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0

最爱黄冕
首页 > 学术期刊 > 社会有机体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宾格砖家

已采纳

可以从心灵阳光工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入手,在从作用谈到心灵阳光工程实施的必要性,从必要性到实施的必要条件,在必要条件里谈心理和谐的问题!

338 评论

肉祖宗想切肉

【摘要】城市更新是目前城市规划范畴中被广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从大拆大建到解决员工居住问题再到以人为本,跨学科研究等一系列发展不但使交通、土地、人口密集问题得到解决,更是起到了促进就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等积极应影响。另外,考虑到城市更新起源于西方并历史悠远,经验丰富。为了节省资源,少走弯路,我国很有必要在分析、对比中西方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始末中找到差距、探索经验。 【关键词】城市更新 发展历程 经验 启示 综述 一、城市更新内容概述 (一)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 目前,城市化与知识化、科技化、国际化等同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城市化的推动下进行城市更新工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城市更新,其不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涉及到居民的生活、市场的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三方利益等多个方面,然而,一切工作始于对概念的全面理解。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城市更新的概念成为了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实现更新带动市场经济、更新推动城市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工作。 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城市”与“更新”。城市,是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一切活动产生和进行的平台,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样连续的、与时俱进的有机体,这种与时俱进与人体机能相似,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来支持。而这种所谓的城市新陈代谢就是更新。“更新”具有获得新生的意义,是从城市的整体出发,结合了政府、市场、企业、居民等利益主体,在阻止城市衰退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具有未雨绸之意。此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城市更新中提到的“衰退”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指城市结构以及功能的折旧,它们当下的指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差异甚至会导致城市发展滞后。其中,有形的折旧可以更换设备,但是无形的功能性折旧却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城市更新的概念理解为:“城市更新是在政府管制、行政体制支持的基础上,施以一定经济投入,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监控更新过程,时刻调整不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全面考虑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采取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城市基础用多种手段配合使用的更新方式,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将城市从零星推向整体的浩大工程” (二)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主要内容方面将分为有形更新与无形更新两部分。有形更新包括:交通更新、空间规划更新、资本更新等;无形更新包括: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城市文化更新、对城市的定位等几个方面。 (1)交通的更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多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拓宽主要交通干道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分时段、分区域的交通系统更新策略。控制出行车辆数量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节能车以及低污染能源也应列入到更新范围内,呼应低碳政策,提倡“零污染”出行。 (2)空间的更新。空间方面强调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为目标对人类活动空间的面积、布局等进行比例的调整,结合社会经济效益、强调空间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在居民小区内,小型商业网点数量应定额在多少,选址应考虑到整个小区每一方位居民到达商业点路程的均衡。居住环境周围教育、医疗、娱乐、采购、商业等日常所需网点是否齐全或到达这些地点的时间成本是否合理。 (3)资本的更新。一是物质资产,二是人力资本。物质资产提倡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更新换代,降低整体替换带来的巨额成本;人力方面提倡调动人力资源的活跃性,学习最新科学技术及新设备的操作技能。以企业核心资本即“人力”的替换带动整体走向发展的最前端。 (4)规划的更新。此项主要指发展规划的更新。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是城市以何种姿态、何种效率展示魅力的导航。因此,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与时偕行的城市发展规划作指导。而社会与市场的瞬息万变决定了一份发展规划的动态性,这就需要应发展所需不断调整发展规划,为城市更新提供可靠、前沿的依据。 (5)文化的更新。城市文化更新可从城市的软、硬两个文化角度提出更新对策。其中,硬文化指具有可见性和可触摸性质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软文化则属于一种抽象的隐性文化,如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社交政策等。软文化要在硬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硬文化的发展也需要软文化辅佐,两者相辅相成。 (6)定位的更新。城市定位可以细分为形象定位、性质定位、功能定位等几个方面。这需要充分了解该城市的发展演变趋势以及自身发展所需,以与国家政策同步、改善民生、为经济做贡献、保护环境为依据设计适应发展潮流的定位。 (三)城市更新的产生背景 城市更新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工业化国家,并于1958年8月荷兰海牙市召开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究会上对概念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主要源于第二次产业革命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此时人口激增、交通混乱、设备陈旧等现象比比皆是。为了摆脱这种空间紧张的状态,在远程交通运输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居民开始向市郊转移,即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现象。这种人口的分散使城市中心区失去了经济活力,无法承担起城市领导核心的重任,反而呈现一片萧条之势。为了恢复城市活力,吸引人口回归城市并振兴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并改善“郊区化”导致的“死城”现象,欧美国家于二战后开始了大范围的城市更新计划。此时的更新重点集中于建筑设施与环境的改善以及空间的调整再利用。而后又在伯吉斯的“过滤论”(Filter Down)、福利经济学、博弈思想等理论的补充下逐渐趋于完善,为日后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丰富经验。 我国城市更新的历史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但较之欧美近二百年的历史,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距离成熟还需要一定时间和经验的沉淀。城市更新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晚,更新的侧重点在于危房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解决居民居住问题,而后由于中央政府提出了“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方针的贯彻落实,刚刚崭露头角的更新工作因此被搁置。这也是我国在城市更新历程中出现的一个历史断裂期。从1953年开始更新工作再次启动,进入第二阶段。但资金有限、历史遗留问题过多、设备不完善等缺陷依旧阻碍着工作的进展,“内旧外新”、“投机倒把”、“盲目拆建”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已经在借鉴欧美城市更新经验时避开破坏环境、市中心衰败结果的同时,转而取其精华,走分阶段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样性、跳跃式发展的道路。这样不但避免了走弯路,同时也符合发展潮流。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已经逐步走向正轨,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见缝插针”过渡到了“以人为本”、“空间多效利用”、“为环保护”、“强调城市整体性”的更新原则。这一转变将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一)中国城市更新发展阶段划分 (1)1949年至1952年。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近代城市开始兴起并于20世纪初得到发展。从中叶到1952年是我国城市更新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于1949年,我国城市建筑大都数历史悠久、设施简陋、生活环境恶劣。这些战后遗留下来的旧城迫切需要通过更新重获生机。因此,这一阶段以改善居住环境为主,提倡为劳动人民服务。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故工作范围被严格限制,只能进行局部的、小规模的渐进式危房整修。此时期,在以旧换新、节省资金的前提下资源被充分利用,重建效果显著,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建国初期城市转型方针的提出,使新兴的更新工作进程受阻甚至停滞不前,直到1953年才转回城市更新的工作。 (2)1953年至1978年。进入城市更新的第二阶段后,工作内容主要围绕工业展开。一方面,工业区的发展需要大面积土地的支持;另一方面,居住问题的解决仍旧持续,只不过目标人群从居民转向城市职工,住房压力亟待缓解。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大量新建住宅、建筑侵占绿地,肆意扩建。这种忽视城市机理的破坏性更新现象逐渐造成了城市的表里不一与杂乱无章。再加上第二阶段包含1958年至1978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在“左”思想的诱导下工程的管理工作毫无章法、缺乏约束,无规律、新旧交替坐落的建筑物开始破坏城市格局。这种混乱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保护观念的落后使历史遗迹被忽视,这一切都为日后的城市更新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3)1979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初期属于我国城市更新的第三个阶段。此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善下,社会环境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良好条件。我国人均住房面积比以往提高了近两倍以上。如北京的新建住宅在此期间达到4400多万平方米,人均居住水平由提高到。城市建设速度的大提升把城市更新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计划经济发展的思想残骸并未剔除干净,这种思想仍旧阻碍着工作的前进速度。