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6

会思想の萝卜
首页 > 学术期刊 > 面瘫感觉障碍的相关文献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撒野撒野王子

已采纳

面部神经受到阻滞,导致局部气虚雍结,继而出现血管交叉,气虚传导不畅。面肌痉挛是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侧面肌痉挛。

可能为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而未能恢复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脱失,使面神经的电传导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经炎累及脑干内神经核团,形成类似癫痫病灶而产生面部肌肉的发作性抽动。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脑神经出现短路,当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动。

196 评论

吃买吃买吃买

面瘫即指面部肌肉瘫痪,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导体蛋白受损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是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闭目不能,耳后疼痛,耳鸣,流泪,面部表情怪异、僵硬等。具体情况你可以到南京军区机关医院专业面神经医院去咨询治疗。

248 评论

执念梦浮生

临床上面瘫风寒型、风热型,和气血不足型,这三种类型的面部表现几乎相同。风寒性的面瘫有流清鼻涕等外感风寒的表现,其舌脉特征为舌淡、苔薄白、脉浮;风热型的面瘫有流脓涕等外感风热的表现,其舌脉特征为舌红、苔黄,脉浮数;气血不足型的面瘫一般伴有精神差、乏力、纳差等这些症状,其舌脉特征为舌暗淡、苔薄白,脉细。

