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如影随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馨悦心辰辰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吹梅笛怨”,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她外出的人说的:“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样回答的?“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时候她的心情实在不便明说,只好临时拿这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搪塞。然而这话又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怀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了。 以上三个问号,确能真实地写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娇》里的)那种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动一静,非常鲜明。 于是她终于推辞了朋友们的殷勤邀请。 看来,“香车宝马”是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名气还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不过她终于谢绝了这番好意。到了下片,换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赏的理由。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带,这里专指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古诗:“三五明月满”,可见自古就有这种说法。这里则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 “铺翠冠儿”是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簇带”即插戴。“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 她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 “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怕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凡云怕见,犹云怕得或懒得也。”)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懒得动弹了。”这是一层意思。“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这是又一层意思。“自己这样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呵!”又是一层意思。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霸州楚楚吊顶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诗词--节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词--月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励志 古风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叶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 杂诗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词--离别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ynthiahql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历代文人墨客在“每逢佳节”之际,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无限思绪流注笔端,抒写下了千古诗词名篇。 春节: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及以后的几天,它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又称“元日、元旦、岁首、过年”等。“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除夕之夜,传统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春节习俗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放鞭炮、上祖坟、闹社火”等。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了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喜迎佳节的情景,诗人抓住春节畅饮屠苏酒、新桃换旧符的民俗特征加以描写。高适《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白居易《除夜》:“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孟浩然《除夜有怀》:“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等却描述了除夜的另一种情景。“思乡、思亲、思友”之情使诗人添了白发、添了病痛。除夕之夜,本该一家团聚,其乐融融,但飘泊的“客心”却只能感受到清冷和孤寂。元宵节:元宵节也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元宵节民间多吃元宵(汤圆),象征家人团圆,元宵又名“汤圆、圆子”等。此外还有“挂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舞龙狮”等民间活动,俗称 “闹元宵”。古时男女缺少交往的机会,元宵节自然成了情人相会之日,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堪为明证。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潮的热闹场景。唐代崔液《上元夜》:“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虽未正面描写,却蕴含着欢乐愉悦、熙攘如海的场景。苏东坡诗:“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则是宋代盛况空前元宵夜的真实写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渲染了火树银花、笙歌社舞、丽人群女的“人间仙境”——以传神之笔绘美好境界。元盍西村《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咏元宵节水上灯船,在众多描绘元宵热闹的作品中,其选材新颖,写法也别具一格。清明节:清明节亦称“踏青节、扫墓节”,它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禁火、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等风俗活动。时间在4月4、5或6日。扫墓,其实乃清明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文人诗客借“寒食清明”吟事抒怀,流传下许多诗文佳作。杜牧《清明》:“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沈佺期《驩州不作寒食》:“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刚逢寒食,又期清明,一诗两节,表现怀帝乡、思亲情,可谓深切隽永之至。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诗人由扫墓联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表达了对仕途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愤慨。宋王禹称《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佳节清明,无花无酒心绪索然,景况清寂、落寞。“乡情、亲情”为寒食清明诗普遍涉及的主题。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浴兰节、重五节、五月节”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有“挂艾草、佩香囊、赛龙舟、饮雄黄、吃粽子”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唐张建封《竞渡歌》:“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唐卢肇《竞渡诗》:“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两首诗都以热情洋溢的笔触精彩地描绘了端午节赛龙舟的盛况:观者如潮,喊声震天,激烈壮观。现在赛龙舟已突破了时空界线,成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欧阳修《渔家傲》:“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以细腻的手法绘制了端午佳节吃粽子、悬菖蒲、饮雄黄的风俗画卷。清李静山《节令门·端阳》:“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却疑账主怕灵符。”却把端午节挂“黄纸帖”当作阻挡账主的“灵符”,个中辛酸见于言外。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也称“仲秋”。中秋有赏月亮、吃月饼的习俗,月饼象征团圆,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诗词中的“月”往往不全是客观实景,而是作者的主观感情。月代表了人们的“思乡、思亲”之情。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运用丰美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中秋月圆,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深挚慰问和祝愿。重阳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又与“久”同音,两九相重,因此称为“重阳”。“赏菊登高祈长寿人共菊花醉重阳”,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有“登高远眺、赏菊赋诗、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十分自然了。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诗人用酩酊大醉酬答佳节,实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李清照《醉花阴》:“佳节又重阳”写尽李清照孤独寂寞、思念丈夫的伤感情绪,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宋祁《九日置酒》:“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吟酒上花。”佳日兴会,登高饮酒,此诗道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赞美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了革命家的壮志豪情。七夕情人节: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杜牧《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乞巧节”也成为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唐王建诗曰“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白居易《牵牛织女·七夕》:“烟霄微月淡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霄中。”此诗虽短,但天上人间,欢情与离恨,都有涵盖,可谓言简意赅。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此词融情、景、理于一炉,悲欢离合,起伏跌宕,正确的恋爱观,高尚的思想境界,遂使此词成为千古抒情绝唱。柳永《二郎神·七夕》:“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以闲雅欢娱的情调反映了在国家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背景下的人们世俗生活的一个片段。
方孔金钱
我们在诗词阅读中,常会碰到一些节 日,现简要归纳如下: 元旦。 古代的元旦是现在的春节, 而不是新年。 人日。 正月初七日。从正月初一到 初七,依次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 日,马日,人日。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 正月十五日,又叫灯节,元 宵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 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有 春社和秋社之分。春社在立春後第五个戊 日(春分前后),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 日(秋分前后)。陆游«游山西村»:"箫鼓 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寒食。 清明前两日,一说冬至后 一百五日,寒食禁火三日。有人以"一百 五"为寒食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 望»:"时当一百五。"按旧历推算,寒食有 时为一百六日,所以元稹«连昌宫词»:"初 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 以祭祖为习俗。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 纷纷,"。 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是百 花生日。 上巳。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 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次日临水祓除 不祥,叫做修禊。但曹魏以后,把节日固 定为三月三日(有时候三月上旬没巳日)。 再后来变成了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的节日。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 多丽人。" 浴佛节。 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 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 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 端午。 五月初五日,又叫端阳, 传说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赛龙舟,包粽子, 都是为纪念屈原。唐代以后,端午节被定 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 衣»:"端午被恩荣"。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 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古代,伏日要 祭祀。杜甫«咏怀古迹»(其四):"岁时伏 腊走村翁"。 (待续)
《中西节曰比较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 据权威资料表明,上海城里约有70%年龄在14.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其中,90%的人会选择像“J
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夯实基础。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
《诗刊》(半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诗刊》是中国作家协会为广大文学青年特别是诗词爱好者提供的一方舞台。新诗新作,今人今事,如缕缕清风拂面而
语文教育即我国的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下是本文整理的 310个"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范例"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传承着祖先流传下来五千年的文化。各种礼教对子孙的影响甚大,之所以会流传至今,证明其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本文着重介绍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