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的华丽转身
花容月貌为谁妍——论晴雯与宝玉的情和爱刘 秦 摘要:在古代一夫多妻的的制度下,晴雯与贾宝玉的关系是宝玉与黛玉、宝钗之外的另一重要关系。晴雯的性格特征,使她取得了与宝玉相对平等的地位,她与袭人和宝玉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她和宝玉的情和爱的悲剧为宝黛爱情,也为四大家族的命运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红楼梦 爱情 晴雯 宝玉 绪论 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管正确与否,有一点却是不容抹杀的,这就是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呢?《辞海》上说“爱情”是特指男女之间有情。两情相悦,互相理解,相互爱慕方有爱情。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红楼梦》,在描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同时,有没有可能产生别的爱情关系?如果有,其存在是否可能是否合理?而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歌德曾热情歌唱: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大胆道出了人们隐藏已久的心声。人非草木,焉能无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也说“食色,性也”。无论古今中外,也无论高官显贵还是底层劳动人民;无论主子或奴才,对于情同样不可避免。作为一部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红楼梦》,它写的绝不只是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也不可能只是传统历史小说一味的空洞说教。它不仅写了林黛玉、薛宝钗与宝玉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大家族的兴衰成败,还写了一大批男女大小人物的命运,一件件悲剧的酿成。大批人物的粉墨登场及悲剧事件的连续发生,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也为封建四大家族的末落敲响了警钟。可是,我们这里讲的并不是这些。我们所要说的是,在《红楼梦》里,在大观园这一特殊的氛围里,在这一大批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青的少女中所可能发展发生的另一个不为大家所重视的,而又确确实实存在的事实。千古《红楼梦》,悠悠大观园。怎可能如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感情的涟漪呢?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墙的又岂能只是“一枝红杏”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描述文章主要线索的同时,也就是作者花了主要大量笔墨来勾勒“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冲突的同时,还用了不少篇幅来勾勒两个奴才的命运。而这两个奴才还是被当作黛玉和宝钗的影子的,这两个人就是宝玉的贴身丫环袭人与晴雯。 宝玉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第二回)在他这种叛逆思想性格的主导下,在他这种对“女儿”特殊的感情或者说“博爱”思想的支配下;在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允许一夫多妻的时代的特殊环境下,袭人与宝玉,特别是晴雯与宝玉之间的感情,和贾宝玉与林黛玉或薛宝钗之间是并不矛盾的,就像薛宝钗对准姨娘袭人位置的默认一样,宝玉晴雯黛玉之间,同样还是具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谁说爱情就一定是排她的?谁说一个人同时对几个人有好感就不能存在?谁说只有公子小姐的宝玉黛玉有关系有爱情,作为主子的宝玉和作为奴才的晴雯就不能就不是呢?爱无边境,唯有的只是世俗的眼光,仁义道德的指手划脚!我们不提倡任何不符合传统道德的行为,但我们相信事实,并愿意用事实说话,对事实进行剖析,以飧读者,让一切怀有疑问的人有所体会,并与所有有兴趣的仁人志士进行商讨。陈其泰(1800—1864,号桐花凤阁主人)的评点本《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评点《红楼梦》时,他继承涂瀛所主张的《红楼梦》为宝玉自况的观点和写情说的看法,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也认为一部《红楼梦》,“尽此一情字”。再对宝玉的情的本质细心考察,他的结论大致有二:其一,“情”的本质是重在知心,不在淫欲,其二,情的表现形式是“爱博”与“情专”相统一。综观整部《红楼梦》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不难理解。晴雯与宝玉之间的特殊关系就是这种知心、“爱博”与“情专”的统一,其关系同样也是不难理解的。他们是知己,其生死恋情,是大观园这一特殊的土壤中滋长出的另一颗迸射着夺目光芒的珍贵的果实。下面,我们将从晴雯性格特征;袭人与宝玉的关系;以及宝玉晴雯关系三方面来分析。一.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 在红学史上,就像花袭人一直被认为是“宝钗的影子”一样,晴雯也被认为是“黛玉的影子”(清人涂瀛《红楼梦问答》)。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晴雯是长得有点像黛玉的,而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活遭遇确实与黛玉太相似了,而只不过晴雯是一个奴才,林黛玉是主子罢了。