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一刻0312
221亿库容是指汛期三峡水库有这么大的容量来拦洪。这将使中下游2300万亩耕地、1500万人口的安全得到保障。这是修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标。应该说,修建大坝改善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另外,由于有了这么高的大坝,我们可以得到清洁能源。它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燃烧5千万吨煤碳。由于用水替代了煤,可以每年少向大气层排放1亿2千万吨的二氧化碳。还可减少因二氧化碳形成的酸雨。这不仅对中国环境是一个改善,对整个地球环境的改善也是有意义的。这是三峡工程对环境有利的一面。但是,不利的一面也是存在的。它要淹没土地,但淹没的都是一些贫瘠的土地,数量很少;它要搬迁居民113万人口,但搬迁的都是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人口。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这些人搬迁后生活质量得到了跨越式提高。这也是三峡工程由不利的一面转换为有利的一面。三峡水库没有大量森林,不是自然生态非常好的地区,当然也会淹没一些文物,这是古代居民在这里留下的一些遗迹。但三峡工程兴建后,一些重要文物都得到了搬迁和保护。利与弊比较,利大于弊。所以中国政府于1992年作出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定。
有毒的少女
论长江三峡工程利弊 长江三峡水力枢纽工程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其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与泄洪能力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历史上,长江上游洪水频繁,每逢特大洪水,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都要进行分洪,但总会淹没乡村和农田。而三峡大坝具有强大滞蓄洪水能力,防洪库容近200亿立方米。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可防止长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数千万亩耕地和数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发电也产生巨大利益,该工程起初便只考虑发电。文革后三峡工程被第三次提起,1994年三峡水电站正式动工,其发电量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占全国水力发电的20%。为国家带来部分财政收入,也解决了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电力供应。 在长江三峡工程筹建开始,便与生态、文物保留等诸多问题相伴。 白鳍豚,我国特有濒危哺乳动物,三峡工程其上千万吨的通航能力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增加了白鳍豚被螺旋桨击毙的事件,同白鳍豚同意珍惜的中华鲟也成了受害者,三峡工程每年蓄水时,会让下游天然水量有所减少,这有可能干扰中华鲟的栖息与产卵。除水生生物外陆生生物如川明参,因在淹没区内或者建造其他设施而遭破坏…… 我国是文明古国,而三峡地区富有地方特色,其文物、遗址不可估量,但由于三峡工程淹没范围广淹没地面地下文物、遗址众多,虽有所保护规划但也有一部分文物没入了淹没线以下并且出土几率少之又少。 纵观利弊,个人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利大于弊,因采取许多措施,其弊端被缩放,与其利——数千万人民生命安全相比还是较小的。但在看到其利的一面时也要看到其弊。
莹火虫妹妹
(导语) “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古老的长江历经沧桑巨变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成为华夏文明和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人类的肆意破坏使得母亲河疮痍满面…… 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伴随着生态和环境的恶化。 “生命网络越健全的河流越有生命活力,越有生命活力的河流越能滋养生物,包括人类。”1999年创立长江项目的雷光春总不忘在各种场合推广“生命之河”的理念,他举的许多反面例子是长江,而正面例子是欧洲的莱茵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中医经络学的名言,完全适用在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身上。万里长江如同人的经络体系,干流和支流是经脉,散布在周围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同一个个穴位,流动的江水就是维持生命运转的气。 也许大多数人能够直观地察觉出大气的污染或水质的恶化,可是对于经济社会活动如何威胁维系着人类生存的生态和环境系统,人们往往就难以从直觉中感受到。人类的肆意破坏,已使得长江的生命系统遭到空前重创。 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从西到东,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古老的长江哺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从高原到大海,她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成为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古巴蜀先秦文化序列,到战国时期的殷墟甲骨文;从良渚文化到古夜郎文化,无不呈现出长江文明史的辉煌,它和黄河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世界由此丰富了文化渊源的涵义。 长江从雪域高原穿过横断山区的垂直地带,流过洪泛平原、亚热带森林。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位居我国7大流域之首。流域内生物物种占中国所有物种的一半以上。它孕育了水杉、珙桐、银杉;大熊猫、中华鲟、金丝猴、扬子鳄、朱�、白鳍豚等驰名中外的珍稀动植物。仅洞庭湖和鄱阳湖就有鸟类300种以上,鱼类多达200种。同时,长江是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纽带,连接青藏高原和东海,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长江和长江的湿地群吸附、降解了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与污染。没有长江,物质循环、水分平衡、陆地与海洋的物质能量交换都无法实现。 