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39

summer阿超
首页 > 学术期刊 > 潮汕美食研究性课题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石语angeline

已采纳

潮菜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秦代以前,潮州为闽越,自秦始皇时属南海郡,逐隶属广东至今。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因此潮菜的渊源可追溯到古代闽越之时,其特色与闽菜有同源之处。秦以后改属广东,也与广州菜一样受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而得以提高。盛唐时代,被贬至潮州任刺史的韩愈,就曾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写过(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一诗,是古代介绍潮汕饮食特殊风味的代表作。诗文曰:“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蚝相黏如山,百十如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我来御璃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毛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嘴吞面汗马辛 。”诗里数句记录了潮汕人民食鲎、蚝、蒲鱼、蛤、章举(章鱼)、马甲柱、蛇等数十种肉食类品种,并懂得以咸与酸、椒与橙等调味。由此可见,当时的潮汕人已有相当水平的烹饪技艺,不仅能利用当地的海特产品烹煮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菜肴,而且还晓得采用盐、酱、醋、椒和橙等作调味佐料。韩愈在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地的饮食文化与潮汕当地的饮食两相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南方烹饪流派——潮汕菜。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代对潮菜烹调技术和餐具器皿都有记载。至清末民国初,汕头市作为新兴的通商口岸而崛起,国内外商贾云集,市场繁荣,酒楼菜馆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潮菜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初,汕头市就有“擎天酒楼”、“陶芳酒楼”、“中央酒楼”等颇具规模的高档酒楼。新中国建立后,潮菜烹调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潮汕地区经济的腾飞,沿海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汕头市作为经济特区和华侨众多的侨乡,商务往来,华侨探亲和旅游观光日益频繁,使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大中型、多层次酒店、宾馆、酒家、风味餐馆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潮汕位于韩江下游,北回归线横穿而过,地处闽、粤边界,东南临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海产资源极其丰富。