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1

lincolnsuper
首页 > 学术期刊 > 住房消费信贷保险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小小野

已采纳

一 市场供给趋势 1、房地产开发商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房地产过热时期,房地产业的利润率比较高,因而吸引了过多商家进入,但一些房地产公司规模较小,开发的楼盘规模偏小,配套设施不齐全。经过几年的调整后,房地产业的盈利能力已呈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许多综合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商将把发展成熟品牌管理体系、实现高效与科学管理、建设高品质服务体系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②房地产供给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配合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城镇住房多渠道供应体系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供给方面不仅有面向中高收入阶层的商品房,而且还有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以及面向贫困阶层的解困房和低租金公寓等,房地产供给的多元化将大大地改善中国城市家庭的居住状况。 ③商品住宅价格将稳中有降。近年来,商品住宅市场供过于求,依照供求规律,商品住宅价格应下降以刺激需求。商品住宅价格居高不下,供求规律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市场,其需求主体不是个体消费者,而是集团。1998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福利住房制度改革,规定了停止福利分房时间表,逐渐将个人住房消费推向商品房市场,商品房市场需求主体也将逐步由集团向个人转移,需求规律在房地产市场中作用逐渐增大。因此,在商品住宅大量积压的情况下,住宅价格当有逐步下调的可能。 二 市场需求预测 2000年底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正好处在中等收入国家人均住房水平上。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会保持较旺盛的住房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危旧房改造及房地产二级市场、租赁市场的加快发育,住房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最近一些机构对多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现住房的满意率尚不到20%,约有48%的居民提出在两、三年内愿意换购住房;己购公房户中有67%希望通过换购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再加上还有不少的居民愿意投资住房,因此,住房潜在需求量还相当大。以城镇人口人均增长10平方米计,就需增加住房近40亿平方米。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住房需求的增加和住房的自然淘汰(每年l亿平方米左右),今后10年,我国的住房建设有持续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会同步增长(投资增速有可能减缓),加入WTO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逐渐由集团或机构消费为主,改变为个体消费者为主。个人买房的比例还会提高,住房质量会有进一步改善,销售环节会加快规范,住房消费服务领域会有更大的拓展,住房个人贷款的总量还会上升,物业管理的覆盖面还将扩大,住宅与房地产法制建设将得到加强。 ①加入WTO商业用房将会走俏。目前,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形势一般持观望态度,不少外国公司只在中国内地设办事处而非公司,并且除了大集团公司外,一般只租不买。入世后,关税等条件放宽,在中国投资有了保障,各种不同规模的外资企业具备了进入国内市场的条件和信心,可为写字楼和外销公寓市场提供一个可观的客户群。而房地产业由于其本身的不流动性,将导致“入世”后的房地产市场只有外销需求的扩大而不会有境外供给的直接增加。 ②普通居民住房需求继续增长。据统计,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中国城镇居民有5亿人,潜在需求很大,加上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小户型市场将会增加。在福利分房制度下,普通居民的购房能力不足。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实行货币分房以后,这种状况可望得到很大的改变。 ③城镇人口增加的市场需求量预测。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为40%,城镇人口约亿。预计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全国人口14亿,城镇人口增至亿,城镇人口净增亿,按人均居面积10平方米,即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计算,共需为新增人口建设住房52亿平方米,平均每年需建设住房3亿平方米。 ④居住条件改善增加的市场需求。目前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积为平方米,“十五”末要提高到22平方米,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美国人均住房居住面积40平方米,欧洲45平方米,德国为38平方米,日本为31平方米,新加坡30平方米和台湾省28平方米,这都是使用面积。最保守估计,按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亿人、每人增加4平方米计算,前20年为提高居住水平需求新建住房亿平方米,平均每年亿平方米。 ⑤拆迁改建增加的市场需求。预计每年需拆除重建1亿平方米。今后20年,每年需新建住房至少亿平方米。剔除重叠部分,中国未来20年每年住房需求大约维持在4~5亿平方米。 三 房地产配套体系发展趋势 ①房地产金融的完善和发展。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金融的介入是房地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房地产金融一般可分为开发信贷和消费信贷,就中国目前情况来讲,这两种房地产金融业务发展很不均衡。开发信贷业务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业务量也比较大,有效地支持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但消费信贷的发展却还是近一两年的事。随着福利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主体逐渐由集团向个人转移,住房消费信贷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住宅消费信贷业务。1997年5月人民银行公布《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不仅给按揭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房地产金融也是一大突破。从当前按揭业务发展现状看,还存在贷款时间短、贷款比例低、担保方式单调、风险回避不够的缺陷。可以预计,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房地产消费信贷业必将有迅速的发展,近期可以预计的是担保方式可能会有较大突破,如试行一次担保和引入保险机制。 ②住房一级市场将对房地产业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对住房需求大的往往不是没钱无房户,而是有钱有房的人。这些人有房想扩大居住面积,办法之一就是换房,通过市场交易增加需求。据预测,住房实物分配切断后走向货币分配,个人收入将增加。全面开放一级市场所产生的效益要比切断实物分配产生增加量还要多。未来住房一级市场将充满活力,将是买方惜金挑剔的市场。住房是个人最大的消费品,买房货比三家,非常审慎。所以,房地产商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位、服务的提高。 四 “十五”时期房地产行业发展 “十五”时期是中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为亿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按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推算而得),预计到2005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到亿人,按平均每人22平方米建筑面积推算,在“十五”期间需增加住房建筑面积28亿平方米;如果原有旧住宅每年按4%的比例拆迁重建,5年合计20%,总面积为18亿平方米;两者合计,“十五”时期需新建住宅46亿平方米。按2000年城镇商品住宅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000元计算,“十五”时期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将达到亿元。如果按商品住宅占商品房面积的85%(1996~2000年平均数)推算,5年中城镇需要竣工商品房54亿平方米;按2000年商品房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139元(见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5年中商品房建设投资总额将达到亿元。“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约为221064亿元,商品房投资占其28%,表明房地产业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占据显著的地位。