再加上资金问题、政策完善问题等也一直伴随着工作的进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国城市更新进入到一个“力不从心”、“挣扎停止”的特殊阶段。虽然建筑方面新楼不断建成,但一批批多层盒型的住宅区千篇一律,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使城市特色逐渐瓦解。 (4)1991年至今。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意识到了土地面积的使用紧张,于是提倡“集约化”以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益,缓解土地使用压力。而发展至今,居民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再加上各种住房制度的完善,为了满足用户需求,高质量的“花园式住宅小区”进入国民视野,成为了当时中国各大城市的普遍景象。而后在北京菊儿胡同的成功案例中我国同样取得了宝贵经验,开始注重文化保护问题。面向市场的突破也拓宽了融资渠道,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工作带来了更多机会。但仅仅几十年的经验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城市更新的浩大工程。浅薄的经验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但纵观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六十年历史,虽有重重困难,但呈现的是一种曲线前进的态势,前景还是一片看好的。 (二)中国城市更新经验总结 (1)经验总结。首先是文化保护问题。文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来自于精神与物质利益不平衡引起的冲突,而追求利益忽视历史文化还是为保全文化舍弃城市进步则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另一主要内容。城市的文化融合了历朝历代的悠久记忆,同时,也是区分不同城市的标志,是不可取代的宝贵资源。另外,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通过文化保护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归属感,提高民族士气,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个性,屹立群雄。在此问题上,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通过对西方城市更新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用“有机更新”的方式解决新旧建筑之间冲突以及如何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等问题,并将此思想运用到了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过程中。对于菊儿胡同的改造,吴良镛教授保留原四合院模式借鉴“审慎更新”思想,原有绿化带尽量保留,建筑物的高度也是严格限制在三层或以下。更加人性化的是为了避免新建筑的突兀,在色调方面以白、灰为主,留住历史的痕迹。吴良镛教授的改造工作不但将传统建筑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实现了历史的延续。 其次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来自于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强调个人与城市的融合。通过基层需求的反应以及满足,突出社会公众的重要性。开放思想、公众参与已经不再新鲜,钱欣在探讨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问题的同时还描绘出了“开放式城市更新的公众参与体系”图,直观解释公众在更新流程中的作用。龙腾飞(2008)、周安远(2009)、李斌(2012)等人也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阐明了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模式构建,并用实证对具体情况比较分析。此外,人本管理中对人性的关怀还体现在住房拆迁过程中的补偿问题。城市更新需要占用土地,该地区的居住者将暂时或永久性地撤离。那么,如何安抚离开久居地的居民,精神还是物质安慰,资金的补助数额,开发商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同时,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也会直接关系到居民配合程度与工程进展速度。 最后是多学科跨越。虽然国外在城市更新方面拥有更丰富的经验,但我国后劲强劲,用六十年的历史追赶国外百年积累的经验,同样走进了多领域广视角的研究领域。旅游、人文、美学、社会学等都是涉及的领域。其中,李艳玲(2001)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二战后美国城市更新的特点、成就、意义、存在问题、局限性几个方面就行了详细总结,并提出城市更新工作应当联系社会,使改造与社会经济相适应;苏箭(2013)以长沙北正街为实例,运用景观美学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通过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视野的审美需求实现老街景观文化的传播;蔡绍洪(2008)、凌春阳(2013)等人紧跟第三产业发展潮流,将旅游与城市更新结合,保护历史,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城市旅游发展可持续。可见,多学科的介入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有助于更全面的制定计划,使我们深刻了解到城市更新不只归属于城市规划,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性工作。 (2)存在缺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更新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在留给后人宝贵精神遗产的同时也对更新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再加上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化等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不考虑实际盲目施工的举措在六十年的积累中迸发出了种种问题: 第一、资金缺乏、工程停滞。资金是工程实施的血液,是运作的基础。