307 评论

烟圈缠绕0

面瘫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同时又是多发病。根据中医四诊的原则,对这面瘫的病因很容易做出判断,治疗及时、方法得当,很易治愈。但对病因判断失误,或采用的方法不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转为慢性期,确很易出现后遗症,而遗憾终生。 我一亲戚麻女士、三十六岁,一天晨起刷牙时,突然间发现口中吐出的洗漱物均往一侧偏,同时,又感到面部的左侧发木、发紧,面部的感情神经没有反应,发病的第二天就急忙来我处诊治。 经诊脉,为脾胃脉虚,余脉平。根据脉象和脉形的变化,此病症为脾、胃患病。这种病症属于典型的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神经周围麻痹,其发病的病因常因受凉、过敏、病毒感染、中毒、代谢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及隐性乳突炎等引起。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经气运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引起的。《灵柩.经筋》说:“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眥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此病症起病突然,大多在晨起发现一侧眼睑不能闭合伴随歪嘴。亦有少数患者,病前患侧耳后有不适或疼痛感。麻痹多在一侧,患侧面部表情消失,由于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等瘫痪,而出现眼裂不能闭合,流泪,不能皱眉蹙眉,患侧肌张力减低而使口角被牵向健侧,鼻唇沟变浅或歪邪。 病因确诊后,因属于发病初期,根据“急病快治”的原则,每天分上下午两次运用经络法给予治疗,根据脉象确定患病脏腑的经络。首先调整脾、胃经络,使之阴阳平衡,因脉气虚,然后,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再调整心包、三焦、心、小肠经络使之相补。从调整脾胃治疗的瞬间开始,患侧的面部发热,面部肌肉组织舒展;第二天治疗,脉象同第一天,治疗后患侧的面部仍然发热。第三天治疗后,面部两侧温差缩小;第七天治疗后,面部两侧温度和感觉趋于一致,两侧面神经反射正常。 此病症仅仅经过七天的治疗,将面瘫治愈。至今已多年,始终感觉良好,没留任何后遗症。 面瘫这种病症经过多次临床验证:脾、胃患病是面瘫的主要病因,面瘫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直接关系。《灵柩.经筋》说:“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趾……引缺盆颊,卒口噼,急者,目不和,热者筋纵,目不开,夹筋有寒,则急引夹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因此,面瘫的治疗应坚持以治脾、胃为主,其他脏腑为辅的原则。为什么呢?其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其二、十二经络(阳经)皆上于面,胃经循经的起始点在面部的一侧,为其输眼部的肌组织;其三、脾主肌肉,脾的功能健全,面部气血供应充足,腠里紧密,皮肤的通透力适宜,抗御外邪的能力增强。 “急病要快治,慢病要缓治”是临床治疗中的一条原则。面神经麻痹发病突然,一夜间就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发病初期的十多天内,应为治疗的急症期,在这个期间内,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而且连续治疗,使病情及时地得到有效地控制,才能缩短病变的时间,扼制病情的发展。 面瘫病因判断有误,用药不当,引发严重不良反应也不乏其人,我的一位老友,就是其中的一例,值得发人深省。 我这位老友,一天晨起突发左侧面瘫,因缺乏医学常识,自认为嘴斜眼歪是得了脑血栓,心里非常恐慌,急冲冲的跑到一家大的医院,医院看到这种情形,马上办了住院手续。住院后,什么XT、磁共振,医院的“十八般武器”几乎都用上了,最后诊断是病毒性的面神经麻痹,选用天麻和小牛血去蛋白滴流治疗。 我老友住院第三天,病情毫无好转,急冲冲的来到我处询问病情。我当时看到面部的状态问到,脸部住院前就那么肿吗?回答说,不,是今天滴流后出现的。接着又说,滴流不一会,我的脸上就感到特别肿胀,下床时发现身体左侧的上下肢发麻无力,医生解释说,是用药后的一种反应。我说,你面部和肢体出现的这种症状,是药物不对症引发的反应,并不是药物反应,应该停用。 从药理上看,天麻的药物作用,应该是平肝息风止痉。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病症;小牛血去蛋白的药物,适用于脑缺血、脑痴呆、脑外伤及大脑功能不全等脑细胞代谢障碍性疾病。它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皮肤潮红、药物热、休克等,滴流后反而导致肢体麻木,能说是对症吗? 因为是在一家大的医院住院治疗,我就不能再多说了。既然找我治疗,就不能袖手旁观,接着为他诊脉,查找患病的病因。经诊脉,脉象为脾脉虚,余脉平。我说,你不用着急,这种病症不是什么大病,与脑血栓不是同类病症,发病的病因在脾。这种病西医治疗慢,而且有副作用,你已经经受过了,这次治疗我采用经络调整法、脊椎复位法,以及其他外治法等,同时为你治疗,这样,治疗后你的病情就会急速好转。于是我开始运用多种疗法为他治疗,治疗后患侧开始发热,面部舒展。老友高兴的说,在医院滴流好几天,也没有你用手摸这几下管用。 第四天仍在医院滴流,滴流后又来我处治疗。来后对我说,今天滴流情况更糟,滴流十几分钟,我就上吐下泻,折腾我半个多小时,上你这来都累的够呛。接着又说,我生气的问医生,我住院前除面瘫外,其他都挺好的,用药后为什么出现这些反应呢?医生支支吾吾的也没说出个子午卯酉。我说,你上吐下泻是药物导致其他病症的发生,是加重了你的病情,你绝不能再滴流了!看病不是玩命!不能拿生命作赌注,各种病症反应,在你身上不断出现,说明这种药对你的病症不适应。说后又接着为他治疗,经我治疗病情好多了。因为经我几天的治疗,病症好多了,身体乏力、睡眠不佳等其他方面症状都有好转,所以,这一次听从了我的劝告,办了出院手续。经十几天的治疗,面部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态。 面瘫,按常规治疗,一般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这次为老友治疗,运用中医的外治法,并采用多种方法一并治疗的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治愈,又一次看到了祖国医学的奥妙,看到中医的神奇。 临床上所谓面瘫的治疗难,实际针对的是对病情如何的判断,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问题。病症的种类可分为千万种,但按脏腑分类,均在五脏。任何疾病的产生,都不会脱离人体的五脏六腑,疾病的分类仅仅是一种名称而已。如果判断疾病不从脏腑上查找原因,那只能是盲人骑瞎马。

