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旗网
信息化环境下德育教育论文
1、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想信念缺失,功利色彩增强
依学校德育功能角度,德育有两功能:一、积极地继承、保存、绵延、与开创优良的社会习俗或社会道德;二、消极地防患、革除、与排斥不良习俗的蔓延和熏染社会大众与年轻学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从网络获取资讯,接触到各种文化价值和理想信仰,社会现实让他们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理想信仰,更注重物质层面。学习热潮的兴起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热潮的持久性,使学生的主体素质日益增强。在肯定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的同时,不可否认以市场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使他们的学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随之而来的生活功利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表现为许多学生学会利用人际关系来发展自己,不遗余力地争取评优获奖,热衷于竞选担任学生干部以及通过自学途径获得各种专业证书,这些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质的背后都含有较高成分的功利因素。
笔者对我教的2个班级一共96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显示,有78%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以后能有更稳定的生活;有2%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实现人生价值理想;有9%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将来赚更多的钱,为了“结婚生小孩赚大钱”;有1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考上大学的作用,不知道考上大学之后应该干什么。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平息,实在不得不让人堪忧。品德教育系期望学生能拥有良善之道德生活,而品德教育是经验与脉络的结合,应融入当代民主精神加以体现,虽有多元推动方式,然仍应重视诸多普世价值,故不仅是法治教育、也是人权教育与公民(德行)教育。由此,品德教育具广义与狭义意涵,就广义而言指其不能偏离价值教育、生命教育、人权教育、法治教育、民主教育,以及公民资质教育等原则与精神;就狭义而言品德教育是期望培养学生,具有知善(认知)、好善(情感)与行善(行动)等多元知能,兼重道德推理思辨历程与德行表现,以形塑优质个人与理想社群。但是显然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困境。
1.2学生的网络烙印:善于用网络获取信息,但有时内心虚无
因特网的便捷和低成本,使得学生们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趋向多元化,因此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心智发展超前。他们依赖网络,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空虚感。网络容易让人产生虚拟感,容易让人脱离现实,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给学生的心理也带来一定的冲击。
个性张扬,团队意识相对较弱
由于信息化环境下知识及信息的大爆炸,学生思想较为独立,个性张扬,不轻易趋同别人。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并且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与人合作能力相对较差,团队意识相对较弱。学生在作出判断和抉择时,往往只注意自我的感受,缺失集体主义价值观。笔者在对所教的2个班级进行调查问卷的时候,发现,有73%的学生支持强调个体的重要性比强调集体的重要新更为重要。
性格偏激严重,心理问题突出
少数独生子女养成了独断专行、飞扬跋启、胆小怯懦、浮躁轻率、好高鹜远、冷漠逆反的性格,不理解、不愿接受他人的不同之处。随着生活、学习、工作条件日益改善,学生很少遇到以前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因此,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意识逐渐弱化,承受挫折的能力逐渐降低,稍微碰到一点儿困难和挫折,便会茫然失措,受不了挫折和打击,心理脆弱、敏感。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意志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等问题。有的因此消沉、怨愤甚至绝望自杀,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
沉迷网络游戏、聊天等网络世界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互联网的发展和兴起,使一些学生或沉迷网络游戏,或热衷于网上聊天,或经常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在虚拟世界忘记了自我。网上的信息良荞不齐,大量黄色淫秽、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对思想尚未定型,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健全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扭曲着大学生的心灵,污染他们的精神,降低他们的道德水准,迷失他们的方向,荒废着他们的学业,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能第一时间获知社会负面新闻、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言论等,因而对教师正面引导的可信性表现出选择的态度,而且有限的校园网阵地相对于无限广阔的网络空间,其教育作用显然会大打折扣,等等。
2、信息化的发展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积极正面的影响
第一,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德育领导系指学校教育单位及隶属其中之教育工作者,能够依照学校教育环境条件,衡量学习者身心条件,设计永续性的课程,规划相关教学活动,建构良好学习环境,运用各种合适的领导、教学方式,并结合家庭、社会资源,以引导学习者在知识、价值观、心理、道德意识发展上,稳健且持续性的朝着道德目标前进,并表现出符合道德意涵之行为[3]。
第二,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竞争精神与协作精神。我国于德育攸关的教育目标历史脉络,可溯自西周朝代时期。大戴礼记保傅(高明注译,1993):“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顺;此三公之职也。”观乎以上之言,当时三公之职,即是分别负责国子的德智体三育,尤其是太傅一职,明确指出其所司职责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负责天子德义的教育。这是中国关于教育三分:德、智、体育之始。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竞争、协作的成果,因而是德育的重要素材。信息网络为人们提供国际交流和协作的有利条件,加快知识创新的进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加剧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竞争。这是培养创新、竞争、协作精神的良好基础。
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导,脑力劳动将成为人类的主要劳动,智力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信息网络为普及高质量、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快速广泛地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科学的价值观提供良好条件。
负面的影响
第一,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难以监控性,极大地减弱学校德育的可控性。社会信息化使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互联网络,人们可在完全秘密的情况下快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在这种状况下,教育者很难了解学生受到哪些信息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网络中干了些什么,从而增加了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学校德育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增大,可控性减弱[4]。
