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4

sailwithjada
首页 > 学术期刊 > 毕业论文论康熙治国之道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加勒B海盗

已采纳

有了一套选才标准之后,康熙还非常注意选才的方法,以尽可能网罗天下英才。在此只举康熙朝常用的廷推保举法。廷推保举,古已有之。而被康熙推崇为榜样的当是《左传》中“祁奚请老”一则:襄公三年,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问应该找谁来接替他,祁奚推荐解狐。解狐,是祁奚的仇人。晋悼公正打算任用解狐,他却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祁奚回答说“午也可。”祁午是祁奚的儿子。祁午任职后,忠于职守,政绩显著。《左传》的作者称赞说:“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12]这就是著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祁奚可谓公矣。”故康熙道:“善善恶恶之间,因有私心,而后有嫌疑,故避嫌,非君子之道也。祁奚之心,忘乎仇与子,而唯才是举,心如皎日,何复嫌疑?可为后世人臣举贤之法。” 廷推保举,一方面可以发挥大臣们识才、荐才的力量,克服一人选才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臣僚们是否“诚善者善而恶者恶,据实敷奏”。康熙曾用这种方法选出成批好官。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一次,就得到邵司尧、彭鹏、陆陇其及赵苍壁等十二人。这些人都是清代公忠为国、洁己律属、体恤穷民的名臣清官,对“康熙之治”做出过不可忽视的贡献。 三、使贤任能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康熙基本的用人之道。国君正确选才用人,进贤退不肖,则国治民安。反之,用人唯亲,近谄佞而害贤能,则国乱身亡。所以,康熙在用人上特别谨慎。 康熙的“善任”首先表现为用人所长。他在《左传》“卫北宫文子相襄公如楚”一则中如此评价:“郑国多材,亦由子产善于委任,使各用其所长耳”[14]。襄公三十—年,子产相郑。《左传》中有如下记载:“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事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15]子产在此可以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又如“子产论尹何为邑”,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劝阻子皮不要任命完全没有政治经验的尹何去做自己封地的长官。山于他态度诚恳,倾心吐露,又能用浅显的比喻,从不同角度说明道理,使子皮从善如流。康熙感慨万千:“喻政以美锦,又喻以田猎,所以深著不学而仕之戒。”[16] 以上都体现了康熙知人善任的用人思想。而康熙实践这种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当是“靳辅治河”。 康熙二十五年(1686),河道总督靳辅和于成龙在治理黄河一事上发生争论。康熙断事不明,采纳了于成龙等人治河方法,而将靳辅罢官,并将靳辅的助手水利专家陈潢下狱。可最终的实践证明于成龙的开疏河口会引起海水倒灌,而靳辅的方法可行。于是,康熙再次起用靳辅,让其复任河道总督。及其故后,令接任河道总督于成龙完全采用靳辅之法治河,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事隔十二年后,当康熙再来北运河堤坝处,回想起这段往事,不禁深深自疚:“十月风霜幸潞河,隔林疏叶尽寒柯。岸边土薄难容水,堤外沙沉易涨波。春末浅夫忙用力,秋深霖雨失时禾。往来踟躇临渊叹,何惜分流建坝多。”[17](《看运河建坝处》) 康熙的“善任”还表现为用人不疑。 康熙对秦穆公大胆使用孟明深有同感。短短三年,秦穆公大胆让孟明带领秦军进行了三次大的战役,即肴之战、彭衙之役和王官之战。在前两次战役中,孟明都落败而归。在这种情况下,秦伯排除干扰,始终对孟明予以充分的肯定,仍启用孟明。孟明终不负所望,取得了王官之捷,这显然与秦伯的信任是分不开的。《左传》高度评价:“秦穆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18]故康熙也赞叹道:“秦伯终任孟明以成王官之捷,可为千古用人之法。”[19] 康熙用人不疑的思想,体现在他敢用有争议的人才。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奉命率领水师二万余人,战船二百余艘,自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发,进击台、澎,经过几天奋战,大败澎湖守军。郑军主力悉数被歼,守将刘国轩潜逃台湾。施琅占据澎湖后,对郑军实行招抚。郑克块见大势已去,遂同意归附清廷,实现了和平统一。 施琅之所以毂成功,就是因为康熙能力排众议,大胆任用施琅。因为施琅是个降将,一部分大臣对他有偏见,但康熙能够比较客观地去看待施琅,使施琅有机会为国家建功立业,亦可谓“千古用人之法”。 四、人才管理 “端本澄源,源清流洁”这是康熙管理人才的基本思想。 康熙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研究吏治、整饬吏治。他把吏治和民生紧密连在一起,认为“民生不遂,山于吏治不清。长吏贤,则百姓自安。”[20]官员贪墨,则民不聊生,被迫铤而走险,致社会不宁。官吏管理如此重要,康熙自有管理之道: 第一,重点考察高级官吏。 察吏的重点对象当然是权重位显的高级官吏。其中主要是在京二品以上部院堂官和地方大员总督、巡抚,考察他们是否公忠体国,并以春秋时期晋国主帅范文子为样板。对范文子,康熙曾这样评价:“晋楚鄢陵之战,范文子始终持不轻战之议,可为老成谋国,不以胜楚而微有矜心也。其论‘外宁内忧’,与孟子‘生于忧患’之言,正相发明。”[21]成公六年,“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而坚决主张:“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显然是希望晋国以强大的楚国为假想敌人,让晋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励精图治。即便是以后大胜楚国,他也毫无骄矜之心[22]。有如此“老成谋国”的大臣,上行下效,国家必然大治。 第二,奖廉与惩贪。 这是康熙察吏的重点内容。康熙在《古文评论�6�1左传》中论“郑子产论重币”一则道:“洁己澡躬,臣子之义;悖入悖出,古训所戒。子产象齿焚身之论,最为深切著明,当官者宜铭诸座右。”[23]何谓“象齿焚身”,即象因为有值钱的象牙而毁了自己。以此为例,告诫为官者当清正廉洁,以免有“象齿焚身”之祸。