在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确实取得了种种胜利,但一旦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会发现我们的不足,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摸索。不幸的是,赶潮流以量制胜的思想蒙蔽了一部分开发商,只开发到一半就停止的工程反而为城市带来了压力。 第二、虚有其表、利益熏心。急求眼前利益,破坏历史建筑和城市原有风貌。当利益与文化出现冲突时舍弃城市特色。以后人的发展为代价,忽略我国城市的复杂性,规划以偏概全,更新割裂历史。最终,城市化为千城一貌的一座座缺乏内涵的复制品。这不只是一座城市的不幸,也是历史文化遭遇破坏的悲哀。 第三、整体缺失、效果倒退。整体的缺失性指的是在更新规划的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城市更替布局的认识,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影响了周边低层建筑的采光,绿地的压缩把住宅区变成了水泥做成的牢笼。虽在近年来各种开放性的建设器材进驻各个小区,但可供人们活动、锻炼的空间仍旧紧张且缺乏正规性。 三、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一)国外城市更新发展阶段划分 (1)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期间,城市更新一词并没有被科学规范地提出来,但是,与城市更新相关的更新工作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由于受工业革命影响,生产方式的大工业化推动城市范围的扩大,这种城市格局的突变致使城市任意膨胀。以解决“贫民窟”问题为出发点的工程也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如奥斯曼[18](Haussmann)大拆大建的“巴黎改建计划”被后人讥讽为“拆房大师”的“巴黎模式”。而缺乏政府管制的建造也使得城市交通拥堵不堪。相比之下,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先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原型[19]。虽然它似乎只是一个满载对未来憧憬的乌托邦[20][21],但却为日后人们解读城市内涵指明了方向。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指出城乡结合,建造规模应当控制有度。强调了城市布局与规模应当符合人与自然的结合,建造符合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 (2)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在这十年中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更新概念的确定也使其更加规范化。为了带动城市经济,具有高利润特点的金融业、商业等被引入城市中心,这种方式以点带面地向城市四周扩散,整个城市一片繁荣。但市中心的聚集暗中提高了地价,大量人口的流动造成了交通拥堵,人们为了逃避这种高压的生活环境开始向城市周边扩散,市中心逐渐失去了生机,每逢夜晚和周末一些市中心甚至变成一座“死城”。而后,西方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应当从实际出发,反对“恢弘巨大”的巴洛克式计划。J・雅各布斯(Jane Jacobs)也提出了巨资大规模改造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应当理性更新,保存城市多样性,用小而灵活的方式追求精致、连续、逐渐地改造城市。 (3)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进入70年代后,人们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的积极性高涨,并组建了自己的社区组织,这种社区团体的方式使当时的工作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由于参与公众都是该区的原住居民,重视邻里关系,熟悉城市肌理,对居住环境的历史文化也有一定了解,再加上年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可以明确表达自身看法。因此,社区公众的介入使更新规划更贴近生活,现实意义更强。这种社区文化的保护与认同成为了80年代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也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提出了注重城市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等多各方面。 (4)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共识,更多相关边缘学科如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等的相关学科的学者开始融入到城市更新的行列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参与到规划工作当中。另外,私人资金的介入也为工程带来更多资金支持,面向群众的方式也吸引了更多合作伙伴,更新队伍集合各行人力资源开始发展壮大。期间,人本思想的逐渐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个人效益的平衡得到重视。在反思过去城市更新工作中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的同时开放思想,规范规划范围和施工尺度,强调社区的重要性,此时的城市更新进步升华到了一个更高阶段。 (二)国外城市更新经验总结 欧美的城市更新拥有近百年历史,在这百年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在失败中寻求生机,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列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其一是历史保护意识与措施的吻合度。在历史延续时间上,虽然我国的五千年文化远远超过西方,但在保护意识与措施吻合度方面我们却发展得没有他们那样成熟。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问题被列入城市相关议题中,各个城市开始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国外众多学者不但提出保护措施,还善于发现阻碍历史保护的绊脚石。保护方面典型的案例当属费城社会山,该区占地25个街区,拥有殖民时期和美国建国初期风格的建筑500栋之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故在改造时设计中保留了原貌,只做局部修缮,原有历史痕迹也得以保留。