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交汇和冲突,增加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多种异质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我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第三,信息网络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虽然可使人们享受到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乐趣,感受到人指挥机器做各种事情的心理满足。“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发挥人的大胆想象制造出现实不存在的假想世界,这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多地与电脑终端打交道,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人需要有直接的交往和情感交流,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直接交往的机会少了,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孤僻、情感冷漠以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成天使用电脑网络而缺少与现实的直接交流,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缺乏户外活动,也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3、加快信息化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建立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
身处于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进行一连串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一连串对教育改革的呼唤,使整个教育制度产生重大的变革,对原本平静而单纯的校园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为了要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能,领导学生迈向卓越之道,学校所扮演的“领导者”角色,不容置疑地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因为有效能的学校领导不仅可以凝聚全体学校成员之向心,创造温馨、专业的校园文化,更能利用激励、关怀与团队精神等,来达成学校教育愿景。有关德育领导的探讨,首先,必须从学校的道德教育谈起,因为学校是实施道德教育相当重要的一环,而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国中教育,其道德教育推动的成效,关系着未来整体教育的发展,甚至影响国家发展至深且巨。
由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在校园网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如,通过家乡巨变、理论学习、世界之窗、知识竞赛、时事追踪、自我测试等栏目。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就可以直接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感性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自我测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对枯燥的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但是对动态中的、发展中的知识与内容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笔者根据这群学生的特点,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与实地训练两种方法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态学习中学到更多的诗书礼仪乐、儒道释、交往沟通交流等知识。这些课程都要求教师准备许多教学道具、相关资料,花费许多心思去构想和营造这些场景以及氛围,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利用网络的特点
德育有以下目的:一、内在与外在的德育目的;二、工具性与非工具性的德育目的;三、实利与非实利的德育目的;四、他律与自律德育目的;五、普遍与特殊的德育目的。品格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是个人或群体所共同认定并遵守的价值规范,是人类优良的特质,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良善觉知[5]。例如:正义与仁慈的性格,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高尚情操。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启发这些良好的美德与情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彻底实践,让社会充满正义与仁慈,许社会一个和谐共荣的未来,这是学校为何必须重视品格与道德教育的原因所在。当前网络信息环境下,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不断创新德育的形式。例如开展网络论坛、网络调查,网上咨询辅导等参与方式,和青年学生增进交流沟通,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增强德育信息的传导和反馈,有助于德育工作者加快解决有关舆论的焦点议题,形成和现实德育互动的教育模式。又如,构建虚拟班级、虚拟社团等,使班级、社团等集体进入网络,增强网上师生的归属感,发挥网上集体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的合力作用
立足于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完善管理制度,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教育深入实处,重视个学科之间的渗透。通过开展学科知识、体育、棋类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内外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家访制度,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上门家访每学生一次,问题学生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杜绝学生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尤其是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加大与社会的互动,发挥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重视社会力量在教育合力中起到的作用。
4、结语
伴随着德育信息化理念的确立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展开,大众已经充分意识到德育信息化不再只是一个技术工具,它在给德育带来崭新的教学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同时,还必然会在更深层次上触动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更新。因此,要更加透彻地把握信息化的精神实质,思考未来德育的发展,大力推进德育信息化建设。
布丁无敌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德育课中的应用论文
教学手段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它将网络资源、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了最优的整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德育课作为中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的养成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为了提升德育课堂魅力,一线中职德育教师就要把信息化手段引进德育课,紧跟信息化教学大潮。
一、德育课教学现状
1.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仅使用多媒体教学,误把多媒体教学等同于信息化教学。其实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信息化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没有有效地区分二者,自然就无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多样性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仅对资源进行简单堆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不科学,呈现方式不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多年的德育教学,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德育课,是认为只有学好专业课才能对未来找工作更有利,而德育课则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虽然大部分德育教师已经认识到旧教学模式的不足,本质上仍然不舍固有的教学方法。
