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死也睡
一、外戚、宦官乱政东汉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政治较为清明,对外戚与宦官有所抑制。章帝之后从和帝起,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互相争斗,攫取权力与财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而这种黑暗政治同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一些固有弊端是分不开的。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二、娃娃皇帝太多东汉后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时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时年十岁,安帝即位时年十三岁,顺帝即位时十一岁。顺帝死后冲帝即位时只两岁,到三岁时死了,继位的质帝只八岁,到九岁死了,继位的桓帝也只十五岁。桓帝之后的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仍是个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外戚掌权,作威作福。皇帝长大后,反过来要摆脱外戚控制,于是求助于宦官,通过宦官势力来消灭外戚势力;下一届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势,反过来又要消灭宦官势力。这样循环往复,把整个东汉王朝搅得不见天日。最终宦官、外戚两大势力在灵帝死后的火拼中同归于尽,东汉王朝也在实际上一起完蛋了。三、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打击,其实是很有限的,因为中央并未派大规模军队去剿杀,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为了维护本土本乡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又很快发展为私人武装,使得原来的国家正规军也逐渐私人化,中央政权就被掏空了。董卓奉命进京,就可以废立皇帝,恰恰说明的这一点。刘协的登基其实就是东汉的灭亡,他后来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征性的皇帝,实际是高级囚犯。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几十万农民组织成三十六“方”。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和弟子秘密约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由于叛徒告密,提前于当年二月起义。起义迅速攻占河北许多郡县,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人民纷纷起义响应。起义军包围洛阳,屡次打败东汉官军。起义军头包黄色头巾,故称“黄巾军”。起义军多次打败敌人进攻,不幸张角病死。在东汉官军和各地豪强地主武装联合镇压下,经过几个月战斗,主力黄巾军失败,但各地起义军仍坚持战斗三十多年。在黄巾起义打击下,东汉政权瓦解了。
吃货爱漫游
东汉衰败的原因,诸葛亮的分析,是这样子的!
历史看见人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时放翁陆游对诸葛亮最大的赞赏,可以看出《出师表》在文人中的地位十分的崇高。而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天下的看法,也为刘备谋取天下规划了蓝图。 而且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还分析汉朝衰败的原因,“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诸葛亮对于东汉末年的分析。在诸葛亮看来东汉衰败的原因就是出在了两个皇帝身上汉桓帝刘志和汉灵帝刘宏,然而这两位皇帝真的是诸葛亮所说的那样昏庸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汉桓帝刘志和汉灵帝刘宏身为皇帝的那些事情,看看他们是怎样东汉埋下了覆灭的祸根。
小编认为历史上的比较昏庸的皇帝分两种,一种是能力不足带来的也可说是先天条件不足,像刘禅、司马衷等;另一种就是能力很突出但是慢慢变坏的,就比如接下来要和大家聊的汉桓帝刘志。
汉桓帝刘志可以说他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一开始对东汉王朝的崛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他的转变使得东汉崛起成为了泡影。然而这一切还得从他登基说起。他的上一任皇帝是汉质帝刘缵,但是这位皇帝并没有实权,军政大权是在当时的外戚梁冀手上,而梁冀对这位年仅8岁的小皇帝也不放心,因为汉质帝刘缵再一次上朝当中给梁冀封了一个跋扈将军,表明自己对梁冀的不满。使得梁冀对这位皇帝十分气愤所以就想弄死这个皇帝,所以大权独揽的大将军梁冀很快吧汉质帝刘缵毒死了。而汉桓帝刘志正是整个时候登基的,这就是著名的“梁冀之乱”。
