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7

红桃小K子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诗歌的哲学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陽-iYummy

已采纳

诗歌的大道是生活诗从自然和个人生活元素出发,也从时代特征和精神经验出发,诗歌中有一种东西叫穿透力,它穿透人生、现实、时代。这种穿透力的东西非常重要,那些能够穿透社会时代、历史时空总和的作品,是诗人所梦想的,它具有博大的力量,但这种穿透力建立在整个人生与时代光亮的跳动之上,所以需要博大的人格与丰富的阅历,否则,就是虚假的视野,难以实现对巨大时空的征服。于我而言,我仅能努力的是返回到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直观面目、本来面目,让自己努力去获得关于当下的生命力的更为清晰的体验。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体验,写作不能贬低当下的直接生存体验,它保存或者说汇聚了可以领悟的现存时刻。接近于诗的本质只有一种,理解自己的生活,植根于生活的直接真切感受,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写作是有边界的,时间的边界和空间的边界,也就是人生的边界,人生等同于体验“我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某种方式。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写作行为的认可只能在我生存的时间之内,在我存在的历史状态之内,前在的历史和生活与我无关。我有时非常强烈的感到,我的诗歌无法传达在我人生之前的信息,我觉得那会让我失去“我”的本真性。我尚未拥有感知的资质去配合无限的时空,所以,我无法挑战无限性,我的诗歌视域仅仅在这里,现世、现在、现存。人生而被赋予了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空间上的有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困境,从这个实际的困境出发,在当下的世界环境中去寻找自我,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可能性与风险,去达到体验的极值,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大可能。而写作的视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视域,一个人的最大可能只能就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而言,这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诚实的。基于此,我认可诗歌写作的最大视域是个人史的写作,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畴最终支配了我们的人生,也支配了我们的写作。我以为,当那些写下的作品永恒的时候,并不是说作品的时空获得了无限外延,而仅仅是这个作品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它强大得足以使那个时空状态停滞了。把诗歌落实到自己的人生之中,把自己的身份回归或者说降低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上来,诗就成为我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本来的样子,或者,就是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接受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才能回应现代生活加之于我们的各种各样新的多样性体验,才能传达我们对于当下世界的感受能力,我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抵达当下生活的本质,又怎能抵达今日诗歌的本质。当然,诗歌的写作不在任何文学范式之下,我这样说也是多余的。

