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8

黄某某007luffy
首页 > 学术期刊 > 过洋节议论文题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臭美的小女人

已采纳

一、当前,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洋节日":1、"文革"前就有的: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2、改革开放后新引入的: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二、关于文化的交融和独立作为节日文化,属于文化范畴,讨论节日问题,应从文化的概念来谈。"洋节"是西方文化。要不要洋节,是要不要西方文化的问题。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从来是具有世界性、多民族性的。我们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也都是众多文化的融合体。东汉,我们从"西天"引入了佛教,使魏晋时期的哲学(玄学)也融进了悲观出世,因果报应的色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哲学思想。在唐代我们完成了儒道佛的三教合一,才有了大唐盛世。元末明初,我们引入了基督教,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随传教士引入我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清初,康熙大帝以非常远见的眼光允准天主教在北京建立教堂,并为之亲题"万有真源"大匾。这时期,我们引进了更多的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出现了康乾盛世。笔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化”的过程。文化需要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进步的需要。不关注人的需要,还谈什么以人为本?对洋节日的态度,表现为对人需求的态度,对文化发展的态度。三、国学是什么,我们的民族文化衰落,是西方文化入侵造成的吗?一位坚持抵制洋节观点的新浪网友在笔者博克下跟贴说:"圣诞节乃耶酥诞生的节日,西方人要过圣诞节,因为他们都信基督教!而中国,大多数人连基督教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盲目的跟随外国人过什么圣诞!他们只知道圣诞爷爷,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中国人自古都是信儒教和佛教(我甚至觉得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信仰),而我们现在不顾给中国人留下千年教义的孔子,不顾让中国得到解放的毛主席,而去为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过生日!不可笑吗?吗!!!盲目跟随,会被老外笑话的!不要自作多情啦!可怜无知的中国人"这是抵制洋节论的典型观点。东莞禁止员工搞任何圣诞活动的公司老板说,他平时是以“国学”教育员工的,他要求他的员工每天要背诵"弟子规"等"国学"读物。社会上另一些标榜自己是坚持中国文化的,还提出了废除公元纪年,恢复夏历纪年,甚至还煞有介事的穿起唐装,以示与众不同。对此,笔者认为:1、坚挺中国主体文化与包容西方文化不矛盾,而且是可以并行的。成都和东莞以强行抵制西方文化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文化的做法值得商榷。历史证明,闭关锁国,关起门来称王称霸,从来不会使自己强大。2、东莞老板让员工背诵《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就以为是在学习、弘扬"国学"。这很滑稽。人们都知道"国学"是一个非常庞大和深奥的系统,它包括儒学、传统中医学,老庄哲学、经学、理学等等。《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等只是小孩蒙学的初级读物,用英语作比喻,这大约只相当于英文字母。如果有谁说他会念字母,就是懂英文了,人们一定会认为这人疯了!另外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传统文化里糟粕与精华是并存的,《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就是这样的读物。不能正确分辨优劣,只生吞活剥的背诵,不是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3、穿什么、怎么打扮,用什么历法纪年,甚至女人裹小脚,男人都束起长发,或辫子,都按宋、元、明、清时代的样式去过元旦(就是今天说的春节)。那也只是个人爱好,顶多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复古怪现象,根本到不了文化层面。但你把这些东西,以"提倡"(在我国,领导的提倡从来是和规定画等号的)或作为"规定"要向社会宣传,要大家也必须这样做,就属侵权了,起码也是属于一种文化专制。4、应指出:佛教不是本土文化,是地道的西来文化。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马列主义,也是西来的哲学。重要的是,毛泽东思想不是宗教。把毛泽东思想当作宗教来供奉,是一种典型的"文革思维"和文化的堕落。坚持抵制西方文化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衰落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造成的。事实是这样吗?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宗教是精神鸦片"的翻版。将中国传统文化衰落归罪于"西方文化入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是不公平的。西方大量文化的引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是建有大功的。这一点,只要不是瞎子,睁眼看一看就会知道。至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原因,也就是一些不符合人们现实生活需要的"传统文化"被自然淘汰了。比如"二十四节气"(坚持抵制观点的北大某教授提出的)。由于现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四节气"已不能准确涵盖现在的天气状况;另外由于农业科技的发达也不完全靠"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生产活动。因此"二十四节气"逐渐被淘汰不用了。而这只能赖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洋鬼子的"文化侵入"无关。二是,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在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发展与更新,而成了社会前进的累赘。比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输在了"市场价值"面前。其中,还有重要的一点,这就是一些标榜国学的人的人为破坏。由于这一点非常敏感,在电视讨论中,本人没有涉及。但笔者认为它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事实是,长期以来我们与优秀传统文化"为敌",大“革”传统文化的命。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中被作为封建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仅剩了一点点皮毛。但,所剩的这点可怜物,又在"文革"间遭到第二次严重扫荡,把人们深爱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具有悠久中华文明色彩的节日当作糟粕扔弃掉。而将一些低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当做了"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精神几乎被彻底消灭光了。于是,我们今天的"国学家们",只剩了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念古籍(有的连古籍也看不懂),而根本不懂中国文化是由各种文化融合碰撞出的这一事实,不懂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泰山不让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包容精神。所以才提出了"我们不能光讲包容,我们要看到西方文化入侵的现实,要保卫民族文化"的这种狭隘、极端缺乏文化自信力的话。