在《红楼梦》中,晴雯与袭人等宝玉的婢女在第五回中一起被提到。不过,其性格特征和命运结局却是在这一回中就被点明了。 小说中,作者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的带领下,察看薄命司,在又副册中,宝玉所看到的第一副画就是指晴雯“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厨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第五回)这幅画和里面的文字,不仅点明了晴雯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且点明了其性格特征,当然也指出了其在又副册中的位置——“居首页”,足见作者对晴雯的重视;同时也指出了其不幸遭遇;以及和宝玉之间的关系。 晴雯自幼孤零,身居微贱,十岁被赖大家买作丫头,成了奴才。后来贾母见其标致伶俐,心灵手巧,与众不同,十分喜爱,于是遂被赖嬷嬷孝敬给了贾母作丫头,才成了主子的奴才。后来由于贾母疼爱宝玉,宝玉房里缺人,才又被贾母赏给了宝玉,做了宝玉屋里的头等大丫头,地位仅次于袭人。也就是在这一情况下,在宝玉主导的有民主倾向的自由氛围中,在具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基础的融合下,在不断的发展中,两人才成了红颜知己,结下生死之情。 虽然,晴雯所谓的亲人只有一个姑舅哥哥吴贵及其嫂子。而其嫂子就是“每日家打扮得妖妖调调”,只会“做出些风流勾当”的“多浑虫姑娘”;虽然晴雯生活在“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的恶劣环境中,处于下贱的地位。心头却凝聚着难以平复的创伤。她“风流灵巧”,可性格却如“爆碳”,稍一触发,便会迸射出强烈的反抗之火。她虽为奴才,却是一个勇于追求平等,敢于维护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感情丰富,可爱的立体化的人。宝玉对她的爱,绝不只是因为她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中长得最好;她对宝玉的爱也绝不是因宝玉是她风流倜傥的主子。他们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情爱关系的。在小说中,晴雯的着墨并没有长篇累牍,可是作者却用神来之笔,化腐朽为神奇,在前八十回便把其性格经历和与贾宝玉的恋情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了。事实上,如果没有和黛玉相似的形貌性情,没有一定程度的感情基础,晴雯又怎么成为林小姐的影子?曹雪芹先生又何必费尽苦心的去把晴雯与黛玉的许多地方描摹那样得惟妙惟肖呢? 二.风流灵巧招人怨 晴雯与宝玉之间的关系是冰清玉洁的,是平等的。他们的亲密关系。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实质和袭人有很大的不同,她没有花袭人身上半点奴颜卑膝;也没有与贾宝玉之间肉体关系的掺杂;更没有其他人在跟随宝玉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那种功利目的。 花袭人一直被认为是“宝钗的影子”。无论是其出身,还是其地位都比晴雯好不了多少。但不仅在饮食起居对宝玉照顾有加,而且对具有反叛性格的宝玉,更是竭力劝导,希望他能走上“仕途经济”之路。袭人对宝玉无微不至的照料,不仅使宝玉对她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而且为自己获得了好名声,成了“至贤至善”的人;不仅成了贾府上下一致认可的宝二爷的姨娘,而且从一两的“大丫头被提升为二两的”准屋里人“。这一切与她的忍气吞声是分不开的。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她似乎还成了封建阶级的代言人和宝玉的实际监督者;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她可以不惜一切哭着向王夫人表忠;为了获得宝玉之爱,她甚至可和宝玉“初试云雨”。在一定程度上,晴雯的被撵还和她粘带了一点点不可告人的干系。她和宝玉的关系是不干净的。和晴雯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晴雯“锋芒毕露,泼辣大胆,敢怒、敢言、敢笑、敢骂。”她和袭人虽同为奴才,却绝不会做出袭人做出的任何不耻之事。她和宝玉之间完全突破了郎才女貌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两人的爱情以感情的共振,同样叛逆的思想及发展为基础,绝不是空谷来风,也不是肉体的表白,更不是逢场作戏。黛玉从未劝说过宝玉读书中举,立身扬名,而晴雯与黛玉一样——没有,她甚至还出主意,让宝玉装病,避免贾政的拷问。两人共同的思想基础,使晴雯和宝玉最终成了红颜知己,结下了生死恋情。晴雯以另一种和谐合理的方式,纯真感人的行为语言,光明磊落的形态传达出了贾晴二人关系的特殊性和爱情的崇高性,而这一切,又岂是区区袭人的功利观念所能相媲美的呢?袭人对宝玉和晴雯的关系一直耿耿于怀,不难理解。 二.多情公子空牵念爱情绝不是肉体的结合也绝不是物质的交换,更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赐予。她是两方面的,惟有心灵的沟通,才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惟有感情的共鸣,才能碰撞出爱的火种。宝玉和晴雯之间也一样。我们前面已说过,他们之间的情爱关系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那他们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晴雯是大观园女儿中的一朵奇葩,她活在宝玉这个怡红公子身边,得到赏识并成为知己,是因为她那“冰清玉洁”的心胸和“心比天高”的个性。如第八回中晴雯出场“晴雯先接出来,笑说道:‘好,好,要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的我们等了一日。