汉桓帝刘志对这位大将军心知肚明,但是由于梁冀大权独揽,如果直接反抗可能会使自己和汉质帝刘缵一样被梁冀毒死,因此汉桓帝刘志开始忍隐了下来。表面上和大将军客客气气的,对于梁冀的要求完全答应,渐渐的梁冀对于刘志的担心大为减少,但是刘志还是详尽办法处理掉梁冀。由于自己的势力太小导致根本无法阻止梁冀,反而很有可能让自己成为汉质帝刘缵。这时有一个集团出现了,这时是宦官集团,想刘志出了一个主意,所咱们不能直接将梁冀处理掉,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办。虽然皇帝没有实权,但是皇帝颁布的诏书还是有用的,所以汉桓帝刘志就和几个核心的太监在厕所里商量对策。因为当时梁冀对皇帝也是不放心,把皇帝严加看管,汉桓帝刘志没有办法只能在梁冀监视不到的地方商量事情,所以厕所就成了唯一安全的地方。
此外为了团结的紧密性,还搞了一个歃血为盟从此便开始处理梁冀的问题。由于皇帝的人身自由受到的限制,但是太监还是相对自由的,所以汉桓帝刘志就偷偷写了一份密诏,乘着梁冀放松警惕的时候让太监将密诏送出宫,给到了尚书令尹勋,之后有直接指挥羽林军杀向梁冀的大将军府。直接将梁冀和他的团伙来了一个团灭,随后又把梁冀的党羽杀了个干净,自此“梁冀之乱”彻底根除。
然而当时的文武百官认为汉朝迎来了一位明君,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汉桓帝刘志马上开始走下坡路。处理掉梁冀后,汉桓帝刘志开始将权力分给了帮助他的太监,而且他自己也开始正式享受身为皇帝的特权马上骄奢淫欲起来。太监们也为了迎合皇帝,在朝外无恶不作。
对于皇帝太监的这种做法满朝的文武大臣十分担心,就劝皇上不要放任太监不闻不问,还要收回太监手中的权利。随后宦官和大臣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斗争,但是最后宦官取得了胜利。汉桓帝刘志看见后十分气愤,将反对宦官的人赶尽杀绝。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由于汉桓帝刘志自己的放纵很快身体不支,年仅36岁就驾崩了。而且他还没有儿子,使得大汉天下又开始了风雨飘摇。
在这风雨飘摇之中汉桓帝刘宏胆战心惊的登基了,当时太后的父亲窦武为了解决宦官决定了让年幼的刘宏成为皇帝。外戚窦武为首的大臣集团开始比肩宦官集团,双方自此开始了权力争斗。但是由于宦官控制了皇宫使得外戚集团很快便被消灭,东汉即将迎来自己的末年。
随着汉灵帝刘宏的长大,他并没感觉到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宦官的影响,整天就会享乐从来就不关心国家大事,整个国家的权利分散到了宦官之中。但是汉灵帝刘宏并不是一位什么都不会的皇帝反而很聪明,刘宏先是写的一手的好字,而且写作能力很高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然而国家在他的眼中就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他又开始学汉桓帝刘志的那一套骄奢淫欲起来,而且他还大兴土木,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改了一个裸泳宫,为了让裸泳宫开的好看,他自己还研究了一套流水系统供自己享乐。
此外他深知太监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让太监大权独揽。随着他的享乐皇宫里很快变没钱了,所以他就找太监商量怎么能够弄到钱,然后太监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买官,为了能够来钱,汉灵帝刘宏开始了丧心病狂的卖官鬻爵。虚职和拥有实权的官职都卖,而且明码标价,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曾经卖过太尉位列三公。
而且他为了保住太监的地位,还发动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使得宦官的权利进一步增长。此后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开始了祸乱朝纲,东汉末年的乱世自此开始。
必须匿名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从一个失去爵位的刘氏子孙,一介草民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完成了光复大汉的历史使命。在接下来的汉明帝汉章帝的共同努力下中兴了大汉。延续了大汉的国作。两千年后的今天。回看东汉,除了光武中兴。最让人熟知的却是黄巾军起义后的军阀混战。许多看客也许会和笔者一样有着相同的看法。东汉王朝是强大的。比之西汉王朝其繁荣程度也是不差的。我们判断古代的一个王朝是否繁荣其实只需要看他的人口便可以知道。人口能说明很多问题尤其在古代(别扯现在的中国,这是捣乱)因为人口的多少决定于国家的粮食产量。粮食多当然养活的人也多。而只有在有人耕作的情况下地才产粮食。所以至少证明这个国家没有大规模的战乱,人民生活比较安定,耕者有其田。人民生活至少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知道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人们来说。