 三 性恶,还是性善? “人性”概念的确立反映了人们对普世价值的共同的追求。但是,普遍人性的存在并不提供由此来压制个人之个性的理由,更不能要求每个人让自己的个性绝对屈从于上些意识形态家所奠定的个性。10 人性善恶的问题涉及与先天与后天、本性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 在中国的学术与政治冲突中,孟子是性善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他认为,人是有本性的,而且这个本性不仅是善的,而且几乎是至善的。他说:“恻隐之心,从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从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11 他与后来的西方的一些性善论相比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后者在是否有先天的本性上含含糊糊,他却十分有把握地断定人有“非外铄的、固有的”本性。 孟子的人性论是嫁接在孔子的人性学说基础之上的,而且从表面的逻辑和后来王朝的政治实践看,孔孟的人性论之间似乎天衣玩缝,一气呵成,然而,其实质则是貌合神离,大相径庭,孔子认为改造人性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详后),孟子的性善论却为改造人性提供了最充分的理论依据。这种性善学说固然满足了人们对善的期许,而且在动机伦理上无懈可击,但是,对善的事物的追求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在对待人性问题上更要审慎,善良的动机未必会带来善良的结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性善论的狡诈在于它既可以是一种事实判断,又可以是一种价值判断。相比之下,性恶论只能是事实判断,因为没有人敢冒天下大不韪来公开主张人应该性恶。性善论还具有某种伪合理性:即使有事实表明人在本性上并非象性善论所断言的那么善,但要求人们行善的主张总不是过错吧。要人行善的本身当然没有过错,但却并非每一种让人行善的手段都是合乎道德的。孟子以人性中的道德感(如四端)为论据,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但同时又作“人无不善,水无有不下”12的必善逻辑为统治者用强制的手段以使向善为借口来改造(实则是扭曲)人性提供理论上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性善论通过把人性道德化成全了善的狡计:以动机而言,强调性善是可取的,但是,以结果而言,强调实然的性善会放松对人(尤其是统治者)之作恶可能的制度警惕,而强调应然的善则有可能导致在提升人性中使用强制手段。 荀子认为:人求善这件事实,本身就是人性非善的证据。因为,人决不会追求自己身上业已存在的东西,而应该是自己所没有、或者现在还不具有的、或还不充分具有的东西。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貌似因袭法家的衣钵,在我看来,实则与孔子人性论的内在逻辑更契合。孔荀对本性与习性作了区分,都认为可改造的是人的习性,本性是不可改造的。荀子认为,与“文理隆盛”的“伪(习性)不同,本性是“生之所以然者”,13既“不可学”,也“不可使”。习性只能附着在本性之上,而不能取代本性,即他所谓:“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14 康有为在《春秋董氏学》中强调“孔子之道”就是本于“人性”,“循人之性以为道”,人欲并不是“恶”,压制人欲的天理也不是善,“性”本身才是善。“孔子之道乃天人自然之理”,圣人之为道,亦但因民性之所利而利导之……所以不废声色,凡道民者,因人性所必趋物性所不能遁者,其道必行。人性本身无所谓先天的道德善恶。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不能对产生情(欲)的东西,说好说坏”,所以“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天生是善的或是恶。”15 洛克承认人有自爱一面,但并不谴责这种自爱。他相信,人要实现自爱就必须爱人,“人既然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16 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卢梭、马克思等人认为人在本性是善的,只是常常受到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压迫,才使人变恶。 人在本性上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既不是一心利他的,也不是一味自私的;既不是好战的,也不是爱好和平的;既没有天生的罪恶,也没有天后的美德。所有这些都不是人性的固有特征,只不过是潜在的倾向。 历史上的性善论也罢、性恶论也罢,往往都未能对人性善恶的两个层面的含义作一必要的分疏。有的人断言人性善,是基于人性在状态的完备,即人性是(因)完(才)善的,没有缺陷,例如,英国无政府主义者葛德文就认为人性是完善的,所以,国家与政府才是多余的。有的人断言人性善是因为人天生就有类似于“菩萨心”的善端,如孟子把“四端”作为人性善之最重要的论据。人性的状态之善与动机之善之间是有差异的。状态之善只是一种描述,其中并不自动含有规范性和目的性。