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璞小熊娃
该刊欢迎临床研究、临床前瞻性研究、基础研究论著、综述、临床经验、短篇报道、病例报告、临床病理(病例)讨论、讲座、手术技巧、技术交流 、国内外学术动态、消息等栏目的稿件。 来稿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逻辑性,文字务求通顺精炼。论著类稿件一般不超过5 000字,图表最多不超过8幅,参考文献应以近5年来发表的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著为准,要求核实原文,准确无误。病例报告控制在1 500字以内。综述、讲座类稿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 根据“著作权法” ,并结合我刊具体情况 ,凡来稿在接到我刊回执后6个月内,如未接到对来稿的处理意见,则仍在审阅研究中。如作者欲投他刊,请事先与本刊联系。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 请作者考虑。来稿请自留底稿 ,切勿一稿两投。对不刊用的稿件本刊均将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反馈给作者,不退原稿。
末日女友CCCccC
我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现状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刘爱萍 王培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包括冠心病事件(Coronary heart disease)和脑卒中(stroke)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等;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有效的鉴别高危人群的方法;风险评估本身也是一种健康管理的激励机制;对危险因素的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健康风险,从而延缓疾病发生。一、健康管理和健康风险评估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部分,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是慢性病预防的第一步,也称为危险预测模型。它是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并据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控制与干预,以帮助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和个人,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风险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多因素模型法,它建立在多因素数理分析基础上,即采用统计学概率理论的方法得出患病危险性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能同时包括多种危险因素,常用的有多元回归(logistic回归 和 Cox回归)。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进展心血管疾病预防实践的进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对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的研究,其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根据各种危险因素水平综合评估个体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危险,以便对处于不同危险等级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力度的干预是目前心血管防治领域的热点,而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模型就是以是否发病或死亡作为因变量,以危险因素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 和 Cox回归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个体在未来某个时间(5年或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或死亡的可能性(即绝对危险度),由于方程的结果反映了个体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发病或死亡危险,也被称为综合心血管病危险(total risk)。绝对危险度是以人群的平均危险因素水平和平均发病率对Cox 生存函数进行调整,如10 年发病危险概率( P) 的计算公式为:其中 ,β1 至βp 为各危险因素不同分层的偏回归系数,x1…xp 为每个人各危险因素的水平,M1…Mp 为本人群各危险因素的平均水平。S0 ( t ) 为在t 时间(如10年)的平均生存函数,即危险因素平均水平时的生存函数。1993年,新西兰成为最早引入“综合风险”进行高血压管理的国家[2]。同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提出将血脂管理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结合起来[3]。之后,欧洲心脏病协会、欧洲动脉硬化协会、欧洲高血压协会提议将多个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作为冠心病防治指南中进行降压、降脂治疗的主要标准[4],而且,国际上多家心血管病协会都在疾病防治指南中采用了综合危险的概念,并在实际中应用[5-8]。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典型代表是Framingham心脏研究建立的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9],该模型被用于预测不同危险水平的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如10年)发生冠心病危险的概率。西方国家多以Framingham心脏研究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为基础,制定适合本国的综合危险评估指南[10]。由于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对象是美国白人,有研究显示其预测结果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人群)[11-12]。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利用自己的研究队列建立了适宜本民族人群特点的预测模型[13-15]。三、我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现状在我国,由于人群心血管病的疾病谱和危险因素流行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不同[16-17],为此,于2003年开始开发适合我国人群的危险预测模型。主要研究有:1.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以1992年建立的 “中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为基础,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的多因素分析[18],以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作为预测指标,以年龄、血压、TC、HDL-C、吸烟和血糖6个危险因素为主要参数对男女两性分别建立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同时利用该模型计算不同危险水平(即上述6个危险因素不同组合)个体10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绝对危险,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不同危险因素之间有协同作用,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对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别。我国35~6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分布情况是:发病危险概率<10%者占,发病危险概率≥10%者占,发病危险概率≥20%者只占。而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在发病危险概率≥10%的人群中,表明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评估比相对危险度具有更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时不应仅看危险因素的个数,还应考虑危险因素的不同组合。该研究组同时采用Framingham模型评估我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的冠心病发病危险[19],发现Framingham模型高估了我国人群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于是以“中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为基础,分别建立了男女两性冠心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2.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20-21]。该协作组考虑到我国是冠心病相对低发、脑卒中相对高发的国家,如果采用冠心病发病危险来衡量个体或群体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显然会很大程度的低估其危险,而不足以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并发现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二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种类基本相同,各危险因素对发病的贡献大小顺序也相同,为了更恰当地反映我国人群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该研究依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将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合并后的联合终点称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即如某一个体兼患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则仅记为1例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该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作为预测模型的因变量,以年龄、收缩压(SBP)、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是否糖尿病(GLU)和是否吸烟等6个主要危险因素为自变量,拟合分性别的最优预测模型。