198 评论

应该勇敢

罗建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为腰背腿痛,轻者可给患者生活及工作带来痛苦和困难,重者丧失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美国每年因腰腿痛而支付的医疗费和丧失劳动力的补偿费用达500亿美元。显然该病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更是我们治疗学上的一个重要内容。“髓核摘除术”,就是外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主要手段。不可否认,在60年代、70年代,不失为一种被外科手术家们引以为豪的治疗办法。几十年过去了,可手术家们还视此(髓核摘除术)为传家之宝,认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是髓核突出对硬膜囊和神经根造成的机械性压迫所致,为此手术时力求除恶务尽方显效果。然而临床疗效却不尽人意,手术疗效不佳,后遗症多,复发率高,更有甚者一次手术不成功,再来第二次最后造成患者终身痛苦。资料表明,经手术摘除髓核后,约有30%的患者症状没有丝毫减轻,个别患者病情反而加重。倘若腰腿痛是因突出的髓核机械性压迫所致,手术摘除髓核后症状随即消失,可事实并非如此,更甚的是,许多并非是由突出的间盘压迫所致的腰腿痛被误诊而行手术治疗,其结果非但未减轻症状反而加重。诸如此类大量事实,不得不引发诸多学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发病机制和手术摘除髓核能解除腰腿痛的理论质疑。据美国骨科杂志一篇对2000例患者分别作了1年、3年和5年的随访调查,结果术后1年复发率33%;3年为;5年则高达。突出的间盘已切除,症状却又复现,这足以说明髓核摘除并不能解除腰突症中的腰背腿痛,说明引发腰腿痛症状另有原因。腰椎间盘突出机械性压迫就是引起腰腿痛的根本原因?手术摘除突出的髓核是否能解决腰背腿痛等症状?就临床治疗中相关的问题和治疗机理中尚存争议的观点,阐述本人的观点与同道作一探讨。1、突出的椎间盘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是导致腰背腿痛的主要原因吗?笔者将1990年至2001年采用针刀治疗的500例经CT和MRI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结果加以分析,认为突出的间盘压迫和刺激并非是导致腰腿痛的根本原因。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针刀能进入椎管将突出的间盘切除或剥离掉,而是松解椎管外的软组织,再结合手法恢复腰椎的力平衡。《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人体有阴阳和气,阴阳平衡则可协助生命之气循行十四经络。若气行之处出现阻塞和渗溢,则表明存在阴阳失衡,因此产生疾病和疼痛。中医通过针灸等疗法疏通经络,纠正阴阳失衡,以达到治病去痛之目的。用针刀来松解椎管外软组织、针灸等疗法疏通经络,便可达到治病去痛之目的。说明导致腰腿痛主要不是突出的间盘机械性的压迫所致。、影像学显示:在25~50岁正常男性体力劳动者进行L4~5,L5~S1间隙CT扫描结果,发现有45%的人显示有腰椎间盘突出,部分显示对硬膜囊和神经根有不同程度的压迫现象,而临床却没有任何腰腿痛症状。反之有的腰突症患者CT扫描显示,突出的间盘无硬膜囊和神经根压迫,却腰腿痛症状十分明显,这说明导致腰腿痛除突出的间盘压迫外,另有原因。2、腰腿痛是机械性压迫所致还是无菌性炎症或化学物质所致?传统观点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的机制,是髓核突出物单纯的机械性压迫腰骶脊神经根所致。可临床事实并非如此。Crarfin(1991)对神经根性疼痛提出的机械性压迫问题认为,机械性压迫不是致痛的唯一因素,他报道4例有根性痛的患者,未发现与神经根有关的结构有任何改变,根性痛却渐渐缓解。宣蛰人(1976)经椎管探索手术证实髓核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引起神经机能障碍,而无硬膜外结缔组织的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者,视不同的压迫程度而出现下肢的麻木或麻痹,临床上并无腰腿痛现象。只有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病变,临床上才会出现腰腿痛。也就是说,炎症反应是产生剧烈疼痛直接的重要因素。然而,腰椎椎管内神经鞘膜与硬膜外炎性反应是如何产生的?其又与间盘髓核突出有何因果关系?椎间盘具有双重神经支配,其外侧部和前纵韧带接受交感神经灰交通支支配,后外侧支及后纵韧带接受灰交通支与窦神经双重支配,呈不均匀分布,大部分分布于外侧与后侧,该区也是椎间盘易损伤部位。组织学观察椎间盘的微损不易引起炎症和愈合,还有间盘的无血运的特性也限制了炎症和愈合反应,原不良愈合导致组织强度下降,反复损伤,最终导致持续性的炎症。Seal(1990)发现,手术切除的间盘组织中的磷脂酸A(PLA)含量增高,说明其参与炎症过程。该学者又将从间盘组织中提取的PLA注入大鼠的后掌,诱发出明显的炎性反应。也表明间盘组织中增高的PLA参与炎症反应。吴闻文等(1996)对20例腰突症患者手术获取的髓核组织进行PLA活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髓核组织中PLA活性显著高于自身血液中和健康人间盘髓核中PLA活性水平,患者腰腿痛程度与髓核中PLA活性明显相关。椎间盘髓核组织是体内最大的、无血运的封闭结构,间盘突出后纤维环破裂,髓核基质里的酶蛋白β神经根鞘膜具有强烈的化学刺激性,导致椎管内结缔组织炎性反应及局部组织破坏,使内源性疼痛介质释放(如缓激肽、血清素、组织胺、乙酰胆碱、前列腺素E1E2和三烯B4等)。这样在椎管内神经根机械性压迫损害功能障碍之前,产生了较强烈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其中非神经源性疼痛介质与神经源性疼痛物质均在腰腿痛中起重要的介导作用。