Marks(1996)则在研究中抓住了资金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资金的匮乏对历史保护观点的表达造成了一定影响,并且,贫困人群也无法承担起历史保护的成本,这些都为城市更新工作中历史保护问题带来了压力。而资金与人力的不足对历史文化保护带来的局限性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 其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执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多种多样,如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提倡的“房屋多样性”有效避免了城市特色缺失问题的出现,为后代开发城市保留了广阔的开发空间。Bryson,Grace K. L. Lee (2008)则从环境出发,添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认为在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前应先确定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而后才能作出科学论断。除去理论建议,Bryson, Jeremy(2013)的表述更进一步,是拟定一个比较规范,以74世博会为衡量标准对环境问题进行讲解。内容一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议人类的改造活动应当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城市更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其三是与房地产合作互利。城市更新离不开资金投入,但资金不足也是一直困扰中外开展城市更新工作的一大问题。政府无法独立承担起巨额资金,此时,私人资金的投入便成了资金筹集的另一主要渠道。在众多企业中,房地产商多拥有丰厚资金,并组建自己的智囊团,在土地规划方面经验丰厚、抗击非预见性风险能力强,他们的参与不但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更新向着科学性和全面性发展。其中,美国的威廉・泽肯多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以开放式的思维投入各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并通过与设计师贝聿铭的合作完成了费城的重建项目,堪称绝作。更新中,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提供社区开发津贴,鼓励地方政府参与项目、减税免税等手段鼓励企业与社区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房地产企业的作用。 四、国外城市更新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我国城市化以及城市更新工作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虽然在经验方面我们已经了解到环境、文化、可持续发展、多边合作等内容的重要性,但在规划方案上仍旧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的知道框架。因此,我们可以在分析了国外城市更新的种种先进思想和成功案例后获得启示,得出提升我国城市更新质量的几点改进措施。 (一)更新模式多样性 如今,城市更新的研究中心开始向人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三个层面倾斜。在现代建筑已导致视觉疲劳的情况下,根据不同背景、不同需求、不同能力范围运用多学科研究方式综合多领域前沿思想设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可以避免建筑雷同、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工程停滞、更新效果与预期不相符、资金浪费等状况的产生。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协调发展的考虑也可以推动价值观趋于一致、各方利益平衡避免冲突、城市肌理得以保存、邻里文化和城市特色多种多样,为第三产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政府行动与时俱进 在城市更新中,政府需根据不同时期制定符合现实意义的法制和政策推动更新的发展,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政府能否发挥领导作用十分重要;其次,政策规范、进程控制、资金协调、方案批准、人力调动等都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开发商、居民的三方利益如何协调同样需要政府协调;最后,在经济开放的今天,如何发动群众参与,赋予公众一定权力,政府的管制力度应当控制在一个什么范围之内都是有待考究的问题。 (三)“绅士化”的选择性继承 “绅士化”是1964年英国学者鲁思・格拉斯在描述伦敦内城街区变化时提出的。主要是指中产阶级进驻低收入活动区,如同城市的新鲜血液一般复兴城市经济,依靠私人资金带动市场活力。但是,这种经济的复兴反而是低收入群体无法承担,最后原住者被迫迁出。可以看出,“绅士化”的出现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私人资金为市场活力做出贡献,这是减小政府压力的一条有力途径,虽然也带来了一定不足,但是,我国可以通过减税的方式刺激这些私人商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做出贡献,实现以局部富裕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 五、讨论与总结 本文从中外两方面入手对城市更新进行阐述,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国外城市更新在不断摸索中从“巴洛克式”大拆大建到“局部渐进式改造”、从“绅士化”“驱逐”低收入住户到“人本管理”“邻里复兴”、“可持续发展”、“尊重历史”,城市更新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同时不忘反思缺陷,弥补过失。我国的发展固然有很多优点,但由于历程仅六十年,目前我们所犯的错误一部分走上了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路。但是,我们可以从西方的发展史中看到各种类似计划实施的结果,避免这些已经可预见的不良后果,从而少走弯路。 纵观全文,本综述从整体对城市更新的内涵、背景、发展历程、经验、缺陷以及启示进行了总结,每一小节中对国内外的概括性阐述易于对比,所述内容言简意赅,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对城市更新的始末进行初步了解。

