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起床…
你好。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沉迷网络的那个学生不够自律,缺乏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规划。至于题主所说的学校不合理以及其他的种种(外在)原因,那些可能也是或多或少算作沉迷网络的原因,但是并非最关键的主要原因。
如果学校真的不合理,比如学校有着许多难以理解的规章制度,或者是有着许多不必要的活动和课程,这些占用了学生用于全面提升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话,也完完全全不至于到每天上网,不学习,只是在玩游戏,看电影等。因为大多数的大学都会有着不合理的地方呀,而且,这些不合理并不是一年待在学校的每一天的24个小时都存在着的。总会有着让学生放松比较多的时候呀,而在这些时候,我觉得”平时学习参加活动已经够辛苦了,这些天就每天上网不学习”这样的想法只是不上进的挡箭牌而已。真正有心想学习的人是绝不会到“每天沉迷网络”的地步的,总是会在空闲的时间学习,提升自己,即使时间很少很少,也不会把这些时间全部交给网络娱乐。
我觉得大多数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意识到学业的重要性以及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也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心里只是想着,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并且毕业即可。但现实却是不留情的,在未来找工作的时候,如果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简历上必须有优异的学业成绩,还要有许多的奖项,许多的技能,许多的实践经验,项目经验等。类似于学业,想找到一份工作是不难的,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很难很难,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很多精力。
大多数整日沉迷于网络幻想的大学生可能并不清楚现实是这样的,也就自然没有意识到“并不能沉迷网络,在沉迷网络的时间应该拿去提升自己”也有可能是清楚现实,但是自己并不愿意去努力,只是选择了日复一日的逃避。如果真的有求学之心,大多数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这是我的想法,希望能帮助到题主!
独爱陌可可
人格因素
由于心理和社会需要产生对网络的期待,需要得到满足和产生愉快的体验,导致了不同的网络暴露模式。而个体的消极个性特点及某些生理特征可能引发个体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恐惧和障碍。网络交流可使人们不受外表和实际生活的约束,并可随心所欲地改变和修订自己的品质和人格特点,促使一些人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寻求理解和满足,不能自拔。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挫折心理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遭受挫折是随时可能遇到的事情。受挫折后,由于个人调控能力不同,一些大学生可迅速调整心态,继续向正确的方向努力;而另一些转而求助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利用网络空间的隐秘性,对自我进行加工美化,在网络中能较易地实现“新我”的目标,获得成功,使受挫心理得到安慰。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个体需要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还源于逃避压力、现实解脱及精神归宿感的需求。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致使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考试的重压之下,导致厌学情绪,从而在网络中逃避现实。
那么学生沉迷网络怎么办呢?必须正确认识和面对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帮助大学生预防和戒除网瘾,使其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现在游戏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一 网络的本身的吸引力,不可否认,在现在科技不断的发展,我们时间与金钱有限,但是我们在网络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精彩,可以接触到更多不多的人。二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找不到优越感,然后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叱诧风云,为所欲为,找到一些些存在感。可以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可以刷到更高的等级装备,可以在攀比中略占上风。可以找到虚拟女友或者男友。三 作为现在比较流行的电竞游戏,还可以在游戏中帮别人打装备,帮别人刷分,上等级,这样还可以赚点钱。打得好还可以去做视频,顺便自己开个淘宝,宣传宣传。四 由于玩游戏的颇多,你如果不玩游戏,与周围的同学可能没有什么谈资,可能会感觉你很异类。所以为了融入集体,也要玩游戏。五 生活压力大,可以在网络中进行任意的谩骂,可以进行偷窥,二这些在目前网络管理方面不是很严谨,所以不犯法。而且网络还是一个秀恩爱,秀幸福的地方,亲朋好友都能看到。六 网络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网上购物,吃的穿的都可以在网上一键操作了,都舍不得动了。
宁静雨城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沉迷于网络之中,在网络世界中浪费现实中的光阴,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其中有很多原因,我做了以下分析:
1.沉迷于游戏之中,迷恋打游戏。可能在现实世界中不得意,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很享受游戏带来的快感,毕竟人都有懒惰,遇到能享受的时候,肯定想多呆一会,再加上大学生的自制力也很差,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了。
2.可能与自己深处的环境有关。如果你上了一个不太好的大学,可能身边的环境就不是非常的好,避免不了又打游戏的,再寝室里看到别人都在打游戏,自己也会控制不住的,一个寝室的打游戏的时候都会喊一下寝室里的人一块玩的,如果就剩自己也会感到不好意思,然后就加入了它们的阵营之中。在我大学寝室中,也会有这种现象,一个寝室的喊一块打游戏,的确,一块打游戏确实好玩,但是我们也要适度,不能和别人相比,可能别人学的都会了,人家才开始玩的,所以在别人叫你一块打游戏的时候要学会拒绝,如果嫌寝室的环境不好,可以去图书馆去学习。
3.空闲时间多,找不到事做,自制力差。在大学里会有很多的时间,老师一般安排大的事情也比较少,才进入大学,没有高中老师那样给你安排好做什么事。所以很多大学生这时候都不知道干什么了,无所事事,就开始拿起手机或者电脑追剧、玩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陷入了网络世界了,无法自拔,这时候也没有人去提醒你,只能靠自己的觉悟了。
4.没有目标。在大学里要是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升华自己的动力了,没有目标就会拘泥于自己当前的生活之中,大学里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的,如果没有目标就会感到无事可做,手机时随身带的物品,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玩手机来打发时间,导致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中。
希望沉迷于网络中的大学生早日能够醒悟出来,认识到现实世界,我们正当青年,时最有活力的时候,不能把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要活出我们自己,展现青春活力!
