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创佳人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 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10~40千米)、中间层(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进入中间层。人造卫星的最低轨道在热成层内,其空气密度为地球表面的1%。在万千米高度空气继续存在,甚至在10万千米高度仍有空气粒子。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融合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指出,目前还不可能提出确切和持久的科学标准来划分外层空间和空气空间的界限。近年来,趋向于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编辑本段]领空和外层空间的划分 关于领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划分问题,历来有两种对立的主张。 ①“空间论”,主张以空间的某种高度来划分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限,以确定两种不同法律制度适用的范围。 ②“功能论”,认为应根据飞行器的功能来确定其所适用的法律,如果是航天器,则其活动为航天活动,应适用外空法;如果是航空器,则其活动为航空活动,应受航空法的管辖;整个空间是一个整体,没有划分领空和外层空间的必要。 就“空间论”而言,关于确定外层空间的下部界限大致又有以下几种意见: ①以航空器向上飞行的最高高度为限,即离地面30~40公里; ②以不同的空气构成为依据来划分界限。由于从地球表面至数万公里高度都有空气,因而出现以几十,几百,几千公里为界的不同主张,甚至有人认为凡发现有空气的地方均为空气空间,应属领空范围; ③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1976年,巴西、哥伦比亚、刚果、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肯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等8个赤道国家发表《波哥大宣言》,主张各赤道国家上空的那一段地球静止轨道 (离地面35871公里)属于各该国的主权范围。上述主权要求,使外空划界问题进一步复杂化。近年来,一些持“空间论”者逐渐趋向于接受上述第三种意见,即离地面100公里左右为外层空间的下部界限。1975年,意大利在外空委员会提出以海拔90公里为领空(空气空间)的最高界限。1976年,阿根廷、比利时和意大利支持以海拔100公里为界。1979年,苏联建议离海平面100~110公里以上为外层空间,同时各国空间物体为到达轨道和返回发射国领土,有飞越其他国家领空(空气空间)的权利。但另外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则认为从空间科技现状来看,仍无法规定一定高度作为领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界限。他们强调划定外层空间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 外空的定义和界限以及地球静止轨道的法律地位问题尚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审议之中。外空委员会正在审议卫星直接电视广播、卫星遥感地球,以及在外空使用核动力源等问题,以便草拟有关的法律原则。[编辑本段]在外空使用核动力源问题 外空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在1979年研究报告的结论中称,只要充分履行有关使用核动力源的安全标准和规定,核动力源可以在外空安全使用。现在法律小组委员会正在上述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审议能否在现有的国际法规范方面,补充有关在外空使用核动力源的规定问题。[编辑本段]外层空间法 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外空委员会”)作为永久性机构,于1959年成立。外空委员会设立了法律和科技两个小组委员会,分别审议和研究有关的法律和科技问题。除上述1963年联大通过的宣言外,外空委员会先后草拟了5项有关外空的国际条约,即《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1966,简称《外层空间条约》)、《营救宇宙航行员、送回宇宙航行员和归还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1967)、《空间物体所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1971)、《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1974)和《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它天体上活动的协定》(1979),中国于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层空间条约》。 原则和规则 上述条约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和规则,对外层空间法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它们包括:外空的利用应为全人类谋利益;外空和天体供一切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自由探测和利用;任何国家不得将外空和天体据为己有;探测和利用外空应遵守国际法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禁止将载有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人造卫星或航天器放置在地球卫星轨道和外层空间;发射国对射入外空的物体及其所载的人员具有管辖权和控制权;对紧急降落的宇航员应给以一切可能的协助,尽力予以营救和送回发射国,发现的外空物体应予归还;发射国为其外空物体对地面上或对飞行中的飞机造成的损害负有赔偿的绝对责任;发射国在切实可行范围内将所发射的外空物体和有关情报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各国探测和利用外层空间应进行合作和互助;在外空进行活动时,应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从事外层空间活动应避免使外空遭受有害的污染和使地球环境发生不利的变化;月球和其他天体应限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各种军事利用;月球和其他天体及其自然资源为人类共同财产;公平分配这些资源带来的利益并对发展中国家和对探索作出贡献的国家给予特殊照顾,等等。 