机械性致压因素可以导致神经介导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感觉和运动的缺失。神经根无神经外膜,为结缔组织所紧密包裹,外围有鞘膜覆盖。实验证明,神经根营养供应,⑴来自内部血供系统;⑵来自脑脊液。神经根的毛细血管内血浆蛋白向神经内运转少于脊神经节和周围神经,易发生水肿,尤其是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压迫导致椎管内静脉瘀血,动静脉短路开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神经根水肿更加明显,(52mmHg)压迫2分钟,足以引起水肿,继而阻断毛细血管的回流,最终出现神经根营养不良及机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麻林或麻痹。据有关报道证实,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腰部深层肌(棘肌)中磷脂酸A含量增高。PLA是一种炎性化学致痛物质,除了椎管内炎症反应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根性痛的形成外,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炎症反应很可能是引发腰腿痛的重要因素。此种炎症可导致腰腿痛和肌痉挛两个继发性发病因素。综合上述观点认为:⑴单纯机械性压迫正常神经根不引起疼痛,而是产生麻木或麻痹。⑵神经根鞘膜外和硬膜外脂肪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病变所产生的化学刺激是疼痛的原因。⑶髓核摘除并不能解除腰突症引起的腰腿痛。⑷腰椎是人体腰部活动的中心轴,是腰部力的支撑点,起着杠杆的作用,以此保持腰部的动态平衡。髓核摘除术,破坏腰椎的正常结构,小关节被破坏,造成腰椎的力平衡失调,因此手术后出现后遗症和并发症是不难想象的。⑸手术治疗病人痛苦大,医疗费用昂贵,病人不易接受。为此临床上治疗腰突症不仅要消除椎管内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组织的炎性刺激,还要消除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炎症反应,这是解除疼痛的重要环节,必须配合手法纠正椎体力平衡,用针刀调整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问题,解除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压迫。 《世界中医骨科杂志》2005年第一期刊发罗建明寰枢椎错位错位综合症,是指枢椎齿状突偏移或前倾,导致寰椎与颈椎不在一个中轴力线上,颈椎上段推曲变直、钩椎关节错缝、椎体旋转;椎动脉因此而扭曲或痉挛,导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失氧、平衡失调;颈1、2、3神经受刺激而出现头痛,甚至耳鸣、眼花、面瘫;颈上交感神经节受到刺激而致咽喉不适、胸闷、恶心或者失眠、健忘等系列症状体征。对本症认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既往多将上述症候归类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因为有人认为,寰枢关节不对称,可以有解剖变异,因此,大多数颈椎的X光片都忽略了张口位,未能观察寰枢关节。我国著名整脊专家韦以宗首先在他主编的《中国骨伤科学词典》,将此病收录①;并在《现代中医骨科学》一书中,明确了本病的诊断依据和诊断分型②。现简介如下:诊断依据:患者有后枕不适、头晕头痛或偏头痛、方位性眩晕等头面症状,X线片张口位齿状突偏歪或前倾;侧位C1、2、3有成角旋转,颈曲有改变,触诊可摸到侧偏之寰枢(即两风池穴不对称)局部有压痛者。分型:1) 侧偏型:X线张口位之齿状突偏移,寰枢旋转;侧位片C2、3后成角,颈曲改变不大,颈部活动正常。2) 前倾型:X线片张口位之齿状突前倾,寰枢后倾,出现双边征;侧位颈曲加大,C2、3呈阶梯状改变,颈部活动屈伸受限,旋转尚可。3) 混合型:指前倾与侧偏同时存在。各家疗法:潘东华等③报道根据寰枢椎的分型辩证治疗寰枢椎错缝,根据颈椎张口位X线片的改变,把寰枢椎错缝分为侧偏型和前倾型,治疗方法:首先用理筋手法,寰枢椎错缝不宜作布兜牵引,先行膏摩(药熨)、骨空针调压以理筋松筋,3~5天后行整骨。整骨方法:宜辩证施治,侧偏型:术者用左肘提患者下颌(轻提),右拇、食指二指分别置于寰枢两侧(相当于风池穴),行欲合先离手法旋转复位,前倾型:术式同上,但拇指按压第二颈椎棘突,反复2~3次。治疗结果本组67例,均临床治愈,病程最短5天,最长一个月,平均2周,效果显著。作者强调用韦氏桡动脉实验诊断寰枢椎错缝,准确率达100%。葛冰等④报道不同整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疗效比较,方法:将52例寰枢关节紊乱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牵引下郑复手法(27例)与传统的颈椎旋转定位扳法(25例)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提示牵引下整复手法的疗效优于颈椎旋转定位扳法(P<).骆大富等⑤报道运用仰卧拨伸旋转法治疗寰枢椎错位,方法:患者仰卧位,颈部垫一薄枕,先在颈部施行按、揉、点手法,重点在风池、天柱、哑门、嫛明、肩井等穴位上,使颈部肌肉充分放松,然后去枕,医者一手拇指固定在患者偏歪的横突部,一手拖住下颌,呈纵轴方向边拔伸牵引边旋转,使患者肩部与床沿基本平齐,头颈水平线略低于床的水平面30度,然后逐渐加大旋转角度,先健侧旋至极度,略加力顿挫一下,接着患侧旋至极度,也略用力顿挫一下,若觉手下有移动感或咯噔声响,且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头颈旋转自如,即表示复位成功。1~2日1次,用5~8次。