快来与我写完这些墨才罢!’”短短数语,晴雯的形象跃然纸上。宝玉醉归,晴雯笑接,娇憨中含着命令的口吻,笑声中带有责备的语气。她对主子敢于直言不讳,说明她同宝玉之间具有一种性情相投,心灵契合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两人那种真诚相待,亲密无间的关系必将趋于成熟,即使会出现如三十一回所发生的晴雯失手把扇子跌在地下,将扇骨子跌折,受到宝玉呵斥,两人一度闹得不愉快的事,但,所有的一切不快都会被两人的互相尊重和理解所化解,所有一切不快和阴影都将会烟消云散。后来的撕扇博一笑事情的发生,不是很好的明证吗?才多久的时间,两人便重归于好了。晴雯有时在无意之间会透露出她和宝玉之间的浓厚的感情,因为她城府没有别人那么深。第六十三回,怡红夜宴后翌日晨,平儿还东,袭人便告诉她昨晚将一坛酒都鼓捣光了。 平儿笑道:“好!白和我要了酒来,也不请我,还说着给我听,气我。”晴雯道:“今儿他还席,必来请你的,等着罢。”平儿笑问道:“他是谁?谁是他?”晴雯听了赶着笑打说道:“偏你这耳朵尖,听得真。” 这是晴雯一时失言,对宝玉她通常应称宝玉为“爷”或“二爷”,直呼为宝玉亦无不可,就是不能在和外人谈话时用“他”字。平儿称贾琏为他则可,因为平儿是贾琏的通房丫鬟,晴雯和袭人等在怡红院内谈话时用他亦可,因为是院内的私事,对外则不行。平儿点破这点,无怪晴雯说偏是平儿耳尖,到临终前要后悔没有干脆做个彻底。 宝玉会为晴雯留下爱吃的豆腐包子,这是宝玉对晴雯的爱与呵护;而当宝二爷的俄罗斯国出产的雀金裘烧了个洞,急得嚯声跺脚时,晴雯也会不顾重病在身,头重脚轻,气喘神虚的情况下,勇敢出手,挣扎着亲自给其补缀。宝玉劝阻她时,她毫不犹豫地说:“不用你蝎蝎螯螯的,我自知道。”便挽了头发,披上衣裳,恨命咬牙捱着织补,补不上三五便伏在枕上歇一会。她知道的是什么?是为了知己的奋不顾身,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体贴入微,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自己的所爱受到半点的委屈和伤害。看当宝玉在旁问寒问暖时,她还急得央求:“小祖宗!你只管啰唆着熬夜,明儿把眼睛抠搂了,怎么处!”(第五十三回)不仅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体,柔情中还带着关爱,体贴中夹着爱意,两人的感情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间之最爱莫过于此啊! 而稍前一点五十一回中,写袭人不在,晴雯麝月守夜那一段,更是写得亲密自然,“清澈如水,旖旎如诗”。由于袭人回来,院里打乱了一些正常的秩序,比平时多了一些随便和松散,增加了一些温磬和恬然。宝玉甘为丫头充役,为了让晴雯能暖和坐着,便出去放穿衣镜套子;晴麝之间开玩笑,宝玉的关心,更是突出了袭人不在时,宝玉和晴雯之间那份感情的明朗化。它写了晴雯的天真可人,写了宝玉对她的纵容和抚爱,冰冷的一夜,“充满了小儿女之间那纯洁优美的情趣。” 2.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然而宝晴二人之间默默地爱绝不只是上面那些特写,也不只在于晴雯病时宝玉那求医问药和亲自照料的体贴关怀;更不只在于宝玉把晴雯视为知己,支开袭人,独叫晴雯给其另一知音黛玉送旧手帕。所有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宝玉和晴雯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个小小细节,两人感情的真正高峰则是晴雯被撵后这一节表现出来的。 晴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被王夫人以“狐狸精”的贬称,命人从病坑上拉下来,撵出府去,宝玉心乱如麻,坐卧不安,悲愤交集,寑食难安,私下去探望她时,晴雯已经恹恹弱息,不久于人世了。当宝玉含泪伸手轻轻拉她,悄唤两声,她强展星眸见到宝玉,便说出半句话说:“我只道不得你了!”那语气,哀怨中包含着欣喜,失望中蕴藏着无限的爱意,对于一个行将离去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与最最亲爱的人见上一面更值得慰藉的呢?“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于一对善良的人来说,在顽固的邪恶势力面前,弱小的他们,惟一能做的,就只能是尽可能的多呆在一起一会儿,互相抚慰着彼此受伤的心灵! 3.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七十七回宝玉私自去探病,为晴雯洗碗倒荼后流泪问道:“你有什么说的?趁着没人告诉我。”晴雯呜咽道:“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一句顶一万句,道出了心中的万般委屈和绵绵缱绻。接着便将左手两根指甲齐根绞下,将贴身的红绫袄脱下,递与宝玉道:“这你收下,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我穿。我将来在棺材内独自躺着,也还像在怡红院一样了。”直到蒙头和宝玉诀别,这段无不写出了一对红颜知己,同命鸳鸯的深挚情意和依依不舍。 晴雯的无辜遭难,痛彻宝玉的心。他冒着风险去探望晴雯,不仅表现了他对晴雯深深的爱,而且收下了一位少女纯洁的心和挚热的爱。这诀别之情,分明意味着她俩已由异性知己向恋情生死别离的升华,读来揪人身心。 晴雯是宝玉的知己,就连袭人也知道“宝玉心内别的犹可,独晴雯是第一件大事,”后来宝玉半夜叫晴雯死了和晴雯前说来不及再见宝玉一面了,更是两人心灵相通的反映。晴雯死后,宝玉不能自己,他将自己的满腔的愤恨和哀伤,以最优美的文字,最真挚的感情一齐倾泄在《芙蓉女儿诔》中。祭文写下了肝肠寸断、激情四溢的诗,表现了他对晴雯的赞美和思念。“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并且,他把晴雯比成高命蹇的贾谊,比成红颜薄命的王昭君,这种评价是非常高的,表现了两人之间感情是多么的深!宝玉还真切的希望晴雯被任命为“芙蓉之神”是真的,这更体现了宝玉对晴雯的美好祝福。宝玉与晴雯的爱至此发展到极至,然而,在邪恶势力的迫害下,却已是物是人非,阴阳两隔了。