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0

麦兜林涛
首页 > 学术期刊 > 周立波语言风格研究的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南得珍贵

已采纳

大胆泼辣,一针见血,针砭时弊,口直心快。主持了周立波脱口秀,令人敬佩不已!

259 评论

先米团子

周立波的的风格噱头别具一格,表演亦庄亦谐,寓教于乐,台词更是充满了海派思维和丰富想象,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周立波,男,1967年4月22日生于上海市黄浦区,祖籍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海派清口的创始人,艺术家。

周立波14岁考入上海滑稽剧团,18岁登台,名声鹊起,红遍上海滩,2006重返舞台,高举海派文化旗帜,开创海派清口,再度红透上海滩,并享誉全国,2009与凤凰卫视联袂,创办电视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之后受东方卫视之邀,创办《中国达人秀》,再度创造收视奇迹,后转投浙江卫视,任创意总监,入驻《快乐蓝天下·中国梦想秀》。

2013年与李咏一起担任央视《舞出我人生》的主持人。他的主持风格既冷面滑稽,又不失人文才情的调侃与嘲讽,因此在综艺界堪称“独树一帜”。纵观周立波的履历,其实周立波当红也就在这几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其实实事求是的说在最初几年确实做得很好,立足社会现象,加入时事点评,再加上周立波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海派清口很快被全国人民熟知,上海地区《壹周立波秀》门票曾经一票难求,可见其火爆程度。但是后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周立波逐渐膨胀,各种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周立波在节目中说“北方人吃大蒜自己觉得香,但是把臭味带给了别人,又说上海人喝咖啡把苦的喝进肚子里,把芳香带给了别人。”以此显示自己的高贵,贬低北方文化,由此引发了南北地域文化之争。一时各种地图炮纷飞,而始作俑者就是周立波。

181 评论

水之语城

周立波的主持风格时而幽默,诙谐给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话,时而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发人深省。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但是他给人一种尖酸刻薄相,不是很让人舒服那种感觉。

202 评论

我是梅干啊

一方面,周立波主持比较幽默,对于时代弊病能一针见血,具有地方特色。但是他的主持太过尖刻,不温润,甚至带着地域歧视!

