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记得叫咩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心理学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在其影响下,心理健康 教育 的发展方向从原先的问题解决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向“积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拓展教育内容,优化师生关系,转换教育过程,完善咨询服务,改良测量工具,变革评价方式,创建积极的教育支持系统,培养和激发高职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其积极、健康、幸福的成长。
关键词:高职;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王立高(1978-),男,山东临沂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1-7518(2016)14-0014-04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心理学在本真价值上实现了平衡与回归,其核心是更加关注人的“积极一面”,关注人的积极 经验 ,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重视积极的组织制度建设,目标是激发人的正能量,开发和改善人的积极的潜力,最终实现幸福的理想状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理念,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1]。
一、更新理念:从“负向”转向“积极”
高职院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当前,社会仍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加上就业压力、学历层次偏低等原因,导致高职生往往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传统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预防和矫治为主的模式,把重点放在关注“心理问题”和“问题学生”上,这导致了多数高职生只知道如何避免负面情绪,而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积极经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 方法 、途径等进入一种消极的取向,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原则相左[2]。积极心理学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积极的“人格特质、情绪体验和社会环境”。基于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引、整合教育目标、挖掘丰富的资源、拓宽教育的方式和 渠道 。改进教育模式,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从关注所有高职生的健康发展目标出发,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途径,优化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激励潜能和培养优秀品质,使他们成长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把培养高职生积极人格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把注意力转移到开发高职生的潜能和积极品质的培养上。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问题”转化为“发展”模式,由“负向”转向“积极”,既要聚焦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更要把注意力投向大多数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体现正能量的积极的、正向人格的培养[3]。
二、调整目标:从“适应”转向“提升幸福感”
受消极心理学模式的影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定位在高职生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重心放在学生的消极情绪和负面认知,主要目标是高职生的适应性调整[4]。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体现积极、正向和发展性的教育活动,它基于人的成长与发展,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增进人的幸福。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面向全体高职生,注重对他们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心理机能的优化,聚焦高职生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自信、面对困难时的韧性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价值感和自尊等。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本能和潜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高职生积极的心理资本,发掘其成长的潜能,增强其抗逆能力,提升其积极的综合的心理素质,让他们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和未来,提升幸福感[5]。以积极心理学升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调试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结合,促进高职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培养其良好的自我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健康的人格,开发其乐观、希望、韧性、责任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高职生学会对事、对己、对人和对周围环境的积极应对的态度、能力和技巧,提高高职生生存与发展的心理能量,增强其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主动追寻幸福的能力。
三、拓展内容:从“关注消极心理”转向“开发心理潜能,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人类的消极的心理问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采取了这种存在偏差的方式,更多的是关注个体消极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置,关注的是高职生心理“消极”、“负面”的方向[6]。积极心理学则聚焦于个体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社会态度。积极的认知加工包括乐观、自信、希望、韧性、智慧等内容;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快乐、兴趣、满意和幸福感等内容;积极的社会态度包括利他、宽容、社会责任等内容[7]。因此,要实现心理学价值的回归,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消极”转向“积极”,丰富和发展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发积极的教育资源,其核心内容涵盖培养高职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和自我)、积极的人格塑造(包括能力和潜在的积极行为等)和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和使用,也就是全面涵盖人格、认知、体验、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关注高职生的发展。要开发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承载这些积极的内容与资源,注意实现显性与隐性、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建立与完善积极的课程体系,课程要彰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还要体现高职生对多元化与个性化课程的需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开发高职生积极的“认知、情感、行为和关系”,以及积极的个性,开发高职生心理潜能,培养其积极的心理素质。
四、优化主客体关系:从“单向、对立”转向“平等、民主与和谐”
虽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注意到师生间关系的平等,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视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一种“我讲你听”的单向的对立关系[8]。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积极的自我管理者,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愈能力,都具有积极向上成长的人生态度和潜力[9]。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师生都是发展与成长中的个体和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对立的师生关系。就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本身而言,它不仅是让高职生获得成长与发展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关系都是平等的、和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还要重视教师个人的自我成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来帮助和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要发展并培育自己和学生的积极心理,要以“积极”的姿态来“滋润”学生,教学中融入体验、互动等关键要素,且要形象、生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平等、和谐、积极的词汇,彼此尊重,共同分享,互相欣赏,和谐快乐,体验福流、体现民主等,培育和发展高职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高职生营造平等、积极、民主、和谐的心理成长氛围。
五、转换过程:从“感知”转向“积极体验”
传统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传授知识,从“知”的角度入手,多沿用“心理现象解读――心理问题分析――探究应用策略”的模式来让高职生理解与掌握心理学知识。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与评价过程中,注重对高职生心理学知识的考核,考核其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高职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明显的存在缺失和不足。积极心理学认为,需要通过积极“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要调动高职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10];内容的设置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选择最贴切他们的主题,并从积极的角度与高职生一起来探索和解释这些问题;具体的教学中则要多设置团体活动与辅导、案例教学、情境设计、素质拓展、心理情景剧等,让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多增加积极的体验,在体验中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样,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知识的感知者、接受者,而是活跃的参与者、主动的体验者,在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高职生都可以充分获得积极的体验,收获积极的感受,产生积极的情绪。这样,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对知识的感知,转向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渠道,以积极咨询、积极干预为重要辅助手段,以高职生的体验、合作、参与、活动、内省为主要形式,培养高职生积极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六、完善咨询服务:由“预防与矫正”转向“积极、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