这都是潮菜赖于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潮菜风味特点 潮菜菜肴品种繁多,别具风味,尤以烹调海鲜见长,如明炉烧响螺、生炊龙虾、鸳鸯膏蟹、红炖鱼翅、上汤焗鲍、红焖海参等,都以鲜活水产品为主要原料,味道清鲜,郁而不腻;又如清炖乌耳鳗(白鳝)、上汤蟹丸、潮汕鱼丸等,汤菜鲜美,保持原汁原味。潮菜之甜菜更具有特色,如甜绉纱肉,其皮起皱纹,肉嫩甘香,甜味有清有浓。潮菜的制作注重刀工,拼砌整齐美观,在艺术加工上亦比较精细,能用各种原料制成花鸟图案形态,点缀于菜肴。 潮菜的主要烹调法有:焖、炖、煎、炸、炊(蒸)、炒、焗、泡、扣、清、淋、灼、烧、火屈、等十几种。其中焖、炖具独特风味,焖的主要特色是物料先用旺火,让气流击穿物料的机体,瓦解其纤维,然后改用慢火收汤,使物料逐渐吸辅料之精华,溶于一体,使之浓香入味,烂而不散。爆炒爽脆香滑,炊(蒸)、清、泡、淋尤为鲜美,保持原汁原味。 潮菜用料广博,特色有三多一突出。其一,水产类品种特别多。在唐代韩愈的诗中,就记录了当时潮汕人喜食的鲎、章鱼、蚝、蒲鱼、江珧柱等水产品。还有其余数十种是他不认识的,令他大为惊叹。清嘉庆年间的《潮阳志》载文:“邑人所食多半取于海族,鱼、虾、蚌、蛤,其类千状,且蚝生、虾生之类軏为至。”可见千百年来,这些海产品一直是潮菜的主要原料,因而,以烹制海鲜见长是潮菜的一大特色。其二,素菜多样,依时而变。些年所说的是指素菜荤做,采用肉类火靠焖而成的菜,上席时见菜不见肉,使其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地。青蔬软烂不靡,饱含肉味,鲜美可口,令人饱享天然蔬鲜真味,素而不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护国素菜”等数十种,以及近期推出的红萝卜羹、西芹羹、凉瓜羹等绿色食品菜肴,是广东菜系中素菜类的代表。素菜用料则随时令季节而变,所用的青蔬有大芥菜、大白菜、番薯叶、苋菜、西芹菜、菠菜、通心菜、黄瓜、冬瓜、凉瓜、豆腐、发菜、竹笋等等,既体现田园风味,又有潮汕特色。其三,甜菜品种多。潮汕地区属亚热气候,历史上是蔗糖的生产区之一。潮汕人民很早以前就掌握了一套榨制糖的方法,为制作甜菜提供了基本原料。甜菜主要原料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两大类。动物性方面,有飞鸟禽畜,也有海味干料都可以制成甜菜;植物性方面,有瓜、果、豆、薯等可制作。甜菜的选料既不乏名贵原料,如燕窝、海参、鱼翅骨、鱼脑、鱼鳃等。而更普遍,更具自己特色的是取材于本地四季盛产和蔬果和谷类,如南瓜、香瓜、姜薯、芋头、番薯、冬瓜、茡荠(马蹄)、柑橘、豆类、糯米等。在烹调技术的运用上根据原料各自的特点,采用一系列不同的制作工艺,使品种多姿多彩,而肥猪肉、五花肉等荤料也可入菜做也上等名肴,登上大雅之堂。代表品种有:金瓜芋泥、太极芋泥、羔烧姜薯、炖鱼翅骨、绉纱莲蓉等。其四,酱碟佐料多。潮菜中之酱碟佐食是其他菜系所不及的,酱碟是潮菜烹调的主要助味品,达到调和滋味,增加美味,消食解腻,上至筵席菜肴,下至地方风味小食品,基本上每道菜都必配以各工各样的酱碟。在烹调制作过程中由于热处理,致使菜肴的色泽和味道受到影响,此时,可以发挥酱料的辅助作用,使烹制工艺达到色、香、味、形俱佳。潮菜酱碟的搭配比较讲究,什么菜搭配什么酱料,正所谓“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的道理。如明炉烧响螺,同时搭配上梅膏酱和芥末酱;生炊膏蟹必配姜米浙醋;生炊龙虾应配上橘油;肉皮冻、蚝烙要配上鱼露;卤鹅肉要配蒜泥醋;牛肉丸、猪肉丸要配上红辣椒酱,等等。酱碟品种繁多。味道有咸、甜、酸、辣、涩、鲜等,色泽有红、黄、绿、白、紫、棕等,真是五光十色。 以上归纳起来,潮菜主要表现特点为:1、用料精博而善烹海鲜;2、烹制不失原味原汁;3、菜品清淡,味求调和、甘鲜;4、汤质清鲜而品种多;5、制作精巧而显儒雅;6、因菜跟配味碟调味自如;7、注重养生,文明进食;8、粿品,小菜尚承遗风而乡情浓郁;9、席间施行工夫茶。

