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小懒猫er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这句诗的意思是范兄你回到合肥赤阑桥时,想必已是秋半,桥畔的疏疏杨柳像是在迎接着你,在那簌簌西风中来回地飘荡。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姜夔所作的组诗《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
原文:
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译文:
我家曾住在合肥赤栏桥,邻里内内外外相处的不多。范兄你回到合肥赤阑桥时,想必已是秋半,桥畔的疏疏杨柳像是在迎接着你,在那簌簌西风中来回地飘荡。
扩展资料:
诗句“我家曾住赤栏桥”中的赤栏桥是南宋词人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从字面看,赤阑桥是红色栏杆的木桥,姜夔走过这座桥,就走进了合肥历史文化的重要一页。
姜夔是江西鄱阳人,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却是不断往返于杭州、合肥之间,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许多文字都是和合肥这座古城联系在一起的。
他隐居在浙江湖州白石洞天的时候,朋友笑称他为“白石道人”。姜夔为人潇洒不羁,以陆龟蒙自许,当年的名流士大夫都争相与他结交,连大学者朱熹也对他有所青睐,不仅喜欢他的文章,而且佩服他深通礼乐。
著名词人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赞叹,曾经和他填词互相酬唱;范成大、杨万里和陆游都是他的挚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
我是小鹿呀
译文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像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又上眉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濛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宵》:“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乃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阙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点明了当初相恋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绵绵无尽之意,谓已相思亦是了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表面上有怨极生恨的后悔之意,称当初就不应该发生这段感情,然实则说,自已根本就摆脱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始终被相思缠绕,太过苦恼。有李太白《秋风词》“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之感慨。“梦中未比丹青见”则写出了词人梦中的遗憾。在梦里,恋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没有画像那般清晰。潜在地表明了词人在这二十年里,刻未能忘恋人的样子,时常在她的画像前流连这样一个事实。结句“暗里忽闻山鸟啼”沉痛已极,离别已久,又相隔遥远,只能在梦中相见了,然而,这模糊不清晰的梦,竟然还被鸟啼声惊醒。情伤若斯,痛彻心脾。
下阙起首句“春未绿、鬓先丝”,言春乍始,然发已先白;也暗写自已二十年来,伤春如故的恒久之思。“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出人间世情的悲哀。分别久了,人的情感已变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觉不到当初离别时的那种铭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细细想来,世情欢爱,又莫不如此,读之心中尤觉感伤。“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两句,点出主旨,收结全篇。在元夕之夜,你是否会触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对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应到?这个问题是个天问,没有答案,只有身在两地的双方各自心里明白。由此推求出,这段恋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灯会,曾有过甜蜜地回忆。在这一特定的时刻,能够引发彼此的回忆和相思。
姜夔
我们的2016
