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0

莫非mioamy
首页 > 学术期刊 > 道医文化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416066323

已采纳

应公司邀请,在铜川耀州药王山庙会期间,于~日两天,全真龙门道医研究会进行义诊活动。 有位同事过年期间胳膊扭伤了,吃了好些药做了相关治疗都不怎么见效,于是请他们帮忙给按摩了一会儿,活动了下,又给按了一阵子,立刻感觉轻松了很多。接着,来逛庙会的群众也都说很有效果。道家养生由来很久,道医我没接触过,就在他们闲暇的时候跑过去,想跟他们请教点东西。 聊了一会,就跟他们谈起了我的一些困扰:不定期流鼻血、有时候走路走着会小腹疼痛。那位听了后笑笑说:你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走路小腹疼痛的时候,你两手相搓,热了后按摩丹田,一会就好了。至于你说的流鼻血是血热,你采点常青树叶子,煮水喝,可以加点躺进入,这些都没什么问题。 这两个症状我现在都还没有出现,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我不能确定,但通过这两天的观察还有跟那位的交流,我把他们跟中医做了下联系起来,做了些思考: ①古代的道士常年居住在山上,身体难免会出现一些病痛,所以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修行中摸索出一些简单快捷的应对方法,所以见效相对较快,面对的人群大多都是同类人,病症也都相近(类似于现在常说的“职业病”吧)。中医面对的人群则较为广泛,上至御医,治疗的都是王侯将相们富贵人家的各种病症;下至类似于《老中医》里的高小朴的铃医,医治平头老百姓的病症,人群众多,而且出家之人占很小一部分,所以中医面对的病症、人群更为复杂,需辩证论治。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也更为全面。 ②道家有自己的养生方法,而且平时也有打坐等一些长期的修行基础,我们常人是具备的。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与我们有些差异,他们可以缓解一时的病痛,但长期的调理我们不能满足,所以还需要中医来完成。 ③孙思邈收集了道医、藏医,还有一些民间亲试有效的方子,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不断的在中医这条路上潜心研究,最终被后世称为“药王”。这让我想起了李时珍,关于他的一些感触可见 有关李时珍的一些思考 ,此处不再赘述。 这让我想起了昨天群里大家有关中医与西医的一些讨论,我觉得中医也好,西医也罢,都有他可取之处,不必去刻意的排挤哪一方,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些东西全凭大夫对患者病症的判断,也许十个人就有八个不一样,开出的方子可能也不尽相同。如果结合西医,加上仪器的检测,具体的数据分析,这样可能对症状的把握会更准确一些。但是,借鉴并非死抱着那些数据,而舍本逐末。 任何事情存在必有其合理之处,我们可以吸取他的精华部分,融会贯通后,为我所用不是更好吗? 由于我对道医不了解,接触的仅有这几位,而且时间很短,西医也没什么概念,对中医更是所知甚少,有些观点可能很不成熟,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还请指点!

225 评论

冰冷的火夫

中医学发展到现在,可以说经历了道医、儒医、术医三个阶段。道医,是指医家所依托的哲 学思想以道家道教文化为主;儒医,是指医家所依托的 哲学思想以儒家文化为主;术医,是指医家所依托的哲学思想以西医哲学为主,以西医学为参照。可见,所谓的道医、儒医、术医其实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医家, 一是指医学思想。

以《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为标志,以黄帝、岐伯、扁鹊、淳于意、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为代表。

《黄帝内经》 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 养生 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

黄帝内经颇多“真人”、“至人”等论述。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 真人 。”

《神农本草经》 体现仙道思想的药学著作,其中收入药365味,以合周天365日,药分三品,上品药声称有延年登仙之效。如神农本草经疏提到。“仙人”11处,“仙经”10处,“神仙”39处,“仙方”4处,仙药”5处。

“替仙人道士靡不悉由药道以济群生。”

“仙经谓:药即火,火即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可见,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神农本草经》,都是 以道家思想为基本医学哲学的,所以才以真人、神仙为凡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才把有利于 养生 的方药称为仙方仙药。

