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kokoro
1、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和朋友去吃饭,本来想吃海鲜,结果被拉着进了寿司店;
与家人出门旅行,本想去看大海,却被带着爬上了高山;
想买个红色包包,却被说太艳不适合,只能作罢……
小到吃什么,大到填高考志愿甚至买房,你的意见总是会被身边的人所轻视,被否定,最常见的是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左右着你的生活和人生,这种行为,我们统称为“越界”。
“越界”行为有些是不自知的,有些则是明知故犯,凡事过了头就会遭到反抗,因为没人甘愿成为傀儡。
最近看了一本由南非作家库切写的小说《耻》,将一位肆意越界,最终亲手葬送前程的教授描写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唏嘘,也给到我们一些启示——遵守规则,按部就班的生活,虽然谈不上精彩,但起码足够妥帖。
2、因为越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小说《耻》的主人公是一位52岁的大学教授,名叫卢里,在学校,他虽然算不上什么著名教授,但也出过三本书,多少有些学术成就,收入也不错,是个有点身份的人。
感情上历经了两段失败的婚姻,有一个女儿在乡下打理着一个农庄,除了没有终日相伴的妻子,卢里的生活还是挺不错的。
毕竟才五十岁出头,男性的生理需求依旧旺盛,卢里在这方面从来不会亏待自己,他每周四下午会前往温莎公寓,与一位叫索拉娅的女子幽会,费用是400块。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卢里在索拉娅处获得了满足,竟然开始产生了一丝情愫,他有时会幻想俩人真在一起的话,也不算太坏。
卢里开始在这桩简单的交易之中投入更多,比如不断给索拉娅送礼物,但在一次街角偶遇中,看到索拉娅带着两个孩子,便萌发了探究她另一面生活的想法。
从这一刻起,卢里开始了越界行为,结果索拉娅以母亲生病为由,不再出现。
这其实是很明显的信号了,两个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有些东西是无法去刨根问底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教授卢里却置若罔闻,他还花钱请了私家侦探去寻找索拉娅,最终的结果是被对方严辞拒绝,彻底断了联系。
原本平静的生活,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越界中被打破,卢里接下来的日子变得枯燥极了,而且还引发了一起葬送他美好晚年生活的大丑闻。
3、师德败坏,成了过街老鼠
百无聊奈的卢里,很快就瞄上了自己的女学生梅拉妮,这是一个比自己小了整整三十岁,拥有漂亮脸蛋和曼妙身段的女孩。
在卢里看来,“女人的美丽并不属于她们自己,那是她带给这个世界恩惠的一部分,女人有责任与别人分享这美丽。”
带着这“理所应当”的歪理,卢里用尽手段,终于将梅拉妮拿下,教授与学生,在权威的加持下,弱势一方往往没有力量去抗拒。
这一次越界,卢里有些暗自得意,但他不知道,所有获得的礼物,早已经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在第一次之后,梅拉妮不想让这件有违正统的事情继续下去,于是不去上卢里的课,故意躲着不见他,但卢里动用私权,帮梅拉妮打了考勤表,学业上也给了个能保证毕业的70分。
一个星期前,梅拉妮不过是班上众多漂亮脸蛋中的一个,现在,她成了卢里生活中的一个存是,成了他的人。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件事被梅拉妮的男朋友和父亲知道了,他们纷纷到学校办公室找卢里的麻烦,还控诉他是“毒蛇”。
此后的事情,令卢里颜面扫地,所有的声誉在一夜之间崩塌,学校开除了他几十年积累起来的教职,这下连原本丰厚的退休金也保不了了,而学生们讥讽他是“浪漫主义诗歌专家”(这是他教的其中一门课程),这一次越界,让卢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作家马德曾在《你不去苟且,世界就没有暧昧》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你不去苟且,世界就没有暧昧。你没有半推半就,世界就不会为你半黑半白。有些底线是必须坚守的。在原则那里,你失守得越多,人生就沦陷得越多。”
4、没有最绝望,只有更绝望
因“丑闻事件”失去了工作和名誉的卢里,收拾行囊来到了女儿露茜在乡下经营的农场。
农场里有几间大而简陋的屋子,几条狗加一杆枪,烤炉上有面包,地里有庄稼,这对卢里来说,有点“下放”的意味。
对于女儿想待在农村的做法,卢里也曾对此表示过不满,自己和母亲都是城里人,生下的孩子却执意要当个农民。
他曾试图劝说女儿回城里工作,以他当时的地位,帮女儿找份差事不会太难,但露茜却铁了心要留下。
虽然作者在书中对卢里过往的生活提及较少,但从他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中可以猜想到,露茜的童年缺少家庭的温情,这可能也是导致后来父女俩关系没有那么亲密原因之一。
在乡下百无聊赖的卢里开始去适应农家生活:帮女儿打扫狗舍,跟着雇工佩特鲁斯学做农活,每周去镇上出摊售卖农产品,为几小钱与人讨价还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同城市告别之后,我在荒野里干起了什么呢?给狗做护理,给一个会做阉割和安乐死手术的女人打下手。”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挺糟糕的,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卢里觉得坠入了地狱。
