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meimilly
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长很快。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2、可行性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它的可行性。表现在: (1)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带动了投资、信贷增长偏快,结构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势必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对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应当适时转向。 (2)从规避风险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调整现行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主要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而实现的,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份依赖于国债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仅长期建设国债累计额就达到了9100亿元之巨,而且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增加了财政运行的压力。 (3)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已基本上走出通货紧缩期,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上已有大量的资金在涌动,人们的投资意识在逐渐增强,足以缓和由于政府减少投资而带来的对经济的波动。 3、目标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宏观的总体要求。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必将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4、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 (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 (2)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3))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4)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依法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把该收的收上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收尽收本身就是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配合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中央确定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符合现实的科学选择。 三、展望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用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 2、运用税收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加大税收扶植力度;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进行重税。 3、放开针对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高科技、环保、旅游等的投资。 4、及时推出物业税、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实用房的规模,切实控制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稳定社会,提高其他领域的消费。 5、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坚决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转变城市居民就业观念、通过培训、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引导民资、吸引外资投资实业,努力降低失业人口率,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冯海燕.积极到稳健财政策的转型分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72(5):37-39 2、金人庆.关于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http// ,2-12 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2005,9:15-20 4、曹紫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实施的相应措施.集团经济研究,2005,177:98 5.陈爱东.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37-4
cool100886
中国近六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摘要]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国实现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本文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财政政策;中国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个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就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2005年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现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综述如下。 一、积极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世界经济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作为亚洲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亚洲金融危机无疑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冲击。从当时国内经济情况看,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出现不足,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失业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了我国出口不振.大大降低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面对这种从未出现过的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做出了实施以增发国债、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四是规范收费制度,减轻社会负担,推动扩大消费。五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 2、积极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近七年的时间里.在促进经济增长、调节供求关系和克服通货滞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大规模的国债投资不仅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而且抑制了通货紧缩。1998-2006年间,国债建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2)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财政政策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和长期供给管理有机的结合,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些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3)增加就业。七年来,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共增加就业岗位800万-12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 (4)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性财政资金安排,进行了诸如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使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总之,作为一项反周期宏观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恰当的,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相对平衡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负面效应 但积极财政政策毕竟是宏观“反周期”操作,是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一种政策。从2002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2003年国民经济终于走过由相对低迷向稳定高涨的拐点,GDP增长速度跃为9%以上。此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并带来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 二、稳健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一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2003年GDP增长% ,2004年增长%,部分行业瓶颈约束或资源约束的出现,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潜在产出水平。二是物价趋于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涨%和%,2004年则分别上涨%和%。三是失业率升势趋缓。2003年全国城镇就业增加8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四是出现局部投资过热。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高了%个百分点。当年投资率上升到%,比2002年增加了个百分点,接近于1993年经济严重过热时的水平(当时投资率为43.5%)。为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货币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和行政手段等,以逐步控制经济局部过热的迹象。虽然2004年5~6月在宏观调控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在2004年7~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又出现明显的反弹迹象,增长率分别为% 、% 、% 、%。在国民经济已发生经济周期阶段转换和出现局部过热的形势下,如果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同时,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尖锐。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79% 、42%、18%和%,特别是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的4%,但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 ,原煤为31% ,铁矿石为30%,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说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紧迫任务。二是国内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下降。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时间不等人了
如何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既是政府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一方面,税务机关要通过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是税收的根本来源和最终目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税收增长的源泉,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税收的增长。作为税务机关,如何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是当前税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经济税收新理念。 税务部门是国家的执法部门,也是企业和纳税人的服务部门。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税务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要创新工作思路,树立税收服务于经济、服从于经济的新理念。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必须树立大局意识,把组织收入和服务地方经济作为税收的两个重要职能;把税收与服务地方经济、培植地方税源融为一体;把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兴衰与地税事业的发展融为一体,树立经济税收的大观念。要从思想观念上达到“三破三立”:一是破除单纯税收的传统思维定式,摆正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树立调控经济、服务经济也是税收重要职能的观念;二是破除支持经济发展就是减免税的误区,摆正依法治税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关系,树立依法治税就是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的观念;三是破除衙门作风,摆正征纳关系,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自觉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2.创新工作思路,与政府、纳税人“零距离贴近”。一是与政府零距离贴近,当好地方政府的“参谋部”。二是与纳税人零距离贴近,当好纳税人的“智囊团”。纳税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税收的源泉和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为纳税人提供深层次的服务,拓展服务领域,成为摆在各级税务部门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税务部门应以知识服务为载体,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当好纳税人的“智囊团”,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首先,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扶持龙头支柱企业,巩固支柱税源。要实现经济增长、税收增加,就必须为龙头支柱企业开源助力,促其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注重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生存空间,促进企业不断发展。最后,要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要以积极、真诚的态度全方位帮助企业了解新税制,增强税法观念和维权意识,把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正确引导企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3.拓宽服务领域,适应新时期大征管格局需要。我国加入WTO后,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已成为执法部门的重要任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地税部门应以适应新时期的大征管格局为己任,注重传统征管模式的转变,把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纳税软环境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改收入执法型为服务执法型。从拓宽服务内容,完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出发,实现“三个外延”,千方百计为纳税人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征收服务外延。过去那种单纯的将服务定位在公开办税、文明用语、微笑服务等服务形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征管专业化的要求,就必须建立新的服务平台,构筑多层次、多渠道、有多个服务源的立体化服务架构。要围绕“提升服务质量”做文章,丰富服务内涵,实施“五制管理”。即首问责任制。在大厅专设首问责任人,全体同志佩带绶带轮流上岗,制定相应的职责和工作要求,提供导税、引路、办证、购票等服务。AB配角制。根据职责范围划分制定主办人和协办人的AB角方法,明确当A角不在时,其工作暂时由B角负责办理,使征收工作责任到人,避免纳税人为办一件事而跑第二趟的现象发生。优先服务制。就是接待纳税人做到因地制宜,因情而论地解决问题,增强工作上的灵活性,使征收人员学会解决主要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跟踪问效制。每位征管人员在自己所服务的辖区范围内选择几户企业作为联系点,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看为企业提供各种税收政策和信息服务效果如何,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办税限时制。将涉税事宜按责任落实到人,对每项业务定时间、定标准,所有纳税事宜一律在规定时限内办结,超过时限,按过错追究罚款。使征收工作更加快捷,为纳税人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 管理职能外延。转变管理职能,发挥服务功能,了解税源变化,全面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及时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企业对政策存在疑点、难点的要进行专门辅导,要及时掌握所管户产、供、销方面的有关信息和问题,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税务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自觉地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将税收政策的宣传贯彻融于具体行动中。稽查工作外延。坚持把稽查工作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积极推行查前辅导,实施“计划通知、重点提示、查前辅导、全程服务”的稽查工作思路,从根本上转变稽查就是罚款的观念。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汇总新的税收及相关政策进行辅导,为企业实施查前辅导,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调整账务,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规范企业的办税行为,提高征期申报准确率。针对一些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不能按规定建立健全会计账目的情况,积极为企业会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账目,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核算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活动分析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新形势下的公共财政学科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本国具体实践,借鉴西方
同学我给你发,,,要的不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
你可以搜狐,可以Gould,可以新浪,可以......
关于财政如何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如何处理好区财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区财政在区域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