100 评论

兰生幽荣

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具体如下:

斯宾塞主要的社会学思想有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对社会类型的划分和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等等。他的社会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的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都是从这种类比出发和展开的。论文发表。乔纳森·特纳在他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中称他为“第一个生物生态社会学家。”他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前7年就撰写出版了《进化的假说》阐发了社会进化思想,并于1857年发表论文《进步:它的规律和原因》提出进化是一个普遍规律。但他在1896发表的《社会学原理》中阐述社会有机体论和进化论理论时仍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则移植到其中。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也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进而认为进化是一种自然过程,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而不应人为地干涉。他还按照社会内部管理管理的程度和范围,把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下面是对他的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一) 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是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是他工业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 1.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集中反映在他的《社会学原理》第二卷中,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了6项类比,得出了3个结论:①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②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③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需求就必须得到满足。这些观点开启了结构功能理论的先河。斯宾塞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将人类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站在社会唯实论的立场提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实体。[1](1)相似之处他提出世界由无机领域(物理学、化学方面)、有机领域(生物学、心理学方面)以及超机领域(社会学方面)组成。而社会具有许多和生物有机体相似的特点,比如它们的生长过程,也就是规模的变化。可以说,二者都是经历着由小到大的变化,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生物有机体的变化时间较短且较为明显,而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由于地域空间较大则往往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时间且界限相对模糊些。当然在外力干扰相当大的情况下,社会有机体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的变化。再比如结构的进化,也就是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它们的组织形式不会固定不变,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化和外界影响,它们都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进化。像原始社会,它的结构相对简单且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较为复杂的工业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社会原有的单一性和同质性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分化和专门化的发展趋势。社会有机体由于其内部的组成部分的增大、变化、分化和专门化而相互依赖且越来越强,从而产生了系统的整合,逐渐形成一个与单个有机体一样的集合体。反之在社会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继续分化过程中个人角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分化,各部分之间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由于不断发展的进化,各种功能也配合得更加密切。在简单的原始社会,由于同质性高,各部分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就大,而在复杂社会由于专门化较高,因而一个丧失功能的部分不能轻易由别的部分所替代。因此,复杂社会在结构上反而比简单社会还要脆弱(在这里可以看到,其实斯宾塞已经开始使用分析功能主义对社会进行剖析)。[2]这就要求复杂社会产生一个能控制和协调各部分行动的“管理中心(或系统)”。斯宾塞认为,管理系统的功能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完善的。起初,主要是用来处理与外部的关系,起到“防御和侵略”的作用,到了后来,当各种功能的复杂性阻碍了各部分之间的完全自发调适的时候,管理系统就担负起内部调节和社会控制的工作。[3]他后来还根据内部管理的程度和范围的区别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详见下文)(2)相异之处斯宾塞在借用了生物学的方法对社会作出分析之后,还对它们之间的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指出,①生物有机体与社会整体在组成要素的联系程度和构造上是不一样的。生物有机体是由位置非常固定的单元(细胞)紧密结合而成的统一有形体;而社会则是由位置相对固定(通过一定渠道可以流动),但相互结合不劳、松散的一些单元(个人)自由形成的分离统一的抽象整体。②生物有机体与社会整体的联系模式有相异的地方。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和存在主要通过有生命力的物质(物理及化学)的作用来支撑;而社会的各部分与整体的正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沟通、维持则主要是借助人类自身不断创造和总结的符号系统(情感、语言、艺术、文字及思想系统)。③生物有机体与社会整体在意识层次上有区别。生物体只有神经系统这一单位有意识(其它部分均无感受能力);而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均有意识,并有一个“管理系统”来调控与整合那些分散的社会意识。斯宾塞认为,由于社会各部分和成员之间具有流动性,且分工合作,因此他们能因共同的整体利益而团结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有机体的部分是为整体而存在,而社会有机体是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4]他从而得出社会应该为其成员的幸福而服务,社会是增进个人人生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这充分说明斯宾塞的个人主义思想,这也是他提出不干涉主义(1842年《政府的作用范围》)的理论延伸。