有地就是衡量是否幸福的一个最重要因素。黄巾军大乱前的东汉王朝有5000万人口。这其实已经接近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上限。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上限是有提升的。从这个方面来看东汉王朝是一个不择不扣强大的王朝。中国历史上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数字的时代都有自己的成就。举例:西汉王朝:一句犯我强汉,虽远必诛。或许就能概括其成就。隋唐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也不用言说。北宋时期:单看宋仁宗皇帝时期群臣名字就知道那个时代文化是多么的繁荣(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欧阳询,苏轼,苏撤,苏洵.黄庭坚等等…)清朝时期:康乾时期的中国占世界GDP的一半比现在美国还高。那么我们就要问问这个东汉王朝到底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国家如此强大却没有做出什么让后人记得的大事。反而大家对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更加的了解这是为什么呢?讲道这里也许大家会把问题归结到三国演义这本奇书的身上。诚然如此奇书必定是有很大因素的。但是唐朝也有安史之乱,大宋也有岳飞抗金。由此改编而成的戏剧小说诗词不比三国时期的少。但是却一点也不影响大家记住唐朝的繁荣富强。大宋的经济文化。问题还是回到了原点。东汉这将近200年时间到底干什么去了?答案只有一个。内斗,因为内斗所以抽不出身干别的什么事情。古语讲:家和万事兴。家和了才有闲工夫去做其他的事。同样也是因为内斗消耗了国家的实力使它也没有过多的资源去干别的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内斗?又是谁跟谁内斗?这个内斗是怎么开始的?这个内斗怎么就结束不了呢?这个国家的内斗是循环的而且还是反复出现的。那么一定是体制上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深究东汉王朝的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还是那句话。一个王朝的建立必然的要考虑借鉴前朝亡国的教训,兴盛的原因。那么东汉王朝他的建立有着西汉帝国这么一个老师。东汉王朝还是少走了很多的弯路的。至少是汉武帝以前的阶段她是直接跳过得。第一中央集权制是必然的。第二地方诸侯是限制的。以这两条来建立一个国家。当然是好的。那具体的执行呢?光武,明帝,章帝。这三个皇帝时期。基本来说是严格执行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东汉帝国历史上留下的功绩几乎全都是这祖孙三代完成的。举例:重新控制西域。疏通黄河治理黄河水患。伏波将军平定越南(著名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到了章帝以后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呢?太子继位时年龄过小无法亲政.于是由太后摄政.年轻的太后在朝廷也没什么势力.只能依靠自己娘家的哥哥弟弟们.就此外戚把持朝政开始了.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国家控制在外戚手中于是日思夜想希望把权力拿回来.可是一个小孩子.从小长在深宫大院.除了皇帝的名头外没什么势力。诸侯王在推恩令的作用下也是有名无实。所以皇室的力量也是没有的。身边能依靠的只有宦官集团.于是就出现了小皇帝依靠宦官的力量夺权.成功后宦官专权的情况.终东汉一朝外戚专权,宦官专权交替出现.而这种形势的出现使得东汉王朝在章帝以后基本就没做出任何的在历史上有影响的能获得足够历史地位的成绩.简单的说就是他的实力足以做出点什么可是却什么也没做出来.历史成就与后世的唐宋明清等朝有明显差距.究其原因.便是长期的内斗消耗了国家潜在的实力比如开疆拓土的潜力,打下来的地方还控制不了。举例:越南。统治者(皇帝)实际掌权者(外戚或者是宦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权力的争夺上,也没有更多的对于国家未来的规划.最终导致国家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却一件都没有去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同饱受伤病折磨得姚明没能达到他应该达到的高度.梳理到这里我们可以确认一件事情.内斗是东汉王朝最大的问题.当我们翻看东汉王朝的历史.不难发现光武,明帝.章帝三位皇帝在朝时做出了很多的成绩(前文有提到)而章帝以后基本没有成绩.原因是内斗.那么为什么章帝以前就没有外戚专权.而章帝以后的东汉历史犹如克隆的一般反复出现外戚专权皇帝联合宦官夺权。在到外戚专权,皇帝联合宦官在夺取。这样的情况呢?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我想合理的解释是皇帝即位时年龄过小.为什么会过小呢?老皇帝死得时候太年轻.也许是这个家族守到了诅咒。臆测看客务要认真。