243 评论

无限幻想海浪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较高的预期收益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它的快速发展,大大地刺激了消费、扩大了内需、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且快速的增长。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比较晚,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个人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它在飞速发展同时很多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该业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 风险 商业银行 社会信用体系 法制消费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新兴业务,它是指借助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以消费者的信用及未来的购买力为放款基础,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规定,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支付其他与个人消费相关费用的贷款。它是一种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资金,用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刚过,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内需不足,消费疲软的时期,为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信贷使其发挥平衡整体国民经济的杠杆作用。而这重中之重就是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备。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较快,各级银行机构遍布全国,人们的观念也从以原始积累的方式进行的消费传统逐步被以负债消费的信贷消费理念所取代,因此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业务种类逐步得到扩展,从个人住房到汽车、助学等多个领域。但是我国目前还是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与发达国家个人消费贷款占信贷总额的20﹪-30﹪相比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滞后,增强了居民流动性的约束,制约了消费者“负债消费”行为的产生。进入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更是越来越大,同时对于住宅限购导致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商业银行有可行的对策来扭转个人信贷业务的不利局面。 而这个重担就落到了专家学者的身上,他们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想出应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可行性对策。 首先,从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起因分析, 李洁认为有三点比较关键:(1)第一,在贷款前期,部分信贷调查人对借款人提供的相关资料未尽调查核实的职责,对借款人的有效身份和还款来源落实不清,缺乏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调查,导致许多贷、假按揭的情况发生。第二,在贷款发放环节,部分贷款审查、审批人员对信贷调查人转来的审批表和其他相关资料审查不细致,把关不严,甚至违规发放大额个人消费综合贷款,业务审查、审批形同虚设,致使大量假个人贷款屡屡顺利通过。第三,是在贷款后的管理上,部分信贷人员未按规定对开发商和按揭项目进展情况、汽车经销商经营情况,以及借款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未切实履行贷款后的管理职责。当个人消费信贷形成不良贷款后,个别商业银行甚至以贷收贷,通过发放假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借新还旧、放贷收息、放贷垫款等多种手段掩盖事实真相。 李立刚认为制约消费信贷开展因素中有消费观念的制约。长期以来,受短缺经济的影响,中国绝大部分消费者依旧是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不愿背上负债的包袱,更不要谈会自觉去进行超前消费使用消费信贷了。在我国广大农村,贷款消费被百姓认为是可耻的事情 如果消费信贷意识未有明显转变的话,消费信贷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将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如果消费观念不更新,传统消费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观念不破除,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将会步履维艰。 张岩则从消费信贷信贷发展的地区不平衡进行研究,认为目前贷款投放区域集中在市场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而且消费领域比较片面,各业务品种上的发展也极为不平衡。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所占比重较大,近年个人住房贷款占总消费贷款余额的比重均在7﹪以上,其他部分业务逐步萎缩。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这些方面,在叶晓菲看来还有一点比较关键,就是信贷的抵押物变现渠道窄、成本高,信贷的监管力度小。贷款抵押物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而且不少金融机构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盲目放贷,直接导致风险积聚,不利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个人信贷的风险成因不外乎就是这两个方面,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就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国民对负债消费还存在观念上的束缚。而内部原因则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不科学,在贷款的审核发放等环节漏洞百出,以致人们对其不信任,故而也就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次,从解决途径分析。总结了一下,众学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防范的对策。 胡坤、叶晓菲等认为关键是要推进消费信贷立法进程,健全法制环境。由于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导致了政府相关部门立法滞后,应该推进消费信贷的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包括:债权让与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格式合同的监管制度等法律制度,让我们在处理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时有法可依。尤其是要明确在个人消费信贷活动中消费主体的职责义务和相关权利保障。 宣德飞、李金秋等认为急需构建和完备社会信用体系。(2)包括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抑制由信贷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现在的发生,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主要体现在个人信用评价制度、机构、评价指标三个方面,应加快这几个方面的建设。