那天,三个当地年轻男人以打电话为借口进入农场,不仅玷污了露茜,还把卢里关进厕所,往他身上倒酒精,点燃了火苗……
那时候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卢里耳朵被烧伤,所幸无大碍,而露茜因为这件事变得孤僻,并且意外的怀上了坏人的孩子。
卢里极力劝说女儿把孩子打掉,但丝毫不起作用,露茜打算把孩子生下来,并且要嫁给以前的雇工佩特鲁斯,以寻求保护,在当地得以存活下去,哪怕他已经有过一任妻子。
这一切的一切,让卢里愤怒却又无计可施,他一直在侵犯别人的界线,这次,轮到他及家人的界线被撞开,狠狠地被蹂躏了一遍,这也算是因果轮回了吧。
5、淡然收场,一切都尘埃落定
故事的结局,卢里在离女儿不远的小镇上租了间房子,接着在流浪宠物救助站做义工以打发时间,这是一种守望,也是一种迟来的尽责。
其实,人生最大的慈悲就是做好自己,守住自己的界限不被人侵占,也要管住自己的欲望,不越过别人的边界。
史铁生《我与地坛》写过这样一件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虽然无比担心,但是始终给予尊重,亲人之间,不是更需要这种“适当的距离”吗?
有句老话说得好:“生活有度,人生添寿”,人生在世,当常立原则,长思底线,守住底线,也是守住了心灵的一片净地。
越界的行为,只有零次和无数次,正如作家卡尔维诺曾说的那样:
“一旦你放弃了某种你原以为是根本的东西,你就会发现你还可以放弃其他东西,以后又有许多其他东西可以放弃。要守住底线,底线一旦被突破了一次,就很难再有底线了。”
《耻》这本书中的卢里教授对此应该深有体会,也警示后人:做好自己,遵守法规,人生才能安稳度过。
muxiu木秀
表达:《耻》是一部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单从小说题目“耻”来说,就有“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儿遭强 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 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等意义。《耻》南非作家库切的重要作品。52岁的南非白人教授戴维·卢里因与一位女学生的艳遇而被逐出学界。他躲避在25岁的女儿露西的农场里,却无法与女儿沟通,还得与从前不屑一顾的人打交道,干从前不愿干的活。不久,农场遭黑人抢劫,女儿被黑人强奸……最终成了黑人雇工的小老婆。小说中一个个严酷的片断都因偶然事件和出乎意料而引人入胜。身为南非人的作者凭此力作,史无前例地第二次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足见这部小说艺术上撼人心魄的魅力。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影响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代表作《耻》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等诸多殊荣。但更主要的是小说家从现代怀疑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历史、人性、殖民主义和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问题的深挚关切与追问,这使他的小说跨越了狭隘的民族、种族等障碍与偏见,直抵历史渊源与人类发展的纵深处,提醒人们重新审视我们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人文观念、殖民主义的历史和现代文明的种种渊薮。
糖仔食糖仔
小说家库切的作品大都以南非的殖民地生活和各种冲突为背景的。《耻》的故事发生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法律终结后,充斥着诸多殖民后遗症问题的社会状况。它是为库切再次赢得英国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志小说,2008年其同名改编影片又获得中东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以及多伦多电影节的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可谓成绩非凡。库切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市,60年代先后移居英国和美国,因参与反越战无法获取绿卡,80年代回到开普敦大学成为教授。1993年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宣告完结,他将对社会转型后祖国前途的失望和彷徨写进了《耻》,小说出版后收到了猛烈的攻击,2002年全家移居澳大利亚。他一生经历的出走、回归、再出走,几乎可以看作一个隐喻,折射出南非曲折多变的现状对个人命运的持久影响。《耻》并没有正面表现种族隔离制度的黑暗,而是讲述在这一制度结束后的社会状况。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我们往往又感觉故事虚构的角色是如此真实。