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晴雯与宝玉的情爱是奴才与主子之间的关系。宝玉的民主倾向和博爱观念虽然为其提供了一定生长的土壤;晴雯的争取虽然也为他俩的关系取得了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下;在只有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中国婚姻制度里,连正常人的爱情都谈不上,更何况是奴才呢?但是我们说作为“黛玉的影子”的晴雯与宝玉的爱却是纯洁无瑕,冰清玉洁,高尚诚挚的。晴雯对宝玉,并非如袭人一般,说过分一点,就是以身体为代价,以人格的扭曲为奴性的膨胀为铺垫,而更多的是行动的关照,言语上的默契及心灵上的沟通。宝玉与袭人,是一上下,一高一低的主仆关系,不可避免的带有袭人的曲意逢迎,谄媚隐忍,但是她的行为却为她获得了上层统治者的认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袭人的所作所为如果说客气一点的话,那又何异于典型的贤妻良母呢?说偏激一点又何异于忠实的奴隶?而晴雯却不是这样的,由于她“心比天高”的个性,由于她的努力争取和一尘不染,至少在感情上,取得了与宝玉基本上平等的关系。虽然也由于她的“风流灵巧”而受到袭人的感冒,王善保家的和王夫人的迫害,并最终成为诽谤中的冤鬼,可她比袭人至少更深得了宝玉之心,成了宝玉的相知和生死情人。结论.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宝玉与晴雯的情爱悲剧,是历史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无可避免的悲剧。晴雯之死成了“封建势力行将以摧毁之势向林黛玉的一声讯号”,她注定了宝玉在其爱情中的悲剧色彩。到头来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晴雯死了,黛玉仙逝了,四大家族衰败了,墙倒众人推,树倒猴狲散,“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第五回,《收尾·飞鸟各投林》)参考书目一.《红楼梦》120回本 曹雪芹 高鄂 岳麓书社 1987年4月 第1版 二.《中国文学答问总汇·晴雯思想性格特征》 周先慎 北京出版社 1992年2月出版三.《红楼梦鉴赏辞典·晴雯上夜》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5月出版四.《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 鲁迅 1931年北新书局出修订本初版 1935年第十版五.《红楼梦人物论》 王昆仑 三联书店 1983年9月第一版六.《红楼梦辩》 俞平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七.《古典小说鉴赏》 周先慎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1月
美林小姐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有这样一段故事。 自从司棋出去,终日啼哭。忽然那一日他表兄来了,他母亲见了,恨得什么似的,说他害了司棋,一把拉住要打。那小子不敢言语。谁知司棋听见了,急忙出来老着脸和他母亲说道:“我是为他出来的,我也恨他没良心。如果他来了,妈要打他,不如勒死了我。”他母亲骂他:“不害臊的东西,你心里要怎么样?”……他妈气得了不得,便骂着哭着说:“你是我的女儿,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着。”……那司棋便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直流,竟死了。他妈哭着救不过来,便要叫那小子偿命。他表兄说道:“你们不用着急。我在外头原发了财,因想着他才回来的,心也算是真了。你们若不信,只管瞧。”……“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我若说有钱,他便是贪图银钱了。如今他只为人,就是难得的。我把金珠给你们,我去买棺盛殓他。”……那里知道他外甥叫人抬了两口棺材来。司棋的母亲看见诧异,说:“怎么棺材要两口?”他外甥笑道:“一口装不下,得两口才好。”司棋的母亲见他外甥又不哭,只当是他心疼的傻了。岂知他忙着把司棋收拾了,也不啼哭,眼错不见,把带的小刀往脖子里一抹,也就死了。 在《红楼梦》中,另有二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一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另一个是柳湘莲与尤三姐。前者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电影、电视、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等等都表现过了;后者据我所知,也有电影和戏剧。而这第三个爱情故事,只有看过《红楼梦》原著的人(也是要看得很细)才会有记忆。我看了原著后,对这一段爱情悲剧的记忆非常之深刻(不知其他的读者看后,有没有我的这种感觉)。在《红楼梦》中,对这段爱情悲剧的描写着墨不多,有些情节,甚至于是通过其他人的嘴说出来的。这正是《红楼梦》的基调,用平谈的口气,讲一段如泣如诉的故事;用平常的语言,控诉和着血和泪的封建礼教。 这里,有一件,我始终也没搞明白。像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怎么就没有人把他另外再著书或也拍本电影、电视什么的?我想,如果让有文字功底的作家或有激情的导演编成书或拍成电影、电视;则绝对不会逊于《罗密欧和朱丽叶》或《铁坦尼克号》的。 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人写或做呢? 原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司棋和他表哥的爱情是市井小名式的。司棋是一个小小的丫鬟,按“荣国府”的主子们的话说,是一个“拉出去随便配一个小子”式的人物。