完善个人信用征集系统,对个人所有相关的信用信息进行汇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消除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用于评价个人信用指标体系,并设立专门的中介机构来评价个人信用,并对中介机构的评价行为进行监督。 (3)宁静认为要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个人消费信贷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杜绝违规操作,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银行的竞争力。针对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申办手续繁杂的问题 商业银行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与客户一对一交易,即所有的手续和证明文件、 协议等均由银行与客户签署,无须申请人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相关部门办理 而是转由银行与相关证件手续办理单位协调形成部门与部门的沟通,而不是客户和部门沟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个管理体系应包括贷款的发放、跟踪、监控等过程。同时也要兼顾个人消费现代风险的预警机制。从而强化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的风险预警能力,最终实现平衡制约机制,达到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作用。对此,我认为可以成立专门的个人消费贷款审查审批中心,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经营。并且实行分类管理,进行分类授权,针对各分支机构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实行不同的授权管理和程序运作,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实行精细化管理。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和购买力。这个对策也被很多学者提出。政府应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其购买力,并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激发其即期消费能力和承载消费信贷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进而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是推动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刺激居民消费欲望和提升信贷还款能力,逐步确立科学、适度的消费观念,才能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有序的发展。 还有学者认为要完善担保制度。担保制度是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风险时的必要保证,也是制约借款人信用程度的一个有力武器。在我国消费信贷法出台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分析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圈定法律争议少、执行容易的标的作为抵押物 。产权不清 、变现较难以及现有法律上存在争议的抵押物一般不要接收。选定的担保抵押物必须合法、足值、有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合理界定保证人范围。对借款人自身条件较好,收入稳定,可实行保证担保方式的贷款。保证人应该选择信用度高的高端客户,且至少自身综合条件不低于借款人。 通过仔细查阅近年来的期刊论文,学者们对此问题各抒己见,很清晰明朗地将风险及对策呈现出来,有的还用模型进行分析,总的来说研究已经十分充分了。但是,在这之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足,那就是在对待“人”的方面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很少,大部分都是就管理、制度、法律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我觉得这些还是不能根本解决当前的问题。当然,大家之所以都在制度上找问题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我国的很多法律制度都还不完善,尤其是社会信用体系,是关键所在。研究和制定个人信用评估办法,统一评估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前提保证。法律上的问题也可以反映出当前的现实。但是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综合法治,这样才能为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平台。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把思考的关键点放在“人”上,如何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国民的信用状况,怎样才能既人性又科学地掌握这些信息,建立起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对前面的学者没有深入思考的部分,我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能拿出一点有用的想法。 参考文献 [1]刘佳.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研究 [J] .科技向导(金融天地),2010(6). [2]胡坤.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贵州农村金融(经营与管理).2011 (2) . [3]李立刚. 个人消费信贷与信用体系建设初探[J]. 科技向导(金融天地).2011(2). [4]李洁.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2009(2). [5]蒋萍.宏观调控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J].财政金融 . 2011(4). [6]张岩. 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对策[J].商业视角.2009(5). [7]宣德飞.浅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3). [8]刘潇.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3). [9]杨延芳、王大海.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名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营科技.2009(3). [10]丁一.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中国商界.2010(10) . [11]于志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217 评论

pingping28

关键的问题是,房屋作为抵押物,其变现期、变现值,以及变现所需人力物力成本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银行会毫无顾虑的放贷,因为他无后顾之忧,实际上解决的是风险问题。就像前一段时间最高法院下的司法解释:住房作为被执行人(借款人)的必要生活物品,不能被拍卖,如此的话,一夜之间,银行的住房信贷全部失去了抵押物,其风险立刻增大,住房信贷大范围缩水,因此我认为,信贷业务归根到底是一个风险经营业务,银行家考虑的是,如何把钱大量的放出去,并安全的收回来,同时获得利润。