149 评论

芯是酸的

潮汕文化中发展海洋文化的优势因素 摘 要 海洋文化,是指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潮汕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典型。其间,蕴含有许多发展海洋文化的优势因素。 关键词 潮汕 海洋文化 优势 因素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几乎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的共识;海洋世纪的到来也掀起了海洋文化研究的热潮。无论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资源开发等领域,还是从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等角度来看,人们都应该更多地把眼光投向蓝色的海洋。海洋文化是指人类缘于海洋、因有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进取性。 中国是个海陆型国家,在东南有漫长的海岸线。自中唐以来,中国就出现了一股海洋发展路向,尤其到了宋代,由于政治经济重心向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贸易的兴盛,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成分加速增长,成为宋代海外贸易的中流砥柱。在此种外拓形势的推动下,位于东南一角的潮汕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为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重要活力。隗芾先生在《潮人与市场》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中国的海洋文化在潮汕。他认为: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地处省尾国角的潮汕得到发育,典型是这里的潮人文化和客家人文化。二者都可以说是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的结合。如果细分,潮人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受到大陆文化的改革;客家文化是以大陆文化为底本,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 从中国广大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看,从台湾海峡到珠江口这一带可与东南亚各国形成商品交换,具有孕育海洋文化的条件,而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就是典型。潮汕地区,古代包括粤东、赣南、闽西的一部分,现在主要指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所辖区域。潮汕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典型,这是与潮汕文化分不开的。潮汕文化中具有许多发展海洋文化的优势因素。 1 精明的性格和浓厚的市场意识 潮汕人多地少,生存空间狭迫、物质资源匮乏,便形成了对实际效益精明估算的心理品性。比如,体现在农业上,精耕细做、轮向套种,“种田如绣花”。在经商中,潮汕人也以精明、精于算计著称,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曾有人作了一比较后认为:上海人精于算计,但他们是越算越小,潮汕人是越算越大。客家人也精于算计,但客家人长于从政,多高官政要,潮汕人长于经商,多工商巨子。这种精细和精明的个性也正符合现代商业社会的“数字管理”风格。 市场意识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最主要的区别。其起源于海洋文化最早的物质基础是船、鱼和盐。从事打鱼和晒盐的人,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换得生活的其他必需品,乃至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因此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以商品形态出现的。在商品交易中,潮汕人有时非常慷慨,有时又精于计算。对于顾客,他们为了赢得对方的好感,常常让小利,宁愿自己吃小亏,放的却是长线,这样回头客自然就多了。但是在谈判过程或讨价还价过程中,他们却非常仔细,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都计算得极其清楚。潮州帮商人在国内的东南沿海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精细和精明并举是潮汕人善于做生意的诀窍之一。潮汕人在商品意识上是先行者,一切物品都可以用来交换,一切商品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潮人被誉为东方犹太人并不夸大。 2 思想文化的相对开放性 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中,既包括有内陆型的农耕文化、草原型的游牧文化,也蕴含有处于边缘地带的海洋文化。内陆型文化基本上属于封闭式的封建主义文化,而处于边缘地带的海洋文化则呈现出有别于封建文化的开放性、商业性等特征。由于战乱,两宋出现了岭北人口南迁广东的高潮。迁潮移民和中央贬官将中原正统文化思想和先进技术带到这里。这种因素与该地区渔民的海上经济、市场意识、经营观念一拍即合。由于潮汕地区与中原内地阻隔,远离古代中原争斗的战场,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这就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原人避难的首选之地。秦末、南北朝、宋末、明末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成为潮汕居民的主要来源。他们带来了全国各地、各种系统的文化和观念。潮人文化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又受大陆文化的改造。这里的人相对于山区和草原的人来说,见多识广,对自然界有着一种较为浓厚的探索热情。他们共同将目光投向外地和东南亚各地。如到上海、广州、东南亚各国经营的商人特别多,而且大多比较出色。 3 浓厚的探海意识和拼搏精神 海洋意识,即海洋观,指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包括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自宋朝以来,中国人长远的航海史,培育了中国人的航海精神。正好黑格尔指出:航海是一项极具冒险性的活动,而东方的海更是时有台风肆虐的暴风之海,航行十分危险。但是,中国闽粤沿海一带的居民,勇敢地探索东亚与南亚海域,仅从妈祖庙在东方的分布来说,东南亚与日本、韩国、琉球都有妈祖庙的建筑,反映了中国人勇敢的冒险精神及其在征服海洋方面的努力。妈祖在中国人心中所体现出来的神性在海洋上以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妈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东方海洋文化的特征。潮汕南濒大海,潮起潮落,从古而今,勤劳的潮汕人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滔滔的大海总是激起潮汕人的心理冲动,他们梦向大海,向大海索取大自然的赠礼。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优良的港口,使潮汕具备了发展海外贸易的先决条件。除此之外,潮汕人由于长期与风浪搏击,逐步形成了崇尚流动的灵活性和富于冒险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也使他们具备了海洋文化的特性和发展基础。在海洋文化的熏陶下,潮人的思维是流动的,他们相信“爱拼才会赢”。从昔年一只竹篮、一条水布“去过番”,到现代社会的“赤手空拳打开下”,潮人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闻名遐迩。由于,潮人善于敢于开拓、勇于冒险举世瞩目。这种海洋文化的特征和意识一直延续到现代。 4 强烈的诚信意识 关系、信用,是法国东方学家韩林(中文名)总结的潮人成功四字诀。据韩林观察,潮商在海外华人中最讲关系、最讲信用,乃至于他们之间可以不用银行,而关系、信用足以担保。李嘉诚为什么能成功?国际汉学界的宗师饶宗颐只拈出“信用”二字,认为潮商承祖训“民无信不立”运用于经商,而形成的商业道德。这是他们成功的最大关键,尤其值得继承、传扬。对于诚信的重要性,李嘉诚先生也是非常重视的。李嘉诚在做生意时,一直坚守诚信的原则。他说过“有些生意,给多少钱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也不做”,“如果单为赚钱而损害名誉,我不做”。有的人把李嘉诚先生的成功仅仅看作是超人智慧的结果,殊不知同时也是恪守诚信的成功。