结果:本组120例,痊愈88例,显效22例,好转7例,无效2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姚新苗等⑥运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寰枢椎错缝,方法:手法整复:患者取低座位,颈部自然放松,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先以按、揉、推、滚法使颈部周围肌肉充分放松,然后点按两侧风池穴。寰椎向右侧错位者,术者以左前臂环抱患者下颌部,右手托其针部,沿颈椎生理弯曲弧的方向提拉牵引1~3分钟,以不加重原有症状为度,然后右手拇指指腹用力按于患者枢椎棘突,双手交叉用力,常可听到喀嚓声,按枢椎棘突之拇指常可感到有一错位之落空感。接着术者改用右手环抱患者下颌,用左手拇指指腹按住患者寰椎右侧横突,以同样方法向右旋转,术毕,颈部周围行理筋手法,缓解软组织痉挛、粘连。然后X线摄片检查复位情况,不理想者隔日1次。并用基本方,药物组成:生芪30g,当归12g,葛根20g,川芎30g,玄胡10g,天麻15g,钩藤12g,地龙30g,泽泻20g,甘草6g。随症加减:病之初,有明显外伤史加红花、五灵脂;反复发作,病久深入,耗及气血肝肾亏虚者加党参、鸡血藤、杜仲、萸肉。结果:本组87例,痊愈38例,显效28例,有效14例,无效7例。何宗宝⑦运用颈椎定位斜扳治疗寰椎综合症,方法:于枕部行一指禅推法,揉按风池、风府、天、点拨压痛点以病侧为主。斜扳手法:医生立于患者身后,以左手拇指按顶偏右的棘突,右手握持下颌,使患者头颈部保持略前倾位,两手相对缓缓用力向右上方旋转,此时多感觉拇指下关节移动,并可闻及响声。术后尚未纠正可重复1次头部行五指拿法,请叩法。每日1次,6次为1疗程。配合针灸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外关。结果:观察150例中痊愈120例,有效30例。廖善军⑧采用针刺为主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184例,另设西药对照组181例。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对照组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许舜沛等⑨报道针推并治寰枢椎错缝,对19例患者进行了针刺风池(双)、风府、哑门、天柱(双)、后溪(双)等结合枕颌牵旋侧扳复位法治疗。结果治愈13例,占;有效6例,占;总有效率100%。认为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本病可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整复错移,治疗效果显著;同时也强调病愈后应保持坐、卧姿的正确位置,才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杨友刚等【12】综合国内外文献,对先天性,外伤性和病理性引起的寰枢关节错位进行了综述,认为寰枢椎不稳和脱位临床较常见,易导致上颈髓受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枕颈部症状(如枕颈部疼痛、颈部旋转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有脊髓受压表现(如四肢无力、行走不稳、四肢麻木、疼痛以及感觉过敏、手部精细动作障碍等)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表现(如眩晕、视觉模糊、猝倒)。开口位X线片可明确齿状突的外形、齿状突与寰枢侧快间距是否对称,颈椎侧位片主要测量寰齿间距(ADI),正常成人为3mm,如大于此值,可诊断为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寰枢椎不稳和脱位手术方法有寰枢椎植骨融合术,钢丝固定术,椎扳夹内固定术,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单纯寰枢椎植骨融合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经枢椎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经口咽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术。杨氏同时也指出各种手术方式都存在弊端,也未达到完全理想的生理要求。即单纯的减压和复位不能纠正寰枢关节不稳,而内固定虽然能稳定寰枢关节,但又丧失了寰枢关节的运动功能,导致术后病人头颈活动特别是旋转活动明显受限,从而继发上下关节退变和不稳。而且寰枢椎解剂结构特殊、毗邻结构复杂、周围有重要神经和血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手法治疗注意问题:寰枢椎错位手法需十分谨慎。特别施行旋转法或斜扳法,需特别注意,否则易引起寰椎或齿状突骨折、脱位,并发延髓损伤,轻者高位截瘫,重者可致死亡。已有报道运用斜扳法导致寰椎脱位致高位截瘫及死亡,齿状突骨折5例报告【10 11】。因此,在世界骨联制订的“中国整脊法治疗规范”中,明确对寰枢椎错位慎用旋转法,对颈椎病禁用斜扳法【12】,这是本症的诊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所以,临床医师在治疗本症应用手法时,需注意治疗的规范。参考文献:1) 韦以宗,中国骨伤科学词典,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762) 韦以宗,现代中医骨科医学,背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806-8093) 潘东华,韦春德等,寰枢椎错缝诊断分型和辩证施治。世界中医骨伤科杂志,2001,2(3)77-784) 葛冰,金益,王耀,潘崇海。不同整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疗效比较。