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0

yjqs221990
首页 > 学术期刊 > 棉蚜论文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rs探险家

已采纳

1、对内吸杀虫剂的研究进修期间大量研究1948年齐兆生在英国洁洛山农业研究所进修期间,就对内吸杀虫剂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当时各国实验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刚刚开始。他首先以生物测定的手段,研究丙体六六六通过水稻、小麦等作物根系的内吸传导对植株的毒效情况,并分析了作物各发育期在体内积累的内吸药量。此外,他还以“希拉丹”(即八甲磷)为供试材料,对多种作物叶面和根系进行了内吸传导的毒效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果。同时启发他:若能利用水溶性的八甲磷处理作物种子,生长出来的幼苗可能会有毒杀蚜螨的效应,这不仅为虫害的防治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而且使用方便、节省人力、物力。发明专利取得1949年下半年,齐兆生就着手设计试验。他选用平均粒重约1克的蚕豆种子,作为供试材料,浸泡入八甲磷系列浓度的水溶液中,然后,在温室中盆播,几天后在药害边际以下各处理生出幼苗,他将豆蚜接种于植株上。就是这一天,齐兆生的导师侯夫博士听完他的研究汇报,就赶到温室观看接种的豆蚜死亡情况;并高度评价这是内吸剂应用方面颇有意义的重大发现。齐兆生与此同时还证实蚕豆种子对八甲磷水溶液所吸收的水量多于药量。显示蚕豆种子存在“选择吸收”现象。不久,齐兆生将蚕豆药剂浸种进行了田间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于是他将这项研究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写出论文发表于1950年英国《自然》杂志上。在论文中他阐明了内吸剂处理种子、防治蚜螨的机理,是药物处理后使作物增添了对害虫的预防性的保护效应,并使药物对吸收式口器害虫的作用方式,由接触致死增辟胃毒致死。在五六十年代,这一研究成果常为各国科研工作者引用。1950年齐兆生回国后,进一步扩展了内吸杀虫剂的研究,在小麦、棉花害虫的防治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棉虫化学防治的研究对付棉红蜘蛛1951年齐兆生回国不久,就接受了农业部交办的棉红蜘蛛防治研究任务。他只身一人背着行李从河南新乡搭敞篷卡车到山东聊城、高唐县,继而又到河北蒿城、衡水等棉区考察,全面了解棉红蜘蛛分布和发生的情况。他记载了红蜘蛛寄主植物共113种,分属32个科属,提出了彻底铲除棉红蜘蛛越冬寄主和冬耕冬灌的措施。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虫害,并着手开展棉虫化学防治的研究。当时我国农药工业和化防技术都比较薄弱,面对我国实际情况,齐兆生奔赴辽宁盖平和山海关等处调查总结东北敌伪时期遗留下的制造石灰硫磺合剂的有关设备、煮制技术、包装、运输和供应等情况。然后向棉农传授,使这项技术在棉区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棉红蜘蛛的为害。防治棉蚜1953年齐兆生在河北省邯郸棉区蹲点,他根据生产需要,开展了棉蚜防治的研究。尤其在棉蚜发生规律和化学防治对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果。他根据当时较普遍采用的防治棉蚜的植物油药剂(如棉油皂等)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两种标准规格及有效稀释浓度。此外还提出烟草石灰水杀蚜剂的配制方法。50年代中期丙体六六六在我国开始大量生产,齐兆生进行该药剂的毒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其成果在生产推广后,使棉蚜的防治效果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60年代有机磷杀虫剂在我国相继问世。齐兆生对我国首次研制的对硫磷农药进行了药效测定,并迅速应用于大面积治蚜。鉴于我国首次使用剧毒有机磷农药,他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建议生产上喷施采用有效成分30ppm的最低稀释药液。这些建议和措施,既保证了棉农的安全,又提高了棉蚜的防治效果,对推动我国剧毒农药的应用起了积极的作用。棉铃虫和棉红蜘蛛双效70年代末,国际上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开发应用发展很快。齐兆生为了跟上这一形势,他曾赴法国、英国和象牙海岸等地考察,对这类药剂的开发、合成、应用做了详细了解和分析。除向国内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外,还在河南新乡基点上,进行了用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杀灭菊酯、溴氰菊酯等防治棉铃虫的试验,为80年代初在全国棉区推广应用这类药剂创造了条件。在他的研究中还发现,菊酯类杀虫剂与杀虫脒混用,既对棉铃虫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又能兼治棉红蜘蛛,还大大降低了防治成本。防治玉米螟根据棉虫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齐兆生积极主张研究棉虫的综合防治措施。1952年在研究棉红蜘蛛防治时,就提出了多项措施综合应用。70年代初,他强调对多种棉虫和各种防治措施加以协调运用,并对棉田各有害生物、如病害、虫害、杂草、鼠害等逐步地进行综合治理。