历代道教名医辈出,有十道九医之说法。

孙思邈 :道士,著作《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被誉为“药王”“孙真人”。

葛洪 :道士,著作《肘后备急方》屠呦呦的青蒿素来源于此: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陶弘景 :道士,编写《肘后百一方》、《本草经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

董奉 :道士,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源于董奉行医不取钱物,愈后患者种杏林。

傅青主 :道士,著作《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

这个学派的中医学最显著的特征是:以道论医,追求长生久视,成仙证真。道家医学和中医学没有区别只有联系,不是以道家为侧面而是以道家为正面,带着浓郁的抹杀不掉的道家文化色彩, 因此可以说,中医学的第一阶段是道家医学阶段。换言之,中医学的初始阶段就是道家医学,这是不会因为后 来者给中医学冠上什么另外的名称而能改变的事实,是由中医学的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和第一部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的基本内涵打下了 “道”的深深烙印所决定的。

以金元时期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学术争鸣为标志。河间学派由刘完素所创立。易水学派由张元素创立。

刘完素 出生于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其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程道济序略” 中记载:

守真先生者,本河间人也。姓刘,名完素,字守真。夙有聪慧, 自幼耽嗜医书,千经百论,往往过目无所取,皆谓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披玩《素问》一经,朝勤夕思,手不释卷⋯⋯一时于静室澄神晏坐,沈然毕虑, 探索 难解之义,神识杳冥,似寤寐间,有二道士自门而入,授先生美酒一小盏,若椽碗许,咽而复有,如此三二十次,咽不能尽。二道人笑日:如厌饮,反吐于盏中。复授道者,倒于小葫中。道者出,恍然一醒,觉面赤酒香,杳无所据,急于内外追之不见,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此说几乎诞妄,默而不言, 以仆为知言,先生故以诫告。与夫史称扁鹊遇长桑君饮药,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亦何异焉。因著医书《内经运气要旨论》、《医方精要宣明论》二部,总一十七万余言,精微浩汗,造化详悉,而又述《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已板行于世。外又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并注二万余言。

从上文可见,刘完素的师父是“二道士”,刘完素的医学是得自道教仙人所授,其教授的方法也神仙化,喝了仙酒“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因此,刘完素医学为是道医。

而略后于刘完素的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创立者,《金史》本传云:

张元素 ,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日:“何见待之卑如此哉!” 既为诊脉,谓之日: “脉病云云”。日: “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 日: “然”。元素日: “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 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

通过这则材料可以看出:其一,张元素是“进士” 学医,是个儒医;其二,道医从开始“面壁不顾” 到后来“大服”儒医。这说明了道医、儒医开始是有冲突的,后来以儒医胜利而结束。

张元素的著述以及有关他的记载并不多,但从他的弟子,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 李东垣 身上,也可以看出比较典型的儒医风范。

李东垣 的从医是由“孝”之触动, 由于母病不治, “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故“力学以志吾过”。可见李东垣志本不在医、也不在道,他出身名门, “且有“不小” 的“昂耸之志”,此“志”最大可能是习儒为官而非学医修道。如东垣二十二三岁曾“进纳得官,监济源税” ,即是力证。

稍后于刘完素、张元素的 张从正 是“攻邪派” 的开山祖师,他提出“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药裹酒食,非孝不能备也。故日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似乎以儒医自居,但论其医学实践,却与道医学有着血脉联系。其著作《儒门事亲》用道教法术治病的医案里有20余则。如卷五“鱼刺麦芒五十六”:

“夫鱼刺、麦芒、一切竹木签刺咽喉,及须发惹伴在咽嗌中,不能下者,《内经》曰: “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可用《道藏经》一咒法治之。咒日:“吾请老君东流顺,老君奉劝摄摄摄法毒水。吾托大帝尊,不到称吾者,各各现帝身,急急如律令。奉敕摄。” 一气念遍,又以左手屈中指、无名指作三山印,印上坐净水一盏,右手掐印文, 作金创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象地,右手象天,虚挽虚卓,九次为定。左足横,右足竖,作丁字立。如作法时,望日月灯火,取气一口,吹在盏内。此法百无禁忌。用法之时,以正神气是也。如所伤物下,不可便与米汤、米饭吃,恐米粒误入疮口中,溃作脓也。姑以拌面羹养之数日,可也。”

可见,作为医学改革家的张从正,其对医学的改革突出体现在援儒革道上,他是中医学从道医向儒医转化阶段的典型和关键人物之一。

在金元几大名医家之中, 朱丹溪 是最特殊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他本是理学中人,年轻时曾师从金华朱学的著名学者许谦,后听命于师嘱,并有感于师之病痛,乃慨然从医,从而期望“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一于医致力焉”。

朱丹溪 是位儒医,但需注意的是:此儒不同于先秦时期孔孟之儒,而是宋明新儒学。宋明新儒学本质上是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金元时期,道医阶段逐渐发展为儒医阶段。这一点在金元四大医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按照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出生前后,分析其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可以看出:

刘完素 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出生于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代表作是《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是个纯正的“道医”。

张从正 出生于金贞元四年,公元1156年,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张从正是比较典型的援儒革道者,一方面他极力让自己“儒医” 化,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以道为根本。从张从正的生平和学术,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学从“道医” 向“儒医” 转化的缩影。

李东垣 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代表作《脾胃论》,从他的生平和学术思想看,他的“道医”特色比较淡了,几近于“儒医”。但其“突破脏腑五行用药,创立四气调神辨证” 的学术思想却有着只能用“道医” 才能吞吐的内涵,因此是位“根儒向道” 者。

朱丹溪 出生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代表作《格至余论》,《格至余论》的书名来源于宋理学“格物致知”之意,可见朱丹溪从表面上看是个“儒医”,但考其学术思想“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以及他的 养生 观点等,则处处以道论医。因此,朱丹溪具备融摄儒道的本质。

从金元四大医家与道家道教的关系可以看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纯正道医 刘完素 ——援儒革道 张从正 ——根儒向道 李东垣 ——融摄儒道 朱丹溪 ,从中正可看出中医学从“道医” 向“儒医”转化。

而弃道从儒却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所以朱丹溪运用宋理学三教合一的优势而成为大家之中的大家。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所谓的道医、儒医的阶段之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指在该阶段是以道医为主流,还是以儒医为主流。事实上,在道医阶段,也有儒医,如张仲景;在儒医阶段,也有道医,如孙一奎。但各阶段的个别现象不代表主流思想,就中医学总的发展趋势而言,在金元时期,道医阶段逐渐发展为儒医阶段。

术医阶段,整个中医学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逐渐“西化”,背道求术,弃道崇术是其特点。如现在的中医院校的本科教材,中医院校的必修科目等都少不了西医内容。原中医局局长、“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 吕炳奎先生1984年7月在《中医亟待抢救》一文中列出如下事实:

中医学院的中医课成分少,学生无法学成中医,课堂上老师讲一点,一下课就把精力集中学外文和西医课,有的人还吹冷风鼓动学生不要学中医。在实习时,没有好中医带,中医学院里学西医多,学不到中医。中医大学生,学习中医的时间,实际不到两年,又难专心致志,怎么能学成中医?中医学院大批毕业生无人要,分配不下去。主要原因是中医单位少,西医又占了多数,要西医不要中医。西医院里的中医科,宁可把老护士等塞进去抄抄方,变成中医,也不要中医毕业生。