本人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唯独这个活多久,真是解释不了得。纵观东汉历史除了光武皇帝刘秀活了63岁.汉献帝刘协活了54岁.汉明帝刘庄活了48岁.其它皇帝都没有活过40岁.父亲都只活了这么点儿子即位时肯定大不了东汉王朝除了明帝外其它皇帝继位时年龄都没有超过20岁这样就给了外戚掌权以绝对的机会。一定会出现外戚掌权.逐渐架空皇帝.那么为什么外戚已然架空皇权,甚至达到了毒杀皇帝废立皇帝的地步.既然都能到这一步了那么为什么却从来没有东汉的外戚篡权自己当皇帝的呢?(曹氏也该算军阀吧)原因之一是整个刘氏天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传统礼教制度禁锢住了当时人的思想使其不敢大逆不道.篡位夺权.这就要归功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以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决策了.举例:吕后当年如此权威也仍然承认天下仍然是刘氏的天下。仅仅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吗?如果只是这样当然是不足以说服我们的.因为王莽篡汉近在眼前历历在目.如果礼教控制成立.对于王莽事件便无法解释.我们当然不能够解释为王莽事件有其特殊性.这样的解释基本就属于不负责任的推托.一旦发生解释不了的事情都可以加上一句有其特殊性.如此来看待历史是要出大问题的.到此结论只能是礼教是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够杜绝大部分人对最高权力的觊觎.但是如同王莽一样的人是没用的.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东汉外戚没能从外戚变成皇室.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外戚每个朝代都有却唯独在东汉王朝特别严重而且始终无法根治.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看一看东汉王朝专权外戚的成分纵观整个东汉,选后大致不超出窦融、邓禹、马援、梁绕等功臣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笼络功臣.为什么要笼络功臣,而不是像汉高祖刘邦一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呢?这样解不是更简单吗?而且还免得他们日后专权。光武帝刘秀比汉高祖刘邦善良。这个肯定是不可能的.政治上没有善良与不善良的.只有利益,一切决定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换句话说当年高祖杀功臣是为了维护大汉王朝的统治.而今天光武帝不杀功臣反而笼络功臣也是为了维护大汉的统治.一个用刚一个用柔.并不代表谁善良.只是时移世易下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解决方案而已.高祖时期的政策上一章已经有过具体的详述在此就不多讲了.主要来看看光武帝的考虑.光武帝与高祖时期最大的区别在于高祖时期有同姓诸侯帮助皇室控制国家所以高祖皇帝敢于大杀功臣.而光武帝时期一开始依靠同姓王的坐镇但是又害怕同姓王造反。于是用推恩令等等各种限制,使得诸侯王实力不断下降。但是皇权仍然需要完成对天下的掌控.所以不但不能擅杀功臣反而还要笼络功臣.因为功臣集团在地方上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大量的家奴.最后家奴成为了地方上一种变相的军事存在(刘秀取消常备军,改为募兵制这些家奴在打仗的时候就是征召对象).导致了功臣集团逐渐向仕族阶级过渡.出现了中央到地方的一整个关系网.在此情况下东汉初年的政治体系逐渐清晰了起来.皇帝控制朝中望族.朝中望族的各个家族控制着地方。皇帝再以联姻的方式.将各个家族变成皇室的姻亲.完成对其的控制。那么现在的情况是既然望族掌握着中央到地方的如此大的实权.还控制着皇帝为什么没有取而代之呢?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释。原因之一望族内部分化严重.不当权的望族反而与皇帝更为亲近.当权的外戚害怕成为众矢之的.始终不敢取代刘氏.但是他们还是在做着努力.比如和帝时期的窦氏.便做了许多工作.如开放盐铁等等.尽量的拉拢其他中小地主阶级.。(注意窦氏这样做证明了他们对皇位是有想法的)结果是:没用。为什么?有实力的拉拢才是拉拢,否则就是在壮大自己的敌人。人家不回应你。人家凭什么拥护你当皇帝呢?尤其是最有势力的几家望族。比如日后专权的梁氏。这些人肯定不会支持你窦氏。为什么一定要其他望族支持呢?西汉时期王莽代汉其他望族就支持吗?我想可定是有反对的。为什么王莽敢于不顾反对现在的外戚都怕呢?这个问题可以参看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后。天下望族的能量。那些家奴可不是善茬。没有其他望族的支持。一家是搞不定这些准军事组织的。所以东汉王朝始终没被外戚取代的原因是:外戚始终无法获取大部分地主阶级的支持。那么其他望族为什么不支持外戚呢?这就要归结于皇室与大量的联姻.皇室与功臣集团结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体制.