319 评论

云里雨里大太阳

周立波在上海以文学评论和翻译为主,1938 年出版的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是他最早的文学创作。1938 年7 月,罗之扬在《全民周刊》发表评论,指出周立波的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写出了“战斗与自由之中国”。自此,社会各界开始了对周立波作品的研究与评论,至今已有71年。对周立波作品的研究与评论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周立波文学研究的开拓性阶段1948 年《暴风骤雨》出版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代表性评论是署名“芝”写的《推荐〈暴风骤雨〉》,刊载于1948 年5 月11 日《生活报》。当时的评论界认为,《暴风骤雨》有三个特点:一是塑造了民间英雄、代表时代希望的新人物新形象;二是开拓了重大革命题材写作;三是使用了新的民间语言。1955 年《铁水奔流》出版后,《光明日报》、《文艺学习》等报刊发表多篇评论,充分肯定这部建国后最早描绘产业工人形象的作品。1958 年《山乡巨变》出版后,老一辈评论家茅盾、黄秋耘、王西彦、唐弢、陈涌、朱寨等人发表了有关评论。从1958 年至1961 年,《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共发表评论文章40 多篇,这些评论对周立波做了开拓性研究。时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茅盾在《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跃进》一文中指出:“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路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这一阶段研究的总特点是:一是许多评论以政治为标准肯定周立波三部长篇小说与其他短篇小说的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二是进行了真实客观的审美评价,肯定了周立波创作的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第二阶段,1978 年至1979年,是周立波文学研究的平反阶段1966 年至1976 年,周立波的作品被彻底否定,遭到无端指责与恶劣批判。197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抓革命大批判第3 集——批判周立波反动小说〈山乡巨变〉》,收批判文章17 篇,其中13 篇在《湖南日报》上刊发。此外,批判文章还有 1970 年湖南师范学院编印的《革命大批判》中的《大海的怒涛与妖魔的嘴脸——评周立波的〈山乡巨变〉》,1968 年杭州大学《东方红》第20 期《从肖洛霍夫的“标本”到周立波的王牌》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周立波的作品开始重新得到肯定,对周立波的文学研究处于平反阶段。最先对周立波作品艺术性作出肯定的是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1978 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林曼叔、海枫、程海著)。粉碎“四人帮”后国内第一篇为周立波作品平反的文章是秦牧写的《〈韶山的节日〉一文的奇祸》,刊发在《湘江文艺》1978年第1 期。接着有弘弢、彭顺文、范良钧、谭冬梅、李震之、刘锡诚等著名文学评论家在国内有影响的刊物上对周立波文学作品进行了公开评论。第三阶段,1980 年至1990 年,是周立波文学研究全面系统的评价阶段1980 年,冯健男在《文学评论》第1期发表《现实主义的新胜利——周立波建国后的创作》,胡光凡在《湘潭大学学报》第2期发表《健笔凌云 丰碑永在——试论〈湘江一夜〉的艺术成就》,1981年周而复在《文艺报》第6期发表《周立波与报告文学》,朱寨在《社会科学战线》第2 期发表《〈山乡巨变〉的艺术成就》,蒋静在《文学报》12月10日发表《一个文学流派的初探——略谈周立波的艺术风格》。这些文章从最初为周立波作品内容的革命性作辩护,转向了对其艺术性的评论。可以说,从1980年以后,周立波创作研究由平反性质进入了全面评价阶段。1981 年林蓝在《人民文学》11 月号发表《战士与作家》长篇论文,客观地全面公正地评价了周立波革命的一生及其创作成就,系统地总结了周立波创作道路与创作经验,提出了“周立波首先是一名革命战士,然后才是一位文艺家”的鲜明论点。1982 年、1983 年出版了由林蓝整理、编辑的两部周立波著作,一本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周立波文集》,另一本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卷本《周立波选集》。两部著作的出版发行,使周立波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这一时期涌现了林蓝、庄汉新、胡光凡、李华盛、冯健男、宋遂良、艾斐、蒋静、华济时等一批研究周立波的学者。1982 年林蓝在北京大学李明滨等人的协助下,整理了周立波1940 年至1942 年在延安鲁艺讲授的《名著选读》。《外国文学研究》从1982年第2 期开始分三期连载周立波鲁艺讲稿。著名文学家徐迟写了《读周立波遗稿有感》一文,高度评价周立波鲁艺讲稿“是我国近代文艺理论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文献”。1985 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庄汉新撰写的《周立波生平与创作》一书。1986 年,湖南省文联、省文化厅等12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周立波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 多位学者、专家、作家就“作家与时代、作家与人民的关系”这一中心话题探讨了周立波的文艺思想、艺术风格与创作成就以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会议论文汇编成《战士作家 学者—首次周立波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同年,胡光凡著作了《周立波评传》,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上各种评论与研究性文章的发表、相关书籍的出版、研讨活动的举办,标志着周立波文学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第四阶段,1995 年以后周立波文学研究进入深化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周立波研究拓宽了视野,进入了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对周立波作品艺术价值和整体的文学史地位,作了新的发掘和评判,出现新领域开拓、新方法探索、多元化解读的态势。1995 年出版了两部关于周立波研究的重要著作。一是艾斐著的《中国当代文学流派》,对周立波故乡生活小说美学形式与艺术风格,对茶子花文学流派形成的基因与条件作了系统论述;二是谭元亨著的《土地与农民的史诗》,对周立波创作中关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描写,对自由与爱情的礼赞,作了充分肯定。1997 年安徽大学出版的《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认为,周立波写的《谈谈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研究由译介向独立探索的标志。长沙大学蒋益发表的《现实主义依然是文学的主流——纪念周立波同志逝世20 周年》、《周立波赵树理比较观》等,对周立波建国后农村小说创作艺术特色作了详尽分析。此外,湘潭大学华济时、湖南大学黎跃进、中南大学皮民辉等对周立波在中外文化交流与文学翻译中的贡献与成就,作过多篇论述。1992 年香港《21 世纪》杂志第6 月号刊载唐小兵的文章《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2006 年8 月由中国新文学学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益阳市三周研究会联合举办周立波文学创作与当代中国乡土小说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会议论文集《永远的周立波不了的乡土情》一书。这次会议把周立波研究推向了新阶段。第一,把周立波故乡生活小说放到中国乡土文学发展中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把周立波创作研究引向了新领域;第二,研究周立波小说创作的唯美倾向,是这次研讨会取得的重要成果;第三,研究周立波文学传统,是这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与茅盾、巴金、沙汀等作家不同的是,周立波在建国后的创作不仅未停步,而且成为他一生创作的新高峰。他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湖南乃至南方诸省的一代代作家,形成了“茶子花”文学流派。2007 年,丁帆著的《中国乡土小说史》对周立波小说作出了新评价:“建国后乡土小说创作最具有风俗画、风景画特色的长篇小说是《山乡巨变》”。周立波小说的艺术价值,20 世纪90 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学术界再次取得了共识。南京师范大学贺仲明认为,《山乡巨变》具有比《创业史》更高的艺术性,也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2008年9月15日举办的周立波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40篇,论著两部。研讨会就五个方面做了讨论研究:第一,关于周立波的作品;第二,关于周立波人品与立波精神;第三,关于周立波的文学地位与影响;第四,关于新时期乡土文学的发展;第五,关于清溪村景区建设的意义与思考。总结周立波研究走过的71 年历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作家作品研究与时代学术文化密切相关;其二,周立波数百万字著作是不朽的,他的人品与作品留下了宝贵的可供不断发掘的文化资源。