总之,这是因我们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而遭到的挫折,怪不得洋鬼子。笔者认为,要想坚挺中国主体文化,就必须检讨这段历史失误,正确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是么是垃圾文化。清醒认识中国文化在现今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位置。否则,就永远会是心胸狭隘、眼光短浅,文化素质低下的可怜儿,不会得到世界的尊重的。五、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潮流世界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互相抵制和歧视。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引人向善的精神,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有一致性,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与完善。吸收其精华,对现时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洋节,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的浪漫诗意和温馨人情,给世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感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特别吻合。也就是说,这些洋节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为什么要排斥呢?抵制洋节论,打出的唯一可让人同情的理由是"他们是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作出的‘要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要求,担忧中国主体文化被西方文化冲击掉,及因西方文化的进入,会使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怕这一代青年人被西方文化俘虏过去(才进行抵制的)。"应该承认,这是很好、而且很能摆得出的一个理由。遗憾的是,这一理由,没有真正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文化的民族个性与人类文明的共性是共存共荣的关系。而是将保护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立起来。实际,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这个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如前面所述,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正因其开放,才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不自信的文化形态,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只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按文化发展规律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才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唯一途径。抵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只能使自己的文化失去生命力,而逐渐趋于灭亡。因此,以抵制洋节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方法来"保护民族文化"是与联合国科教文的规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外来节日作为对本国传统节日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十分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不宜提到保护民族文化上来谈论。我们保卫民族文化应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的基础上。昨天,一位在法国负责中法文化交流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她说:在巴黎,庆祝中国春节的活动,是巴黎市长亲自带头的。中国春节的庆祝活动比他们过圣诞节一点也不逊色,而且不带任何商业色彩和政治色彩。人们也都知道,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正在热衷学习我们中国文化,过我们的春节,学习我们的京剧、中医、武术。在美国纽约州是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定为全州法定节日的。相对西方人在重视自己的圣诞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国家的节日文化,我们却以仇视、抵制圣诞节的方式,来"保卫民族文化",这种行动不是显得太过愚蠢和狭隘了吗?这样的民族心理,还能发展文化,干出什么大事业吗?对西方文化,包括圣诞节之类的节日文化,别那么紧张和神经质,应当看的淡些和从容些。我们可以宽容西方"市场经济"这样与民族传统思维格格不入的东西,为什么非得要抵制那些,浪漫、富有人情、诗意的节日呢?抵制圣诞节的十博士认为"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这几位博士很可爱,他们把自己看的忒高明了,把节日文化太意识形态化了。实际,人们创造的许多节日,其功能只有一个,就是娱乐,娱乐天地和娱乐自己。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春节和端午节的来历,不是照样吃饺子,吃粽子吗?!很多人,包括一些党员和博士生们,见庙烧香,见佛磕头,但他们不会念佛经,更不知道这弥勒佛原来是西方的神,不是照样也跪拜得很好玩吗?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公元纪年是以耶稣降生那一年作为元年的,我们不仍在庆祝“新年”吗?我们单纯的博士们,干吗非得要求在圣诞节热闹的人都必须知道这节日的来历呢?从理论上说,节日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个文化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而取决于当代人对它的理解和需要。英国学者斯图亚特·廷尔的意义制造理论认为:“公众对节日的意义进行再制造,并赋予它新的用途和理解,或许这比历史传统对节日的意义本身来得更为重要。”六、文化也存在竞争,但这个竞争,是排除闭关锁国式的自我封闭和对其他文化恶意抵制的社会的自然选择。文化有其发展的独特规律,从某一角度说,文化也有竞争,这种竞争是一种按文化发展规律的社会自由选择。与拳击运动、阶级斗争理论,或如战场般的商场争斗不同,它是人们心理、精神上的爱憎与扬弃。因此那种带有火药味、出发点偏执的"提倡"和"抵制"说法,都很可笑。有人说,文化也需要引导。这话没错,但引导是文化发展中的一种符合规律性的自然选择与侧重,而不是一种人为的,甚至是行政上的硬性干预和“规定”。目前,成都、东莞发生的这些事,暴露了我们文化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文革思维"。这是对现代文明的反动,是一种野蛮的、与文化格格不入的思维。那些想用"抵制的办法"来回避某种文化,和用"提倡方式"强行推行某种文化,是同样的愚蠢。因为,这两种方式都违反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传统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佛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传统文化,但在其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它就是崭新的西方文化。再如,我们穿的中山装,对今天来说是传统服装,但相对明请汉族服装,它就是洋装,或叫鬼子装!我们今天所谓的许多"传统文化"其实早已与其他文化相融合,没有了我们本土的文化样子。今天,一些复古者(标榜自己是"国学"的人)身上穿的唐装,实际也早已是中西合璧的奇怪东西了。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而这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最后,笔者对一些身上穿着洋装、屁股坐着洋车(汽车)、一家住着洋房、嘴里说着洋文,而就是要坚决抵制洋节的人的做法很感困惑。靠这样文化素质能保卫中国主体文化?才怪!