他在生产中发现,麦棉套作田玉米螟为害棉苗严重,被害断茎率可达30%之多。其原因是收割后的麦梱搁置在棉行里,使玉米螟得以转移到棉苗上,咬断嫩茎,造成为害。为此他建议将麦梱及时携出田外,不给玉米螟爬出为害的机会。这简便易行的防治方法,群众乐于采纳。建立示范区,生态防虫“六五”期间,齐兆生主持全国6个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攻关任务,即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大棉区建立综合防治基点和大面积示范区。协作组在他的主持下,从生态学的原理出发,根据棉田生态系中主要组分及相互关系,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棉蚜、棉铃虫、红铃虫、棉红蜘蛛、虻蝽象等主要病虫害开展了综合防治研究。通过几年努力,制定和修改了5种主要害虫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和防治投资;通过合理作物布局,配合诱集植物,丰富棉田生态的多样性,有利增殖天敌,结合合理用药,提高了防治效果。在棉铃虫、红铃虫生命表以及棉花品种抗性鉴定等应用基础研究上也取得了可喜成果。根据这些成果,他们按照不同棉花生态区的特点,组建成棉花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对策,在示范区内有效地控制了病虫为害,收到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988年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齐兆生因对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试点成绩突出获国务院二级表彰和奖励。为喷粉器械付出巨大心血齐兆生在棉虫防治上不仅率先研究和推出先进的技术,而且为施药器械的改进也付出了大量心血。50年代,在推广应用六六六粉剂的过程中,农村缺少喷粉器械。他走访棉区,总结棉农治虫经验,创造出“皮老鼠”简易施粉工具。1957年在河南新乡推广内吸磷防治棉蚜时,他将单管式喷雾器改进为有个喷头,使功效提高两倍。早在1956年,他与民航局合作,在河南安阳进行安二型飞机喷施六六六粉剂防治棉蚜的试验,为我国北部棉区利用飞机治虫的先例。1958—1960年,齐兆生与民航局协作,在河南新乡县进行大面积飞机防治棉铃虫试验,在大面积上增产效果显著。通过两年防治实践,他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飞机治虫经验,为我国飞机治虫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3、开发新的国产杀虫剂系统监测随着杀虫剂的普遍应用,棉虫对多种药剂相继产生抗性。齐兆生一方面针对棉虫抗性发展的动态做了系统监测,提出制止或延缓棉虫抗性发展的设想,另一面为开发新的国产杀虫剂积极出谋献策。1963年,各地棉农反映内吸磷治蚜药效降低,他同助手立刻深入棉区考察,证实棉蚜抗性分别增长了7—15倍。针对这一问题,经研究,他提出应用内吸剂甲拌磷浸种或拌种的方式防治棉蚜,辅之以早期喷洒越冬寄主,减少入侵蚜原,将内吸磷和其他药剂交替使用、叶背喷洒接触虫体等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齐兆生这一期间还与本单位农药室合作筛选“消抗剂”,曾合成了磷酸酯类、亚磷酸酯类和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百余种,在分别与内吸磷各半混用进行蚜虫触杀测定,筛选出提高杀蚜效果的“消抗剂”四五种。与此同时,他还进行了新的治蚜药剂筛选和应用,在检测11个类型和150多种药样中,找出“保棉丰”比内吸磷药效高3—15倍,同时证实兼治棉红蜘蛛的作用。多方合作齐兆生从实践中认识到,我国新杀虫剂的开发,应由农药合成研究单位与生产单位协作进行,才能事半功倍。而他和助手们着重进行新农药的生物监测和药效鉴定。50年代末,就与南开大学元素研究所合作,对二硫代磷酸酯杀虫剂进行了检测和大田试验。60年代初,他以斜纹夜蛾为供试昆虫,与沈阳化工研究院积极配合,对敌敌磷杀虫剂进行检测,认为该药具有较高毒效,能被植物吸收传导,对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同一时期,他对天津师范学院化学系合成的具有干扰取食行为的拒食剂——“拒食胺”及5个同系物进行田间小样试验,表明棉铃虫幼虫经取食“拒食胺”后,口器感觉异常,继而停止取食致死。未死的蛹,即使羽化为成虫后,也大多数表现为畸形。这项研究在当时来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试验1971年,齐兆生查阅文献,发现60年代末问世的久效磷乙用于防治棉铃虫兼治蚜螨很有成效,他积极向化工部门建议,尽快开发。同时,他与南开大学元素研究所协作,对该所试制的小样和中试药样进行一系列室内和大田实验,为青岛农药厂正式投产提供了药效数据。齐兆生在与其他单位之间合作中,总是以极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端负责任的工作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70年代与太原化工厂及天津农药厂协作研究辛硫磷用于棉铃虫防治,经数次大田试验发现对棉花具有不同程度的药害。在该药鉴定会上,他实事求是坚持把这种偶发现象写入鉴定书中,供推广应用参考。他与山西轻化工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对速灭威和混灭威做药效鉴定时,指出后者乳剂偶有药害,建议加工成粉剂。灭蚜威是对多种蚜虫触杀效果高的杀虫剂,当时国外对此做了充分肯定。但他对国内有关单位提供的小样做防治试验,表明对棉蚜的药效远逊于桃蚜和麦蚜,指出该药剂对不同蚜种间有明显的选择性。80年代初,齐兆生根据试验数据,积极支持天津市农药工业研究涕灭威的研制。同时配合农药的研制,指导本所设计出有关的农具。