在国际法上,尽管有些学者曾经提出过领空无限的主张,但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整个太阳系的运动,认为国家主权无限制地延伸到宇宙中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对外空的探测和利用以及数以千计的人造卫星不断地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运行的事实,表明外层空间依其性质是难以成为国家主权控制的对象的。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各国在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的宣言》,确定了外层空间供一切国家自由探测和使用,以及不得由任何国家据为己有这两条原则。 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外空委员会”)作为永久性机构,于1959年成立。外空委员会设立了法律和科技两个小组委员会,分别审议和研究有关的法律和科技问题。除上述1963年联大通过的宣言外,外空委员会先后草拟了5项有关外空的国际条约,即《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1966,简称《外层空间条约》)、《营救宇宙航行员、送回宇宙航行员和归还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1967)、《空间物体所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1971)、《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1974)和《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它天体上活动的协定》(1979),中国于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层空间条约》。由柳洪平创建。[编辑本段]太空武器 太空武器大部分是新概念武器,主要有: “利剑”——激光武器:用激光作武器的设想是基于激光的高热效应。激光产生的高温可使任何金属熔化。同时激光以光速(每秒钟30万千米)直线射出,延时完全可以忽略,也没有弯曲的弹道,因此不需要提前量,简直指哪打哪。另外,激光武器没有后坐力,可以迅速转移打击目标,还可以进行单发、多发或连续射击。激光武器的本质就是利用光束输送巨大的能量,与目标的材料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杀伤破坏效应,如烧蚀效应、激波效应、辐射效应等。正是靠着这几项神奇的本领,激光武器成为理想的太空武器。 “长矛”———粒子束武器:它是利用粒子加速器原理制造出的一种新概念武器。带电粒子进入加速器后就会在强大的电场力的作用下,加速到所需要的速度。这时将粒子集束发射出去,就会产生巨大的杀伤力。粒子束武器发射出的高能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进,用以拦截各种航天器,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命中目标,且一般不需考虑射击提前量。粒子束武器将巨大的能量以狭窄的束流形式高度集中到一小块面积上,是一种杀伤点状目标的武器,其高能粒子和目标材料的分子发生猛烈碰撞,产生高温和热应力,使目标材料熔化、损坏。 “神鞭”——微波武器:由能源系统、高功率微波系统和发射天线组成,主要是利用定向辐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杀伤破坏目标。微波波束武器全天候作战能力较强,有效作用距离较远,可同时杀伤几个目标。特别是微波波束武器完全有可能与雷达兼容形成一体化系统,先探测、跟踪目标,再提高功率杀伤目标,达到最佳作战效能。它犹如无形的“神鞭”,既能进行全面毁伤、横扫敌方电子设备,又能实施精确打击、直击敌方信息中枢。可以说,微波武器是现代电子战、电磁战、信息战不可或缺的基本武器。 “飞镖”———动能武器:动能武器的原理十分简单,说白了,它和飞镖伤人的道理完全一样。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根据动力学原理,一个物体只要有一定的质量和足够大的运动速度,就具有相当的动能,就能有惊人的杀伤破坏能力,这个物体就是一件动能武器。所谓动能武器,就是能发射出超高速运动的弹头,利用弹头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毁目标的武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动能武器不是靠爆炸、辐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学能量去杀伤目标,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动能,在与目标短暂而剧烈的碰撞中杀伤目标。所以,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常规弹头或核弹头的全新概念的新式武器。
辛燃arzue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宇宙的秘密-议论文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在宇宙中生存了数亿年,而人类,在地球上仅仅生存了数千万年,从远古时代,人们仰望星空,都会想几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我们的归宿是什么? 自从非洲的第一批古人走出非洲,到各个大陆上,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该怎么生存,当他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等问题,进入了工业时代,他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宇宙到底有多大?于是他们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开始观察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 因为仅仅是观察还不够,他们就发明了探测器,飞上了月球,但当他们在月球上看地球时,他们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在宇宙中,人类连虫子都算不上。