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2

紫晨郡主
首页 > 学术期刊 > 李尔王性格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2581810110

已采纳

早就已经看完了这部戏剧,只是一直懒得写。现在来写点感想为下周的作业做准备吧。《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但是整部剧读下来感觉情节比较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讲的是年老昏聩的老王李尔想要退位安享晚年,决定将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花言巧语的谄媚讨好李尔而分别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表达对父亲的爱而被驱逐出国,与法兰西国王回到法兰西。李尔自己仅保留了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打算轮流住在大女儿和二女儿家里安享晚年,但是两个女儿得到财产后却原形毕露,不仅不好好照顾父亲,反而将李尔赶出家门,使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还是由小女儿考狄利娅出兵替父亲讨伐两个姐姐,但是不幸失败,被俘在狱中缢死。老王也抱着小女儿的尸体悲痛的死去。当然两个怀女儿也必定没有好下场,由于嫉妒和猜疑而死去。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出戏剧,情节确实比较简单,但是从莎士比亚生活的那个年代来看,大概就不是这样了。看待文学作品要用历史的眼光,不能用现在的标准苛求历史,这是某位老师讲过的。从莎士比亚的时代来看,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发现是这个时期的主流。知道了这个我们再来看这出戏剧就不感到难理解了。我认为在《李尔王》中所体现的人性正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主题。李尔的虚荣和权利欲,两个女儿的虚伪,小女儿的善良和忠厚,肯特的忠诚,以及爱德蒙的阴险狡诈,都把人塑造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人有了自己的个性,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这出戏剧也就成了一个小社会,折射出整个社会,整个人性的完整的面貌。也许不是完整的,但至少是真实反映了一部分。我觉得这是《李尔王》以及莎士比亚四部悲剧的贡献和创造性之一。《李尔王》中塑造了很多活生生的形象,李尔王、考狄利娅、肯特、爱德蒙等等,每个拿出来都可以分析很多出来。这里只简单分析一下这几个人物的特点。李尔王无疑是这个悲剧的主角。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我觉得李尔王这个形象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现代的意义和启发。人们说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经典之作,就是因为它存在着多样的解释性,“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也是莎剧的魅力所在。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李尔王,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李尔王,太多的虚荣心导致了太多不好的后果,从公司的老总,到我们一般人,其实都有虚荣心,适当的虚荣心可以促进我们向上,但是虚荣心太多太强,就会适得其反。《李尔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后我想提一下爱德蒙。无疑,他是个反面角色,是个十恶不赦的叛徒。他设计让他的父亲和哥哥爱德伽遭受苦难,有勾引高那李尔和里根使她们互相嫉妒猜疑而互相残杀。这确实是他的恶的本性所在。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致使他这么做?看过一篇评价,认为爱德蒙的身份,使得他产生了这种报复心理。它是私生子,这种不光明正大的地位,使得他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表面上可能和他的哥哥爱德伽是一样的,但是背后肯定会被人指指点点。社会造就人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爱德蒙,很有可能成长成为一个复仇者。我很同意这种观点,环境造就人性,这是莎剧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悲剧不同于喜剧,我认为可以使人想得更多,思考更多。关于人性,关于幸福,关于善恶,这部悲剧留下了这么多问题供我们思考。《李尔王》的意义和现代性也体现在这里。

252 评论

马秋云123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之一,讲述了不列颠国王李尔因年事已高,想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而他分国土的方法是:谁能说出有多爱我,谁分到的土地就多。虚伪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得到了国土。诚实善良的小女儿不肯阿谀奉承,结果李尔王将他驱逐到国外。小女儿远嫁到了法国后,李尔王放弃王位,准备轮流在两个女儿家中安度晚年,却被两个女儿赶出家门。在野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待李尔王醒悟过来“阿谀奉承的人对我说:我是一切。这是谎话!”但为时已晚。为什么李尔王要用这样的方式分发土地? 为什么考狄利娅不向父亲表达她的爱? 我想也许是因为性格不同 就像热恋中的女人问男人:你有多爱我? 情感丰富,容易放大自己感受的红色性格会回答:我对你的爱如滔滔江水一般连绵不绝…… 而不善表达的蓝色性格更注重事实与诚信,Ta会想(重点是想):我爱不爱你,你难道不知道吗? 也许就是因为如此,小女儿考狄利娅才会说说:我只能给你一半我的爱,还有一半要给未来的老公。 红色的老爹没有得到蓝色女儿的认可作为回应,情绪化一上来,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95 评论

