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昂千里
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4、《诗经》燕飨食诗的场面描写 5、《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6、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7、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8、论《诗经》中的史诗 9、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0、《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1、《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2、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13、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4、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5、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6、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7、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8、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9、《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20、《战国策》名篇研究 21、老子的思想 22、《老子》的艺术特色 23、《庄子》的艺术特色 24、《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5、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6、《吕氏春秋》与杂家 27、《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28、《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29、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30、《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31、《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32、《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33、宋玉赋试论 34、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35、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倾向 3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37、《史记》所描写的游侠38、《史记》所描写的刺客39、《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40、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41、《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42、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4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44、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45、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6、. 曹操与诗文革新47、.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48、论曹操的散文创作49、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50、论曹丕的文学成就51、.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52、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53、曹植诗风的衍变54、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5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56、梁朝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57、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58、《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59、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60、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61、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6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63、.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64、.论陶渊明的田园诗65、.谢灵运与山水诗66、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6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6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69、论《子夜歌》7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71、《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72、《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73、《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一碗人间烟火
1、 从儒家思想看文化自信的内在意蕴2、 论先秦儒家思想源起的几个问题3、 儒家思想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4、 观宇宙·明明德·尽仁道——探究熊十力《新唯识论》“转变”章之儒家思想5、 浅析儒家思想的现世价值6、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人民的双重形象7、 儒家思想传承及其现代化8、 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研究9、 儒家思想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10、 儒释兼容——论沈约的佛教信仰与儒家思想之关系11、 “马克思是否能进孔庙?”——1925年一场争论引发的思考兼及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融通问题12、 韩国语境中的儒家思想与女性主义13、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关系14、 贝原益轩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与发展15、 对读《子产》篇与《大戴礼记》:兼论先秦儒家思想的两条路径16、 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述评17、 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会议综述18、 儒家思想包含的三观19、 浅论儒家思想的婚姻观20、 二战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儒家思想研究述评21、 中国古代神仙小说中的儒家思想体现22、 儒家思想对徽商发展的影响及社会效用分析23、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西汉服饰等级规范24、 儒家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25、 儒家思想融入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探讨儒家思想论文题目二:26、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宗族慈善及现代思考27、 全球化时空下儒家思想的脱域与重组——美国历史教科书话语的广义互文研究28、 中国与转变中的世界秩序——儒家思想与杜威及实用主义的对话29、 儒家思想经世致用之学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30、 论儒家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31、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诚”32、 从儒家思想看西柏坡统战文化的内涵33、 浅谈儒家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34、 浅谈运用儒家思想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35、 儒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影响36、 试论《古镜记》中的儒家思想37、 “学
LiaoL童鞋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作为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当代教学思潮,它在教学观、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知识观,教学评价,学习观 1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由来 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理论流派,而是一个理论思潮,兴起于欧美国家,康德(Kant)的不可知论已经有了建构的元素,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教学的成功范例。建构主义思想来源于人们对科学的态度、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维果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 建构主义的主要类别及其基本特点 关于建构主义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方法,马修斯(Matthews)把建构主义大致分为三类:即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本文只对与科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给予探讨,教育学建构主义可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 2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看中国古代教育 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背景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知识,而是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转换,在中国教育的课堂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现有的老师认为正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是权威,知识是绝对真理,不可反驳的,完全采用的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和反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由思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缩小了,没有正确的教学方式,学习的兴趣也下降了,学习变成了无意义的机械僵化的固定模式,训练的次数增多了,两者之间的固定联接也就增强了,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变成自动化了。虽然在最后的学绩测试中学生得到了优秀的成绩,但是他却丧失了最宝贵的财富―创新批判的思维方式,而建构主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则与中国课堂教育的方式存在差别,例如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即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将学习视为用知识理解经验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四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互动过程、理解经验和现有知识教师考虑到如何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教给了学生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知识。 其次是教师的角色不同。在中国的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古代时期,便有视老师如父母的习惯,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尊重教师并没有错,如果把教师当作课堂中的主体与权威,学生就失去了与之交流沟通的机会,老师也失去了了解学生的机会,何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正确掌握教学进程?建构主义中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协助者、支持者而非权威的代言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相互了解彼此的想法,相互质疑,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在相互的交流中达成对问题的一致看法和具有相对确定性的认识。