动机善则含有规范性和目的性。性恶论也有上述两个层面上的差异。性恶既可以指人性在状态上的不完善,也可以指人有一颗“撒旦心”(中国人叫做“狼心”或“狗肺”“)。完备的东西未必是善的(完1善),不完备的东西未必尽是恶的。完与善、不完与恶之间并不自动转换。所以当我们研究已有的人性论也好,提出新的人性论也好,都有必要在上述两个层面上加以厘清。我个人认为,人性是不完善的。就道德层面(而非形上层面)上而言,人的行为有善恶之分,但人性并无善恶之分。 性善性恶的区分似乎在学理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性善和性恶只是各自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若性善说是一种应然判断,即人性应该是善的,而性恶说是一种实然判断,那么性善说和性恶说可能说的是同一种东西,即人性在本质上可能是恶的。只是性善说认为人性有可能变善,而性恶说则没有强调这一点。所以,在这一层面上,性善和性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性恶论往往忽视了对善的动机的强调,性善论则往往忽视了善良的动机可能带来的罪恶后果。所以,对恶对人性的判断应包括实然和应然两个部分。对行善之应然的强调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欲之本性的充分承认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人之欲利本性的强调也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实然描述上,更不能鼓励人们去为趋利不择手段,而是要上升,使行善成为义务性的伦理规范。趋利与行善虽然同是人性中似乎相互冲突的两种倾向,实则应是互相衔接的两个部分,不能相互双代,互相否定,缺少了其中任何一者,都将使人类的生存难以待续下去。 由此可见,把人性定为善或恶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界定恶和用什么样的相应政治手段对待恶和人性。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可取,但从中外思想史一看,一般说来,定人性为恶比定人性为善略为可取。后者有两个可能的恶果:1。放弃对人性的警惕;2。用强制的手段去改造人性。 摩西律法中的“爱邻如已”17敦促我们像爱护我们自己那样爱护我们的邻居时,这就假定了自爱是一个自然的事实,是植根于个体之中的天然倾向。但若要把这种爱扩大到自己的同类时,便是在制造一个道德事实,需要人的道德自觉。这种爱他人的道德事实是以爱自己的自然事实为基础的,因为爱他人在总体上有利于自爱。一个充满爱的环境(社会或家庭)对成员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必然更加有利。一个充满仇恨的社会必然最终使每个成员的生存都受到威胁。因此,脱离了自爱的利他人。有一位拉比在犹太教法典中这样说过:“如果我不为我自己,谁来为我?如果我只为我自己,那我还算什么?” 人性中卑劣与崇高两种倾向是并存的,只是一些人强调其中的一种倾向,另一些强调其中的另一种倾向。其实,人性就是站在卑劣与高尚、神性与物欲的交叉点上,曹雪芹曾用传神之笔在《好了歌》中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上述双重倾向,既企盼获得超越的神性,又难舍人世间的物欲。人性就是在这种神性与物欲之间的互动及其造成的紧张过程中得以展开出来。有趣的是,人的高尚之处恰恰在于人能认识到自身的卑劣,在享受物欲的过程中才企盼神性。若是去掉其中的任何一种倾向,人性就难以立足,人也不再是人,或是神,或是物。《好了歌》所刻画的人性是普遍的人性。它唯一不适用的是神仙和动物。 一旦把欲道德化,使之成为恶的实体,这就对神正提出了挑战,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一旦把欲作为恶道德化,就会使满足恶的手段获得道德正当性,从而使人失去了行善的道德义务。面对上述难题,唯一的出路是使人性变成中性化的中立人物。 四 人性:可变性与平等性之争 我们先来看看先秦儒家的人性学说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回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8似乎概括了孔子的主要人性思想,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对“本性”与“习性”之间作出了明确的区分。而且,孔子似乎在暗示,本性是天生的,永恒不变的。不依后天的改造或教育而变化,同时,人的本性相同注定的一种实然的状况。从“性相近”还可以引伸出两个重要的观点: 1"性相近”意味着人类在本性上是大致平等的,每个人的本性之间不存在重大的等差格局。 2 即使人的本质不是价值中性的,即使人的本质具有一定的道德属性,不论其是善是恶,这种判断都不具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善也罢,恶也罢,反正大家的本性都是如此。 若对“性相近,习相远”的上述演绎成立,孔子的人性学说至少合乎当代主流思想对人类的本性的理解。 除人性的善恶之争外,人性论战中的另一个焦点是能不能用人工的方法对人性进行改造。在孔孟的态度都不甚明朗。不过,从前面的推测看,孔子倾向于认为人性不可改造,否则不会“性相近”;孟子倾向于认为人性可以改造,而且必须改造。否则不可能使人人都成为尧舜。