166 评论

egyptshizhe

关于诗歌意象组合——>喻象=诗,语境=歌,喻象十语境=诗歌。一,意象只要是想出来或者画出来的事物和现象就是意象。在诗歌中承载了情感的事物和现象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从形式上可分类:1,心象(古今胜语皆出自肺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2,景象;3,事象;4,物象;5,拟象;6,感象;7,幻象;8,征象;9,实象;10,虚象。意象从性质上又可分为:一般性意象,艺术性意象,精神灌注果实的意象。意象的局限性:一是意义模糊,容易被当成山水诗;二是过于含蓄;三是不能单独抽出来句读;四是会错当成散文;五是西方意象派是抽象的名词概念不是诗的意象。正是由于意象的局限性,所以意象只能作为诗的材料而存在。有人认为意象是景。 二,隐比诗歌核心部分是用一种言尽而意不尽的方法来表达。这种方法是由n(n>=1)个意象组合,通过想像精心推出自己认可的形象即喻象。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隐比”。“隐比”是用想像、用心来比,并借助于事、物、感觉、联想等来比。诗歌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非形象的观念,让思想感情从“隐比”中流出来。隐比可为生命忧患而比;为性情的悲欢而比;为理性的张扬而比。古人云,篇中乏隐,等宿儒之无学,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隐语在近代是一种文字游戏,偏于谐;在古代是极严肃的事,所以 符谶大多是隐语。隐比是用心来比,各有各的比法。原因是:大家活的是境界,小家活的是心态。关于古之赋比兴:赋,一是直言,二是铺陈。汉赋只讲究字词的铺陈而缺乏实际内容,所以现在不受欢迎。比作为表现方法,不仅限于比喻、比拟,还包括象征、寄托一类的手法。如设比言志,托物咏怀,以景寓意,借事抒情等(意志情怀)。比还可分为显性的比和隐性的比,归于修辞学上的比喻、比拟为显比;象征、寄托等用心来比的为隐比。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故言之无罪,闻者足戒。有象征、寄托的诗词,没读出来,便是没读懂其诗;反之,没有象征、寄托的诗词牵强附会出象征、寄托来便是错解其诗。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触物起情,二托物兴词,三协音发端。 三,喻象意象与喻象的关系是毛线与毛衣的关系,也可以是毛线与毛围巾的关系,意象是材料,喻象是产品。n(n>=1)个意象组合通过隐比合成喻象。意象群组合成喻象的种类:1,并列组合;2,宾主组合;3,递进组合;4,交叉组合;5,细节组合。逻辑的组合才是真美。喻象是用心想的方法创造的艺术形象。在诗歌中的喻象,是具有完整喻义的语言艺术形象。喻义这是由诸多意象的情感组合想像升华成情趣。圣人立象(喻象)以尽意。喻象概要:1,有喻象才是真正的诗。2,表达完整的喻义。3,情深厚隐晓谕世人。4,一语多关。5,象外之象。6,言浅意深。7,也可由一到两个句子组成,可独立存在于诗歌、散文、谚语、格言、口头文学。8,给人语言、形象的美感及理性的喜悦。9,喻象不仅仅是观念和情绪的产物。古人言,诗有三般句:自然句、容易句、苦求句。喻象句型:1,自然句言浅意深。2,错综句主词优先。3,可以两句见意。4,词意俱不尽。5,词尽意不尽。6,意尽词不尽。感知是审美发现,喻象是审美表现。有喻象自有高格、自有名句、自有境界。 四,意境事物和现象融入情感即意象,n个意象组合以符合常人的心态想像推出喻象。喻象带着深切的情感即喻义。从喻象、隐比的过程、语境状况可看出情景融合的程度及诗的意境如何。喻象的核心是喻义,意象的核心是景。意象合成喻象的核心是隐比。意境有境近意远之说,境取身边明确的景,意要深远发人深思。写景宜显,写情宜隐。切忌显流于粗浅,隐流于晦涩。意境有实境虚境之说。实境:是如在目前,是直接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是见于言外,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又称为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是原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由原画面派生出的新画面及不尽之意又称为灵境。(当人心虚弱时,感觉也可能无限扩张)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意境:内抒发自己的感情;外足以感人。上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意境的作品:1,深切的感情;2,明晰的景物;3,晓畅的语言和丰富的蕴藉(情景交融让人回味,飘逸)。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叫韵味。韵味又叫情韵、韵致、兴韵、兴味等。韵味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韵者美之极,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是意境的生命。意境感受力的高低决定了鉴赏者的艺术水平。 鉴赏者在一定的艺术直感下,艺术意境“重现",并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快感,这时候可能是不求甚解但思绪飞扬,既使过目而去但余味不尽。鉴赏者最大的庸俗是装腔作势,最大的媚俗是人云亦云,最大的卑俗是顾影自怜。 五,语境诗言志,歌咏言,语境等于歌。言由字词组成,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诗歌中的实词是用来隐比的事物和现象。实词材料,虚词感情。要化虚词、实词、词组为情思。化繁为简一句多义。句中藏比虚实相生,比诗眼(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词句叫诗眼)要贵,亦远胜语义、语感等其他技巧。精心雕琢的辞藻,只应该用在中立部分,在这些段落里,既没有性格也没有思想,太华丽的辞藻还会掩盖性格和思想。以实求虚才能通达艺术极境。把情志融入外在世界,它的存在才真实。格律诗的格律过于拘泥,不利语境发展。喻象=诗,语境=歌,喻象十语境=诗歌。诗歌先从纯粹的审美开始(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先解决形式美(情语之美十喻象之美=形式之美),而后,为我所用就是最大的政治,再就是民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内容美)。总之,人们对诗歌等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功用及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生命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让感受从纯粹的接受性转变为自主性而形成间接经验。而且感受到不是单一或简单的情感状态,而是人生的极端,包括了快乐与忧伤,希望与恐惧,兴奋与绝望之间连续不断的震撼。感受的是其内在的运动,而没有外在的重力和压抑性力量的威胁,即有情感但没有压力的一种形态。诗歌让人们主动参与了解世界,感受时代的变迁,世间的冷暖,社会的发展,并在变化的世界中随遇而安,进而去发现世界的意义,改造世界,以此深化其生命的内涵,彰显心灵的解脱和自由。再者,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的意味,诗歌也不例外。一个诗作者过分于形式技巧,容易走上轻薄纤巧的路,是大可不必的。诗歌是沉静的回味。