2、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进化就是社会从相对模糊的、松散的同质状态向明确的、紧凑的和异质状态转变的普遍过程。[5]“进化”是他实证社会学思想的基本基调。(1)早期社会进化论早期(1855—1857)的斯宾塞认为社会进化与自然界的进化的区别在于社会进化被描绘成一个持续的,没有倒推的过程,表现为一中直线式的渐进和发展。他认为,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的法则,“宇宙间的一切都在进化”。无论是天体的形成,物种和人种的起源,还是无机界、有机界以及超机界即人类社会,都是由进化规律支配着的。整个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由同质到异质的变化发展过程。现象世界之历史进化或普遍进化,原因是:(1)物质不灭,(2)运动继续,(3)力的持久。其中“力的持久性”是主要的。“力”决定了进化的普遍性与持久性。[6]达尔文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使这一思想得到了科学的印证。由于永恒的力的存在,宇宙中的一切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又在不知不觉中消失。(2)成熟期的社会进化论与早期的思想不同,成熟时期的斯宾塞在他的《社会学原理》(1896)中从总体上肯定社会是不断向前进化的过程,也不排除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出现的暂时的倒退现象,因而社会进化的过程不是直线的。社会进化既受先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也受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多中因素的作用下社会进化有可能表现为进步,也有可能表现为暂时的倒退。这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表现为多样性和差异性,各个国家显示出不同的社会形态。他用进化论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方式问题。(3)关于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在谈到社会进化原动力时,他仍继续搬用生物学方法。认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自然和社会进化的动力原则。社会进化如同生物进化一样,被生存竞争的原则所支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始终是第一原则,正是这一原则促使人类社会永无止境的向前发展。他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一切关系,通过竞争,个人,种族国家分裂为优劣不同的民族。在他看来,人类社会进化就是在有生命力的个人、民族和无生命力的个人、民族的竞争中得以实现的。所以,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就像生物进化的结果:“优胜劣汰”、“优存劣亡”。这就是人类社会“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7](二)关于社会的类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斯宾塞对社会发展阶段作了类型学的划分,不过,他的社会理论总是在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分析有机集合体的“增长”、“结构的变化”和“功能的分化”,他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了社会复杂多样的形式,并提出了社会的进化规律和发展阶段:按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把社会分为简单社会、复杂社会和二重和多重的社会;按照社会成员居住的状态,把社会分为游牧社会、半游牧社会和定居社会;按社会内部管理管理的程度和范围,把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斯宾塞着重对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这两种社会类型的特征作了详细的比较,具体如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征比较[8]

斯宾塞关于社会的类型按社会内部管理管理的程度和范围这样的视角来划分有其一定的道理,他的这种划分虽然后人提的不多,但他对社会学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是有他的贡献的。像涂尔干对社会团结类型作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划分在方法上有与之相通之处,以及后来吉登斯所提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斯宾塞影响的痕迹。三、斯宾塞主要社会学思想的影响与历史作用当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斯宾塞借用生物学的概念来研究社会学理论,是有一定的缺陷的。但在当时,他确实是用了一个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的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直到今天,这种借用仍在继续。在20世纪末,生物学为进化论社会学仍然提供着更加令人兴奋的信息。论文发表。一种新的进化论(主要是社会生物学理论、社会形式的跨物种比较、进化的阶段理论及返回对人类本性的理论化等方面)诞生并取得较大的进展。斯宾塞开启了进化论社会学的先河。他由于在其社会学理论中使用了“社会系统”、“社会功能”、“社会进化”以及“社会控制”等概念而被认为是系统论、功能主义理论及控制论等科学的先驱者。他所作的类比和对社会学主题所作的判断,影响了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种分析模式。反过来,这些模式又被认可地、间接地行塑了生物社会学理论的再现。[9]他的社会学思想对英国和美国的社会学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早期西方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参考文献:1、贾春增 :《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3、刘易斯·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4、侯钧生:《现代社会学理论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M),华夏出版社, 2001。1、贾春增 :《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刘易斯·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侯钧生:《现代社会学理论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刘易斯·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侯钧生:《现代社会学理论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同上,、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M)华夏出版社 2001年 P83

(资料来自网络。)

154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研究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金融双学位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上大四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

    喵喵咩咩喔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有关社会体育的论文题目

    您好,体育专业也有很多侧重点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一点的方面写,如球类、体操类等,也可以写自己对体育专业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等等。 为您提供部分体育论文选题: 1、

    左边ior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街道社区体制机制研究论文

    一、强化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我们社区党支部在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双带”等工作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大学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报告论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 摘要:

    潘朵拉的音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社会救助精准化机制研究论文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现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时期推动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全面贯彻科学发

    tarrinbiubiubiu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