而中国现代的文人们,却大都热衷于描写波澜壮阔的场景或叙述大人物的故事(市场经济时代)。 不信吗?你现在就可以打开你家的电视,看看有多少个电视台在反映平民的生活,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的。反正,我家的电视,播放最多的是二种戏;一种是:警察;另一种是有辫子的人的故事。警察我暂且不说,光说那有辫子的清朝戏。我一看见播放对清朝皇帝歌功颂德(或者是英明果断)的题材,气就不打一处来。为何?悲呀!我直想哭!在哪个年代,我们都是“亡国奴”。 小学的时候,我对我国的历史是非常地骄傲的。何也?想想看,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能征服半个欧亚大陆?十字军不能,拿破伦也不能。能的只有我中国人和德国人。及至到了读大学,才明白了一件事,原来征服欧亚的并不是我们原来的中国人(或者说是汉人);而是蒙古人。我们汉人也是被蒙古人征服的对象之一。后来蒙古人汉化,才会有中国的成吉思汗征服欧亚的说法。要说是中国人征服欧亚的话,其实俄国人更有资格说这一句话;因为,俄国人比我们更先做了亡国奴。 做一个比方,假如八年抗战我们没有胜利;假如我们现在还是生活在日本人的铁蹄之下;而再过了百年或千年后,日本人也被我们汉化了。是不是我们也能说:当初,我们中国人征服了整个东亚,包括整个东南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哪些为抗战而牺牲了的烈士们的血可就全是白流了! 纵观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和着血和泪的史诗。我们一直都有“强汉盛唐”的说法;汉真的是强?唐真的是盛了吗?其实未必!请看,汉时的北方,匈奴侵犯我们的次数还少吗?如果真的是现在所说的“强汉”的话,则就不会有“昭君出塞”的故事了。用一个女人的身体,去换回一个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和平,这也只有中国的皇帝才会想得出来做得出来的。再来看“盛唐”,一个小小的安禄山,便使一代香魂饮恨黄泉,一段千古奇恋悲剧告终;而从此之后,所谓的“盛唐”就注定了走向灭亡。看看杜甫的诗,就能感悟出很多的东西。 其实,中国人(或汉人),一直都是受着来自北方的民族侵略的。秦始皇筑长城;苏武牧羊;张骞出塞等都和北方的民族战争有关。到了元朝和清朝,则更不用说,直接就被外族所统治了,汉人成了第三等的奴隶。 如果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值得骄傲的地方的话,唯有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至伟的文化。没有这一点,蒙古人不会被我们同化,满族人也不会被我们同化。中华民族就好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大树,无论树枝树杆被砍成怎样,只要有民族的文化作为营养,等到春风又起的时候,树还是哪棵树,叶还是哪张叶,花也还是哪朵花。 所以,在外族侵略我国的民族中,我最恨的就是满清(成吉思汗仅仅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因为,他们也已然懂得了,要想留住他们的根的办法。那就是,消灭汉文化! 下面我摘录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中的一段文字,供大家思考。 “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嘉庆道光以来,珍重宁元本的风气逐渐旺盛,也没有悟出乾隆皇帝的‘圣虑’,影宁元本或校宁元本的书籍很有些出版了,这就使那时的阴谋露了马脚。最初启示了我的是《琳琅秘室丛书》里的两部《茅亭客话》,一是校宋本,一是四库全书,同是一种书,而两本的文章却常有不同,而且一定是关于‘华夷’的处所。这一定是四库本删改了的;现在连影宋本的《茅亭客话》也已出版,更足据为铁证;不过倘不和四库本对读,也无从知道那时的阴谋。”“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以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先生在文中用了宋本和清本作了对比,这里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不列举了) 先生的文笔真是一针见血,道尽了满清政府对我汉文化篡改的目的。他们不但在身体上对我汉人进行奴育;直至在精神文化上也同样。 下面再作一个比方:假如我们还是受到日本人的蹂躏;假如日本人对我们的统治站稳了。百年或几百年后,由于我们伟大的汉文化也同化了日本人,我们会不会也拍一些电影、电视对日本人称颂呢? 我想,如果哪个文化人或导演忍不住寂寞,一定要写或拍些有辫子的人的事和戏的话,则大可体现一点我们汉人的民族气节或满清政府腐败的作品。比如“洪秀全”,比如“八国联军”等等。这样多少能激起一点我们的爱国热情;让我们知道,一个民族必须强盛的理由。唐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文章的最后,让我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段文字来结束我的观点。 “但俞正燮的歌颂清朝功德,却不能不说是当然的事。他生于乾隆四十年,到他壮年以至晚年的时候,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
你怎么都注册了