293 评论

夕颜无照

也谈谈人性(1)2008-11-20 19:58 有人说,人是最复杂的动物。诚然,作为自然界的杰作,人的确是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但是,纵观人的方方面面,如果从深了去追究人的本性,却是没有几个人敢这样做的。为啥?因为,人除了是最聪明的动物外,亦是自然界最丑陋的动物。 入江湖几年,虽说识人有限,但总是五花八门见过一些,在此小议一下,仅作个人观点。一、人的好斗性 自然界的动物,为了争夺自己的生存、繁衍权利,都会彼此争斗。“一山不容二虎”就是说老虎会在一个山头彼此争夺地盘。人是万物之灵,但他终是属于万物,所以,人的争斗性也会体现出来。 但是,人虽说会彼此争斗,却不一定表现在外表。人总是想踩着别人,成为人上人。“要想千人头上走,必先万人脚下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踩在人头上,不惜一切代价,在力量微小时,忍辱负重,事事小心而为;但一旦能成为人上之人,却是变本加厉,硬要体现出人上之人的威风和气派。 好斗性,其实在人幼年的时候体现最为充分,但随着年岁的长大,就变得所谓的“懂事”了。其实,“懂事”并不是人好斗性泯灭了,而是转移了。不再体现在外表,而转向了内心;不再在小地方争斗,而在具体利益上争斗。随着这种转移,好斗性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这种特性,体现在小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体现在大处就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像在一个单位,领导层总存在着这种好斗,员工之间当然也会存在,只不过,危害不同罢了。最高领导总是想削弱副职的权利,副职却一直在找着让最高领导翻船的证据。高处不胜寒啊!越高的权势,这种争斗越激烈,而争斗失败的危险性也就越大。几年前网络小说的鼻祖《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中这种单位内部的争斗就有很多描写。二、人的多面性 如果让一个小孩子把人分成几类的话,那一定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但是,随着见识的增长,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我们知道,人不光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有很多时候,这两种角色会迅速地互相转换。 人在人面前,都是好人,但是人在人背后呢? 有人说“没经历过文革,就不知道人性有多疯狂”。我们的确无幸去经历文革,但是我也可以去思考人性。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文革的照妖镜下,才能体现出人性的疯狂的丑恶。文革只不过是为表现这种丑恶提供了一个市场而已,而今,这个市场仍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谁敢说,在这物欲的世界中,自己的丑陋一点也没有体现过? 张三在李四面前,确实是又忠厚,又善良,又老实,从不恭维权势,从来都是把利益看得最淡,能为朋友两肋插刀,像是天底下最耿直的人就是他了。但是,说不定当李四转过身去,张三就去了领导那打小报告啦。为什么张三会这样做?因为整人害人自己取宠仍然有市场,提供这个市场的就是张三汇报的那个领导。设想一下,如果张三打一料小报告,得到了一顿臭骂,那他还会去这样做吗?如果张三的下场是如此,那王麻子还会去这样做吗?正因为张三这样做,得到了好处,于是才会继续去打小报告,然后其他人看见张三得利了,才会跟着去效仿,这种风气才会在一个组织中愈演愈烈。 所以,年轻的朋友们,正因为涉世不深,才不要被这些假像所迷惑。我们身边,可有不少这种靠整人害人发家致富的“能人”呢。写到这里,也很累了,想结个尾。内容肯定没完,说的肯定不全,而且也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补充。而且今后,我还会写续节。

158 评论

相关问答

  • 面试技术及其问题研究论文

    学术堂精心准备了88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题目供您选择:1、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分析2、浅析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3、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4、人力资源流失原因探析5、

    李老根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电气安全技术论文研究问题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电气工程毕业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楠木青城……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国际技术转让问题研究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最新的国贸论文题目,供大家选择:1、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推动2、反倾销战中的政府作用分析3、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化解途径4、两岸经贸发展存

    碗碗小公主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答辩技术性问题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那

    猫与老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医学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论文

    《医学思维与创新》 医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从医学诊断到治疗,无不包含着医学与众多学科的紧密联系。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我也已经切身感受到这点。比如物理

    多彩装修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