153 评论

清水颐园

百度上很全的。自己查吧

151 评论

永远在路上ing

因为自汉朝起儒家就成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经过上千年的加固,儒家思想已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了。所以康熙只能以此为本。

263 评论

开开`心心

暑假,热情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我神采飞扬,因为今天我要去夏令营,而且还是个美食夏令营,我的心情很兴奋!到了集合地点,我看到我是第二小队,我的小队辅导员是“洋葱”,我是第二小队第一个到的,所以我东张希望,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物。在这时,大家也陆陆续续来了。洋葱说: “我们来玩认名字游戏吧!我把萤光棒传给谁,你们就说出他的名字。”这个游戏一点都不好玩,而且有一两个人,一直都没拿到萤光棒。这时,营长叫每一小队都要想一个队呼,我们这组的队呼实在有够烂,什么“第二!第二!加油!加油!加油!咻——碰! 咻——碰! 咻——碰!碰!”每次吃饭时,每一小队都要轮流呼队呼,此时,我七手八脚都不协调,像个被操纵的木偶,好糗喔!我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给我钻进去。

196 评论

罗成or房谋杜断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1.内用黄老 外示儒术 下文转自南怀谨《论语别裁》中为政一章的原文: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我们看历史,经常可以看到有个因果律,如清朝,孤儿寡妇率领三百万人,入 了中原,统治了四万万人,最后清朝完了,又仍然是孤儿寡妇,夹了一个皮包,回到关外去了。一部历史,怎么样开始,就是怎么样结束,好像呆板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也几乎完全是跟着循环往复的因果律在演变。清朝孤儿寡妇入关以后,顺治很年轻就死掉了,不过这是清朝一个大疑案,有一说顺治没有死,出家去了,这是清人历史上不能解决的几大疑案之一。接着康熙以八岁的小孩当皇帝。到十四岁,正式亲政。老实讲,那时候如果是平庸之辈,要统治这样庞大的四万万人的中国,是没有办法的,但这个十四岁的小孩很厉害,康麻子——康熙脸上有几颗麻子的——十四岁开始统治了中国几十年,(康熙八岁当皇帝,十四岁亲政,六十九岁去世,在位六十一年。)清朝天下在他手里安定下来。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人太多了,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这一班人都是不投降的,尤其是思想上、学说上所作反清复明的工作,实在太可怕了。结果呢?康麻子利用中国的“孝”字,虚晃一招,便使反清的种子一直过了两百年才发芽。清兵入关,有三部必读的书籍,哪三部书呢?满人的兵法权谋,学的是《三国演义》,还不是《三国志》,在当时几乎王公大臣都读《三国演义》。第二部不是公开读的,是在背地里读的——是《老子》,当时康熙有一本特别版本的《老子》,现在已经问世,注解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当时每一个清朝官员,都要熟读《老子》,揣摩政治哲学。另一部书是《孝经》。但表面上仍然是尊孔。说到这里,诸位读历史,可以和汉朝“文景之治”作一比较,“文景之治”的政治蓝本,历史上只用八个字说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么一来,康熙就提倡孝道,编了一本语录——《圣谕》,后来叫《圣谕宝训》或《圣谕广训》,拿到地方政治基层组织中去宣传。以前地方政治有什么组织呢?就是宗法社会中的祠堂,祠堂中有族长、乡长,都是年高德劭,学问好,在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把族人集中在祠堂中,宣讲圣谕,圣谕中所讲都是一条条作人、做事的道理,把儒家的思想用进了,尤其提倡孝道。进一步分析,康熙深懂得孝这个精神而加以反面的运用。要知道康熙把每一个青年训练得都听父母的话,那么又有哪一个老头子、老太太肯要儿子去做杀头造反的事呢?所以康熙用了反面,用得非常高明。此其一。 其二:当时在陕西的李二曲,和顾亭林一样,是不投降的知识分子,他讲学于关中,所以后来顾亭林这班人,经常往陕西跑,组织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康熙明明知道,他反而征召李二曲作官,当然李二曲是不会去作的。后来康熙到五台山并巡察陕西的时候,又特别命令陕西的督抚,表示尊崇李二曲先生为当代大儒,是当代圣人,一定要亲自去拜访李二曲。当然,李二曲也知道这是康熙下的最后一着棋,所以李二曲称病,表示无法接驾。哪里知道康熙说没有关系,还是到了李二曲讲学的那个邻境,甚至说要到李家去探病。