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5

司马懿砸缸
首页 > 学术期刊 > 评价与督导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兔121

已采纳

写督导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步骤如下:1、明确评价目标:确定毕业设计的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价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3、制定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4、确定评价方式:根据评价标准,确定相应的评价方式。5、制定评价表格:根据评价方式,制定相应的评价表格。6、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表格,对毕业设计进行评价结果分析。7、反馈和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对毕业设计进行反馈和改进。

326 评论

小梅子zh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论及心理健康标准,必须首先从心理健康概念上进行把握,这样才能获得科学性认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标准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标准的争论与整合》

摘要: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本文首先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和学术界存在的争论进行了概述,然后以儒家的“大人”、“君子”、“小人”的人格等级划分等思想为启发,在将分歧和争论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以心理健康指数和心理健康结构图来补充心理健康标准,以更灵活地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督导,更全面地发挥心理健康“安其不安,医心和心理治疗;安其所安,安心和心理教育;安之若命,明心和心性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争论;整合

“心理健康――新认识,新希望”是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度卫生报告的主题,报告指出:“心理健康――被忽视得太久了,它是个体、社会和国家健康的关键因素,必须被赋予新的认识。”我国正处在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面临许多心理压力与危机,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然成为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基本问题,因为心理健康表的制定,心理健康的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等,无一不建立在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之上。让我们打开眼界,看一看前人对这个既令人困惑又令人迷醉的问题提出的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见地。

一、心理健康概念

论及心理健康标准,必须首先从心理健康概念上进行把握,这样才能获得科学性认识。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年)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还有诸如波孟、板格森等学者也给出了不同表述的定义。

二、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心理健康这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学者们对它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断观点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一)纵向分析

从纵向上来看,学者们大体上有三种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原则。

1.“非病态原则”标准

以Freud最有代表性,他以病态人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变态的原因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造成的。从起病态观点出发,引申出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病理学标准,即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病态。按照这个标准,绝大多数人都是心理健康的人,它是非常宽松的标准。

2.“众数原则”标准

“众数原则”: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可视为异常,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于常态分配标准。如今用以鉴别心理健康的量表的编制是遵循常态分配原则的,所以说众数原则是当今被广泛应用的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3.“精英原则”标准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的研究者对“众数原则”提出了异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来就有天性,且天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自我实现等积极的方面。如果环境适宜,人就能顺其天性发展出良好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反之,便会使个体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质。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本身就是异常的、压抑人性的,那么在此条件下的多数人都将不能顺其本性发展,结果出现多数人心理不健全的情况。这样,众数所代表的人格就不是健全的人格,以众数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便是荒.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思路,马斯洛本人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才健康。由于能自我实现的人仅是少数且位于正态分布的极端,所以将其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其他人本主义者的思想也基本一致,都强调人的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横向分析

1.西方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西方学者从不同方面作了许多评述,代表性的有:

(1)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早在1929年,美国举行的第三次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就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智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1]

(2)心理健康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3)心理健康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精神医学专家曼宁吉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效率,也不只是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结合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2.我国现代学者的心理健康观

结合西方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观,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并不是固定的状态,而应看成是富有伸缩性的,它不是使所有的人变成一个样子,而是使各人依据自己的情况获得充分的发展,走上健康之路。

学者们提出了划分心理健康标准的七种依据:①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作为标准;②以合乎社会规范为标准;③以社会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④以医学上的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⑤以个人主观经验为标准;⑥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标准;⑦以心理机能的充分发挥为标准。以不同的依据标准[2][4],现代学者提出了众多的心理健康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有:

1991年,张春兴提出: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独立谋生意愿和能力;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2001年,刘华山提出:对现实的正确认知;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和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2002年,姚本先提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坚定;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格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3]

综观中外学者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有大多数学者都赞同的提法,如基本上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大都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都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3.对心理健康标准界定的争论

(1)是否与社会协调之争

社会性心理健康标准倾向于从社会层面来确定标准,认为是否与社会协调是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社会规范标准、生活适应标准等都属于社会性标准。社会规范标准以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作为衡量标准,行为符合公认的社会规范为健康、正常,反社会规范视为异常;生活适应标准以生活适应状况为指标,善于适应生活者为正常,生活适应困难者为异常。个体性心理健康标准倾向于从个体层面来确定标准,个体的无病症程度、机能发挥程度、成熟程度等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医学症状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标准等均属于个体性标准。

(2)社会适应是否心理健康标准之争

社会适应标准之争是社会性标准与个体性标准之争的延伸,二者具有相关性,但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有的学者承认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性,但并不承认社会适应标准。在社会适应是否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上,一些心理学家把社会适应看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更多的人把社会适应看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就各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社会适应应该纳入心理健康标准。但是,有的人把社会适应理解为人对社会环境的完全顺从,或把社会适应看成是一种从众行为。由于一个完全顺从社会环境和从众的人不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于是社会适应也就不能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标准的整合――系统心理健康标准的建立

