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8

小禾小影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仪论文题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上家装饰

已采纳

礼——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重振之重点摘要: 谈到古代礼仪,可能有人认为这是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尤其在文革时期,被认为是封建余毒。在建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科技迅速发展,但自然环境却变差了,洪水、干旱、地震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法治现场》里常常看到父母跟子女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为财产争夺而发生的纠纷。见义勇为的人少了,见利忘义的人多了。所以,我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中最应该重振的是礼仪.主题词: 中国古代礼仪 一.中国礼仪的重要性(1)李安宅先生是一位重要的人类学老一辈,他是出名的藏学人类学,也是中国人类学界最早从事海外研究的学者之一,李安宅对于礼仪的定义,具有综合性,他罗列了礼仪的十几个特点,其中特别强调了等级、交换和道义。将他那些有些须混乱的综合再次加工,可以看到,礼的等级性是基本的,而这并不排斥礼起源于原始的互惠交换模式。而“道义”,则与人类学交换理论中的“obligation”概念相联系,重视人与人的“相互担当”与“相互依存”。[1](2)费孝通[2]也是人类学的老一辈,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的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样的规范的是传统。[3](3)相比人类学家李先生和费先生,钱穆先生的哲学意味浓厚得多,其中谈到礼与法,比较了中西的秩序观,表明中国礼仪的以下观点:法的重要性,在保护人之权利。而礼之重要性,则在导达人之情感。权利是物质性的,而情感则是性灵上的[4]这几位中国别样学者之于礼的说法,都是对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视。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标志。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作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把文明礼貌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三.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礼仪的现状非常遗憾的是,近代以来,礼仪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令人汗颜的是,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在不少国家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在我们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却是非常惊人。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正越来越西化。令人忧虑的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正日益成为中国年轻人的重大节日。我想如果作为民族文化一些特征的礼仪、节日一旦全部西化而被国民抛弃的话,它的消亡也就不会太远了。一位著名史学大师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现在来看看社会上的一些行为,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污染公共环境;在非吸烟区吸烟,打喷嚏不掩口鼻,危害他人健康;坐公交车、乘电梯、购物、买票、参观、就餐时争抢拥挤、插队加塞,不谦让老幼病残孕;在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猜拳行令;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不听劝阻喂食、投打动物,危害动物安全;在他人面前打赤膊、袒胸敞怀,在房间外穿睡衣活动;讲黄色段子、宣扬封建迷信、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话等等,都是有损中华民族形象的,都是文明的倒退。四.中国礼仪缺失的解决方法看到上面提到的种种现象,作为中国人是否会感到一定的羞耻心呢,所以,我们要从小抓好学习礼仪的工作。那么要学习礼仪,从何入手呢?我认为在首先要从高素质教育开始,从最基本的国学启蒙教材入手,例如三字经,弟子规,颜氏家训,幼学琼林等等。不要小看了这些书,其中所包含的古圣先贤给我们制订的最基本的礼仪规则如果你能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消化了,实践了,你很快就会从周围人的评价中发现你的变化。传统礼仪是需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的,所谓“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字并不是复习的意思,而是实践的意思。不经过实践,你就算把那些经典全背下来都没有用的,必须要身体力行地去做!在读过这些基本读物之后,就可以去看《大学》、《中庸》、《礼记》、《论语》和《孟子》这样的经典古籍,进一步深化认识,陶冶情操。当有一天你能把这些书都读完,并且能做到“学而时习之”的时候,那时不但礼仪的观念会在你的头脑中扎根,你的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也会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参考文献:1 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930] ,14页。 2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1947],61-70页。这一区分是早期费孝通先生政治思想的基础,也被表露与其有关绅士的论述中。只可惜费先生的后半生,进一步追究这个区分的理论意义的机会太少。 3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1947],60页。 4 钱穆:《湖上闲思录》,北京:三联书店,2000[1948],49页。

315 评论

阿布kingnine

《北宋与唐朝皇帝丧葬礼仪的关系及其对南宋的影响》《论唐代礼仪的道德性》《唐代礼仪的伦理探析》《浅谈唐代礼仪音乐繁盛的原因》《唐朝的礼仪变革与中唐社会》《唐代使者接待礼仪考》《唐代王权礼仪对日本王权礼仪的影响》《试论唐朝前半期陵庙礼之发展》《剑舞在唐代外交礼仪中的地位》《唐代外交使节略论》