2.德育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大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课件制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很难进行信息化教学。
3.德育课的教学资源不足
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不统一,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德育教学案例尽量要用到最新。而纵观当前的教学资源,适合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资源缺乏且质量不高,很多资源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注重资源本身的内容。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中职德育老师来进行,在能力上严重不足。
二、教育发展必然走向信息化
新的教学方式信息化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有助于广大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快速转变,提高德育课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在德育课教学过程的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有助于德育课教学资源的拓展。在德育课中融入信息化,也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和探索的新方向。
三、对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1.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提高信息化技术素养
首先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也就是要从传递知识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教师不再直接提供知识信息,而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获取知识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完成探究活动。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如何筛选对课堂教学有效的信息资源,如何进行呈现,完成高质量的课堂,对德育教师提出了一个首要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如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制作课件、对网络软件驾驭的能力等。
2.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中职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重视职业培养的学科。网络资源为德育教师提供了更多与时俱进的成功案例和真实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够更好地结合学生专业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哲学与人生》一课中讲到“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从“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两方面展开,主要学习的是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基本观点,为后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内容做铺垫。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意识,同时也是第四课的重点,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性前提。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拓展了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这一内容。笔者还将学生专业资源、网络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利用,提前一周通过微信发放本节课学习计划书,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方便学生进行课前有计划,学习有目的,课上有准备的高效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蓝墨云班课)、微信、QQ下载教师制作的微课、学习计划书、案例《人人都是纳税人》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平台测试。笔者通过测试结果,重新确立难点“要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并进行教学安排。教师通过课前分组检查,课上观看视频案例进行创境激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设置任务一,制作思维导图或联系图,展示作品评比,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在本学期增加了《税收基础》专业课,大部分学生对税收的专有名词难以理解,产生了恐惧心理。视频案例中生动诙谐的呈现,不但化解了恐惧心理,通过利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案例和小组的合作讨论制作过程,学生也逐渐领悟到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即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复杂多样的”。与此同时,笔者限定时间,促使小组内分工一定要明确,否则无法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后进行体验导行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联系,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及评价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不可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分层次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了知识点的巩固。进一步加强知识拓展,观看教师制作的微型课《社会发展需要技能人才》,让学生感悟企业的发展与技能人才、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意识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最后,师生间通过微信、QQ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学生得到知识的提升。整个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结合专业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并结合网络平台、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微课、微信、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信息化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处理符合学生实际,对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信息化教学的脚步已经走入了实际教学中,其发展势不可挡。德育课作为教学的前沿阵地,德育教师的任务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德育课散发出无限魅力,提高课堂的时效性。目前德育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不断积累经验。德育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我 们, 这,给的,好的, 吧,
信息技术在农村教师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信息技术在农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以课堂为基点而向
中国出版总署查询最权威。
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月刊)创刊于1976年,是山东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主管、山东电子学会主办的省级核心期刊。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网络教育论文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