(一)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纵向层次性系统

分析心理学的学家曾把精神分析的层次分为三层:“安其不安,医心和心理治疗;安其所安,安心和心理教育;安之若命,明心和心性成长。”无独有偶,约2500年前孔子也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大人(即圣人)、君子、小人,并对三者的标准作了具体描述,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由此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将“非病态原则”、“众数原则”、“精英原则”整合起来,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纵向层次性系统,将心理健康标准分为非健康水平、一般健康水平和高于一般健康水平三个层级。

确立了心理健康的层次性后,单纯的精英原则和众数原则都是有局限的,因为众数原则仅承认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单纯的精英原则仅承认极端的健康水平。把心理健康标准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层次系统,意味着把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众数原则形成的标准是较低层次的标准,精英原则形成的标准则是较高层次的标准。

显然,这样的层次性系统让我们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更加清晰全面,富有条理性。

(二)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横向全面性系统

马克思历史唯物观告诉我们,个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与社会不是对立的,二者具有不可分离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个人积极地奉献社会,社会给个人以积极的反馈,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社会得到发展,个人的心理得到成长,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就是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实现这种互动,实现人的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横向全面性系统,将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相结合,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横向全面性系统,首先就是要建立个体内部与外部社会两个心理健康标准系统。因此,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外两个方面,即个体内部系统与外部社会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包括个体性与社会性两个大的系统。这两个大的方面内部还可以细分为多个维度。从内部状况来说,还包括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积极地满足自我的基本需要等维度;从外部关系来说,还包括行为符合规范、能与他人和社会保持一种亲和状态等维度。这样心理健康标准就形成了由内部各标准和外部各标准共同构成的全面性系统。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心理健康标准系统,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争论就可以化解了。

斯登伯格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三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应由三部分组成: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背景智力。其中背景智力大概涉及主体在我们的进化史中选择压力的行为。它有三种形式:一是适应,指人们通过发展有用的技能和行为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选择,指人们在环境中找到自己适当位置的能力;三是塑造,如果个人不能或不能很好地适应他的环境,或不能选择一个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可能对环境本身进行塑造。[5]可见,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并不只是被动地遵从这么一种,也不应是只此一种,否则社会如何进步呢?在历史的进程中总会出现思想见地超出当时社会主流的“英雄”,他们引领时代的潮流,带领人类向更加合理、更加丰富、更加符合人的天然本性的社会迈进。如上世纪解放全中国,把这个灾多难的民族带出历史的最低谷的共产党人,我们能说他们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吗?因此,社会适应也应该分为被动和能动的适应两种,而后者应被看作更高层次的适应,以此纳入心理健康标准的整合系统当中。这样,社会适应是否心理健康标准之争也就化解了。

最后,我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人的心理如此复杂,很难列出一定的标准,把人一刀切式地标定为健康或不健康。如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中既有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的伟人,如林肯、爱因斯坦,也有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一般人”。他曾经谈到一个连基本的正规教育都没有接受过的妇女,她没有让人羡慕的外貌、工作、社会背景,但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母亲、厨师、妻子,只要她在,她的家庭就会充满轻松温馨的氛围。难道这不是一种平实而精彩的生活智慧?若在心理健康的整合系统下给她评分的话,那她一定在某些方面分数不高,甚至很低,但我们能说她的心理不健康吗?因此,我们应该有更加灵活地对心理健康进行评定的方法。

四、结论

大浪淘沙始见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似乎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横向和纵向上都向外延伸展的整合系统,这使我们想到它与对智力的评定系统十分类似,我们不应困于心理健康标准这一概念无法自拔,而应该向对智力的评定那样引入心理健康指数对其进行综合评定,在以心理健康指数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体评价的基础之上,还可以画出心理健康结构图对其进行更加细致具体的分析。以此对心理健康标准进行补充,这无疑会使我们对心理健康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灵活和科学。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等.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0-19.

[2]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6):112-117.

[3]杨志稳.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再认识.云南电大学报,.

[4]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6):169-175.

[5]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12-6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标准浅谈论文