进入了原子时代和信息时代,他们研究了宇宙的结构,发现太阳是由许多能量和原子不断坍缩形成的。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我们的后羿很称职,射掉了多余的9个太阳,只留下了这一个太阳,使得地球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日出日落,形成了恒纪元。 恒纪元到底是什么呢?当我们的行星围绕着其中的一个太阳做稳定运行时,就是恒纪元;当另外一颗或两颗太阳运行到一定距离内,其引力会将行星从它围绕的太阳边夺走,使其三颗太阳的引力范围内游移不定时,就是乱纪元;一段不确定的时间后,我们的行星再一次被某一颗太阳捕获,暂时建立稳定的轨道,恒纪元又开始了。因为我们只有一颗太阳,所以不存在恒纪元和乱纪元,而科幻小说中的三体世界,有时候是很长的黑夜,或者是漫长的白天。 宇宙就是一片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剥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基本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三体》中有一句话:把海弄干的鱼在海干之前上了陆地,他们从一片黑暗森林奔向另一片黑暗森林。这里把宇宙比喻成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随时有可能遭遇毁灭,这是与死亡的赛跑,而死亡,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走在路上。
青蛙公主999
百度百科:互动百科:以下来自维基百科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对于这一体系的整体解释构成了宇宙论。二十世纪以来,根据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建立了关于宇宙的科学理论,称为宇宙学。根据相对论,信息的传播速度有限,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发生宇宙爆炸的情况下,时空连续系统中我们将只能收到一小部分区域的信息,其他部分的信息将永远无法传播到我们的区域。可以被我们观测到的时空部分称为“可观测宇宙”、“可见宇宙”或“我们的宇宙”。应该强调的是,这是由于时空本身的结构造成的,与我们所用的观测设备没有关系。宇宙大约是由5%的普通物质,25%的暗物质和70%的暗能量构成[1]。目录 [隐藏]1 中文辞源 2 神话和宗教的宇宙观 3 宇宙的历史 4 宇宙大小 5 宇宙的形状 6 宇宙的命运 7 多重宇宙 8 注释 9 相关条目 10 参考文献 [编辑] 中文辞源《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二字连用,始见于《庄子·齐物论》曰:“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淮南子·天方训》中关于世界起源的论述:“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之万物,”[编辑] 神话和宗教的宇宙观起初古人不愿意承认有其他世界的可能性,甚至认为“山后面没有人”,更不用说到宇宙了。但在地球上探险和征服的活动频繁下,又见到新奇的世界甚至星座的变化,从而想像宇宙整体,虽然这些宇宙观主要是纯思辨的产物,但客观上对于后来探险和观测活动是起了指导的作用。佛教宇宙观 佛经中,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统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集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但佛经中没有说过地和天空的关系与形成,这些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无法理解的不可说法。前佛教的印度宇宙观 [编辑] 宇宙的历史物理宇宙学 宇宙 · 大爆炸宇宙的年龄大爆炸年表宇宙的终极命运 显示▼隐藏▲早期宇宙 暴涨 · 核合成引力波背景 · 中微子背景微波背景 显示▼隐藏▲膨胀宇宙 红移 · 哈勃定律空间的度规膨胀弗里德曼方程FLRW度规 显示▼隐藏▲结构形成 宇宙的形状结构形成星系形成大尺度结构大尺度丝状结构 显示▼隐藏▲成分 ∧CDM模型暗能量 · 暗物质 显示▼隐藏▲时间表 宇宙学年表大爆炸年表膨胀宇宙的未来 显示▼隐藏▲实验 观测宇宙学2度视场星系红移巡天 · 史隆数位巡天COBE · 毫米波段气球观天计划 · WMAP 显示▼隐藏▲科学家 爱因斯坦 · 霍金 · 弗里德曼 · 勒梅特 · 哈勃 · 彭齐亚斯 · 威尔逊 · 伽莫夫 · 狄基 · 泽尔多维奇 · 马瑟 · 鲁宾 · 斯穆特 · others 本模板: 查看 • 讨论 • 编辑 • 历史 现代物理宇宙学一般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即约亿(±1%)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膨胀而来。对于大爆炸以前的宇宙,目前只有一些猜测性的理论。而最新的研究则认为宇宙年龄为156亿年[2],但是这个说法还未得到公认[3]。对于大爆炸以后的宇宙,则可以用较成熟的理论加以描述。一种典型的理论是:10-43秒: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10-35秒:宇宙由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构成,强相互作用、引力与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开。 10-5秒:电子形成,宇宙主要包括光子、电子和中微子,温度约1000亿度。 10秒: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氘、氦等原子核,温度30亿度。 35分钟:形成原子核的过程(核融合,nucleosynthesis)停止,温度3亿度。 30万年: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为原子。物质和辐射脱耦,大爆炸辐射的残余成为今天的3K微波背景辐射。 4亿年:第一批恒星形成。 20亿年:星系形成。 50亿年:太阳系形成。 目前宇宙还在继续膨胀之中,这在观测上为哈勃定律所概括。[编辑] 宇宙大小目前关于宇宙是否无限的问题还有争议。如果整个宇宙的空间部分是有限的,那么可以用一个距离来表示。对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来说,这就是三维空间的曲率半径。