256 评论

永创佳绩

中国古唐宋诗词赏析论文初识苏东坡还是从他那首《水调歌头》开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像是在初中的课本里的,觉得这首词里有种很高远的境界,淡淡的愁里透出股人生的淡定。特别是那最后一句影响最深,记得当时还是好多流行歌曲里唱的。后来学了越来越多的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文,对他的生平也了解得越来越多,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我初中时很喜欢小说,高中时才开始看看散文,那是受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影响,觉得散文竟能写得如此之好。还记得高二暑假借了本余秋雨的散文精选集,晚上一个人在灯下读。窗外夜色如水,虫声唧唧,窗内拥灯夜读,在乡村的环境中有种无比的惬意,现在想来都是种难得的人生享受。当读到《苏东坡突围》时都是热泪盈眶,为他的命运悲不平,为他的旷达所激动。记得当时最后那段话,我读了又读,现在想来言犹在耳: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样评价他毫不为过,他以一种无人能及的大气环视周围的一切,在颠沛流离中不失人生的淡定。 林语堂曾言: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从苏东坡的一生经历看他的成就,就会对他有更深的认识。他少时高中进士,可谓才华横溢,踏入仕途后曾书《思治论》,体现文韬武略。但因政见不合,他屡次主动请求外放。在密州(应该是后来又贬到此地时吧),他写下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读到这首词时,有满怀的慷慨激昂。特别是最后那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我深深感受到那种豪情与壮志。苏东坡的才气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使他被人嫉,最终因“乌台私案”而贬官黄州,也正是在那里,他叹了口气,道出了:人生识字忧患始。但也是从那里起,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向老庄和佛禅寻求解脱,也是在那里,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高二学的诗,当时放在一起的还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别的一些词,但相比之下,气势与境界就相差很大了。他这一贬就永没起身,离了朝廷,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先是辗转于扬州、定州,最后被贬到了当时的荒蛮之地广西岭南,以至于海南岛。但的心境却越来越旷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在抑郁中苦捱时日,而是随遇而安,很快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并自得其乐。他一次与弟子由的对话中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哲学,也可以看出他的心境。即使在贬到岭南后,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自从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就回家过两次,一次失怙,一次丧母,一生中在各地辗转流离,但他却说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即吾乡。我想如果让我离家三年我会是什么感觉,会忍不住地思念亲人,怀念朋友。我是恋旧的人,那些老朋友在我心里总是最好的,到了一地我也会有好多的新朋友,但我没有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与清旷。我还是我,所以才会赞叹他一贬再贬后的淡定,壮志难酬后的豁达。 其实使我感慨最深的作品还是他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微微的悲凉中充满了豁达与坦荡,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被无数人所向往,这和他另外一首诗意境很像: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他把老庄的旷远和禅宗的淡定都渗透在了他的诗词文里。我有好几本日记的扉页都题有这首词,也是用来在忧愁烦闷是激励自己的吧,其实这是一种求之难得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一次见一qq好友的签名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禁又感慨一番。 苏轼最终在宋徽宗大赦时得以北归,但长期流放的折磨和长途跋涉的艰辛使他一病不起,在归程中静静地走了。他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对人生的淡定让后人一直仰望。苏轼是一千年来历代人都热爱的大诗人,值得所有人敬爱。

223 评论

相关问答

  • 诗歌哲学论文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chenys1313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这句诗体现

    vivian041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爱情诗歌的研究论文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

    睿智杭州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李白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先引用你认为李白给你印象最深的诗句,并谈谈您的见解,由此拓展,并以当今社会现象与之对比,诸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和很多人急功近利对比,反衬李

    阿迪思念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徐红诗歌论文范文资料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指作者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参考过、借鉴过、引用过的资料,引用参考文献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企业人力资

    兔几小兔几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席慕容诗歌论文范文资料

    篇一:《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 所

    A.灰~白~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