342 评论

偷吃月亮

试论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白云小学 于朝阳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现代教育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教育督导和教育 之诚评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管理实践。然而在此“热”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些人把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等同起来,混为一谈相互代替。督导与评价有着许多密切的内在联系,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它们是教育管理体系中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等同与替代。本文大胆的就教育督导与教育 评价的概念、联系与区别几方面来论述两者的关系。 (一)要弄清楚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两者之间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教育督导,什么是教育评价。 何谓教育督导?教育督导是督导机构和督导人员在同级或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授权下,依据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并向同级或上级人民政府反馈信息,提供教育决策依据的活动。 何为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效果、教育任务完成情况、教育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学生的质量和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从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表述来看,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二)首先,两者都属教育管理范畴,都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管理活动。 教育督导是现代教育管理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而教育评价则是其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既是教育督导的任务之一,又是教育督导的重要手段。实施教育督导活动的过 程本身也就包含了评估的因素,要增强教育督导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高其信度和效度,必 须进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督导的手段,督导以评价为依据,两者作用的对象一 致,都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行为体现。 其次,两者实施的基本依据相同,价值取向一致。 同任何一种教育管理活动一样,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均需要有明确的实施依据,都需要 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一方面,两者实施的基本依据都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均在于“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两者一致的价值取向体现为以共同的依据所确定的督导或评价的具体标准。也就是说,要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确定的教育目标具体化,变为相应的、稳定的参照系,作为督导或评价的具体标准。因此.两者的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 再次,两者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一致的。 一方面,督导要完成“导”的任务,评价要完成“评”的任务,“导”和“评”都必须有充分、可靠的依据。在收集信息资料的范围、对象、途径、手段等方面,两者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另一方面,督导要通过“督”来充分发挥“导”的监控性职能作用,评价要通过 “评”来充分发挥鉴定性的职能作用,“导”与“评”都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必须遵循客观性,准确性等基本原则,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并提出真知灼见,可供咨询的宏观决策与调控的依据。 (三)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两者的性质有所不同。 教育督导具有监控性,其本质在于监督执法;而教育评价具有鉴定性,其本质在于价值 判断。督导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上下级的行政节制关系,督导的过程也就是监督执法的过程。而除教育督导评价之外的有些教育评价,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也就不具有行政监控的特性。 其次,两者实施的主体有所不同。 教育督导强调客观性与权威性,其实施的主体必然是,也只能是教育督导机构与督导人 员。而教育评价更具有针对性与相关性,其实施的主体则具有不确定性,往往是非督导机构 与非督导人员,要广泛得多。 再次,两者实施的手段有所不同。 教育督导实施的手段主要是比较、分析,是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目标 与督导客体工作的历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对其执行教育方针的过程、实施教育目标的 程度作出判断认可。而教育评价实施的手段则主要是测评、估价,是依据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目标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和等级标准为量标或质标,对评价客体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从数量上和性质上进行测评、估价,对其办学水平和教育效果作出价值鉴定。两相比较,教育督导往往侧重于定性分析,权威性和监控性较强,效度较高;而教育评价则往往侧重于定量分析,技术性和科学性较强,信度较高。 另外,两者的功能作用有所不同。 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测评、估价、鉴定、导向、激励、改进等方面.其中测评、估价、 鉴定为显性功能,其余为隐性功能。这些评价功能的效用须评价客体对评价结论认同或接受 后才能体现出来。而教育督导的功能除具有教育评价上述那些功能外,还有监督、调节、咨 询、帮助、指导等多方面效能.这些督导功能均为显性功能,其效用在督导过程中可以直接 体现出来。 (四) 随着教育督导机构的不断完善和督政、督学工作的开展,大大加速了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的进程.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工作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作用,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融汇贯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工作实践告诉我们: 教育评价是教育督导工作的有力手段。 我们知道,教育督导是强化教育执法监督,加强政府对教育宏观管理,实现教育管理科 学化的重要手段,其任务是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教育评价是达到这一目 标的有效措施。教育督导要运用教育评价的思想,借助教育评价的技术和方法,围绕教育评 价标准.在收集汇总和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检查指导,又经过教育评价使检查与指导不断 深入,使教育督导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教育督导过程中,教育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育督导工作的核心,只有凭借和运用评价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进一步增强督导工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教育督导也促进了教育评价工作的开展。 众所周知,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地存在和应用于各种教育活 动之中.其实施主体亦不固定.适用于一切参与教育评价的人。而教育督导则由专门的督导 机构和督导人员实施,他们将督导情况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反馈,为领导部门了解教 育情况.评价教育和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教育决策提供了可靠的 依据。同时在督导过程中,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原有的教育评价 标准、方法与程序,这祥就使教育评价立意更高,更为科学化、规范化,也更具有权威性,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虽同属现代教育管理的范畴,但并非一回事情。我们全 面理解其含义,区分其异同,掌握其特点,有助于正确运用两者的有效手段和科学方法,使 两者的活动形式制度化与规范化。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相互联系性和区别性亦表明,在工 作实践中不可简单地把两者等同起来相互替代,而应恰当、有机地将两者加以结合相互辅助、 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两者的职能作用,提高其活动的信度与效度,更加科学化,更具权威性,使教育管理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293 评论

相关问答

  • 评价与督导论文

    写督导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步骤如下:1、明确评价目标:确定毕业设计的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价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3、制定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指标,

    司马懿砸缸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学位论文督导

    近日,教育部再出重拳,严打学位论文买 卖、代 写行为,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和各高等学校抓紧部署专项检查,并将依据学位论文作 假行为处

    1322183606ww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督导论文主题

    关于课堂教学类论文例文,与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本论文为关于课堂教学类教学督导论文,关于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课堂教学论文

    chengongsc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督导论文

    小学教师评审副高职称的条件: 1、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教书育

    Chris大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教育督导与评价杂志

    2001年9月——2004年3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任研究生课程班的《教育督导与评价》课,分别到太原师范学院、阳泉教委、广东碧桂圆学校、山东潍坊市教师进

    你的小恶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