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1)30-315) 骆大富,伍先光。仰卧拨伸旋转法治疗寰枢椎错位120例疗效观察。按摩与引导,2000,16(6)396) 姚新苗,高宏。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寰枢椎错缝临床分析。中国骨伤,2002,15(5)3097) 何宗宝。颈椎定位斜扳治疗寰椎综合症150例初探。针刺研究,1998,23(3)2088) 廖善军。针刺为主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184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0,20(11)655-6569) 许舜沛,柴铁劬。针推并治寰枢椎错缝19例临床观察。心中医,2001,33(5)42-4310) 淡宇武,强力斜扳致高位截瘫一例报导,按摩与导引,1992,1(43)11) 吴道贵等,推拿按摩致齿状突骨折4例,中国骨伤,1994年增刊12) 杨友刚,权正学。寰枢椎不稳和脱位的诊治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5,26(3):230-232。13) 中国接骨法整脊法治疗诊疗规范标准,中国中医药报,2004,8,9 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21年,专长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疾病,科研方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检测和溶血机制,科研成果: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试纸的研制和应用,已在10多省推广使用20多万例,获97年度广西科技进步贰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贰等奖,98年获首届广西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荣誉称号。主要论文:《血红蛋白H病复合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临床和试验诊断探讨 中华血液学 1991;12(11):57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对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的影响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2;13(10):547》;《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的再改进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8;19(10):548》;《试纸法测定孕产妇和新生儿的G-6-PD活性 中国小儿血液 1996;(2):75》;《G-6-PD试纸的特点和应用 中国小儿血液 1998;(3):134》。

85 评论

相关问答

  • 感官障碍设计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选题,供大家进行参考:1、《“天人合一”审美观在现代农村民居中的继承和发展>2、《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3、《当今现有

    宅基腐闹不住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有关心境障碍生化研究的论文

    目录·【什么是抑郁症】 ·【CCMD-3对抑郁的定义】 ·【抑郁症的种类】 ·【抑郁症的三大主要症状】 ·【抑郁症的其他症状】 ·【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 ·【抑

    fangfang198809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视觉障碍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的拟定对于一篇医学论文来说至关重要,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 文章 才有学术价值,如果选定的题目毫无意义或过于偏狭,也毫无价值可言。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

    行者孙lllll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学习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试论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探讨激发英语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力图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

    八宝爱上粥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认知障碍的论文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论文如下: 一、GB/T 7714-2015 格式——国标《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规范:[序号] 主要责任者. 学位论文名[D]. 保存地

    温江成都银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