128 评论

sy四叶草

蚜虫--繁殖最快的昆虫 蚜虫俗称腻虫或蜜虫等,隶属于半翅目(原为同翅目Homoptera),包括球蚜总科Adelgoidea和蚜总科Aphidoidea。蚜虫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分布很少。目前世界已知约4700余种,中国分布约1100种。前翅4~5斜脉,触角次生感觉圈圆形,腹管管状的蚜虫。其中小蚜属、黑背蚜属及否蚜属为中国特有属。 蚜虫英文名为aphid ,亦作plant louse、greenfly或antcow。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腹管),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的大害虫。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生活史复杂,无翅的雌虫(干母〔stem mother〕)在夏季营孤雌生殖,卵胎生,产幼蚜。植株上的蚜虫过密时,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寻找新宿主。夏末出现雌蚜虫和雄蚜虫,交配后,雌蚜虫产卵,以卵越冬。温暖地区可无卵期。蚜虫有蜡腺分泌物,所以许多蚜虫外表像白羊毛球。可用农药或天敌(瓢虫、蚜狮、草蛉等)防治。蚁保护蚜虫免受气候和天敌的危害,把蚜虫从枯萎植物转移到健康植物上,并轻拍蚜虫以得到蜜露(蚜虫分泌的甜味液体)。常见的蚜虫种类如下∶ 蚜虫 苹蚜(Aphis pomi)成体黄绿色,头、足黑色;卵黑色,产在唯一的宿主——苹果树上越冬。一种烟霉菌靠它的蜜露生长。 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俗名菜蚜,形小、灰绿色,有粉状蜡质覆盖物;群居在卷心菜、花椰菜、抱子甘蓝、萝卜等的叶背面,在北方以黑色的卵越冬,在南方无有性期。可用药粉或喷雾剂控制。 石原氏球蚜(Chermes cooleyi)在云杉小枝端上形成长7公分(3吋)的圆锥形虫瘿,虫瘿于盛夏时破开,成虫迁到道格拉斯冷杉(Douglas fir)上产卵。其生活史既可在云杉上完成,亦可在道格拉斯冷杉上完成。撒农药、在成虫钻出前除虫瘿和分开栽两种树可防治。 玉蜀黍根蚜(Anuraphis maidi-radicis)的生存依靠玉米地的蚁。卵在冬季由蚁贮藏在巢中,春天蚁把卵搬到草根上,然后转到玉米根上。为玉米的大害,可使之停止生长、变黄和枯萎,也为害其他作物。 云杉瘿球蚜(Chermes abietis)形成凤梨形虫瘿,1∼公分(∼1吋)长,由许多室(cell)组成,每室约含12个若虫(nymph),盛夏时破开,释出成蚜,侵袭同一株或另一株云杉。新瘿绿色,具红或紫色条纹,老瘿褐色。受感染树枝常死亡。不同植株敏感程度各异,最好的防治法为喷药。 蚜虫 麦二叉蚜(Toxoptera graminum)是小麦、燕麦及其他小型谷物的大害之一。于植株上,密集成黄色斑片状,可毁掉整片庄稼。成虫淡绿色,背有深绿条纹延向腹侧,每只雌蚜虫每代产50∼60只幼蚜,每年20代。可用寄生天敌及杀虫药防治。 桃蚜(Myzus persicae)亦称菠菜蚜(spinach aphid),成虫浅黄绿色,背有3条深色线纹。生活史有两个宿主,夏季雌虫营孤雌生殖。秋季产雌蚜虫和雄蚜虫。为大害虫,传播多种植物花叶病。 棉蚜(Aphis gossypii)绿至黑色。在暖和地区终年产生幼虫,在凉爽地区产卵。为害甜瓜、棉花、黄瓜等10馀种作物。常以寄生天敌和掠食性天敌防治。 豆长管蚜(Macrosiphum pisi)浅绿色,致死豌豆,传播黄豆花叶病。在车轴草和苜蓿上越冬,春季迁移到豌豆上。每只雌蚜虫产50∼100只幼蚜,每年7∼20代。可喷杀虫药及调节气候防治。 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在蔷薇科植物上产黑色的卵,孵出的幼蚜粉红色及绿色相间,吃芽和叶。早春迁到夏季宿主(马铃薯)上。每2∼3周一代。为番茄和马铃薯的花叶病毒媒介。取食叶,致死蔓枝和花。 蔷薇长管蚜(Macrosiphum rosae)形大,绿色,有黑色附肢及粉红色斑。只生于栽培蔷薇上。天敌为瓢虫和蚜狮。 蔷薇圆尾蚜(Anuraphis roseus)是苹果的重要害虫,使果实变形(蚜苹果),使叶卷曲(可保护蚜虫不被农药喷及)。生活史中包括一种替换宿主∶车前草,秋天返回苹果树上产卵。也为害梨、山楂、花楸等。防治方法为喷药及用其天敌∶食蚜蝇、瓢虫、草蛉、寄生蜂。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生活在根部,可使苹果树矮小或死亡。幼虫体被白色棉花围住。防治为用寄生天敌。[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体长~毫米,多数约2毫米。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圆圈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 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编辑本段]类型 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阴,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编辑本段]繁殖 本科蚜虫蚜虫的寄生植物几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纲的所有的科。有些种类则以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木贼科植物为寄主。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在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以木本寄主为第一寄主,在其上以受精卵越冬,春季孵化为干母,孤雌繁殖2或3代。初夏发生有翅迁移蚜转移到草本的第二寄主上孤雌繁殖数代至二十余代,秋末发生有翅的性母蚜和雄蚜从第二寄主迁飞到第一寄主上。有翅性母卵胎生出雌性蚜,雌蚜与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没有上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雌雄性蚜均无翅,有时雄蚜有翅,以受精卵越冬。许多种类或种以下的单元在热带、亚热带、温室或温暖的小生境全年孤雌生殖,不出现越冬的受精卵。常造成寄主植物组织变形或变色,或节间变短。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如果人类以蚜虫的速度繁殖后代,则一个女人一天生下的婴儿可以坐满一个网球场。 蚜虫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它以卵在花椒树、石榴树等枝条上越冬,也可保护地内以成虫越冬。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蚜虫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为害。[编辑本段]食物 本科多数种类为寡食性或单食性,少数为多食性,部分种类是粮、棉、油、麻、茶、糖、菜、烟、果、药和树木等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由于迁飞扩散寻找寄主植物时要反复转移尝食,所以可以传播许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为害。其中包括麦长管蚜、麦二岔蚜、棉蚜、桃蚜及萝卜蚜等重要害虫。 本科蚜斑石蚜属化石发现于苏联泰梅尔半岛的中生代白垩纪地层,随后瘤矽藻蚜属及毛波石蚜属出现于波罗的海附近地区的第三纪。[编辑本段]防治 在蚜虫的防治上,应利用各种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动,主要有以下各点: 一、消灭蚜虫,要从花卉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单纯依靠在蚜害最严重的春、秋季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显著。 