关于心理咨询,似乎更多的是让我们去自动地关注问题和缺陷、痛苦和病态,而不是个体的优势和资源;同样也让我们自动地产生这样的假设:只有“去除”或“摆脱”这些横亘在我们眼前的障碍,生活才会“恢复”正常,或变得幸福起来。高职心理咨询服务也是在这种思维或认识下开展的。高职心理咨询与服务,不应只关注高职生的痛苦、迷惑与挣扎,不应只关注预防与矫正,而应关注高职生更“明亮”的内容,比如优势、快乐、希望、投入、创造、目标、动力、赶集、接受、隐喻、资源与成长等[11]。在高职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不仅要帮助他们面对人生难免会遇到的痛苦与挑战,帮助他们消除抑郁、焦虑、愤怒或创伤的症状,更重要的是还要帮他们过上一种丰富而美好的生活。所以心理咨询要立足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采取积极的心理辅导方式,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活动主体上,需要教师辅导、朋辈咨询与个体自助的有效结合。开展心理沙龙、Cosplay、心理剧等活动可将这三者的功能统合在一起。在活动范围取向上,需要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个别访谈有效结合。从教育功能取向上,需要预防性、矫治性辅导与发展性辅导有机结合。从教育媒介上,需要网络平台、纸质媒体与心理宣传相结合。还要立足高职生的心理需求,构建积极的心理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自查、普查与排查相结合的“学校-系部-年级-班级-宿舍”五级预防体系,构筑学生心理安全防线,在危机事件中,还要适时给予相关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积极的心理干预,避免危机事件的影响和扩展[12]。
七、改进工具:从“测量消极”转向“评估积极”
评价和测量是心理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传统的SCL-90量表、SAS量表以及其他的许多心理学的评估和测量,多反映的是被测者消极的、病态的心理倾向。研究表明,一个人即使有再多的问题,他也肯定有积极的方面。积极心理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与测量变得更积极、更准确,也更有现实意义,实现了心理学价值的平衡与回归。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与应用积极的评价指标,研制积极的测量工具,采用积极的测量技术,实施积极的干预[13]。高职生心理的测量,不同于过去强调的病理学的评估和干预,测量工具的选择目的是引导高职生关注和挖掘其最积极的品质、特质和潜能,关注其独特个性,注重评估其幸福感、乐观、希望、满意度、积极情绪、成长动机、和谐人际、积极自我等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尽量通过采用正面的、有效的、积极的心理测量工作,通过测量与评估个体的积极心理,着手打造良好的环境,以极力发展个体积极的品质[14]。
八、变革评价:从“诊断、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发展性评价”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需要创建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而教学评价就是教学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应该削弱甄别与筛选功能,加强其发展功能,通过其导向作用构建起积极的教学环境。要在诊断、终结性评价中加入阶段性的过程评价,转向形成与发展性评价[15],从 反思 、转变、生成的角度考察高职生的心理成长过程,通过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高职生日常行为的变化中考察其进步;评价主体要注重多元化,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评价相结合,在多元主体评价、自我分析 报告 、情景性测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中,督促高职生用积极的心理理念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质,实现评价的诊断、鉴定、激励、导向与改进等功能,全面考察高职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心理资本、情绪情感等方面动态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与成效[16]。
九、升级支持系统:从“单薄”转向“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
由于对内涵理解存在偏颇,传统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与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相割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相对单一,渠道过于狭窄,这不能很好地实现高职生人格的培育和健全发展[17]。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积极社会环境的构筑。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完善的、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个系统要以学校为主体,以高职生为中心,由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参与[18]。高职院校要努力营建能够促使高职生积极人格养成的教育环境,要构建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全面实施“课程教学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日常咨询辅导体系,素质开发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的有机结合,要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积极氛围。高职院校还要建立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协同联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以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这个积极组织系统各自具有的情感的和资源的优势,在积极的层面,帮助高职生挖掘潜力,激发活力,鼓励他们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以便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尊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积极的组织系统中,要继续扩大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高职生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积极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志贤,张纪霞,钱铮.心理资本视角下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2014(2):27-30.
[2][5][14]麻彦坤.论积极心理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3):42-44.
[3]魏敏.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4(14):83.
[4]宁顺颖.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55-57.
[6][8]罗嗣安.积极心理学及其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学园,2012(2):14-15.
[7]黄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 儿童 文学及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18-20.
[9]李春杰.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预防策略[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3):81-83.
[10]莫殷转.90后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169-170.
[11][澳]George W. Burns.积极心理治疗――幸福、治愈与提升[M].高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12]王立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86-88.
[13]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82-85.
[15]杨忠健.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9):10-12.
[16]许志红,郝丽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1):117-119.
[17]周爱军.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5.
[18]张博,王婷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7-8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
爱吃奶糖的鱼
[1] 李冬生,阮奎.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02) [2] 黄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 宜春医专学报 , 2000,(S1) [3] 李世芬. 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 现代大学教育 , 1999,(06) [4] 张海莹. 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 中国成人教育 , 2006,(02) [5] 李长文,时长江. 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J]. 黑龙江高教研究 , 1994,(05) [6] 张小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 2002,(03) [7] 李新红. 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J]. 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9,(02) [8] 王群健,兰云. 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 1995,(04) [9] 王维铭. 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 卫生职业教育 , 2004,(19) [10] 杨秀英. 浅谈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 济宁师专学报 , 2001,(04)
论文题目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4 厦门市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
找到一个主线,做出你所读过的论文的方向点的框架。
人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积极向上。积极向上是一个人人格品质的基础,是最具决定性、统领性和引导性的因素。你想知道如何写好关于积极向上议论文吗?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关于积
太多了,推荐你看哈佛的幸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