后海大鲨鱼鱼
得心理疾病不是家庭条件好差,是你心理的承受能力大小.一、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 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心理活动反应不甚强烈,且未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性的心理紊乱。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某件事情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产生短暂的焦虑、烦恼,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急躁。初吸人员常会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就很强烈,且持续时间比较长,以及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人格缺陷,这类人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侯,如惊恐、焦虑、抑郁、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病人常感到痛苦万分,迫切要求帮助。复吸人员多有上述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则是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病人常见幻觉、妄想,并且常常不承认自己的病态。拒绝求医。 由此可以看出,初始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长也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有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疏导和进行心理治疗也可能变成精神失常。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病人主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 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想想什么叫疾病。你也许会说,这还不简单,疾病就是生病了呗。是的,当我们觉得身体不舒适,或有疼痛,或发热无力,或是身体的一些功能减弱或丧失时,我们就说自己生病了,也就是患了疾病,比如说感冒、肺炎、阑尾炎、心脏病等。生病的时候,我们一般就不能像以往一样工作或学习,而是在家休息,吃药打针,甚至住院。但是,这些仅仅说的是身体上生病,除了身体,我们还有很重要的但却常被很多人忽视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心理。心理指我们对事情的感知觉、情绪、思维、意志,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行为等等。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和身体一样,心理和我们密不可分,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发生问题,偏离正常,比如说长期无原因的情绪不稳或是低落,或是行为与思想反复纠缠于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或者在公众面前明显的手足无措因而极力回避公众场合,等等。当这些情况持续存在,且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比如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或是丧失了对自己与周围的正确认识时,如能排除身体疾病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引起,我们就称这种状态为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一个人身强力壮,却理智欠佳、人格异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在病态的思想支配下攻击他人,那怎能说他“健康”而不是有“疾病”呢?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必须体魄健全,身心健康,这种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比如你的同学,他成绩下降,行为异常,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这些并不是由于他身体不好而造成的,而是他的思想、情绪方面出了问题。从他的情况看,很可能是得了心理疾病,但具体的诊断还要请精神病专科医生或是心理医生来确诊。 为什么会发生心理疾病呢?和人身体会生病一样的道理,有个人素质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比如有的人天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擅长与人交流,不能从周围的人或环境中找到心理支待,而且也没有在心理上锻炼自己,就会更容易产生心理不稳定甚至患心理疾病,这是个人素质的原因;也有是一件强烈的打击事件或是长期处境困难,引起了心理疾病,这就是环境引起的了。 当发生心理疾病后,也和身体生病一样,要尽快诊治,很多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人们常常有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认为心理疾病是自己能够调整的,认为不必要去诊治或是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是件羞耻的事情。其实和身体生了病一样,生病就应当去看医生,生病不是犯错,只有当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灵时,才能更好地工作与学习,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三、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那么,导致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是什么呢? 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另外,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网络新生代几大病症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而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是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五、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升官 买房后易得抑郁症 有些人对事业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六、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高考不如意如何调整心态 学生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七、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少男少女的七种不健康心理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八、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 近年来,人们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但当长期的投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或资本严重亏损时,难免造成人们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巨额资金的流失,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九、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 十、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周小蜜99
不可否认家庭条件是形成心理疾病的诱因之一,人不可能离开家庭单独生长,但也是有个人因素在其中。
心理问题成因永远不是单一性的。
按照职业来分教师或许是控制型家长更容易养出心理问题的孩子。
北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徐凯文出版了畅销书《空心病与时代焦虑》,他曾在2017年对出现自杀倾向的38名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29名学生来自于教师家庭。
同年发表的论文《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与不同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采用分层抽样抽取458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160份)。
结果发现,母亲为教师、医务人员和公务员这三类职业的大学生中,大约每51个人就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而母亲是工人的大学生中,大约每六百人仅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前者发生率是后者的十二倍之多。
总结一下,这三类因职业需要都有权威感和控制感强,这样的感觉很容易带回大家庭中,这对孩子心灵发育有阻碍作用,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培养孩子三观正确,能吃苦耐劳的品质,遇到事情的抗挫折能力,才是现在家长应该值得警醒的地方。
欧阳小七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那些神啊,鬼啊我们是不要信,是不切实际和虚幻的。想通过神,鬼等超自然的信仰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虽说佛教的教人为善是对的。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够了。
护理风险是指从事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所有各类不安全事件的总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血管内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方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临床观察显示阿司匹林
关注这个问题
护理风险是指从事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所有各类不安全事件的总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血管内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方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所致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脏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脏病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