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7

北京飞猪
首页 > 学术期刊 > 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机制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哈鲁咕噜

已采纳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通常涉及4 大机制,即投入机制、合作机制、市场机制和保障机制。这4个机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图4-3)。

首先,投入机制是合作机制、市场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前提,没有投入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投入,其他3种机制就无法维持最基本的运转。反过来,其他3种机制的良性运转又对投入方式、投入方向、投入主体及投入结构等状况给予反馈,保证了投入机制的支持作用。其次,市场机制贯穿于整个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通过传递信息、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为合作机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通过合作机制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完善自身建设。最后,保障机制通过政策法律的完善、基础条件的建设,为其他3个机制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得合作和服务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顺利展开,反过来其他3个机制对于保障机制的反馈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有悖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

总之,4种机制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闭合的路线,为我国改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图4-3 4 种机制间的相互关系

187 评论

你真美呀?

一是激发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性。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是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偏低的根本原因,金智创新认为,要想有效的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奖励机制与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协同开展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互动融合,二是重视科技成果转移中间机构。一般来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要由三方组成,一是由科研机构提供前沿科技成果,二是有技术需求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但是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等,无法高校的沟通,这个时候就需要重视科技成果转移中间机构的,充分发挥其沟通协同的作用。让企业和高校能够各取所需,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三是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国家财政科技计划成果和科技奖励成果为重点,发布一批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

221 评论

碎碎便便

激励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能够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积极作用的政策法规都具有激励的作用,但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基于激励理论提出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激励科研人员

郭莉(2010)等学者均承认利益分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蒋文、谢清(2010)指出由于一些科研机构担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会影响到教学、流失国有资产,因此在制定分配政策时,主要强调本单位的利益而忽略了科研人员的劳动,影响了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议在平衡好科研机构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体现科研与推广人员的劳动与贡献。如: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将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并在科研人员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予以体现;或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各个环节根据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的贡献,制定相应的优惠和奖励政策;亦可鼓励科研人员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研发、创办科技企业、到企业兼职等。

李艳军等人(1996)认为科研机构内部对成果转化利益的分配没有体现向个人倾斜的原则,不足以弥补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机会成本,建议把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的绩效纳入学校各种奖励、住房分配、职称评定的条件范围;调整科研机构内部对成果开发利益的分配比例,科研院所应适当减少提留比例并将部分提留返还课题组,一方面可以保证成果直接研制推广者的获利水平,另一方面也为成果继续研究和开发提供经费来源;探索出一套以利益分配关系为核心的科研机构附属企业的最佳管理模式,促进其快速发展。

冯振珉、胡元清(2006)认为目前政府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利益分配政策和法律比较滞后,科研机构也很少将科技成果转化直接与利益分配挂钩,影响了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议科研机构可以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开放、优惠政策。如:尽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利益比例;拥有科技成果或具有从事科技咨询资格的科研人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岗创办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学科性公司、科技咨询公司等;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去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兼职;把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科研人员及科技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挂钩,科研人员和教师的课题结余经费可以作为他们创办科技型企业、投资其他科技成果转化公司的资金等,以扩大自主支配权限。

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把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科研人员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晋级等挂钩。②尽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利益比例。③鼓励拥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岗创办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学科性公司。④鼓励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去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兼职等。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人才的激励方式,国内学者的意见普遍一致,就是要综合采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曹明亮(2011)认为科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体现出了参与科技转化工作人员的成效,他们的付出不仅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还应给予一定奖励。如果仅侧重精神奖励而缺乏物质激励,会使科技成果转化失去原动力,建议设立专门的科研奖励基金,对科研活动尽可能地提供相关的物质保障。范道胜(1997)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认为国家设立科技成果推广奖,各部委、省市设立相应的推广类奖,可以引导全社会注重和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推广奖应主要奖励直接从事成果推广应用、开发转化的人员。同时,将获得科技成果推广奖的数量等级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作为对科研院所进行评估以及下一轮科研立项的主要依据,特别是要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中心挂钩。