维护皇室就变成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优点。缺点是这个体制又必然导致外戚专权。只要有一个皇帝即位时年龄很小那么外戚就必然专权。但是外戚无论怎么专权。却也没办法撼动皇权。这样的循环由体制造就。所以想在这个体制框架中解决是不可能的.举例:和帝年间除掉了窦氏外戚.恒帝年间除掉了外戚梁氏.他们既然除掉了外戚必然知道外戚存在对皇权的危害。必然会希望根治这一顽疾。可是无从下手解决.因为维护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刘秀立国之本.皇帝本身就相当于天下最大的地主.而外戚集团则是隐藏在天下中小地主中间。要保证以后再不出现外戚乱政的局面就必须打击地主阶级。但是皇帝可以消灭一家外戚,他可能消灭天下的地主吗?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为了以后外戚不乱政,你还能把林子砍咯?面对这样一个制度.和帝,恒帝束手无策。立国之本不可动摇。不但是个绳结还是个死扣无解。除非推到重建。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刘秀制定的政策在长期的执行当中逐渐出现一个趋势。皇帝的权利越来越空洞。没有根基(也许在刘秀意料之外)皇权的行使有赖于中小地主阶级.而皇帝得传承之所以不会跳出刘氏集团.并不在于刘氏集团拥有多大的实力.而是在于其它几家较大的地主阶级对于现在掌权的外戚集团的制约.出现的结果是皇族没有实力叛乱.外戚在望族集团内循环.当其中一个望族变为外戚的时候.其权力又被其它望族牵制.无法篡权.保证了刘氏集团对于皇权的实际控制.这个政策的制定主要是针对的这几个集团.一刘氏宗亲.避免他们实力过大争夺皇权.效果很好终东汉一朝没有出现皇室叛乱问题.二功臣集团.三地方实力派.四外戚.后面这三种势力在西汉王朝的办法是功臣集团直接杀掉.地方实力派用皇室取代.外戚则是用来平衡皇室宗亲.西汉遇上的问题是功臣集团杀光了当然有什么问题.皇室宗亲和外戚集团一个接一个的出问题最后亡在外戚的手里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光武大帝别出心裁的把功臣集团地方实力派综合在一起并且把他们全部变成了外戚。如此一来等于天下都是刘家的亲戚.刘家通过朝中的望族对天下完成控制.无论是那家望族上台变成外戚,其他的望族都是敌视的。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联姻的问题。而是权与利的互相交融。皇权几乎交融进了每个望族的权利中。而望族之间却无法做到。这就保证了。外戚专权可以,其他望族不反对。过几年没准我家内姑娘也成太后了呢?想换皇帝,没门。我们大家都不跟你走。举例:和帝,恒帝灭外戚都是用宦官的力量。后世也有效法的魏国曹髦不也是带着宦官去杀司马昭吗?结果:成济一戟刺曹髦于马下。你看都是宦官帮忙诛杀权臣。和帝,恒帝都成功了。原因就在于东汉没成济这样的人。人家不跟你外戚走。所以东汉的皇室虽然很弱,经常出现小皇帝.废帝。明帝以后除去献帝没有一个活过40的。外戚宦官轮番掌权,比起皇帝掌权的时期还长。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换了其他的朝代亡了八次了。而东汉始终屹立不到。体制的作用想必大家也是看到了的。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西汉帝国走得是镇压.而东汉帝国走得是融合.镇压走的时而太平盛世,时而风浪骤起。不反抗的时候天下升平。一反抗便是疾风骤雨.西汉王朝四次外戚叛乱十多次诸侯谋反。相反融合虽然走的步步惊心,章帝之后天天都在宫斗.时时不得安宁.看似摇摇欲坠却始终不坠.在黄巾军起义之前。正是由于这个体制的互相制约。皇权无数次的出现危机,外戚无数次的登上巅峰。却始终无法动摇皇权在刘氏中间传递。直到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打破了这一体制的平衡。望族终于脱离了这个体制。一旦脱离在也无法束缚。这是下一章的内容这里就不详述了。国家的渐进,制度的渐进。这是一个明显的过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背后不是勇气。而是另一个山上有更加凶猛的怪兽。异性诸侯.同姓诸侯.都靠不住。天下还需要控制。皇权在那个时代不可能完全的控制全国。所以刘秀只能选择中小地主阶级。但是其后的一系列影响却是刘秀所无法估计的。历史真的很有趣。一个王朝因为什么兴盛,便会因为什么而灭亡。举例:大秦因为严法而平灭六国,因平灭六国而名垂千古。却也因为严法而失民心,因六国旧贵失其天下。西汉王朝因平灭皇室诸侯得以集中力量。因为集中力量而在武帝时期达到鼎盛。却最终因为皇室被平灭而无实力对抗外戚失了天下。如今的东汉王朝因地主阶级的拥护而起风云,两百年后也因地主阶级的割据而失其鹿。东汉是如何矢其鹿的。地主阶级是如何崛起的呢?公元184年汉灵帝年间。爆发了全国性质的农民起义。正是黄巾军起义吹响了东汉王朝倾覆的号角。这次起义规模很大。可是却在不足一年时间便被镇压。(大规模的没有了小规模的还持续了许多年)。但是以东汉王朝当年对全国的控制力,怎么就能如此迅速的击败了起义军。依靠地主豪强。那么为什么地方望族有能力平灭叛军呢?一个家族盘踞在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有大量的土地必定有大量的人耕作。这些人就而久之就成为家奴,家奴变成私人武装。天下无数的中小地主就等于无数的准军事化组织。