前言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布衣词人,他文采斐然却一生屡试不中,结交的好友如杨万里、范成大、萧德藻、朱熹、辛弃疾等皆当时名士。 姜夔年轻时,曾经客游合肥寓居赤阑桥。在这里他结识了两位歌妓姐妹,彼此之间情深意厚,姜夔做了很多诗词纪念这份情感,其中段美好时光。 其中有一首《踏莎行》成为其小令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最后两句深受行家推崇。一向对于姜夔评价苛刻的王国维也说: 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一、梦中的意境 姜夔自公元1176年至1186年的十年间,往来江淮多次寓居合肥 ,姜夔曾有诗云: 我家曾住赤阑桥, 邻里相过不寂寥。 在这里,姜夔结识了两位善长琵琶与古筝的女子。姜夔传世的80余首词作中,有20多少是写给这一段感情的。 姜夔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给自己的词写个小序。在这首《踏莎行》的序言里,他写道: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淳熙十四年(1187 丁未)元旦,姜夔从汉阳(宋时沔州)去湖州路过金陵时,梦见了合肥的情人,写下了这首《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分明又向华胥见,华胥即华胥国,出自《列子》: “黄帝昼寐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诗中的华胥、南柯、黄粱等都是指做梦。可知这首词通篇写的是一个梦境。 在这个凄美的梦中,姜夔又一次与情人相遇,但是和现实一样,二人聚短离长。姜夔仿佛用一个宇宙的视角,俯视着情人如何追随自己而不得。 二、上片的怨恨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莺莺燕燕,出自杜牧《为人题赠》诗之二:“绿树莺莺语,平江燕燕飞。代表自己的情人。苏轼词中,莺莺燕燕代指情人,苏轼赠张先《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云: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这首词上片前三句,以姜夔的角度写,说自己又一次梦到了情人。即: 莺莺燕燕华胥见。 后两句转为情人(即莺莺燕燕)的角度,又一年的春天来到,入骨的相思令我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睡,怎样才能让你这个薄情郎(姜夔)知道呢? 从上片的后两句,姜夔代女子说出了对于自己的抱怨。离开合肥后,不再想着回来相聚,留下情人孤枕难眠。 据说姜夔结识的是一对姐妹,两人都坠入了爱河吗?还是姜夔的自我感觉太好了呢? 三、下片的怜惜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下片一开始跳出,写道姜夔自己身边情人寄来的书信以及衣服。亦可能,是情人眼前姜夔寄来的书信,以及情人当年做好却没有寄出的衣服。 第三句仿佛进入了一个特殊的视角,词人看到情人的离魂追随自己远行。但是终于失去了目标,此时的背景是皓月千山,在一片凄美的月光下,孤独的身影缓缓归去。到此戛然而止。 归去的情人又能做些什么呢?不言而喻。词人的意思是,自己有负于佳人,令其独守空房。另一层意思是,自己有说不出的不得已处,因此虽然相思难耐,却不能回去与情人重聚。 沈祖棻在《宋词赏析》: "'淮南'两句,因已之相思,而有人之入梦,因人之入梦,又怜其离魂远行,冷月千山,踽踽独归之伶俜可念。上片是怨,下片是转怨为怜,有不知如何是好之意,温厚之至。 这里有个细节,上片的怨,是情人对于姜夔的怨。下片的怜惜,又是情人对于姜夔的怜惜。又怨又怜,爱恨交织,反映了情人的矛盾心情。 不过,我倒是感觉,下片的怜,其实又转回了姜夔的角度。 离魂暗逐郎行远。 很明显是写情人的思念之魂,去追随姜夔。所以姜夔怜惜地描述一路上凄冷的皓月与千山,孤独的灵魂无人陪伴。 所以上片的怨,是情人对于姜夔的怨,下片的怜,是姜夔对于情人的怜惜。 结束语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这种感觉仿佛见到了再生的李贺,李贺诗中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在宋词中并不多见。 在唐代传奇小说《离魂记 》中,倩娘的灵魂追逐爱人远游而去,二人双宿双飞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 但是姜夔的爱情故事却是一个悲剧。或许悲剧中的爱情,更能够打动人心吧。所以我们我们记住的,往往都是这种自虐的情诗。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62|万倾烟波万倾愁 战乱中淮上一个女子的悲歌
合肥师范学院挺不错的。 合肥师范学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实施单位、“卓越教师培
学年论文的致谢(精选13篇) 论文致谢是论文写作完成最后的一个步骤,主要是用来感谢写作论文中导师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一起来写一份论文致谢吧。写论文致谢需
合肥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好过的。毕业论文的撰写到答辩的过程是对一个大学生最基本最起码的学术素养和治学态度的培养,写的论文能反映出整个探究过程就可以了,可以多跟导师沟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双非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农业大学计算机学科评估没有,软件工程学科评估没有,计算机实力并不强。考虑到是农业类学校,计算机较弱也是正常的。
只答不辩,疯狂道歉,老师说的都对,我们的思想还不太成熟,不要和老师争辩,顺着老师的观点说下去;答辩完成之后要进行论文装订,进行论文的最后一次修改,在确定终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