孙美霞11

从权力角度考察《李尔王》中的伦理思想,对李尔王分封国土的举动也不能给予彻底的否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认为李尔王分封国土的情节不可信,但是却忽略了中外历代统治者尤其重视继承权问题。在家天下的思想支配下,李尔王在没有儿子继承王位的情况下,考虑自己百年以后的权力继承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亲情的角度考虑,准备将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也是他的唯一选择。在家天下的君主政权统治下,这样的分封是无可指责的,也是君王企求自己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的唯一最佳选探,即通过父权与王权的双重作用,保证统治者继承权的延续。在李尔王的意识里,作为君王,这个国家的一切都是属于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尔王的分封是合理的,其中不包含任何不正义的行为。而柯苔莉亚以道德的名义不赞成李尔所要求的花言巧语,虽然其中没有任何欺诈和抢劫的意愿,但是,在李尔看来,反对一方的柯苔莉亚的“真话。对他的权威构成了不可饶恕的挑战,她不但得不到她所应该得到的一份应有的财产(国土),而且被李尔视为是“非正义“、“非道德”的举动,在李尔一方借助了君王的伦理,同时,在柯苔莉亚一方也借助了道德伦理的力量,而最后,大多读者是倾向于后者的。 从拥有到失落、被剥夺,到最终的放弃,李尔完成了他由一个至尊的王者沦落为绝望的贸者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还有“拥有”的可能和希望,他无情剥夺了考狄利亚的缓承权,他相信他还拥有其他两个女儿的忠诚和爱戴;他毅然离开里樱的塌地,他相信他还拥有高纳里尔的爱,被高纳里尔逐出城堡后他在暴风雨的荒原上无所顾忌煌诅咒呼啸,他相信他还拥有呼唤自然的威力来报复这无情世间的力量。但是,当他终于意识到他已经一无所有的时模,那种支撑他精神和心灵的柱子便袭然倒塌,疯癫也成为李尔无可逃脱的宿命。对这一点,奈茨曾做出评论;“李尔执拗地认为他还拿着自己根本不能行使的权力,但在无能为力的时候,他只好大发脾气,痛哭流涕……他仍在臆想已经给了人的东西……。”可以说,李尔王疯癫的根本原因是曾经“拥有权力”这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虚荣和欲望。他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权力使他被奉承和谄媚所包围.而这种气氛中人往往趋向于“不受自己的秘密性质的控制,而成为世界表象一切诱惑肉体和灵魂的事物的牺牲品。”在头上那顶王冠的光芒的笼罩下,任性成为李尔性格的主要特征。他被剥夺了权力之后.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显得不中用,或者说他的任性不再被任何人所包容和接受,而且这一切都产生一种后坐力,使他成为必然的猎物。正如格兰威尔所言:“李尔在戏剧与精神上的进程,是他的自我意识的消逝的进程……和丧失自我、变成疯狂的过程。更糟糕的是,当人们在使用权力缓解自卑感的同时,并不能真正赋予权力者以精神的力量,于是内心上更为实在而根本的空虚导致了人类权力的滥用和意志的绝对不满足。只有在面对贪婪时,意志才是自由的。 而现代社会解决矛盾的方法的逻辑则是这样的一既然个人对权力的欲望不可能消灭并且一方压迫另一方的局面不可避免,那么干脆以整个教会或者国家主体作为剥削者对每个个人进行奴役——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这个意义之下人类才有可能是平等的。权力是看似邪恶,但确实为生命的本质而不可消灭,任何入对其权力的剥夺都不可避免地沦为李尔王的“彻底的空虚”,所以权力的“温和转化”比权力的消灭来得更加实际。而这—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便是权力在概念上驯化为“权利”(温和的政治权力)与“金钱”(可量化操作的财产权力)。翻开现代文明史,权力与疯癫的矛盾随处可见,就连极力鼓吹权力意志的尼采也最终滑入疯癫的泥潭。于是;同样关注权力的福构格探究的目光投向权力规训下的人,他明确提出,人应该回归自我。而回归自我的训练方法之一就是“忍耐和节制”正像—般斯多葛主义者所提倡的那样.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世界的最佳状态,国王与平民对自然而言同等重要。所以,人只有彻底承认人类自己的不自由性,放下自我的先入为主与情感的固执,彻底的顺应自然而不仅仅地顺其自然,才有可能冷静地看到人生的真伤,避免老李尔王的悲剧。而反过来说,如果人类无法看见自己的不自由性,无疑便会在自由意志的重重迷雾下四处碰壁,永远也无法达至真正的自由。 是考狄莉姬而非李尔真正代表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虽然对李尔着笔最多,但他是主要人物而绝不是最重要的人物。莎翁在此只不过把他当作考狄莉姬的陷衬来描写刻画,用前者的暴烈、虚荣衬托后者的温柔、真诚;用前者的悲伤遭遇衬托后者的幸福(嫁给仁爱的法兰西王)。李尔的人性复归也是在见到考狄莉姬并得到她的宽恕、爱怜后才完成的,“尽管李尔的双手被捆了起来,但他却感到是自由的,因为他得到了考狄莉姬,对世界找到了新的认识”。她对生活自私、虚伪的一面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也许她已看见了黑暗中的一点朦胧亮光,但还不够清晰。

25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人物性格分析的论文开题报告

    《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人公安迪对生的渴望、对希望的执着、对自由的向往。

    lukylukycat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王尔德童话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01 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

    英式风情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李宁的财务报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 金老师咨询和培训所涉及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投资、餐饮、电子、贸易、航运业、房地产业、农产品行业等。主要客户包括:麦当劳、美标公司、时代华纳、通用汽车、上海大

    卢卡与凯丽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人物性格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人公安迪对生的渴望、对希望的执着、对自由的向往。

    睡不死也睡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格萨尔王论文开题报告

    西藏各族人民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共同继承、发展和分享藏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现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西藏文化保护的事实证明,所

    美丽先生的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