进一步将各连续变量危险因素转化为分组变量拟合出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该工具是根据简易预测模型中各危险因素处于不同水平时所对应的回归系数,确定不同危险因素水平的分值,所有危险因素评分之总和即对应于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10年发病绝对危险。例如:一个50岁的男性,血压150/90mmHg,BMI 25kg/m2,血清总胆固醇,吸烟,无糖尿病。评估步骤如下:第一步:年龄50岁=3分,SBP150mmHg=2分,BMI 25kg/m2=1分,分,吸烟=2分,无糖尿病=0分。第二步:评分求和3+2+1+1+2+0=9分。第三步:查表9分对应的10年发生ICVD的绝对危险为。同时该研究通过采用独立人群回代检验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证实了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能很好的反映中国人心血管病的综合发病危险。2005年青岛人民医院利用该评估工具对2287名中年干部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探讨了该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该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在低危人群中,计算个体绝对危险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平均危险度和最低危险度来评估其发病相对危险度[23]。此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所以4400名男性首都钢铁工人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年,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建立了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模型[22]。随着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向综合危险高危人群策略的转移,疾病发生危险度预测模型研究领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参考文献]1. 陈君石,李明.个人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1):. Jackson R, et al. Management of raised blood pressure in New Zealand;a discussion document. BMJ,1993, 307:.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 Summary of the secon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JAMA 1993; 269: 3015-. Pyorala K, De Backer G, Graham I, Poole-Wilson P, Wood D.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therosclerosis 1994; 110: . The six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Arch Intern Med, 1997,157: 2413-2446. 6. 27th Bethesda Conference: matching the intenslty of risk factor management with hazard for coronary disease events. J Am Coll Cardiol, 1996,27(50):. Smith SC Jr, Amsterdam E,Balady GJ, Bonow RO, Fletcher GF,Froelicher V,Heath GDHSc, Limacher MC,Maddahi J,Pryor D,Redberg RF,Roccella E,Ryan T,Smaha L, Wenger NK. Prevention Conference V: Tests for Silent and Inducible , 2000, 101(1): e12-16. 8. Assmann G, Carmena R, Cullen P, Fruchart JC, Jossa F, Lewis B, Mancini M, Paoletti 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ducing The Risk: A Worldwide View. 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irculation, 1999,100(18): . Wilson PWF, Agostino RBD, Levy D, et al. 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risk factor categories (Framingham).Circulation,1998,97: SM, Balady GJ, Crigui MH, et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uidance from Framingham: 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s Task Force on Risk Reduction (AHA scientific statement ). Circulation,1998,97:, McGeeDL, Cooper RS, etal. How generalizable are coronary risk prediction models? Comparison of Framingham and two national cohorts. Am Heart J,1999,137:837-845. JL, Sesso HD, Stedman M, etal. A comparison of the Framingham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prediction models in 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Am Heart, 2002, 144:. Menotti A, Lanti M, Puddu PE, et 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European study for a European coronary risk chart. Heart, 2000,84:238-244. JM, Peeters A, Liew D, et al. A model fo predicting the futur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in perentil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J Cardiovascular Risk, 2001, 8:. Jackson R. Updated New Zeal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benefit prediction guide. BMJ, 2000,320: B, Zhang H, Wu Y,et al.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in Chinese populations. CVD Prevent. 1998,1:.吴兆苏,姚崇华,赵冬,等.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监测结果.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 25: .王薇 赵冬 刘静 吴桂贤 曾哲淳 刘军 秦兰萍 孙佳艺 吴兆苏. 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前瞻性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 Liu J, Hong Y, D′Agostino RB, Wu Z,Wang W,Sun J,Wilson PWF, Kannel W, Zhao D.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the Framingham CHD risk assessment tool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Multi-Provincial Cohort .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893-901. Y, Liu X,Li Xian, Li Y,Zhao L, Chen Z,Li Y,Rao X, Zhou B,Detrano R,Liu K. Estimation of 10-Year 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s. Circulation,2006,114:. Zhang XF, Attia J, D’Este C, Yu XH, Wu XG. A risk score predicte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in a Chinese cohort. J Clin Epidemiol, 2005, 58: 951–. 李慧凤 王萍 王鸿雁 徐莉 杨德胜 贾少丹.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在青岛地区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 33(2):178-180.
hansile2002
导语: 高血压是一种能够控制得了,但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光是终身治疗这一点足以让人感到头疼, 根据相关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在2012年到2015年实现我国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每三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例高血压患者,我们可以仔细看看身边的人,是不是患上高血压的人都十分普遍?