353 评论

旺泰纺织

近十年来,每逢年底,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圣诞,这个中国人曾经陌生的只在电影中看到的节日,成了中国人重视程度很高的一个。某种程度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对鞭炮的限制,以及休假旅游的增多,圣诞几乎跟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平起平坐了。 说起圣诞,眼下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平安夜、圣诞夜、狂欢夜,知道圣诞纪念的是耶稣的诞辰,知道有圣诞老人,知道应该弄棵树,挂上漂亮的彩灯、礼品包,知道那只袜子。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星期,许多的年轻人三五成群结伴到酒店、酒吧甚至教堂参加圣诞庆祝活动,甚至不少年轻的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也参与其间,体验异域文化带来的不同概念的享乐。 最早在中国有圣诞这个概念,缘于十九世纪,传教士把基督教引入中国。而在此后的百余年,由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广泛,使得圣诞的庆祝也没有在中国形成气候。近十几年来,先是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基督教徒增多,为了让他们有机会的场地度过这个节日,才促使圣诞节活动逐渐增多,随后,更多的中国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也加入进来。 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无论五一、十一还是春节,都成为商家以及服务行业攫取利润的重点。而当这些传统节日的蛋糕被分割完毕,商家就瞄准了类似于圣诞这种新兴的、未被彻底瓜分的利益增长点。于是,圣诞概念成为一种新的炒作对象。 拿圣诞的主要参与人群来说,这些青少年也许对基督教有点兴趣,也许就是跟着掺和,他们未必知道耶稣是哪国人,他爹娘又是何许人,他究竟是不是12月25日出生。他们对这个没兴趣,感兴趣的只是能够掺和掺和,乐和了和。说白了,圣诞不过是以商家盈利为目的,以无良媒介炒作为手段,以懵懂青少年为主体,以起哄凑热闹的心情参与的一个闹剧。 深层次的研究一下,圣诞火爆的缘由还有这么几点:一、中国人严重缺乏信仰。伊斯兰教徒就绝无可能庆贺圣诞,佛教徒也不会参与,只有没有信仰的人,才会去庆祝无关教派的节日。二、贪大崇洋的心理在中国作祟。圣诞几乎遍布世界,此谓大;圣诞是欧美流行的,此谓洋。第三、中国人背离传统的现象严重。春节逐渐被淡化,而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更不值一提。 可见,有各种各样的前因促成圣诞在中国大行其道。但实际上,还是基督徒的节日,跟大多数中国人无关。有种说法,圣诞已经不是宗教节日,而是不分民族不分国家的全世界的节日。这种说法,恐怕也只有基督徒和受基督教影响较深的人才会认同,穆斯林就坚决反对并驳斥了这种论调。在中国,即便是热衷于圣诞游乐的人群,也未必认为圣诞不是宗教性节日。 且不论圣经是否伪造,也不论耶稣这个私生子的来历,单从试图把一个人的生日作为全世界的节日来说,已经足够荒诞。而作为那些一不读圣经,二不做礼拜的中国人,去庆贺这样一个自己不崇拜的人的诞辰,难道不是更荒唐吗? 单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又能够让百姓感受异域文化,多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但是,从信仰和传统的角度,圣诞,对于中国人来说,又算是什么节日呢?中国人,除了基督教徒,别的人又何必对圣诞津津乐道呢? 那么,不是基督徒的中国人,你过的哪门子圣诞?-