中医单位的西医多于中医,中医院实际上是西医院或叫中西医结合医院,真正的中医院,全国只有几所。

术医阶段的中医论病论证、处方用药几乎都离不开西医西药。这主要是由于西医学的冲击和影响所致。中医学发展到现在,对传统有扬有弃固然难免,关键是扬弃得是否合理?如果说,中医学是以“道医” 为基本的话,我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事实上离其基本越来越远。这种背离基本的发展扬弃实在令人不安,而这种发展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纵观中医学发展史,每一次大发展都是立足于基本,而取得重大理论突破。中医学需要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不是修修补补,更不是用西医的一套理论方法来论证中医学具备合理性。中西医结合大家 张锡纯 的代表作《衷中参西录》, “衷中参西“,不是“全盘西化”,中医学的现阶段发展主要要在“衷中”下工夫,让西医理论方法在发展中发挥“参” 的作用。

中医学的根本、原理从哪里寻找呢? 应该在道家。

(一)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第一部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其学术思想上升到哲学层次,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推而演之,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二) 历史 上的大医,其理论突破性的建树无不是在道家道教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如刘完素的火热论是根据运气学说推演而来,朱丹溪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根据《太极图说》推演而来,郑火神的学术思想也是源于其对阴阳气化的独特体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唯有医学和道家是以生命为本位而展开研究的。道家为追求长生,对生命的亲身体悟和实践是中医学中最宝贵最具价值的部分。如果说中医学有临床实验的话,可以说率先勇犯险难,义无反顾、舍身求“法” 的正是道门中人。

明晰了中医学上述三个发展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学与道家医学的关系。

道家医学是中国中医学的一个发展阶段且是最初阶段,道家医学是和儒家医学、术医相对而言的,儒医是援儒革道的结果,术医则是援“西” 入“中” 的结果。

而就其本质而言,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根本。明晰了这些,我们也能看出,所谓的道家医学和中医学的区别其实颇多含糊。如果说有区别,只能说,道家医学与儒家医学、术医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道家与儒家,西与中的区别所决定的。

道医学大致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其 核心部分 是仙药、本草、医方、针灸等,大致范围相当于世俗的中医学和中药学。

道医学的 中层部分 是导引、按摩、气法、辟谷、房中、存思、饮食疗养及起居禁忌等,这是靠自我摄养和调谐精、气、神来防病抗病的技术。

道医学的 外层部分 是符水、药签、祝由、祭祀、斋醮等调整 社会 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治疗方法,具有强烈的宗教特征。

道医学是一种 社会 医学,重视调节人的 社会 关系和心理因素,这是它的特征之一。道医学另一特征是带有宗教性和人神交通的巫术倾向。道医学还有一些特征,那就是它重 养生 、重预防,将医药同人的饮食起居结合起来。以上都体现了道医学区别于世俗医学的特色。

广义的道医学包括道家医学与道教医学。狭义的道医学指的是道教医学。道教医学是相对于中医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儒家医学、术医而言的,是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

236 评论

灰灰poppy

道医被称为玄学,主要是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源于道家哲学和玄学思想,这些思想往往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畴,属于玄妙难解的领域。道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玄妙概念之上,其理论深奥、晦涩,需要相当高的哲学修养和医学经验才能真正理解。道医中使用符法治疗疾病,主要是因为符法在道家哲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一种能量传递和转化的工具。符法作为道家哲学的一部分,是通过符咒、符箓、符水等方式传递能量,并利用这种能量来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符法在道医中的使用需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修炼,掌握符法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家修行基础和修为。符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精神和意志力,才能有效地传递能量,达到治疗的目的。道医中使用符法治疗疾病的过程,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医师和符咒师的协作,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治疗。总之,道医之所以被称为玄学,主要是因为其理论体系建立在玄妙难解的道家哲学和玄学思想之上。道医中使用符法治疗疾病,是因为符法作为道家哲学的一部分,被视为一种能量传递和转化的工具,能够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符法的使用需要严格的学习和修炼,并需要借助专业医师和符咒师的协作,才能有效地实现治疗疾病的效果。