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占中国淡水资源的40%。奔腾的大江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黄金水道”和丰富的工农业生产原料,4亿多炎黄儿女依江而生。长江湿地出产的大米、鱼类和其他水生作物养育了千年中华民族:以其仅占全国1/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70%的水稻、40%的粮食和33%的棉花;以其占全国1/2的淡水水面,生产了全国60%的淡水鱼。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沿线分布有100多个大中城市、2000多个城镇,全流域创造出全国40%的工业总产值。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长江经济带是世界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流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脊梁位置,对于支撑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因此,“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这是对长江最准确和最温情的赞誉。 母亲河告急 虽然数字非常枯燥,但包含的信息足以令我们忧患:冰川是源区最洁净的天然淡水资源,近30年来,长江源区冰川不断退缩,仅1993年至1995年因冰川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引起的冰川水资源减少量就在7亿立方米以上。同时,源区多年冻土不断退化,沼泽湿地缩小,湖泊普遍萎缩。从昆仑山到沱沱河,相当数量的草场沙化,茫茫一片,空寂荒凉。 紧随草地植被退化的是土地退化。地面裸露,水土流失。目前全流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占流域土地面积的,年平均侵蚀土壤24亿吨。每年都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岩。长江河道河床每年以1厘米的速度抬高。 建国初期,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均有较好的植被覆盖。但是长期掠夺性采伐和毁林开荒,致使流域内森林郁闭度大幅度减少。1994年,川、滇、陕、甘四省的国有林区采伐森林面积达178.8平方千米。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左右。曾经吸纳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 如果说河流也有生命,那么其生命力来自干流与支流和湖泊、湿地的脉络沟通、自由流淌形成的独特系统。 江湖间的自由交流使得湖泊面积有很大的伸缩性,能为蓄洪、排洪提供较大的空间,大大降低洪水的危害。湖泊与长江的自然连通可以保护湖泊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减缓湖泊的萎缩,保持涨落区、浅滩、滩涂等较多类型的湿地,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同时又能增强湖泊降解污染的能力和防蓄洪能力,为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提供了索饵、繁殖、育肥场所。 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粮食与耕地的持续缺乏,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运动开始了。围湖造田首先需要控制湖泊的水位,由此大大小小的堤坝、水闸将湖泊与长江一刀两断。这项持续20多年的运动让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消失1/3以上,建国初期,江汉平原有大小湖泊1066个,湖北省也因之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然而近几十年的人工围垦,湖北省湖泊面积在1平方公里的仅遗留了180余个,“千湖之省”已名不副实。 从乾隆年代修筑的“镇江塔”,到如今的千里江防,长江与两岸的湖泊逐步失去了联系。大量的通江湖泊被江防堤坝等设施阻隔,长江流域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年排放量超过250亿吨,约占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的58%。封闭湖泊的水环境正在逐步恶化。 长江只能是沉默的,但是沉默却并不意味着顺从。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前平均20年左右发生一次洪涝灾害,之后逐渐增加,进入1980年以来平均每两年一次,有时甚至连年发生。 人们往往以为水电工程不会造成污染,但从世界大坝建筑的历史来看,为发电所修建的水库却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坝建成后流速降低,将造成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累积、沉淀于库内,加剧水质恶化。 修建大坝、利用水力发电,不仅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源,而且还会把一些可贵的、可再利用的资源变成濒危资源或使之灭绝。新近公布的一份国际报告显示,由于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全球有21条河流及其流域生态严重退化,中国长江流域不幸排名第一。 长江水流湍急,而激流这一特有的环境哺育了近百种特有鱼类。目前,长江干、支流上已建和在建及规划中的大坝有200多座,长江特殊的水流环境因修建大坝而消失。鱼类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尤其是江海性与江湖性的洄游鱼类――这些鱼类需要定期从大海或河流的下游回到上游特定的河段与湖泊产卵,而现在长江干流上的一道道大坝、长江与各湖泊的一道道水闸完全阻断其生路。在一些大坝下面甚至能看到一些洄游鱼类洄游时以身撞壁,直至身死。 长江原有鱼类400多种,居中国各水系之首,如闻名中外的长江鲥鱼,1974年捕捞量高达157万公斤,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也已稀少罕见。 鱼的减少必将影响到处在食物链上一级的生物的生存,如白暨豚,目前已经基本灭绝,江豚的数量也显著减少;还有水鸟,2004年1月,湖北省两个野外水鸟调查小组分头调查了洪湖、梁子湖、涨渡湖等15个有代表性的湖泊发现,该省以前记载的102种水鸟,只剩下了60%。而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必然深受影响,尤其是直接以捕鱼为业的渔民,大多数由天然捕捞转向人工养殖。 人为阻隔江湖联系,使得我们一方面在想方设法抢救和保护长江中驰名世界的濒危物种白鳍豚、中华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在人为地增加着濒危物种! 