这一下可逼住了李二曲了,如果康熙到了家中来,李二曲只要向他磕一个头,就算投降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气节问题;所以李二曲只好表示有病,于是躺到床上,“病”得爬不起来。但是康熙到了李二曲的近境,陕西督抚以下的一大堆官员,都跟在皇帝的后面,准备去看李二曲的病。康熙先打听一下,说李二曲实在有病,同时,李二曲也只好打发自己的儿子去看一下康熙,敷衍一下。而康熙很高明,也不勉强去李家了。否则,他一定到李家,李二曲骂他一顿的话,则非杀李二曲不可。杀了,引起民族的反感;不杀,又有失皇帝的尊严,下不了台,所以也就不去了。安慰李二曲的儿子一番,要他善为转达他的意思,又交待地方官,要妥为照顾李二曲。还对他们说,自己因为作了皇帝,不能不回京去处理朝政,地方官朝夕可向李二曲学习,实在很有福气。康熙的这一番运用,就是把中国文化好的一面,用到他的权术上去了。可是实在令人感慨的事,是后世的人,不把这些罪过归到他的权术上,反而都推到孔孟身上去,所以孔家店被打倒,孔子的挨骂,都太冤枉了。 实在讲,孝道的精神绝对是对的,要说它对的理由,很多很多,现在是讲《论 语》,不在本题外说得太多,只在这里提一下,就可以了解“孝”可以治天下。由各人的孝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这个精神的更深处,我们再看一下《孝经》,就了解了。 二 现实的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被怀疑,以致牵连到 *** 的合法地位,民心浮动。 现代化道路上的两极分化正对人心构成巨大的威胁,人的心理面临着从来不曾有过的诱惑,农民盼富、工人盼钱,官员盼官。 稳定人心乃是头等大事。正如清朝入关稳定人心当务之急,康熙选择了正确的形而上的解决方法,稳定了民心,稳定了政权,稳定国家,清才可以壮大。 告诸往而知来者,历史的成功经验不足以启发后人吗? 摘自:南怀瑾先生《原本大学微言》 我们现在再重举一个三百多年前的例子来说,当明末清初时期,满族在东北,一个寡妇孤儿率领十来万满、蒙军队,其中包括少数的汉军,就能轻轻易易的统治中国四万万的人口。他们靠的是什么,并非全靠杀戮,也不是全靠严刑峻法。他们是真正了解文化统治的重要。由康熙开始,他已经深深知道儒家学说的“齐家、治国”的重心。因此,他颁发“圣谕”,要乡村民间知识分子的读书人、秀才们,每一个月的初一、十五,在乡村的祠堂里,讲解“圣谕”,极力推行提倡儒家的孝道,以及把儒学作为戒条式的律令。后来到了雍正手里,又重新扩充了康熙的“圣谕”,成为《圣谕广训》。他们了解“社会教育”的重心,是在形成整个社会的一种循规蹈矩的道德风气,而达到一种不言之教,不令而威的效用。 你们后生年轻人不会知道,我是从小亲眼看见过在偏僻的农村里,一个子弟、一个青年犯了不规矩的行为,偷了别人家一只鸡,或有了男女之间的 *** ,告到族长那里,如果情节重大,大家要求族长要打开祠堂门,当着列祖列宗的牌位,来评理处置,那就非常严重了。这个子弟如不逃走,也许会被“家法”(祖宗前面的红黑棍子)打死,至少是当众出丑,永远没脸见人。 2. 正确处理宗教关系 本身信佛, 却也拜全真教张正常为师傅 3. 管理大臣的平衡术

345 评论

相关问答

  • 清康熙豇豆红研究论文

    豇豆红是一种浓淡相间的浅红色,宛若桃花般艳丽,红釉中多带有绿色的苔点,颇似红豇豆的颜色。豇豆红的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其中釉色洁净无暇者称“大红袍”,釉色通体一色

    luanqiq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毕业论文之康师傅

    是!康师傅有51%的日资股份,是十足的日货!且他的高层里有日本人!!

    月影星云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康复治疗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 康复医学的出现与完善,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形成 与成熟,即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康复学的概念是在2

    幸福的小猫z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康复治疗毕业论文

    我不是你这个专业的。只能告诉你大家都用的方法,一般选题,老师都会给你一个范围,你把你感兴趣的题目都在网上搜索一篇看看,花不了你几个小时,但是你就能从别人的写法里

    bamanai11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健康之路杂志中国知网

    《健康之路》 杂志 征稿启事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

    小脸欠捏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