比如小说《耻》主角身份设定同写作者一样是五十多岁某开普敦大学教授(五十二岁的戴维•卢里),小说人物设计有适当的空间和合乎逻辑的背景,作家们并不是在真空中写作,社会转型之后写作者处境多少有些落寞和边缘,这便是文学作品的记忆。 “他觉得,对自己这样年纪五十二岁、结过婚又离了婚的男人来说,性需求的问题可算是解决得相当不错了。”这是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这几十个字,里边隐藏了关于这本书给予我们所要了解的主要事情。它告诉我们这本书要写的是一个五十二岁男人的故事;“性需求”三个字,投出了故事缘起:它发生的私生活背景;这个开篇似乎有些八卦的意味,“解决得相当不错”调动了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致,同时也暗示着故事潜在的灰色基调。短短一句话透出了这么多关键的信息。小说开篇的第一页,第一段,甚至如《耻》的第一句话,就能提供给我们阅读这本小说所需要了解的主要信息点。所以说,包括小说开篇、地点、人物刻画等小说最基本的要素,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不容错过。另外,作家在写性的时候,往往是有别的寓意的,因为性一般象征着对自由的向往,对未来的渴望。这也是文学作品的象征。 作为大学教授卢里因无处释放欲望,诱奸了女学生梅拉妮,事发后拒绝公开忏悔,失去了教职,来到女儿露茜的乡下农场。卢里在农场中遇到了抢劫事件,女儿被黑人侮辱并怀孕。我认为《耻》的故事脉络运用了追寻小说的模式,即追寻两起性事件推进的。第一,追寻者。一个叫戴维•卢里的大学教授,经历了两次失败婚姻的人。第二,目的地。为了在服从制度和法律的同时,也能在道德层面获得尊严。离开开普敦前往乡下农场。 第三,声称去目的地的原因。到乡下农场看望很久没联系的女儿露西,去过保持天性、富有激情的田园生活。 第四,遇到挑战和考验。先是为了捍卫“欲望的权利”,拒绝校委会提供的公开忏悔保住教职的机会;后来在农场遭遇抢劫、女儿被强暴,受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固守着旧时代价值,种种越界行为全被抵制。可以说遭受了不小的考验。 第五,真正的原因。那就是近百年的种族隔离制度,文化差异、价值观、社会阶级、性别意识的鸿沟根深蒂固地深植人心,岂是一纸法律条文所能弭平的。 有评论指出,《耻》是一部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单从小说题目“耻”来说,就有“道德之耻”(主角52岁文学教授卢里校园性丑闻)、“个人之耻”(独自居住在农场的女儿露西遭强暴抢劫并怀孕)、“历史之耻”(种族隔离让黑人承受来自白人的羞辱,殖民结束后黑人以同样的方式返回给白人)等等意义,而这一切都是殖民主义越界的代价。《耻》通过各种细节近乎白描的手法震撼人心,写作者的思考更是严肃、发人深思,但却不下定论,结尾处留下一个黑洞——露西是否顺利生下孩子及之后的生活和命运,而卢里又何去何从?平静地活在耻辱之中,接受神的安排吗? “对,不留他了”是小说最后一句话,是主人公卢里把最心爱的一条残疾狗送到诊所,实行安乐死时说的一句话。被那些离开南非的白人家庭抛弃的残疾的狗,象征着南非破败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受的一切“羞耻”,也是写作者借助卢里表达对自己以及他那一代白人的伤感无奈之情。露西说:“生活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我们同动物共同拥有的生活。”或许此时卢里的心中大约会再次念起偶像拜伦的那段诗句:我的一生在蹉跎中, 生命的星光从未闪烁; 我对恶俗世界始终充满憎恨, 我甚至不关心自己何时辞世。 毫无疑问,露西成为了殖民主义的替罪羊,是殖民主义越界必然要付出的代价。相应的,梅拉妮又何尝不是卢里滥用强势力量的牺牲者?故事结尾给予世人一点光——失德之人的欲望使卢里堕入耻的深渊,也获得了沉重的生命启示。每个人的命运背后都充满了一言难尽,不只是道德思考,更有对历史的拷问。幸运的,不论笼罩在创伤阴影下多久,人们都努力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求正义、救赎和安宁。每个在追求自由路上的你,不忘反思自己固守的价值观,跳出身份的限制,去释放更大的爱。
玫瑰茶,桂花茶,桃花茶,红花茶 ,月季花茶 。这些茶对孕妇的身体是有害的,一定不可以喝。
1、首先蚂蚁金服实训目的,蚂蚁金服融资及股权工商信息显示。蚂蚁金服公司全称“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是由 “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变更,后者成
简报就是简要的调查报告,简要的情况报告,简要的工作报告,简要的消息报道等。它具有简、精、快、新、实、活和连续性等特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内
人不可以无耻①孟子日:“人不可以无耻②,无耻之耻③,无耻矣。”孟子日:“耻之于人大④矣,为机变⑤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⑥,何若人有⑦?”注释①选自《孟子
纳米材料技术作为一门高新科学技术,纳米技术具有极大的价值和作用。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纳米材料与技术3000字论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纳米材料与技术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