为母亲河疏通“血脉”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平原和高原地区均有分布。平原地区的湖泊均是淡水湖,总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拥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四个湖泊,即鄱阳湖、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太湖以及巢湖。这些通江湖泊犹如长江生命的“血脉”,对稳定长江的生态系统、维护物种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和长江相连,这些通江湖泊为洄游鱼类和鸟类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这些通江湖泊是巨大的自然蓄水库,具有调蓄功能,能够存储过量的水分。由于具有这种储水能力,在多雨季节和河流涨水季节,可以分流过量的水分,调节河水径流量,削减洪峰,为年年来袭的洪水找到去处,从而减轻和控制洪涝灾害。以江汉湖群为例,在丰水年份,一般可承接150亿立方米以上的来水。1991年鄱阳湖为长江分洪滞蓄了110亿立方米的洪水量。洞庭湖广纳四水和长江洪水,通过湖泊的调蓄,再从城陵矶泄入长江。 在与长江同呼吸、共吞吐过程中,长江的湖群稳定了本身的自然属性,减缓了萎缩趋势,增强了湖泊降解污染的能力。作为湿地的一种主要形式,湖泊对于污染物具有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功能。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能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而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更为明显。以洞庭湖为例,洞庭湖水体之所以能够保持“绿色湖泊”称号,主要是因为湿地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 引水入垸,退田还湖,变发“洪灾”为发“洪财”,这个设想初听之下有点匪夷所思!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带,进入夏季后,夏季风徘徊形成雨带,再加上上游地区暴雨注入长江,巨大客水流向中下游地区,形成每年一度的汛期。 当洪水一拥而至时没有蓄积之处,必然淹没人类生活的地区,形成了洪灾。据统计,长江中下游起调蓄作用的湖泊塘堰面积锐减,减少容积七八十亿立方米以上。像洞庭湖以前是长江最主要的调蓄湖泊,有“长江之胃”之称,20世纪初以来,其面积从6000多平方公里缩到目前的2700平方公里,缩小了三分之二。这个缩小了的长江之胃,调蓄作用十分有限,于是一有洪水便泛滥成灾。 人们在沿江的冲积平原择居、生产,随着对冲积平原利用强度的加剧,洪水产生的压力日益加大,人们开始围湖修堤。堤坝越修越高――独特的“堤垸经济”出现了。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一系列生产活动无不与防洪大堤、排灌系统有关。 堤垸经济围起的土地起初非常肥沃,出现众多“鱼米之乡”。然而随着围湖造田的加剧,生态资源失去了平衡,洪水却越发越大,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无论农民、地方政府还是国家,对堤垸经济的投入都已入不敷出。以致堤坝年年修,年年倒,水田年年种,年年亏。 如果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洪水也是珍贵的水资源,现在长江两岸修筑的高高的防洪大堤,硬是将长江的水资源用最快的速度直排大海。湿地雨季蓄水、旱季缓缓排出的功能丧失殆尽,长江冬季断航及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之后,开始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工作,但失去了田地的农民需要新的替代产业,否则退田还湖、湿地恢复的成果难以巩固。因此,发展“洪水型经济”作为湿地恢复后的替代产业,尤其必要与迫切。以科学的眼光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出路在于恢复湿地与当地社区共同探讨湿地可持续利用方式,极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的多种效益。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利用一直追求将湿地变成农田。而科学测算表明,湿地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的价值并不局限在粮食与水产品生产等方面,以湿地为依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特色种植与养殖业、草地畜牧业、林业与林产品加工业等,形成以湿地为特色的产业群,使一般民垸、蓄洪垸和重点垸的替代产业开发形成链条,将长江洪水作为宝贵的资源,实现从湖区历来拒洪水于垸外到主动引水入垸,变水患为水利。 长江中下游的最大特色就是庞大的湿地湖群,水资源丰富,湿地产品多,在全世界都有非常大的竞争力。只要在长江中下游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湿地经济,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都会有一席之地。 长江洪水可以变成“洪灾”,也可以变成“洪财”。顺应洪水、依托洪水,洪水就是可利用资源。在不远的将来,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型经济及湿地产业群,将展示出一幅草肥牛壮、莲藕飘香的动人画卷。
天晴小猪猪
三峡工程首要的建设目标是防洪,使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将给沿江的工业城镇和广大地区提供廉价而清洁的电力。这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充分条件。三峡水库的形成,改善了峡谷河段的航道,万吨级船队有半年时间可以直达重庆,通航能力可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而且可降低航运成本30%~37%。建成后的三峡工程,作为中国的大西南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机联系的纽带,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必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腾飞。这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工程及市场机遇。三峡工程规模宏大。它由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库移民工程,世界最大规模的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房、通航建筑物以及大规模的远距离输变电工程组成。