184 评论

郑小包允在

道家对“艾灸的理解”:艾灸打通任督,打通小周天阴阳之道:艾叶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道家追求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气是生命的根本,艾之火是纯阳之火。灸之要,气至而有效!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五脏六腑。艾灸是我国的传统养生之法,也属于道家文化,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疗法,实则不然。它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之上,和针灸不同的是,针灸是产生物理作用,而艾灸则是物理与药物作用的结合,所以艾灸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养生方式。艾灸即包含中医的热效应、也包含中医的经络效应、还包含中医的药效应。《说文解字》:“灸,灼也”。“灸”字在现存文献记载中,以《庄子61盗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劝说柳下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61离娄》也曾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是已具初兴之态。同时期《黄帝内经灵枢61官能》中亦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万病之源就是寒湿体质!艾灸温通调理,补元阳,散寒淤,通经络,补气血,迅速而安全地驱走人体的寒凉之气,补益纯阳正气。艾灸温通调理,靠的是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或潜力,所以很多人一做艾灸就有感觉,身体的各种不适很快就有明显改善。艾灸成为现代人喜爱的养生生活方式也就不奇怪了。艾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艾灸之火力能温散体内之寒,但在接受灸疗之前,人体如同一个密封的玻璃瓶,体内经络(经脉和络脉)都如同封闭的状态,当用传统艾灸时,於堵在经络里的寒湿,如同河道里的冰块遇到太阳的照射,温度升高,融化并气化散开,一小部分会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寒气则因经络处于封闭状态,顺着经络走,到达身体各部,随着持续加热,被气化的寒气会到达体内深层。(中医讲邪出无路,好比警察抓小偷,没后门逃,小偷则会躲藏到最隐蔽的角落。)1、“虚”的感觉是怎么样?“虚”的体质是“觉得累,疲劳,犯困,没有精神”等;体虚最大的两个原因就是我们生活习惯不好与工作压力大。比如一个人生活习惯经常晚上很晚睡觉,或者说睡眠不好,则第二天就容易疲劳;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经常超负荷工作,经常很烦恼,情绪不好,就容易让身体疲劳;而让身体经常处于这种疲劳中,我们器官的机能就开始下降,我们体质就是这样开始变“虚”。2、“寒”的感觉是怎么样?“寒”的体质是感觉“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冷”等;当一个体虚的人,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子,经常吹空调,冲凉水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特别现在女性平时穿衣少,更容易让身体受“寒”。3、“湿”气的感觉怎么样?当身体“寒”气越来越重时,身体慢慢更容易进入“湿”气,一个身体“湿”气重的人,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如果我们想要艾灸有一个好的效果、好的疗效,我们需要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不要说,艾灸可以养生还可以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艾灸也帮不了你。艾灸时穴位打开、毛孔张开,一定要避风保暖,否则容易遭受二次风暴,有损健康。我们每次在做完艾灸后一个小时里不要喝凉水、碰冷水。道家艾灸讲究天人合一,同气相求,开经开穴,邪出有路,真正的懂医明理实乃救人之道也。身心自然调整,保持心神安宁。在这种清静无为的状态中艾灸,能百脉全通。可以达到大道自然,返朴归真之高级功态。我们都知道,地下的矿井无论严寒酷暑,都是恒温。但是下井的矿工,冬天深入井下,都是脱掉棉衣,坦胸露背;夏天深入井下,都是穿上棉衣。这个现象说明人体相对天时会做出调整,艾灸当然也应该顺应天人合一四时不同。古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道家艾灸,讲求要打通周天。然而仅仅依靠自己练功,很难打通经络,必须借助外力,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艾灸,用燃烧后的艾条热灸整条督脉和整条任脉,以及十二正经,借助艾火的循经作用和热能推动内气循行。道家灸法追求快速打通人体的任督二脉,激活全身气血,排除体内寒湿瘀毒调整人体内分泌,增强五脏六腑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作用。对人体的气血不畅、经脉不通、脏腑功能虚衰、寒毒内侵、血瘀阻滞、免疫力低下等引起的各种疾病,都有治疗的作用。有诗曰:“道家周天灸,任督二脉求。寒湿一扫尽,精气神永留。”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不是艾灸不用学,没事给家人灸一灸总没坏处吧?那不一定,更何况大家现在做的基本上都是“熏法”而非古人的“灸”疗。请看医圣张仲景的相关论述,他老人家在《伤寒杂病论》中谈到针灸禁忌的条文有26条之多,书中常见“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论述。艾灸不当,火为邪神。“夫灸法当用火,用之不当,则因火为邪恶”。后人称为“火逆”。太阳篇中论述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艾灸激发自愈力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发提高的。