176 评论

bluelove1995

一、当前,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洋节日":1、"文革"前就有的: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2、改革开放后新引入的: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二、关于文化的交融和独立作为节日文化,属于文化范畴,讨论节日问题,应从文化的概念来谈。"洋节"是西方文化。要不要洋节,是要不要西方文化的问题。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从来是具有世界性、多民族性的。我们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也都是众多文化的融合体。东汉,我们从"西天"引入了佛教,使魏晋时期的哲学(玄学)也融进了悲观出世,因果报应的色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哲学思想。在唐代我们完成了儒道佛的三教合一,才有了大唐盛世。元末明初,我们引入了基督教,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随传教士引入我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清初,康熙大帝以非常远见的眼光允准天主教在北京建立教堂,并为之亲题"万有真源"大匾。这时期,我们引进了更多的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出现了康乾盛世。笔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化”的过程。文化需要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进步的需要。不关注人的需要,还谈什么以人为本?对洋节日的态度,表现为对人需求的态度,对文化发展的态度。三、国学是什么,我们的民族文化衰落,是西方文化入侵造成的吗?一位坚持抵制洋节观点的新浪网友在笔者博克下跟贴说:"圣诞节乃耶酥诞生的节日,西方人要过圣诞节,因为他们都信基督教!而中国,大多数人连基督教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盲目的跟随外国人过什么圣诞!他们只知道圣诞爷爷,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中国人自古都是信儒教和佛教(我甚至觉得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信仰),而我们现在不顾给中国人留下千年教义的孔子,不顾让中国得到解放的毛主席,而去为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过生日!不可笑吗?吗!!!盲目跟随,会被老外笑话的!不要自作多情啦!可怜无知的中国人"这是抵制洋节论的典型观点。

172 评论

贪吃的晨晨

过西洋节日不好的理由:1、文化上,西方节日的不断侵入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年轻人这一群体,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更是陌生。2、时间上,很多中国节日都是阴历时间,年轻人对于阴历的计时方式也比较陌生,所以往往忽略传统节日。3、历史意义上,过多地过西洋节日容易慢慢淡忘自己的历史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博大的国家应该为自己国家的每一个节日保持一种骄傲和激情的状态。节日的来源:1、历法节气历法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岁时节日与历日节气关系十分密切,但历日节气本身并非节日,除上述少数者外,只是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提,节日的形成还必须有一定的风俗为其内容。2、图腾崇拜中国原始先民常常把某些动物奉为神明加以崇拜,最典型的要算龙图腾崇拜。龙图腾崇拜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古人每年在端午节这天都要举行祭祀龙图腾的“龙舟竞渡”活动,这种龙图腾崇拜是端午节风俗形成的渊源之一。土地神崇拜在原始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称祭祀土地神为“社祀”,殷墟甲骨文中有许多祭祀“毫土”的卜辞。二月二日土地神生日,又称社日或社王节,主要民俗活动是祭祀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3、祭祀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以上内容参考:

84 评论

Leap丶飞。

过什么节日,都是个人习惯,节日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过给别人看的。节日本身属于一种文化,过之前需要了解这个节日的来历和文化氛围。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不管什么节日,就是吃喝。那样的话,没有任何意义。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回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我们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洋节?几派人马最近发生了点争执。起因是一派人说政府要求抵制洋节,洋节在这一时节,当然指的是圣诞节。他们认为这是正确的政策,洋节理应抵制。一派人随即反应,坚决支持中国人过圣诞节,认为这是文明开化融入国际社会的标志,甚至还联系上了*教的高尚精神,认为此种精神足以拯救国人的懒散堕落,据说中国人没有宗教精神是其最大的民族文化缺陷,由此对前一派人物及政府冷嘲热讽。另一派呢,我过我的购物美食节,洋不洋,关我什么事。个人认为我们中国人,没有义务按照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原汁原味照搬洋节,没有义务把西方人的“圣”捧在头上,爱在心里,我们过我们自己的,只是借你的洋节消磨自己的时光而已。供参考。

299 评论

燕然铭石

一、当前,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洋节日":1、"文革"前就有的: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2、改革开放后新引入的: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二、关于文化的交融和独立作为节日文化,属于文化范畴,讨论节日问题

267 评论

相关问答

  • 海洋权益论文题目

    中国海洋权益及其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及其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及其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及其维护 世界海洋中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人们越来越

    妞妞帅哥两个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节约粮食的好的议论文题目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粮食就是珍惜生命粮食,生命!

    11月de蔷薇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母亲节晒朋友圈议论文题目

    确实被刷屏了,这是一个孩子描写母亲节的一天的作文。 中华母亲节是近年来专家学者提议的、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感念母爱而设立的节日,如中华圣诞节、中华感恩节、中华父

    楼兰芥末姑娘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重过程轻结果的议论文题目

    我们都说,不要在乎结果,最重要的是过程.其实,有时候,结果比过程更重要,比如说高考!很多时候,我都是抱着求胜心理去做事情.也许这些事情并不需要分出胜负,亦或者输

    年糕年糕熊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洋气的论文题目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

    小洲洲大肚皮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