348 评论

快乐之光

自己些吧都是不错的

297 评论

lindadoncry

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丰富多样,无所不食而名震南粤,享誉全国。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湿热的气候、濒临大海、水网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百越之族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孕育了独特的潮汕饮食文化。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广东省的最东端,素有“省尾国角”之称。地理上背山面海,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正因如此,潮汕地区至今仍很完整的保留着一整套的地区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潮汕话,自己的戏剧—潮剧,自己的音乐—潮乐,自己的佳肴—潮州菜,还有自己的建筑文化,自己的图腾文化等,被称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其中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而闻名中外。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除了这些日常食俗,潮汕地区还有很多独特的节日食俗。 每年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潮汕的旧俗是要食七样菜,也叫七羹汤。所谓七样菜就是将大芥菜、厚瓣菜、芹菜、蒜、春芹、韭菜、芥菜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煮来食,它的意思是“发大财,人长久”。此外,七样菜的现实意义在于,这七种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对于过年期间大量吃食肉类的人来说,犹如人体内的清道夫,能起到消化开胃,清肠通便的作用。 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是从中原传下来的。这一天,潮汕人家普遍吃粽子、栀粽,有的地方还吃凉粉粽,潮州凤凰山则习惯吃“枕头粽”。除了吃粽子外,潮汕不少地方还用伸骨节、使君子叶、真珠花菜、鸡蛋、猪肉等一起煮汤吃,能起明目、去热毒、驱腹虫的作用。 中秋佳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特色的应节食品就是芋头。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此外还有芋头加工而成的如雪如冰,观之令人悦目,食之香脆得连舌头都咽下的翻砂芋。 冬至节的一种特色食品是冬节圆,很有讲究,一般冬至前几天便做好,要捏得大小不一,名为“公孙父子圆”寓意一家大小团圆之意。拜神后,一家人围台而食汤圆,潮汕民间都有这种说法,那就是:吃了冬节丸,便算长一岁了。这点风俗与广府人所讲的“冬大过年”的理念可能是相吻合的。