三峡工程巨大的建筑规模,给中国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建筑业、材料工业、机械电气制造业以及电力、信息产业提供一个不小的市场机会,也促进这一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三峡工程需要当今世界的最新技术,也将为国际工程界、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界提供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关于水库移民。水库移民搬迁约达100万人口,需要重建家园。水库淹没区都是沿江比较贫穷的地区,大量移民资金的投入对这个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开发性移民”的移民方针将促进库区经济繁荣。动迁库区100万人口换得下游尤其是荆江地区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的安全保障,从政治、社会、经济等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合理的。这就是为什么兴建三峡工程能得到库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原因。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岸稳定诱发地震研究对三峡水库分段进行评价的基本结论是:从坝址至庙河长16公里的结晶岩低山丘陵库段,岩体完整性好,历史和现今有感地震活动稀少,蓄水后不排除发生浅源小震,最大震级预计不大于里氏4级;自庙河至白帝城长142公里的碳酸盐岩峡谷库段,可能发生岩溶性的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也不超过里氏4级;白帝城以上以砂岩、泥岩为主的库段,无大断裂通过,岩体透水性弱,不具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根据长期的地质勘测研究和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成果,三峡坝区和库区地壳稳定,均不孕育发生严重地震的地质背景。三峡水库蓄水后,虽不排除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但从高估计,影响到坝区的最高地震烈度不会超过VI度,不会影响按Vll度设防的主要建筑物的安全。三峡水库库岸主要由坚硬岩石和半坚硬岩石构成,大的断层不多,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也不强烈,因而库岸总体稳定性是好的。但三峡河段岸坡在长江河床下切的过程中,在岸坡上发生一些崩塌和滑坡,属于河流发育过程重点正常自然现象。历史上曾有发生,水库蓄水后也有可能继续发生。经查明,库区岸坡分布有大于100万立方米的大型崩滑、危岩体共284个,总体积约30亿立方米。其中稳定性差和较差、蓄水后可能失稳的大型崩滑体共64个,总体积3.4亿立方米,即使全部失稳滑塌入水库,对水库库容和寿命也无实质性的影响。距大坝26公里以内的库段,不存在可能失稳的大型崩滑体,故可能发生的库岸崩滑不会影响枢纽建筑物的安全。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抬高,水深加大,可能发生库岸局部的滑坡和崩塌,不会影响航道通航。水库蓄水后,可能受库岸局部滑塌影响较大的是库岸的新老城镇和居民。因此,要充分重视移民新城镇和集中居民点选址的地质条件,同时要建立对可能失稳的崩滑体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bamanai119
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有利有弊,在调节生态平衡方面则利大于弊。三峡工程论证专家 组指出: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 减缓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珍 稀物种,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利与弊;生态;污染;灾害 一、长江三峡工程利处: 1. 三峡大坝建成后,防洪能力强,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 大洪水,可有效防御。 2.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能提供大量的电。 3.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 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二、 1. 2. 3. 4. 长江三峡工程弊处:对库区文物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 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有的影响范围。 对植物、动物有较小的影响。 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有大量人民迁移。在未来的 6 年时间里,三峡库区每年还 需搬迁移民近 8 万人。5. 目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地方未达到治理效果,有的地方治 理效果不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在治理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对当地自然景观与 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破坏, 使三峡的景观品质大受影响,正在削弱对游人的吸引力。 6. 万一遭到核袭击,大坝彻底被破坏,只要采取适当的水库调度措施,也可将溃坝 洪水的淹没危害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三峡工程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是世界“十大之最” 三峡工程在工程 。 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
毕业论文的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90分、80≤良好≤89、70≤中等≤79、60≤及格≤69、不及格<60)。成绩应呈正态分布。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盲审相对来说比较难,这是由学校统一往出送,多送到外省,隐去姓名和导师姓名,你不知道你的论文被送到哪里,那边老师也不知道这论文来自哪里是谁的学生,所以盲审相对比较
硕士论文不一定会上知网。 只有经过知网检测系统查重的硕士论文才会被知网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收录,并且知网官网只会在硕士论文查重后的第二年统一进行论文收录。 因此学
我们是6月16~18的答辩,老师说25的基本都离校了,不知道有没院系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