只是身躯一动便迅速解决了黄巾军起义。我们终于见识到了100多年蛰伏后地主阶级的能量。全国无数的准军事化组织出现了。接着各个军阀互相吞并逐渐的产生了几家大的军阀。经过40年的吞并战争最后由三家地主军阀刮分了东汉。那么地主阶级的实力当然不是公元184突然有的。肯定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甚至有的重东汉初年就开始了积累。举例:伏波将军后人马腾。那么我们就要提问了。为什么早就有实力而却一直不发作。一直等到184年才出现呢?如果看客仔细看过上一章便会知道。大汉帝国在当时产生了一个微妙的政治平衡。地主阶级又实力,却谁都不愿意率先发难。所以一直持续到公元184年。这一刻黄巾军的出现使得东汉王朝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各个望族开始了以平叛为名的大起兵。叛乱平息后却不愿意就地解散。逐渐的控制了望族所在的附近地区。军阀割据开始了。所以黄巾起义是压死东汉王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出现直接打乱了东汉王朝所依赖的一切。一旦政治平衡失去那么改朝换代的进程就已经启动了。谁也无法阻挡。那么为什么黄巾军会起义呢?难道是太平日子过久了?当然不是。土地兼并严重。是原因。很多分析到此就为止了。我想也许有很多看客与笔者一样会默默的问为什么?是啊为什么?地主政治。皇帝是天下最大的地主。外戚是第二大的地主。其他朝中望族是第三大的地主。而且随时准备接上一任外戚的班儿。在东汉王朝几乎是有多大的官。你家就能有多大的地。这一点很重要。在九品中正之前都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就大了。大地主兼并小地主,小地主兼并老百姓。所以大量的土地兼并出现了。而且皇帝还不管。是皇帝不管吗?不是。是他没法管。国家就建立在这些地主的支持上。除非不准买卖土地,否则没戏。你不准买卖土地谁支持你。王莽的例子摆那呢。总结来说笼络地主是东汉立国之本。土地兼并又是各个大小地主的立身之本。死扣无解。除非推到重建。这个死扣直到400多年后才被解开。在这就不加详述了。之前不是讲到了政治上的微妙平衡。使得皇帝的位置在刘家一直传递下去吗?现在怎么就变了?曹魏代汉其他望族不反对了?是滴。不反对了。为什么?跟皇帝走的都没兵。不跟皇帝走的都有兵。有枪就是草头王啊。从董卓进京开始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开始割据四方。皇帝变成了地主阶级更进一步的阻碍。而不在是盟友。下面的有实权的文武百官都听军阀的。在刘秀的体制中玩了100多年的地主阶级。发现我直接起兵比在那内斗强的多,快的多。而且成功的几率更大。当天下人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东汉的游戏玩不下去了。东汉走到历史的尽头,成为了必然。明君在朝,汉室延续。昏君当政,汉室蒙尘。影响汉室推倒重建。公元前154年由于景帝削藩刘氏诸侯叛乱史称七王公元220年曹魏代汉。汉朝结束。接下来的中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面对着满天下地主阶级的私人武装。最为强大的三个军阀也不过是这些地主阶级私人武装的总头目。我们没次翻看这一时期的历史。总是看到互相如何攻伐。但却很少看到三大集团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想做为无数私人武装的总头目。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整合内部。所以在内部做的文章远必在外攻略所做的多的多。下一章我们来具体看看魏蜀吴三国是如何处理其内部构件的问题的。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
腐败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我国对官员实行反腐倡廉政策,有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反腐倡廉形势与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想,最根源的还是理想
细胞生物是指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细胞生物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字: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医学生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又因其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而具有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专医学生 毕业 论文
目前查找国内学位论文可通过以下几个数据库: 目前查找国内学位论文可通过以下几个数据库:1.清华同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已经订购,文摘,全文)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