二、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 三、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四、花卉的品种不同,其抗虫性也有所不同,应选用抗病虫品种,既减轻蚜虫危害又可节省药物费用。 五、发现少量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将盆花倾斜放于自来水下旋转冲洗,既灭了蚜,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和促进叶面呼吸作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 六、发现大量蚜虫时,应及时隔离,并立即选用药物或土法消灭虫害,其具体措施如下: 1、用1:15的比例配制烟叶水,泡制4小时后喷洒。 2、用1:4:400的比例,配制洗衣粉、尿素、水的溶液喷洒。 3、用1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马拉硫磺乳剂1000至15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 4、对桃粉蚜一类本身披有蜡粉的蚜虫,施用任何药剂时,均应加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果蝇 vinegar fly 亦作pomace fly。 果蝇科(Drosophilidae)果蝇属(Drosophila)昆虫。约1,000种。广泛用作遗传和演化的室内外研究材料,尤其是黄果蝇(D. melanogaster)易於培育。其生活史短,在室温下不到两周。关於果蝇的遗传资料收集得比任何动物都多。用果蝇的染色体,尤其是成熟幼虫唾腺中最大的染色体,研究遗传特性和基因作用的基础。对果蝇在自然界的生物学了解得还不够。有些种生活以腐烂水果上。有些种则在真菌或肉质的花中生活。 黑腹果蝇在1830年首次被描述。而它第一次被用作试验研究对象则要到1901年,试验者是动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威廉·恩斯特·卡斯特。他通过对果蝇的种系研究,设法了解多代近亲繁殖的结果和取自其中某一代进行杂交所出现的现象。1910年,汤玛斯·亨特·摩尔根开始在实验室内培育果蝇并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之后,很多遗传学家就开始用果蝇作研黄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究,并且取得了很多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包括这种蝇类基因组里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外观特征: 体型较小,身长3~4mm。近似种鉴定困难,主要特征是具有硕大的红色复眼。 生态习性: 果蝇类昆虫由於体型小,很容易穿过砂窗,因此居家环境内也很常见。在垃圾筒边或久置的水果上,只要发现许多红眼的小蝇,即是果蝇;果蝇类幼虫习惯孳生於垃圾堆或腐果上。 描述 黑腹果蝇是一种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蝇种。它和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雌性体长毫米, 雄性较之还要小。雄性有深色后肢,可以此来与雌性作区别。 雌蝇可以一次产下400个毫米大小的卵,它们有绒毛膜和一层卵黄膜包被。其发育速度受环境温度影响。在25℃环境下,22小时后幼虫就会破壳而出, 并且立刻觅食。因为母体会将它们放在腐烂的水果上或其他发酵的有机物上,所以它们的首要食物来源是使水果腐烂的微生物,如酵母和细菌,其次是含糖的水果。幼虫24小时后就会第一次蜕皮,并且不断生长,以到达第二幼体发育期。经过三个幼虫发育阶段和四天的蛹期,在25℃下过一天,就会发育为成虫。 转基因果蝇出世:可用激光照射遥控 遥控不再是电子产品的专利,科学家新培育出一种转基因果蝇,可以用激光照射来遥控它们的行为,让懒散的果蝇活动起来,开始爬行、跳跃或飞走。 有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细胞》杂志上。虽然遥控这种果蝇还不能像开遥控汽车那样方便,但有关方法对研究动物的神经和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以前,科学家在研究动物行为的神经基础时,一般用电极刺激神经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是侵入性的,可能妨碍动物的行动甚至使其瘫痪,而且电极也不可能接触到整个神经系统里的每个神经元。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将一个来自大鼠的基因植入果蝇体内,这个基因编码一种离子通道蛋白质。在环境中存在生物能量分子ATP的情况下,该离子通道允许带电粒子通过细胞膜,从而传递电脉冲。 果蝇随后,研究者给果蝇注射因为被另一种分子包裹而处于不活动状态的ATP分子。用紫外线激光照射果蝇,能使ATP分子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启动离子通道,使果蝇的神经受到电信号刺激。 实验显示,如果该离子通道蛋白质在控制果蝇爬行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中表达,本来懒散的果蝇在激光照射下会变得过度活跃。如果离子通道表达在控制果蝇逃跑反应的大神经中,则激光可使果蝇跳来跳去、抖动翅膀并飞走。 研究者说,这一技术可用于研究生物的许多其他行为,例如求偶、交配和进食等 果蝇分为白眼和红眼,白眼属于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位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因为它只有4对染色体,便于实验观察,常用于研究伴性遗传。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曾利用这一性状研究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 但需注意,果蝇能回交,其生长周期短,但是摩尔根做过回交实验。 果蝇与摩尔根——遗传定律的春天 [1] 摩尔根在遗传学实验中主要是以果蝇为实验材料,他的重要发现都是从果蝇身上取得的。有人说:上帝为了摩尔根才创造了果蝇。 可爱的小果蝇 果蝇是小型蝇类动物,体长只有几个毫米。,上于它喜欢在腐烂水果上飞舞,所以人称果蝇。实际上它喜欢的是腐烂水果发酵产生出的酒,所以酒发酵池前也会招引来很多果蝇,古希腊人称果蝇为“嗜酒者”。 作为实验动物,果蝇有很多优点。首先是饲养容易,用一只牛奶瓶,放一些捣烂的香蕉,就可以饲养数百甚至上千只果蝇。第二是繁殖快,在25℃左右温度下十几天就繁殖一代,一只雌果蝇一代能繁殖数百只。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一年才种植一代。摩尔根最初以小鼠和鸽子为实验动物研究遗传学,效果也不理想。后来经人介绍,摩尔根于1908年开始饲养果蝇。果蝇只有四对染色体,数量少而且形状有明显差别;果蝇性状变异很多,比如眼睛的颜色、翅膀的形状等性状都有多种变异,这些特点对遗传学研究也有很大好处。对于这些有利的特点,摩尔根也不是一下子都认识清楚了的,而是后来在研究工作中逐渐体会到的。 由于摩尔根的实验室中饲养了很多果蝇,研究人员整天在侍候果蝇、观察研究果蝇,所以人称他领导的实验窒为“蝇室”。在摩尔根的领导之下,这个“蝇室”成了全世界的遗传学研究中心。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全世界遗传学界所注目,他们写出的论文和著作是全世界遗传学家的必读书和重要参考文献。