学生不仅明白了知识的真谛,还培养了勇于挑战、批判的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建构主义保证了学生有机会接触有效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相互帮助,没有理解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同学简单易懂的说明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而学习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讲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从学习观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首先,学习方式不同。建构主义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自己原有经验和新知识经验的反复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建构主义者对学习者有了新的认识,学生不在是一快等待着老师描绘的“白板”,在学习之前,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世界,学习是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基础上进行的,老师根据学生理解的风格,指导他们找到可行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比正确的答案重要的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建构主义认为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让他们在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去学习,必须创设有利于思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快乐。在生活中充分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对每一件东西都倾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知识就变成能动的、有灵性的,才能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东西,杜威还强调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和点,从而使教育合乎社会的需要,有益于儿童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造。从生产实践中学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还让他们获得了探求客观世界的精神,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学习目的不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一般的仁人志士要当封建君主的顺民,而具有非凡才能的、品德高尚的人则作为封建王朝的臣子,统领顺民,为封建专制服务。古代的学子热衷于考取功名,枯燥的八股文让总多青年学子为了功名枉费心机,但不是由此都能得志,有的人终生努力难求,也难以实现愿望,“结首入学,空首而归”则是对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森严的等级制度,“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让学生受害匪浅,由此看来儿童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学习变成了通往仕途的捷径,古语中“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则印证了现实。中国教育中的伦理关系演变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伦理政治化,而西方教育培养主体良好的美德,以求真为目的,探求世界的真理,自然的本原,即伦理本质化,促进了科学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使儿童超越了功名的羁绊,勇于向自然开战,攀登科学的高峰,而中国教育缺乏创新精神与学习的功利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其次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新的知识及其合理性。学生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学习知识不能教条式的进行。 从知识观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首先,知识内容不同。古代中国教育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以培养人的高尚人格为目标,知识内容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以个体自己的悟为主要手段,达到对事物的精确理解,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作为个体为人处事的原则。知识内容重人文、轻实证,在古代,作为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与儒家是相对立的学派,墨家主张消除社会等级,强调社会实利在教育上的作用,信奉经验与实践,讲究思维训练,十分重视科学知识的价值,但随后因墨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便销声匿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学习者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需要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协商建构知识,不能将知识与学习者和学习发生的情景分开,不能将知识视为将要被学习的独立部分,课程源于文化,所以在课程设置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核心内涵在于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主要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与文化的关系,通过这三个方面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其次,对知识的态度不同。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知识以外界固有的事物作为真理,不会怀疑被大家视为经典的儒家思想,认为孔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忽视了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把知识看作静止不动的实体,用静止片面地眼光看问题,犯了形而上学地错误,而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经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中形成的,知识存在于认知主体的心中,在书本上的知识只不过代表一些可以被施以不同解释的符号,没有认知主体,就没有知识。考虑科学课程不能脱离学习者,理解科学是辩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与西方对待知识的态度可用信息处理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加以比较,首先,信息处理理论的观点:使得我们对世界确切的表征。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知识观是静态的、固定不变地,而建构主义地知识观则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断的接近客观的本原。静态的知识观不利于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 教学评价 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上,对学习结果向来是十分重视的,而评定学习结果的方式古代有科举考试,现代有高考、中考各种形式的笔试测验,学习成绩是结果,不管过程如何,只重视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虽然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更关注学生能否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而这必须依靠优异地成绩作保证,所以教师虽然意识到理解过程很重要,但又不得不向“升学率”妥协,根据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设计自己的教学,以便学生可以高效地掌握考试的内容,在学绩测验中夺得优异的成绩,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目标,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机械和僵化,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形成不恰当的评比之风,学生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关注的只是个人的名次和分数,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教学环境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学习不能受限于分数名次的评比,尽管评比是建立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但是合适的评价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寄予结果之中,不仅重视最后的成绩,而且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思维方式、态度等方面。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一般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地提高,应该认识到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更重要的是激励和反馈。评价的内容应注重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更重视质的分析,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采取多样式和开放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而不是只依靠纸笔测验,评价的角度应倾向过程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3结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精神又是科学发展的关键,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当代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但是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发现、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景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特别有利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建构主义的观点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是建构主义提供的教学方法也并非完美,它适合于高级知识的学习,但是不利于初级知识的传授,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初级知识的学习,而不利于高级知识的学习,如果学校的教学改革能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同时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使两者同时发挥优势,互相补充,我相信国家的教育改革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5-7. [2]林崇德,冯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9-169. [3]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9):15-19. [4]吴式颖,李明德,单中惠等.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钟启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20-21. [7]熊艳,丁邦平.《建构主义给科学的课堂带来了什么》[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73-76. [8]薛国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影响及效果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11):5-7. [9]辛自强,林崇德.《创新素质培养的建构主义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06、5:5-8. 致谢 时间如梭,四年的大学生活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许多让我感激和感动的人。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宋福钢。在论文开题前,对论文题目和写作方案给予认真指导;在写作过程中,对修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谆谆教导让我由衷的钦佩,在此特地感谢宋福钢老师。
1、 从儒家思想看文化自信的内在意蕴2、 论先秦儒家思想源起的几个问题3、 儒家思想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4、 观宇宙·明明德·尽仁道——探究熊十力《新唯识论》“转
1)中国儒家、道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2)书画文化3)茶文化4)婚嫁文化5)酒文化6)饮食文化7)姓氏文化8)园林建筑文化
萌芽:理论上,韩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实践: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 “ 燔诗书而明法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
元朝的大统一与大开放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科技文化,时时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因此,科技文化史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