《红楼梦》研究论文“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意义深刻,其在民间的流传之广、影响力之大也是其它古典小说难以比拟的。从思想内容看,《红楼梦》是非常成功的。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对封建社会中种种矛盾的揭示,反应出那个时代社会的罪恶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及其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表现了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尖锐斗争,揭露了腐朽害人的封建制度必将衰亡的事实,如贾府的最终衰落;赞颂了勇于反抗的新生力量,如晴雯、鸳鸯的的斗争,宝玉终不愿做克绍箕裘的孝子,终离家出走;揭发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如司棋、晴雯的牺牲,四儿、芳官被赶出贾府,宝黛的爱情悲剧,十二女统归薄命司;褒扬了自由、平等的新生思想,如宝玉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简直是对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男尊女卑”的颠覆,宝黛爱情早以不是停留在《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之类的陈词滥调之上,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认同——对四书五经的排斥等。表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残害以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说明曹公的创作早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要算是对人物之间性格矛盾的细致刻画,曹公将这些冲突巧妙的连接起来,情节感人,扣人心弦,从而彻底的暴露出封建礼教制造的种种恶果,有力的鞭挞了旧社会的罪恶,将一个又一个悲剧赤裸裸地揭穿出来,进而完成《红楼梦》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对于环境的描写更是为《红楼梦》这一伟大不朽作品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贾宝玉心中,女儿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可敬、最纯洁的人。无论在那个方面都远在男人之上,所以是“人上之人”,这一点尽人皆知不必废话。同时,宝玉更进一步的认为女儿是不能出嫁的,否则便变了质。由纯洁无暇的自由身、被压迫者转变为压迫者,固然可恨,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可悲,大观园自然而然的成为保护女儿们的庇护所,希望女儿们永远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以免染上男子龌龊的气味(电视剧中女主角常说的“天底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由此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男人自然是不能进入的(除宝玉和稚嫩的贾兰外,其他男性最多也只进入怡红院,而高鹗的伪作中,贾琏、王大夫竟大摇大摆迈进潇湘馆,荒唐!),园中的逍遥日子近乎完美,继而为查抄大观园的悲剧发生起到了对比和铺垫的作用,让人感伤极深,不禁潸然泪下。而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宝黛爱情的成熟则标志着僵持局面的基本形成:家长方面坚持薛宝钗,而贾宝玉不愿放弃林黛玉,贾府的决策者——贾母也陷入了犹豫当中。随后的人情世故的变化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各种矛盾爆发,贾家渐渐以无法维持,贾宝玉走什么路子转而成为挽救贾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有稳重大体、家境富裕的薛宝钗才能扶持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所谓的正路就顺理成章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如平等待人的宝玉、成熟端庄的宝钗、多愁善感的黛玉、满腹心机的凤姐、逆来顺受的迎春、憨厚可爱的史湘云、情傲孤高的妙玉、善良朴实的刘姥姥等等,每个人物的性格、每桩人事和人情,都描绘的十分细腻、十分真实。宝玉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典型。宝玉的性格是及其难得的,受周围出身低下的丫鬟们影响,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公子哥儿,却讨厌士大夫。统治者与被压迫者,本是对立的阶级,而贾宝玉却站在被压迫者一边,几乎有些恋母情结的他,很少有主子架子,以伺候丫鬟为乐。摆在封建地主阶级少爷贾宝玉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去研究四书五经做官,否则便同丫鬟、“戏子”门在一起,走下坡路,他选择了其二,十分尊重和体贴女性。另一特点便是不遵守封建制度的一般规矩,不愿与官宦往来,只要将怡红院门一关,那便是一个世外桃源。对于反对四书五经与科举这样原则性的问题,即使是宝钗、湘云劝他注意仕途经济他也立刻回斥,虽然他的恋爱婚姻问题依然等待家长为他做主,但毕竟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一个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里看地面”,作者也给予一定的肯定。林黛玉则是另一个精神反叛的典型。她幼时丧母、弃父进京,从不像薛宝钗那样以扼杀自己的个性为代价来讨好众人做一个所谓的封建淑女,也不像贾探春那样抛弃亲情以保证封建主子的威仪,更不像王熙凤那样灭绝人性来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她至纯至善、崇尚真情却要独自面对这个充满虚伪、邪恶、贪婪、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的社会;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命运却没有给予她丝毫同情;她坦读《西厢记》,酒后任意挥洒自己的才华。面对这样的环境,她怎能不多愁善感?