这个“蝇室”还培养出了许多著名遗传学家。 以前苏联的李森科为代表的一些人,曾大肆攻击摩尔根学派以果蝇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毫无实际意义,是不关心国计民生。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攻击是站不住脚的。从果蝇身上发现的遗传规律,对其它动植物、对人类也同样适用。理论上有了重要发展,在实践上也必将有重要意义。 发现伴性遗传 摩尔根的实验室起初是用果蝇研究后天获得性状能否遗传的问题。他把果蝇在黑暗环境中连续培养很多代,按照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后天获得性状可以遗传的理论,其视力应该逐渐退化。但是结果不是这样,摩尔根认为这个实验白费功夫了。 摩尔根用果蝇做出了重要的遗传学发现,是从一只白眼果蝇开始的,他由这只白眼果蝇发现了伴性遗传。野生的果蝇眼睛都是红色,但是在1910年时摩尔根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按照基因学说,这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用这只白眼雄蝇与普通的红眼雌蝇交配,子一代的果蝇都是红眼。按孟德尔学说解释,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子一代的果蝇交配产生出了子二代,结果雌果蝇全是红眼,雄果蝇一半是红眼、一半是白眼。如果不论雌雄,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是3:1,符合孟德尔定律。可是为什么白眼都出现在雄果蝇身上呢? 摩尔根也做了回交试验,让子一代的红眼雌蝇与最初发现的那只白眼雄蝇交配,结果生出的果蝇无论雌雄都是红眼白眼各占一半,这也符合孟德尔定律。 摩尔根根据这些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提出了一种假设:决定果蝇眼睛颜色的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上雄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由X染色体和Y染色体组成,Y染色体很小,其上基因很少,所以只要其x染色体上有白眼基因,白眼性状就表现出来。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是一对x染色体,因为白眼是隐性性状,只有其一对X染色体上都有白眼基因才会表现为白眼性状。根据这种假设,就可以圆满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白眼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它的遗传规律与性别有关,这就叫:“伴性遗传”。 人色盲的遗传、血友病的遗传,也是伴性遗传。色盲患者多是男性,女性很少,男性色盲患者的子女一般不色盲,可是其外孙中又出现色盲。对这种现象人们过去一直迷惑不解,伴性遗传概念的提出使人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发现连锁与交换定律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数量是不多的,例如果蝇是4对染色体,豌豆是7对,玉米是10对,人也只有23对。但是,每种生物基因的数量要比其染色体数量多得多。既然基因是存在于染色体上,那么每条染色体上肯定不只有一个基因,而是有许多个。好多人都从理论上做出了这种推测,但是拿不出实验证据,他们根本无法确定某种生物的哪个基因是存在于它的哪一条染色体上。自然科学讲究实证,没有证据时理论是不能得到承认的,至多算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第一个拿出这种证据的是摩尔根,证据来自对果蝇的研究。 在证明白眼突变基因是存在于果蝇的x染色体上之后,摩尔根又发现了残翅突变、朱色眼突变、黄身突变等也是伴性遗传,表明它们的基因也是存在于x染色体上。 孟德尔定律说,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互相分离,自由组合。根据细胞学研究结果,形成配子时是成对的染色体互相分离,自由组合,所以,只有不在同;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才可以自由组合,而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则会连在一起遗传,这就是基因连锁。这种认识也是先从理论上推测出来,然后实验证实。 通过适当地选择交配对象,摩尔根得到了同时具有两种伴性遗传突变的果蝇,如白眼黄身果蝇。他让这种果蝇与普通的野生果蝇或具有不同伴性遗传突变的果蝇交配,果然发现了基因连锁。例如白眼黄身果蝇与野生的红眼灰身果蝇交配,后代中白眼黄身者或红眼灰身者占99%,而没有表现为连锁遗传的即白身灰身者或红眼黄身者,只占1%。 然而连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且不同基因之间的连锁程度有高有低。摩尔根因此提出,不同染色体之间在形成配子时会发生基因交换,这是由于染色体之间可能发生物质交换而引起的。 摩尔根又进一步想到,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相距越远则发生交换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根据交换率的高低可以判断出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综合大量实验结果、摩尔根绘出了果蝇4对染色体的基因图:把每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排成一条直线,交换率越小的摆的位置愈近。在根本无法直接看到基因的情况下,摩尔根竞然绘出了这样的基因图,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实验工作和逻辑推理都非常严密。 果蝇让位于微生物 摩尔根用果蝇做的遗传学研究,证据确凿地表明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发现了伴性遗传和连锁与交换规律,而且他们对果蝇遗传所做的精细分析还导致这样估计:基因的大小可能类似于最大的有机分子。但是,基因是什么?基因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性状呢?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然一无所知。孟德尔-摩尔根学派遗传学实质上是形式遗传学。虽然基因有物质基础,但是摩尔根用果蝇做的遗传学研究并非是从对基因物质本身的认识出发的,各种结论都是依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来的。 摩尔根想把他的遗传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层次,想研究基因是怎样发挥控制性状功能的。 20世纪初时曾有一位英国医生发现黑尿病是遗传性疾病,而且发现黑尿病的病因是患者体内缺少尿黑酸氧化酶,因而不能使尿黑酸分解。他因此提出,基因能控制酶的形成,进而影响代谢过程。 摩尔根的实验室早在30年代用果蝇继续做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决定果蝇眼睛颜色的物质有一个转化过程,而且他们可以分析出来,哪一种眼色突变是缺少哪一步反应所需要的酶。可是他们无法把有关的各种物质检验和分离出来,实验无法深入。 对于这种以生物化学实验为基础的遗传研究,果蝇已不是合适的实验材料了。取代果蝇地位的是结构非常简单的微生物:霉菌、细菌、病毒。遗传学由此逐渐进入了分子遗传学阶段,果绳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历史作用已经完成。