大道至简,大医精诚。艾灸的治疗本身其实并不神奇,它只是通过灸火刺激人体经络穴位,激发人体自愈力而已。古书《灵枢经》中有记载:“灸则强食生肉。”意思是,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的功效。疾病的康复90%源于人体自愈力,艾灸本质是激发自愈力。什么是自愈力?人体神奇而强大的自愈力,是无法用文字完整描述出来的,智慧的古代医家形象地把它称作“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春天是艾灸的好季节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对外界的影响不仅有被动的适应能力,也有主动的调节能力。人体的这种适应与调节能力称之为“正气”,它是决定人体是否健康的内在因素,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要想避免人体遭受各种邪气阴寒的侵害,就必须增强机体“正气”。艾灸作为与春天时节最契合的养生方式,必然成为增强“正气”的第一选择。闲暇的时候点一株艾,馨香飘来,呼吸着这与春天融为一体的气息,人也变得神清气爽。“以溢奇邪,以行营卫”“有余可泻,不足可补”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故而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艾之阳称为地之阳。《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的是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艾灸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能,激发人体经气的活动去调整人体已经紊乱的生理功能。艾热之热,非其他发热的东西所能比拟,艾草燃烧产生的红外线的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4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艾火连续的燃烧和传递可以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透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养生、治病的功效。蒲风堂《扶阳艾》根据客户身体情况,精准配穴,通过阴阳指针点穴与人工悬灸的配合,针对性的制定系统的调理方案。蒲风堂道医养生馆采用最传统的纯人工悬灸,完全遵循古法,不使用任何现代化艾灸设备,可以随时根据客户身体反应进行即时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50次人工悬灸系统调理 根据您的身体状况,制定完整系统的调理方案,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通过50次的人工悬灸,每次灸不同的穴位,逐步打通身体所有的经络,让您的所有隐患统统消失。· 配合50次阴阳指针点穴所有的艾灸之前都应该打开穴位,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不打开穴位的艾灸等于浪费时间;配合阴阳指针点穴可以获得最好的艾灸效果!· 全面提升阳气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阴盛阳衰,艾叶乃世间唯一纯阳之物,艾灸是提升人体阳气最好的方式,让您远离慢病威胁,阳气足则百病消。· 提升机体免疫力免疫力强则百病不侵,自愈力强则万损不惧。身体各方面机能逐步恢复,各脏腑退化速度减慢,皮肤、血管、内脏、大脑等都会让你回到年轻状态!· 打造钢铁之驱任何身体的保养,都离不开一支能征善战的“铁骑部队”他就是你的“阳气”;健康的身体都有自己的“军火库”,随时补充弹药,让您精力充沛;在这里,为您揭秘,如何让您的身体与精神融为一体!内容:1. 阴阳指针点穴+人工悬灸共计50次;2. 每次调理时间50分钟;3. 送五行自愈系统各体验一次;4. 送千元面值卡3张;5. 送功法课、风水课1次;6. 每人仅限一次。

273 评论

相关问答

  • 道家思想文化研究论文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

    yuanxia663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幼儿孝道文化的研究论文

    我们中华民族的“孝”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孝发扬和传承下去,让孝在我们心中,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谈孝的

    佼佼猪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城市轨道换乘优化研究论文

    国家铁路建设近些年发展的十分迅猛,动车、高铁的快速建设、运营,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巨大。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

    robert872750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医患人员的职业道德研究论文

    医学学士论文 临床医学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致力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临床医学学士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快乐尚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医师承文化研究论文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

    :小小的菇凉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