杨兰蓉等人(2006)认为在获奖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中,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提出将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的科技人才分为研发人才和推广人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体系。对于研发人才,实行“基本收入+风险收入”的激励管理模式,让他们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部分,保障研发人才的利益,激发他们对市场需求的关注;对于推广人才,则采取“基本收入+提成+职务消费”的激励管理模式,来提高推广人才的工作热情。

万华(2003)则从具体的激励方式出发,指出为使科技成果得以产业化,可以对科技创新人才采取两种激励方式:一种是产权激励,就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系统对其内在的创新人才就其能力和贡献大小进行量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成果孵化工作。另一种是期权激励,根据未来实际工作的贡献大小,给予科技创新人才期权(或虚拟期权)激励,以更好地吸纳和留住优秀人才,减少优秀人才的跳槽。

(三)健全技术市场,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良好的平台

根据激励理论,市场力量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肖龙阶,陈爱江,2007),但是市场激励又依赖于技术市场的良性运行。因此,针对如何健全技术市场,学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正洲、李玮(2012)认为我国的技术市场发育很不成熟,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供给与需求的传输渠道没有建立或健全。要按照“科学、高效、开放、共享”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全国或区域技术市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技术信息的及时、准确、高效流通。要按照独立法人的属性、条件和程序,建立和健全全国或区域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强化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游文明等人(2004)则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或学研机构可以通过科技成果孵化器、企业技术(科研)中心、校办科技产业、院所办科技产业或者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方式,在组建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技术市场,促使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降低科技成果的交易成本。

(四)创新管理制度,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由于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需要借助政府行为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以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利他”动机。关于如何为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下列看法。

观点一: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价考核体系。何先美等人(2010)认为我国的科技评价体制存在偏差,承担国家重大计划、获国家奖、SCI论文等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这使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常处于不利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优秀的科研人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建议对不同性质的教师实行分类指导: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考核其论文发表及引用情况;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教师,重点考核其承担课题及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情况,并在成果产业化后的利益分配上向教师倾斜。

观点二: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激励政策。刘强等人(1998)认为目前在成果转化中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是企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不愿过早参与成果的孵化,唯恐投入失败。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地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激励政策,如:对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投入实施优惠利率,对实行产业化后的高新技术产品减免、返退税收等。

观点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郭莉(2010)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较淡薄。因此,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提高领导、管理层以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专利法》,保护企业和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陈俊(2005)也指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特别是专利保护所达到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检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之不足,对职务发明成果原始权利人的归属、专利申请人的资格、科技转化收益、受奖励权、技术入股等问题,对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秘密的保护,做出立法完善。

观点四:推动产学研合作。周玉玲(2007)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政府要加强组织管理职能,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桥铺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把政府、企业、高校紧密而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有力地促进官、产、学、研的互动链接。

98 评论

zhijuan0628

一是激发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性。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一批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探索有效机制与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协同开展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互动融合,调动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积极性,支持以核心技术为源头的创新创业。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服务体系。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业化、市场化的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成果挂牌交易与公示,解决成果交易流通与市场化定价问题。鼓励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发展,完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功能。大力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三是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国家财政科技计划成果和科技奖励成果为重点,发布一批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四是发挥地方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大政策、服务、金融等创新力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完善基层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和机制,通过成果转化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五是强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健全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发挥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支持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贷联动、众筹等科技金融手段拓宽资金市场化供给渠道。推动军民科技成果融合转化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55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论文

    技术成果简介怎么写 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

    白羊座小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科技成果转化论文题目

    面向21世纪的俄罗斯武器装备发展一、认真研究未来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革命性变化前苏联拥有强大的核力量、常规力量以及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国防科研基础,对军事技术在武器

    战斗鸭鸭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药产业研究成果转化论文

    我可以给你,不上传,

    混世金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科技成果转化议论文

    兄弟,你北航的吧?

    牛奶泡泡韵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后进生转化的策略研究论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直都有后进生这个学习群体的存在,而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大体上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应当关心和帮助

    快乐的陆小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