331 评论

我叫金三世

1.袁锋 冯纪年1991 《陕西渭北烟草病虫害防治手册》,陕西科技出版社2.张兴,王兴林,冯纪年1992 《西北地区农作物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指南》,陕西科技出版社,3.冯纪年 张满良《烟草病虫害防治》电视教材 长28分 1991西北农业大学电教室录制4.袁锋 冯纪年 张满良 《烟草彩色挂图》1992 中国科技出版社5.袁锋 张雅林 花保祯 冯纪年 1996 《昆虫分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6.段半锁 冯纪年 1999 缨翅目 《鸡公山昆虫》 147-152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7.刘绍友 冯纪年等译 1990 《植物上的昆虫群落格局和机制》天则出版社8.冯纪年 缨翅目 2001《中国烟草害虫防治》 科学出版社9.袁锋 张雅林 冯纪年 花保祯 2006 《昆虫分类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10.冯纪年等 2006 草原鼠虫害及其防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11.王慧,冯纪年等 2006 动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袁锋 冯纪年 冉西京 关于安康地区平利县兴隆乡“竹节虫”的考察报告 1985陕西省昆虫学会论文集 P562.周尧 冯纪年 中国扁蓟马属三新种(缨翅目:蓟马科) 昆虫分类学报 1990 7(1):9-143.冯纪年 侯有明 袁锋 钱立信 烟田烟蓟马种群空间分布型及序贯抽样技术的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1 19(4):69-734.李梦楼 冯纪年 吴定坤 陕西秦岭蝗属一新种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1 6(1):55-575.冯纪年 秦岭山区蓟马种类识别,陕西林业科技, 1991 (3):44—506.袁锋,冯纪年 渭北烟区烟蚜发生规律的研究,西北烟草, 1992 23:31—337.冯纪年 中国蓟马科七新记录种昆虫分类学报 1992 14(3):235-2368.冯纪年 赵小蓉 中国齿蓟马属一新种 昆虫分类学报 1994 16(1):1-39.袁锋 冯纪年 斑须蝽三代卵块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研究 昆虫知识 1994 31(2):88-9110.袁锋 冯纪年 李茂辉 烟蚜为害的经济损失研究 昆虫学报 1994 37(4):440-44511.冯纪年 周尧 李萍 中国大蓟马属一新种 昆虫分类学报 1995 17(1)15-1712.Feng jinian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record species of chirothrips from china 昆虫分类学报 1996 18(3):175-17713.冯纪年 烟蚜迁飞高峰期的预测预报研究 陕西农业科学 1996(2):12-1414.冯纪年 陕西果区蓟马种类调查 1997 全国昆虫学会议文集 P8-915.董应才 冯纪年 卵形异绒螨对桃蚜的控制功能研究 蛛形学报1997 6(2):146-14916.冯纪年 袁锋 董应才 南新平烟蚜的早期防治与病毒病的关系 西北农业学报1998 7(5):33-3617.冯纪年 南新平 郭宏伟 中国小头蓟马属二新种昆虫分类学报 1998 20(4):24-2718.Dong . & Zhang . Host selection by parasitic Allothirombium ovatum larvae (Acari:Troombidiidae) and mite-aphid population dynamic on cotton, wheat and rape. Systematic and Aphlied Acarology1998 3:97-10419.董应才,冯纪年,井升选. 卵形异绒螨幼螨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6(5):81-8520.冯纪年,董应才,李娟丽. 不同棉花品种棉蚜和卵形异绒螨消长关系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7(1):24-2721.冯纪年 魏永平 惠有为 昆虫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1999 8(5):136-13922.冯纪年 张雅林 袁锋 搞好教学基地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西北高等农林教育 1999 (2):59-6023.董应才 冯纪年 卵形异绒螨的寄生捕食作用 西北农业学报1999 8(2):37-4124.冯纪年 晁平安 马彩霞 陕西太白大蓟马属二新种(缨翅目:蓟马科)昆虫分类学报 1999 21(4):261-26425.冯纪年 张建民 中国齿蓟马属一新种(缨翅目:蓟马科)2000 中国昆虫学会第五届全国昆虫分类区系研讨会论文集 36-37,中国农业出版社.26.Liu Z. J. and Feng J. (2000) DNA marker technologies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9, .Liu, ., Feng, J. Gene mapping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2001 10(2):.Karsi, A., Li, P., Kocabas, A., Ju, Z., Mickett, K., Silvernail, T., Feng, J., Cao, D., Dunham, R., and Liu, . 2001.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channel catfish using the synthetic transposon system sleeping beauty.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IX, San Diego, .Cao, D., Kocabas, A., Ju, Z., Karsi, A., Li, P., Patterson, A., Feng, J., and Liu, . 2001.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gene cataloguing and profiling from the head kidney.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IX, San Diego, .Kocabas, A., Feng, J., Patterson, A., Cao, D., Li, P., Ju, Z., Karsi, A., and Liu, . 2001. Comparative EST analysis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dentified by digital hybridization from channel catfish and blue catfish.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IX, San Diego, .Attila Karsi, Andrea Patterson, Jinian Feng, Zhanjiang Liu 2002 Translational machinery of catfish: I. A trescriptomic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32 40S ribosomal protein genes and their expression. Gene 291 (2002) 177-18632.Attila Karsi, Dongfeng Cao, Ping Li, Andrea Patterson, Arif Kocabas, Jinian Feng, Zhanlin Ju, Kathryn D. Mickett, Zhanjiang Liu 2002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channa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init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microsatellite-containing cDNAs in the skin. Gene 285 (2002) 157-16833.Karsi, A., Patterson, A., Feng, J., Liu, Z. 2002. Translational machinery of channel catfish: I. a transcriptomic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32 40s ribosomal protein genes and their expression.