不是小气、心胸狭窄,只是为唯一的知己---宝玉献出了全部,怎能不患得患失?只是百年后,孰知葬花悲?而与以上两者不同的是,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思想下的一个正面悲剧。她十分推崇那些封建思想,把其当作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最高理想,完全沉浸在为自己编织的网中她遵守作为一个封建淑女所有规则,刻意求工的要求自己成为典范,甚至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不做一件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事。她把自己全部的爱藏于心中,一切去等待家长的抉择乃至支持黛玉和宝玉的结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遵守封建礼教的少女,最终却并没有的属于自己的爱情,反倒给予她的是一个悲惨的宿命。进一步的证实封建礼教的虚伪性。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迷恋金钱和权力、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其实她是一个对平等和幸福的追求者,面对无耻的贾瑞,她选择了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她有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贾琏在自己生日时出去偷情这件事上所做的是错误的。封建男权蹂躏了无数女子,要求女性遵守所谓的三纲五常,把原本的夫妻的转化成妻妾矛盾,逼得凤姐去迫害尤二姐等原本无辜的人,但在那个时期,这不是可悲、可怜反倒是可恶、可恨、该千刀万剐的。男权的衰落并没有给这位女强人带来空间与理解,贾府衰亡的一切责任竟都归咎于她,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凄凉。《红楼梦》无论是在题材、体裁、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都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曹公以优秀的文笔,将种种背景、各色人物、各种事件巧妙地贯穿起来,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紧凑而完整几乎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愧为一部既可读、又耐读的经典名著。
西风华诞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座拱桥,她正好横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终结和现代情感史的开端之上。由此看来,《红楼梦》一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距离也更加鲜明。作品呈现的古典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从中品位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情感领域巨大而微妙的异同。我们悲喜交加地看到,人类情感史和理性史一样是在向前进化着,尽管进化的轨迹是如此沉重而迟缓,一步一个脚印,前仆后继,包括血和生命的代价,转眼间焦头烂额,各奔东西。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快乐的陆小晶
提供一些《红楼梦》的论文题目,供参考。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 《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价值诉求 浅析《红楼梦》中的几桩糊涂官司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浅谈《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试谈《红楼梦》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女性观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看归化与异化之争 从人物品格看《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超越 论《红楼梦》的矛盾冲突 论《红楼梦》的艺术表现 《红楼梦》艺术成就拾零 新时期《红楼梦》语言研究述略 论《红楼梦》的诗美体式 论《红楼梦》所叙宦官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情节描写的穿插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从人物性格的深刻性看《红楼梦》人物的美学意义 论《红楼梦》某些景物的特殊作用及语言魅力 试论《红楼梦》开端艺术的特色与意义 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再论《红楼梦》中的庙庵与僧道及其社会意义 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 论贾宝玉典型性格的悲剧美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 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论贾宝玉的双性化性格特征及其实质 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 “情不情”、“情情”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贾宝玉和汉诺悲剧人生之比较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贾宝玉感情状态透析 