168 评论

燕郊美心木门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跪拜礼:古代见面时的礼仪。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并使臀部离开脚后跟,用两膝着地则为跪。跪着行礼则为跪拜,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人的跪拜礼大致可分九种: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稽首拜时,头俯伏至地,抱拳相握,左手按住右手。拜的时候,头先俯伏至手,然后拱手下至于地,头也随着俯伏于地。拱手至地时,手仍不松开。手的位置在膝盖前,头的位置又在手前。稽首是臣对君的拜礼。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礼,以表示极大的敬意。顿首 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空首拜时,头至于手,所以也叫“拜手”。行空首礼时,跪而拱手,头俯伏至于手,与心平,也就是说,拜时,头不至于地,所以称“空首”。空首是男子常用的拜礼,上下尊卑均可使用。吉拜施用于宾、祭、嘉好之事的礼节。拜时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凶拜与吉拜相对,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振动之拜 关于此礼,有两种猜测:①用于凶事,振就是“踊”,也就是跳脚哭;动就是恸。②在行拜礼时,应和着音乐的节奏。奇拜即一拜,“奇”读为奇偶之奇。褒拜指的是再拜“两次拜”以上。褒是大的意思。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所说的“三拜稽首”,定公四年所说的“九顿首”,都是“褒拜”。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的再拜以加敬,三拜以示周遍,都是褒大之拜。肃拜妇人之拜,跪而俯首下手。比空首拜手的礼节都轻,肃拜是跪而微俯其首,手垂下,这样,头虽然俯伏下来,但未至于手,手虽然垂了下来,但没有着地。凡是吉拜,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刚好妇与男子相反,这也就遵从了“男左女右”的习俗。妇人吉事,即使国君有赏赐,也只是肃拜就可以了。妇人之拜,在上古时都是这样的,如苏秦将游说楚王,路过洛阳时,全家人在郊外三十里外迎接他,“妻侧目而视,侧目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隋志》记皇帝册封皇后,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为了尊崇妇人,妇人始拜而不跪。肃拜是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军队中也用肃拜,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再拜 拜两次,表示礼节降重。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如果是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百拜多拜的意思。拱手合抱以表示敬意。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揖拱手为礼。现称“作揖”,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拱、揖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平素十分熟悉的人也往往用此礼节。长揖 比拜较轻的一种敬礼。不分长幼卑尊皆可使用。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这是站立时最表示敬意的一种姿势。鞠躬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现仍用于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唱诺 旧时男子给人作揖的同时出声致敬的一种礼节。宋代已很流行。道万福 旧时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见面行礼的同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挺直,臀部须离开脚后跟。踞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带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在他人面前箕居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但有时又可作为不拘小节的表现。长跪耸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臀而两膝柱地为跪。挺直腰板以示敬意和庄重则为长跪。最初称“跽”,因为跪时挺身直腰,身体似乎长长了,所以又称“长跪”。

260 评论

贝贝克2011

需要完整的论文格式没有,只能是自己找资料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参加社会竞争的附加价值!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更好的融入世界大家庭体系!展现我国东方文明的灿烂文化!

310 评论

liyaze0102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古代礼仪本科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

    熊猫脸脸鸭二鸭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古代礼仪研究论文

    礼——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重振之重点摘要: 谈到古代礼仪,可能有人认为这是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尤其在文革时期,被认为是封建余毒。在建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jewelleryz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仪论文题目

    礼——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重振之重点摘要: 谈到古代礼仪,可能有人认为这是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尤其在文革时期,被认为是封建余毒。在建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小禾小影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古代的礼仪论文题目

    1)中国儒家、道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2)书画文化3)茶文化4)婚嫁文化5)酒文化6)饮食文化7)姓氏文化8)园林建筑文化

    ansenhach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交往礼仪论文开题报告

    秘书礼仪论文-论礼仪在秘书工作中的意义和关系 摘要]礼仪与秘书人员辅助决策,协调关系,自身提高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在秘书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秘书人员

    佐鉺三鉺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