231 评论

好吃的小蓝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想用农民语言来写的“一种尝试”。小说较多地吸收和提炼了东北农民群众的生动、形象、简练、风趣、表现力强的语言,不仅朴实、自然、亲切,而且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体现了作者对大众风格的追求。

比如说家里穷得没有饭吃,农民说:“锅盖总是长在锅沿上”;比如说穷人家里没有地,农民就说:“我家开门就是人家的地方。”又比如说普通人生气或开玩笑时总骂人“王八蛋”;

农民会顶婉转、幽默地说:“你多咱搬家?谷雨搬家?”再比喻说知识分子腔:“看那人光在家里陪着妻子”,农民则说:“那家伙老是守着娘娘庙。

扩展资料:

暴风骤雨创作局限:

《暴风骤雨》也有一些缺点,如故事还不够完整,人物的刻画,除个别的外,还不够生动,反面人物韩老六、杜善人、唐抓子等有一些类型化和脸谱化,全书的结构还有松散之处。但其中最突出的是,描写土改斗争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不够。

作者没有更深刻地分析人物,更冷静地观察社会,因而作品没有把农村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复杂性曲折性充分地表现出来,一些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斗争就往往被简单化了。要推翻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阻力是相当大的。这种阻力有来自地富阶级的破坏,有传统势力的影响,也有农民因袭的重担。

这是一场两个阶级的生死搏斗与较量,现实斗争远比作品所描写的尖锐得多、复杂得多、曲折得多。作者把这场尖锐、复杂曲折的阶级斗争描写得过于简单、容易,势必影响作品典型化的程度,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致使有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欠清晰、不生动。

125 评论

相关问答

  • 语言研究的论文

    语言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语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学,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桥梁。下面是我分享的.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多妈elv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新创立的语言学期刊

    国内比较好发表的语言学期刊有:《外国语言文字》、《语言学报》、《语言研究》。这几类学期刊各有特色:1、《外国语言文字》。Language and Cogniti

    木本色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研究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特点是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二者在格式上区别不大,基本一致 只是字数有不同的要求。本科学位论文要求6000以上,硕士5万以上,博士10万以上。而学术论文则不作字数要求

    happybaoz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语言风格论文

    流行歌曲并非今天才有,而我国古今流行歌词的传播状态却截然不同,古代流行歌词往往能够吸引文人士大夫的注意,从而脱离音乐走向案头文学,而当代流行歌词则越来越成为传播

    shazidoume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论文

    像语音学,音位学,以及形态学,句法都不好下手建议写社会语言学或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可以深入对比一下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之类的,应该是一个好的论点加油~~

    沈阳王小圈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