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 San Diego, .Patterson, A. Karsi, A. Feng, J., and Liu, Z. J. 2002. Translational machinery of channel catfish: II. complementary dna and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te set of 47 60s ribosomal proteins.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 San Diego, .Song, X., Feng, J., Wei, X., Li, P., He,C., Wallace, R., Dunham, R., Rouse, D., and Liu, Z. J. 2002. Mitochondrial genes are expressed at unusually high levels in the gill of oysters (Crassostrea virginica) as analyzed by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 San Diego, .冯纪年,张建民,沙忠利 中国小头蓟马属一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 2002 24(3):.Patterson, A., Karsi, A., Feng, J., Liu,Z. 2003. Translations machinery of channal catfish: II. Complementary DNA and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te set of 47 60S ribosomal proteins. Gene 305(2): .沙忠利,冯纪年,段半锁 中国棘腿管蓟马属一新种(缨翅目:管蓟马科)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 2003 25(1):.冯纪年,张桂玲,王培明 中国梳蓟马属一新种记述(缨翅目:蓟马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3 25(3):175-.沙忠利,郭付振,冯纪年,段半锁 中国竹管蓟马属分类研究(缨翅目:管蓟马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3 25(4):243-.魏 琮,戴 武,杨兆富,花保祯,冯纪年 普通昆虫学教学内容立体化传授模式的探索 西北高等农林教育 2003(4):44-4542.冯纪年,王培明,李陇梅,周 尧 中国盾介科二新种记述 (同翅目:盾介总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4 26(1):19-.Mickett, K., Morton, C., Feng, J., Li, P., Simmons, M., Dunham, ., Cao, D., and Liu, . (2003) Assessing genetic diversity of domestic population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in Alabama using AFLP markers. Aquaculture 228, 91-10544.魏琮,冯纪年,花保祯.2004.普通昆虫学双语教学的探索.西北高等农林教育,61:16-1745.冯纪年,郭付振. 中国率管蓟马属一新种记述(缨翅目:蓟马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4 26(2):104-.张桂玲,冯纪年,张建民. 中国大蓟马属一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 2004 26(3):163-.郭付振,冯纪年,段半锁.中国跗雄管蓟马属一新种记述(缨翅目:管蓟马科).动物分类学报 2004 29(4):.冯纪年,田宏刚,郭付振,邓雪华.昆虫细胞色素P450研究进展中国昆虫学会2004年论文集《当代昆虫学研究》200-.Jerry Serapion, Huseyin Kucuktas, Jinian Feng, Zhanjiang Liu Bioinformatic Mining of Type I Microsatellites from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Mar. Biotechnol. 2004 6, 364–.Peatman, E., Wei, X., Feng, J., Liu, L., Kucuktas, H., Li, L., He, C., Rouse, D., Wallace, R., Dunham, R., Liu, . (2004) Development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from Eastern Oyster (Crassostrea virginica): Lessons Learned from Previous Efforts. Marine Biotechnology 6, .戴武,花保祯,魏琮,冯纪年,杨兆富. 多媒体课件在《普通昆虫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增刊):.冯纪年, 付 健,韩明理. 2005 辣椒碱的研究概述 西北农业学报 15(1):.郭付振,冯纪年,段半锁. 中国新记录属-大蓟马属分类研究(缨翅目:管蓟马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5 27(3):173-.冯纪年,张风萍. 中国片盾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盾蚧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5 27(4):269-.Feng Ji-Nian, Guo Fu-Zhen, Duan Ban-Suo.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Oidanothrips Moulton from China (Thysanoptera: Phlaeothripidae) 动物分类学报 2006, 31(1):165-.杨兆富,张长龙,李克亮,冯纪年. 退耕还草对陕北干草原边缘地带鼠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陕西农业科学 2006(2):64-.Guo Fu-Zhen, Feng Ji-nian.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ompsothrips Reuter (Insecta:Thysanoptera: Phlaeothripidae) From China, 动物分类学报 2006,34(4):843-.张凤萍,冯纪年,刘宪伟. 中国片盾蚧属一新种及一新纪录种(半翅目:盾蚧科).动物分类学报 2006,34(4):832-.冯纪年,袁水霞,章伟年. 中国牡蛎蚧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盾蚧科)昆虫分类学报 2006 28(4)265-267.