高血压不只存在于中老年群体中,渐渐有了向低龄发展的趋势,所以一些青年朋友也不要忽视高血压的预防。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样,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影响着高血压的发展与形成。
Ⅰ人口统计学的相关影响因素
在这一点上,老年人患上高血压主要有年龄性别,养老依靠,BMI指数,个人收入,个人财富,婚姻状况,睡眠时间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人越容易患上高血压,还有BMI,体重越大的人也很容易患上高血压 ,在户口类型是农村的居民,因为缺少医疗保险和知晓疾病的情况,再加上医疗设备以及系统的不完善,即便明白自己患上了高血压,也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案。
Ⅱ慢性病患病状况相关影响因素
如果你患有心肌梗死,猝死,心脏病,肾脏病,脑卒中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他们患上高血压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这些病破坏了器官和血管的正常功能,使身体内的系统平衡环境产生了变化,这样高血压就很容易发作了。
Ⅲ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
从南北地区差异来看,南 方地区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低,北方反之,不过这种趋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后来的数据统计中,发现这种差距是逐渐减少的。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区和大中型城市,高血压的患病率上升得非常快,这可能是因为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职业的多样性,环境被破坏,不良的公共关系都会导致高血压患病率升高。
Ⅳ环境相关影响因素
有些城市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SO2,O3,的含量较多,人们吸入这些有害的物质,可以损伤心脑血管 ,影响了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加了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Ⅴ家族遗传相关影响因素
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在频繁患上高血压疾病的家族中,他们后代患上高血压的概率会大大升高,患病率为, 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他们的患病率要低很多,仅是拥有高血压患病史的人的一半,另外也不要忽视其他疾病的家族遗传性,如脑卒中,糖尿病,这两种疾病的遗传性也很高,还会诱发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这两种, 在临床实验上,这两种药对高血压有较好的抵抗和治疗作用,那么这两种药究竟该如何选择呢其实还是要看患者的个人体质而决定。
⑴硝苯地平
硝苯地平作为第一代钙拮抗剂, 有着较好的防止钙超负荷的效果,直接保护了心肌细胞,还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心肌细胞膜的钙内流,断开血管膜上α-肾上腺能受体,还有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 ,全身的血管和冠状动脉都逐渐打开了,防止血小板聚集在一块,避免了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能量和氧的消耗量增加的情况。这种药的药效要比其他的要快很多,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药效持续的时间较短,短时间内会引起血压的大波动,如果有严重的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就不建议使用该药了,而且要限制使用范围。
⑵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也是钙拮抗药, 在抑制钙诱导的主动脉收缩作用中,它的功效会更加强劲,比硝苯地平高出两倍,对于血管平滑肌的作用也要大于硝苯地平。 主要的特点在于增加了心脏血液输出量和冠脉流量,改善了心肌供氧和降低氧耗,激活LDL受体,抑制脂肪在动脉壁中的累积和胶原合成,所以抗动脉硬化的作用非常强劲。这款药同样存在缺点,口服吸收慢,半衰期的消除时间较长,肉体结合以及解离速度缓慢,还有可能推迟药效推迟发作的情况。
建议:
1、结合医生建议,如果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就不要选用硝苯地平。
2、不担心药效作用慢的朋友可以尝试氨氯地平。
①保持体重
在饮食的时候不要过多摄入油腻、高糖的食物, 比如炸年糕、烤饼之类的美味的食物, 这类食物的最大特点就是热量较高,所包含的油脂和糖类较多,喜欢吃没问题,但是要节制 ,如果不加以节制,那就很可能会引起体内脂肪堆积,高血压慢慢的会浮出水面。我们要多吃瓜果蔬菜,因为瓜果蔬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钾元素,钾元素对压抑高血压有非常好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口味清淡,避免摄入太多的盐分,每日所摄入的盐分要根据 健康 规定量来划分。
②保持运动
运动可以增加我们血管弹性,让血液流通更快,常常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患上高血压的概率要低很多 ,其实运动并不是让大家都一窝蜂地涌入到健身房中,如果平时没有时间的话,可以增加走路的时间,回到家后跳绳或者跟着视频一起健身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③日常监测
患上高血压之后, 要学会使用血压测量仪器,并且定时检查,高血压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变化的幅度较小,我们的身体就不会出现多大的异常,但是变化较大的话,很可能会引起其他方面的不适症状, 所以定时检查可以更好的把握住身体信息,避免高血压不知不觉中猛然变化。
④禁止烟酒
这两种不良现象是当下很多人都会尝试的减压方式, 有人认为抽烟和喝酒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的放松身心,及时放松身心的方式有非常多种,不一定要采取有损身体 健康 的方式, 找人倾诉运动或者玩 游戏 都可以,放松我们的身心。
结语: 高血压已不是中老年群体的专属疾病,不少青年人他们都患有高血压,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过度损耗了自己的身体,没有预防高血压的意识,长时间处在不 健康 的状态之中,很可能会让高血压更加肆意妄为。 想要身体 健康 可以按照我们提出的方法去做,这对养护一个 健康 的身体来说,是非常不错的。
参考文献:
[1]陈娇.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2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01):24-56.
[3]李苏宁,陈祚,王增武,王馨,张林峰,董莹,郑聪毅,王佳丽,亢玉婷,田野,邵澜,朱曼璐,高润霖.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现状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02):140-148.
[4]沈志坚.硝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0):147-148.
WS/T 551—2017 xiàn xuè bù liáng fǎn yìng fēn lèi zhǐ nán Guidelines on the class
中华神经外科
不是,这只是刊物吧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0年影响因子0.595;已被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不是核心期刊刊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Cardiovascular 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