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宝黛爱情悲剧与林黛玉的情商 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 草木有本心——林黛玉名士型文化人格解读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 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 略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 从林黛玉形象塑造看《红楼梦》人生价值取向 试论薛宝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四个形象副本 论林黛玉个性的塑造 从《红楼梦》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与眼泪之关系 就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谈人际关系 中西文化的误区——林黛玉和安娜�6�1卡列尼娜悲剧情结 浅论林黛玉的诗人气质 片言谁识解秋心——林黛玉为人漫议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晏几道的痴情——兼谈林黛玉的痴情 潇湘馆环境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刻划 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论林黛玉的存在体验 论林黛玉“真实”的人性品格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林黛玉形象议 “春秋”法子促狭嘴——林黛玉语言特色之一 论林黛玉悲美风采和诗词的和谐统一 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 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以燕梦卿、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 试论《红楼梦》林黛玉形象塑造 浅析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 林黛玉性格浅析 从王熙凤的出场看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与曹七巧的人生误区 王熙凤——一个被包裹住了的悲剧人物 王熙凤口才分析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 试论悲剧英雄王熙凤的悲剧意义 对王熙凤艺术美的思考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管理才能 “二令”及王熙凤悲剧之源 曹操与王熙凤——关于典型形态问题的一个侧面 论环境对潘金莲和王熙凤妒妇、市侩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惊人的相似——骊姬与王熙凤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 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 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刘姥 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论《红楼梦》人物刘姥姥与贾母的审美同构关系 同在喜剧背景下演绎悲剧人生——桑丘和刘姥姥形象比较 刘姥姥与尤老娘形象论析 论刘姥姥形象的恒久魅力 刘姥姥三题——《红楼梦》人物论 析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特殊作用 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塑造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刘姥姥与桑丘形象的异中之同 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意义 刘姥姥对人物性格的映衬作用 王熙凤判词里的闷葫芦 试论王熙凤艺术形象 从触摸传播谈王熙凤的性格塑造 略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个性化 责权利对等与王熙凤治丧 含笑的罂粟——尹雪艳和王熙凤形象之比较 解读王熙凤命运的密码——“一从二令三人木”探析 魇魔法的真谛——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聪明”和“愚钝”破译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
从贾家衰败的主要原因看《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关于贾家败落的主要原因,不同的读者,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先看两位红学家对此的回答。一位是周汝昌先生,另一位是俞平伯先生
现在的女生都喜欢看穿越红楼的小说,其中就有很多人提到“宝钗”这人人物性格比较符合现下社会主流,情商高,受到很多人的吹捧,可是林妹妹就比较惨了,几乎被一片批评声给
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
红楼巨著,实在不易找到题旨新颖角度。既为毕业论文,当严肃对待。建议楼主以时间为轴先做一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或90年代以来或新世纪以来红楼研究的综述。通过综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