120 评论

考小拉考小花

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 莫善朝 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 ——释 潮汕谚语“茶三酒四踢跎二” 广东汕头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 莫善朝 潮汕位于中国广东省的南海之滨,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工夫茶、国际驰名的潮菜酒筵和有山有海有平原的绮丽风景。反映这个地方风貌的潮汕方言有一句俗话:“茶三、酒四、踢跎二”(“踢跎”是潮汕方言,意谓游玩)。 用数目字三、四、二来给潮汕的茶艺、酒馔和旅游作规定,确实是潮汕文化的一大特色。然而这些数字究竟有些什么特别的含义,则少有人论及。 潮汕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其文化心态,尤其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支配、制约和影响。离开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我们对潮汕的一些文化现象便找不到准确可信的解释。本文尝试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用上古殷周时代《周易》象、数、义、理的思维方法,控掘这一民谚的文化内涵。 一、释茶三 《周易》是二千多年以前中国殷周时代第一本用文字记载的典籍,后来经过孔子的注解(后人考证是多人注解),成为对中国文化学术思想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易经》。《易经》被今人称为中华文化智慧的源头活水。 “茶三”一般从表象可以理解为三人饮茶,而对数“三”的用法则一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易经》著作之中。 二、释酒四 “酒四”这句谚语表象的理解是指四个朋友一起饮酒。四友之说屡见古籍有载,《尚书大传?二》:“文王以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为四友。”晋?陶谐《群辅录》:“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右文王四友。”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既东,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晋书、王衍传》:“时王敦、谢鲲、庚凯、阮修皆为衍所亲善,号为四友。” 作为酒馔这种多人集合的社交活动。在潮汕文化中有一套礼仪。在用桌上便有许多讲究:比如不许用圆桌、长桌,而必须用四方桌。究其原因,大概也是来自《易经》。 《易经?系辞》认为:占筮中所用的数字是以天地为依据的,其数为“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 十”。数字在我国古代,并不认为只是机械的、抽象的,而是有生命的,具有神奇的力量,象征着天地生生不息的活动。数字有奇数与偶数,奇数属于阳,偶数属于阴。天是阳,地是阴。奇数三为阳数可代表天,偶数四为阴数可代表地。 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凭肉眼观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四方的,因此有天圆地方的说法。酒四的四在古代可代表地,地有方形之说,四方桌便以其四面方正之形代表大地,而作为潮汕酒馔宴客的专用桌面。 四代表大地,在《易经》中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具有宽厚载物的德性,君子的胸怀应象大地一样广厚,能够承载,长养万物,也养成宽厚兼容的道德品质。 厚德载物就是宽容,宽厚的精神。中华民族以宽厚为美德。所谓宽厚,指人心胸广阔,器量宏大,宽容厚道。在人际关系上,讲究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计较别人的过失,不求全责备。这种宽容大度的襟怀,正是潮汕人热情好客的饮和食德的文化渊源。 古籍《礼记?乡饮酒义》有言:“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四面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坐位。所象四时,有二解。一指朝、夕、昼、夜四个时辰。《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众,昼以访问,夕以修会,夜以安身。” 二是指四个时令季节,即春、夏、秋、冬。《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逸周书?大武》:“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冻其葆。”笔者同意四时是指四季。 《易经》认为:“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通变莫大乎四时。”说的是能够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能够变化通达的,没有比四季更伟大的了。 三、释踢跎二 “踢跎二”一般的理解是指二个人一起去游玩。将二个人一起去游玩这种社会现象以民谚的形式予以表达,说明潮汕先人认为这种现象有其典型性与特别的内涵。《易经》损卦六三爻爻辞可作这句民谚的注脚。 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孙振声先生在《白话易经》中注释这段话时说:“损卦是由泰卦转变而来,泰卦的下卦,减少一个阳爻,上卦增加一个阳爻,就成为损卦。亦即,泰卦下卦的三个阳爻,损失了一个。所以说,三人行,减损了一人。同时,泰卦的上卦,有一个阴爻下降,阴阳相遇,所以说,一人行得到朋友。天下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结合而成,因而,一人单独前往,必定会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三人一起前往,就会猜疑,不知道应当与那一人结为同志,其中的一人,就会因另外找到同伴而离去。亦即,平均的原则,是要损有余,益不足,三人就要减损一人,一人就得增益一人。这一爻,说明损有余益不足的原则。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和张善文先生合著的《周易译诠》对这段文字的“译文”说:“六三,三人同行欲求一阳,必将损彼阳刚一人;一人独行专一求合,就能得其强健友朋。” 孔子说:《易经》的道理应该是达到至善至美了!《易经》是圣人用来提高自己的德行从而扩大自己的事业的。 显然,潮汕先人留下了包含易理的“茶三酒四踢跎二”的谚语,也是为了提高潮汕人的道德水平,进而扩大潮汕人的事业。 《易经》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我们从潮汕先人留下的这句谚语中应当得到启发,应当悟出玄机。这句谚语中,已经包含着勉励后人发扬传统美德,将举世闻名的工夫茶艺,潮菜酒馔,悠闲旅游作为达到富有的大事业去经营发展的信息。换一句话说,汕头作为经济支柱吸引世界的有三宝——茶艺、美食、旅游好!

252 评论

相关问答

  • 潮汕传统文化研究成果概述论文

    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 莫善朝 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 ——释 潮汕谚语“茶三酒四踢跎二” 广东汕头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

    天生萌妹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潮汕美食研究论文

    潮菜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秦代以前,潮州为闽越,自秦始皇时属南海郡,逐隶属广东至今。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因此潮菜的渊源可追溯到古代闽越之时,其特

    爬爬的蜜糖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研究潮汕美食的目的和意义论文

    一、出身贫贱 自然天成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省

    小七的妈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潮汕话研究论文

    潮汕文化中发展海洋文化的优势因素 摘 要 海洋文化,是指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潮汕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典型。其间,蕴含有许多发展海洋

    王者堕落天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潮汕文献

    翁辉东《潮州茶经》是研究潮汕工夫茶的重要经典之一;陆羽的《茶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还有宋微宗的《大观茶论》等等;望采纳

    草菜一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