277 评论

许清池79

我帮楼主查了一些文献,由于这里篇幅有限,就只能把题目提供一下,如果需要详细的文献,请发消息给我:) 在数据分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多元统计中的系统聚类法〔‘」、模糊聚类分析[2]等.在模糊聚类分析中,首先要计算模糊相似矩阵,而不同的模糊相似矩阵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即使采用相同的模糊相似矩阵,不同的阑值也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如何确定这些分类的有效性”便成为模糊聚类和模糊 识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献【3一5」把有效性不满意的原因归结于数据集几何结构的不理想.但笔者认为,不同的几何结构是对实际需要的反映,我们不能排除实际需要而追求所谓的“理想几何结构”,不理想的分类不应归因于数据集的几何结构.针对同一模糊相似矩阵,文献【2,6〕建立了确定模糊聚类有效性的方法.文献【2」用固定的显著性水平,在不同分类的F一统计量和F检验临界值的差中选最大者,即为有效分类.但是,当显著性水平变化时,此方法的结果也会变化.文献〔2〕引进了一种模糊划分嫡来评价模糊聚类的有效性,并人为规定当两类的嫡大于一数时,此两类可合并,通过逐次合并,最终得到有效分类.此方法人为干预较多,当这个规定数不同时,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另外这两种方法也未比较不同模糊相似矩阵的分类结果. 现列举一些应用: 1.模糊聚类分析法在分析数据评估上的应用 2.模糊聚类分析在领口性能评价系统中的应用 3.花椒园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4.南美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5.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模糊聚类分析 6.模糊聚类分析在沥青路面养护路段划分中的应用 7.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冷连轧负荷分配修正 8.城市防空中目标优化分配的模糊聚类分析 9.抚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模糊聚类分析 10.模糊聚类分析在经销商选择评估中的应用

151 评论

相关问答

  • 黄瓜瓜蚜毕业论文

    瓜蚜即棉蚜,俗称腻虫、蜜虫等,主要为害温室、大棚和露地的黄瓜、南瓜、冬瓜、西葫芦、西瓜和甜瓜。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叶背、嫩茎和嫩尖吸食汁液,分泌蜜露,使叶片卷缩、瓜

    ruby纸鸢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棉纺厂论文范文

    摘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激增,进一步凸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但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

    大实现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棉竹年画毕业论文

    【年画四大家】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

    猫猫不在家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棉花的研究论文

    这里是关于棉纤维的作用、生长环境、详细介绍:棉纤维概述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上被覆的纤维,又称棉花,简称棉。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纤维制品吸湿和透气性好,柔软而

    愿无悲喜201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棉花播种机论文参考文献

    棉花品级检验标准及机采棉检验方法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棉花检验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机采棉的相关标准由兵团建立并推广。 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大唐帝国皇帝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