但是,即使宇宙整体是无限的,宇宙的可观测部分仍是有限的:由于相对论限定了光速为宇宙中信息传播的最高速度,如果一个光子从大爆炸开始传播,到今天传播的固有距离为93亿光年,由于宇宙在膨胀,相应的共动距离约为其3倍,具体数值与宇宙学参数有关,这一距离称为今天宇宙的粒子视界。另一个在物理学数量级估计中常用来表示宇宙大小的距离称为哈勃距离,是哈柏常数的倒数乘以光速,其数值约为 x 1028厘米,也恰为93亿光年。科普和科技书籍中所说的宇宙的大小常指这个数值。哈柏距离可以理解为四维时空的曲率半径。[编辑] 宇宙的形状 威尔金森探测器测量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分布。宇宙的形状是宇宙学中一个未解决的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说就是:“哪一个三维形状才能最好地代表宇宙的空间结构?”首先,宇宙到底是不是“平坦空间”,即大范围内遵守欧氏几何的空间还未清楚。目前,大部分宇宙学家认为已知宇宙除了大质量天体造成的局部时空褶皱,是基本平坦的-就像湖面是基本平坦但局部有水波一样。最近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结果也肯定了这一认识。其次,尚未清楚宇宙是否是多重连接。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没有空间边界的,然而其空间大小可能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二维的概念类推:一个球面没有边界,但是它的面积是有限的(4πR2)。它是一个在三维空间有固定曲率的二维表面。数学家黎曼发现了四维空间中一个与此类似的三维球形“表面”,其总体积为有限(2π2R3)但三个方向都朝第四个维度弯曲。他还发现了一个“椭圆空间”和“圆柱形空间”,后者的圆柱形两头互相连接但没有弯曲圆柱本身-这一现象在普通的三维空间是不可想象的。类似的数学例子还有很多。如果宇宙真是有限但无边界的话,人沿着宇宙中一条任意方向的“直线”走下去,最终会回到出发点,其路线长度可认为是宇宙的“直径”(这个直径是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所无法想象的,因为它一定要比我们所见的宇宙部分大得多。)。哈勃望远镜拍摄的高清晰度深场照片,显示姿态年龄各异的河外星系。照片片上最小,颜色最红的属于人类看到的最古老的星系,在宇宙年龄约8亿年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宇宙有可能具有多重连接的拓扑学结构。如果这些结构足够小的话,人类,就如同在挂了多面镜子的房间里,可能在不同方向看到同一天体的多个影像。而实际的天体数量就会比观测所见少。从这个角度讲,星体和星系应该称作“所观的影像”才合适。这个可能,至今没有被彻底否定,但最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结果认为是很不可能的。[编辑] 宇宙的命运根据天文观测和宇宙学理论,可以对可观测宇宙未来的演化作出预言。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的膨胀满足弗里德曼方程。多年来,人们认为,根据这一方程,物质的引力会导致宇宙的膨胀减速。宇宙的最终命运决定于物质的多少:如果物质密度(1)超过临界密度,宇宙的膨胀最后会停止,并逆转为收缩,最终形成与大爆炸相对的一个“大坍缩”(big crunch);如果物质密度(2)等于或(3)低于临界密度,则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另外,宇宙的几何形状也与密度有关: 如果(1)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应该是封闭的;如果(2)密度等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是平直的;如果(3)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是开放的。并且,宇宙的膨胀总是减速的。然而,根据近年来对超新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天文观测,虽然物质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却是平直的,也即宇宙总密度应该等于临界密度。并且,膨胀正在加速。这些现象说明宇宙中存在着暗能量。不同于普通所说的“物质”,暗能量产生的重力不是引力而是斥力。在存在暗能量的情况下,宇宙的命运取决于暗能量的密度和性质,宇宙的最终命运可能是无限膨胀,渐缓膨胀趋于稳定,或者是与大爆炸相对的一个“大坍缩”,或者也可能膨胀不断加速,成为“大撕裂”(big rip)。目前,由于对暗能量的性质缺乏了解,还难以对宇宙的命运做出肯定的预言。[编辑] 多重宇宙对于多重宇宙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位于可观测宇宙之外的时空,构成了其它的宇宙。例如,在宇宙暴涨中形成的其它大量时空,或者我们宇宙中黑洞奇点内我们所无法理解的时空。这些不同的时空部分总体构成了多重宇宙。另一种理解则强调这些不同的宇宙不仅仅是时空区的独立,而且其中的表现的物理规律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其中的粒子也许具有不同的电荷或质量,其物理常数也各不相同。有时人们也把平行宇宙与多重宇宙当作同义词。不过,平行宇宙还有一种理解,即量子力学中的多世界解释。这种解释认为,在量子力学中,存在多个平行的世界,在每个世界中,每次量子力学测量的结果各自不同,因此不同的历史发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
探索宇宙奥秘 对于终极的关切,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无疑构成了信仰的最本质的,最内在的和最高级态的特征。这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信仰,是的,人类就
关于宇宙的作文500字每天在我身体里,总有许多事发生,有时是星球爆炸了,有时是哪儿又多了个黑洞,有时是那儿又产生了新生命!没错,我就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以前,是一
关于元宇宙有这么八大要素。对于想要体验虚拟现实的朋友来说,最看重的,或许是身份、朋友、沉浸感以及低延迟。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与文明的四大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
在有恰当条件前提下,生命的构成要件能够自发的聚合到一起,它们也确实这样出现过。这就是自然生成理论,或者叫做自然发生说。当然,这其中很多细节我们仍然不得而知,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