321 评论

牛奶泡泡韵

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住房消费信贷是促进我国住房建设新经济增长点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目前,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已经在住房领域普遍开展。但整体规模还非常小,发展还不充分,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 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低收入、低消费”的决策思路的影响和传统消费观对城镇居民消费者的束缚,难以在短时期内形成健康的住房消费心理机制。 二是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薄弱和住房消费信用制度缺乏,难以形成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保障机制。 三是城镇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弱和住房信贷消费配套措施欠缺,造成城镇居民收入预期普遍不高,难以使住房消费信贷快速发展。 四是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惯性与资本的稀缺,使得人们住房消费信贷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难以形成一套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制度。 毫无疑问,住房消费比较疲软非一时一地而形成,也非一招一式所能化解,启动住房消费需求,必须重拳出击,多管齐下。 就住房消费信贷而言,当前宜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注重研究和调节住房消费心理,实行健康、合理、稳定的住房消费心理机制。 我国较长时间的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必然对健康、合理、稳定的住房消费心理机制产生重大影响,而研究和调节这种机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是制定合理、透明的住房消费政策,使居民在了解住房政策和规定的基础上,理解政策的合理性,进而自觉贯彻执行新政策,形成稳定的住房消费大众心理预期; 二是彻底切断旧有的住房福利分配体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全新的住房消费风气和氛围,促进住房消费心理机制的生成; 三是进一步规范住房一、二级市场和房地产交易规则,强化保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机制,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创造出一个公平、合理的住房消费环境,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住房消费心理机制。 第二,针对不同住房消费信贷的实际需求,明确和调整住房消费信贷政策的指向性,进一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的领域和群体。 在住房消费群体的选择上,针对我国存在的高收入阶层和政府大部分官员已有住房与低收入阶层住房消费潜力一时不大的客观现实,住房消费信贷政策应注重引导既具有强烈住房消费欲望又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中等收入阶层;既具有较好预期经济发展潜力和负债住房消费心理,又急需住房的青年消费群体上,有针对性制定一些配套优惠激励政策,着力启动这些中等收入阶层和青年群体的住房消费行为。 在消费领域方面,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经济承受能力和住房消费倾向,围绕住房消费采取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住房消费信贷,使住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居住意愿有目的地选择住房消费信贷品种,并结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住房消费需求特点,制定一些配套的激励优惠措施,如利率补贴,减免税费,免贷款抵押购房公证收费等,以启动和促进这部分居民的住房消费活动。 第三,针对消费信用制度约束的现状,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发达规范的住房信贷制度。 当一国在进入“住”与“行”消费升级阶段时,居民的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步由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变为信用支持型提前消费,即进入消费信用化时代。但目前,我国尚未完成从住房消费福利分配制向住房消费货币分配制度的转化,而消费货币化则是消费信用化的基础。所以,建立健全发达而规范的住房信贷制度迫在眉睫。 一是政府应抓紧包括住房消费信贷在内的有关立法工作,特别在着手建立区域性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并制定个人信用的统一征信标准与征信办法; 二是进一步完善住房消费信贷商业保险制度,制定政府的保险和保证、保障措施,建立必要的住房消费信贷资金供给机制;三是结合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育的现状,培育一些能够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主体,开发诸如住房基金、住房债券等相应的融资工具,吸引和集中资本市场中的私人分散资金和机构投资者掌握的人寿保险金、养老保险金等长期资金,为住房消费信贷提供更为广泛的资金来源。 第四,针对住房消费信用风险,建立良好的住房信用风险分摊机制,缓解银行信贷风险压力,发挥住房消费信贷积极作用。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刚刚启动的发展中国家住房金融市场,住房消费信用的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我国住房实物分配福利制的终结,住房消费信用业务的不断扩大,建立适宜良好的住房信用风险分摊机

245 评论

星无畏惧

小燕系边度读书,学乜野专业架?

262 评论

相关问答

  • 信贷消费论文开题报告

    在研究目的与意义的标题下首先应该写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变化对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深远意义。而且可以从最近炒的比较热的“民生”概念入手,着力分析对于老百姓生活的

    汤糖躺烫湯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住房贷款论文文献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二节 几个重要概念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二章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文献综述第一节 个人住房抵押贷

    我的小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个人住房贷款论文范文

    你好,解析如下: 一、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现状 在个人消费信贷中,由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年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具有

    流虹星60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消费信贷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学毕业论文我们应该要怎么写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下范文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

    牛奶荡糕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论文

    为什么多数股民赚不到钱,。。。

    垫块砖一米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