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9

qingkong88888
首页 > 学术期刊 > 客家山歌论文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奇的小米

已采纳

《客家山歌文化研究》讲述了:客家是由中原辗转向南迁徙而形成的汉民族支系,客家文化可以说是汉民族文化中典型的移民文化,而客家山歌则是其中的重要文化事象。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人文传统、宗教意识和客家山歌本身的体式特征等因素综合影响,使客家山歌在客家人迁徙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客家山歌依其自身特征并比照传统分类法则,可分为歌体歌、情歌、生活歌、劝谕歌、儿歌、杂体歌等六类。对各类山歌的分析,可以看到客家人在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历经的喜怒哀乐的情趣、情态变化。客家山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受《诗经》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土著文化不断碰撞渗透的结果,其风格既有北方民歌遒劲刚健的一面,而又更多地表现为南方民歌婉约柔曼的特征;其表现手法呈现多样化,除运用赋比兴传统手法外,还运用双关、重叠、喻指、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客家山歌由于音调丰富(5~7个声调),常选择七言四音步的“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即“四三”)句式,并遵循自然顺口原则而加入衬字衬词,这样,客家山歌的节奏便以疏朗为主,急缓有度,转韵少,换韵稀,使传唱节奏与对内容的理解接受节奏趋于一致。客家山歌由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自身现状,它具有史传性、广泛性、地域性、情感性和功能价值等艺术特征。从文化角度去分析,可以看到客家山歌呈示的自然形态、人文心理、情感情态和丰富的智慧,这是客家山歌与客家文化互相参照、互相映证而表现的客家社会文化特征,同时还呈现出独特的民俗风貌。可以对此进行旅游开发,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与传承客家山歌。

326 评论

吃生鱼片的猫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相传山歌始于木客(即伐木工人)。《诗经》《小雅·伐木》中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说明自古伐木者善歌,山歌始于劳动。兴国历代文人对上洛山木客唱山歌的事常有记述。兴国山歌的发端语起兴词哎呀嘞--就是伐木工人在劳动中或劳动后伸腰舒气的感叹声。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文化部门组建了20余支业余山歌演唱队,常年活跃在各个乡。 为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化瑰宝,兴国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作为文化建设的龙头。文化工作人员常年深入乡村,挖掘、整理、收集了5万余首山歌,精选出1420首编成了《兴国山歌选》和《兴国山歌选续集》出版发行,编印了5400册《兴国山歌乡土材料》,制作了《兴国山歌》影碟和《山歌之乡双学潮》等电视专题片。 兴国县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山歌情》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人如潮歌如潮的重阳山歌节更成为兴国盛大的文化节日。 2006年5月20日,兴国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 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 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木的劳动场面。早在先秦时代,兴国县境内的上洛山区,聚居着这样一批伐木之人,自称“木客”。据兴国县志(同治县志重印本第512页)记载:“上洛山,有木客。形似人,语亦似人。遥见分明,近则藏隐。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食木实得不死。能砍杉枋,与人交市,易人刀斧。交关者,置物枋下,却走避之。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不欺。有死者,亦哭泣殡葬。尝有山人行,遇其葬日,出酒食啖人。山有石墨可书。”从文献记载,这些木客并非山间野人,他们不但形象和我们相同,语言也相近,而且断文识字,用石墨书写。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使用金属工具采伐树木,加工成枋料,与外人交易。只是不愿意与外人直接交往,藏匿深山。从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兴国的木客是秦朝一支逃避建阿房宫采木劳役的六国遗民,他们溯赣江而上,遁入兴国山区,逃离了秦人的樊篱,成为一支隐逸山林的自由部落,故他们害怕与外直接交流,担心被秦兵发现,再遭追杀和奴役。故木客应该是一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有与湖南武陵的桃花源人有相类似的来历。不同的是,桃花源人虽因渔人失路,不复相见,却有陶渊明作记而家谕户晓。而兴国的木客却到北宋苏东坡诗中提到才被人注意。 上洛山的木客们,也有歌谣传世。据晋代文献“南康记”中记载,木客们出山到市场上购酒而饮,喝了酒便唱出了这样的歌: 酒尽君莫沽, 壶倾我当发。 城市多嚣尘, 还山弄明月。 这首歌谣后来被文人们采录进了《全唐诗》内,因为没有作者,落款成了“太上隐者”。这其实是木客们随口而唱的山歌,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还原回山歌的形式: 哎呀嘞-- 酒食掉了甭再买, 壶底一空厓就归; 市上唔当山里静, 明月当头好唱歌。哎呀嘞-- 潋江流水波连波, 兴国老表爱唱歌; 山歌好比山泉水, 源源不绝汇成河。 遐迩闻名的兴国山歌究竟源于何时何处? 过去兴国县一些山歌艺人在他们的唱词中,经常会出现“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这种认识虽然也不无道理,但其溯源并不准确。兴国县虽然建县于三国,但当时县治平固和平阳和如今的兴国县之间,并非直接的延续,期间很多间隔,而且管辖范围也相距甚远。兴国地处偏远,唐代以前人烟稀少,唐末五代的和宋元之间因为战争的二次人口大迁徙,人口始繁,故山歌艺人们误以为山歌即发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并不奇怪。《全唐诗》中还记录了另一首木客们的歌谣,题目是“答人”: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这支歌谣显然是木客回答外人好奇询问他们身世时唱的一支歌,如果还原成山歌应该是这样的: 哎呀哩 唔晓得厓哪当来, 树当房子石做枕。 一觉歇着忘时日, 冬无春来千百年。 木客们显然回避着回答自己的身世,因为他们的身世联系着历史的创伤,面对着无数好奇的询问,他们索性用这样一支旷达的山歌搪塞。 这二支歌谣是我们可以查考的最早的兴国山歌刍形。从兴国古代木客的记载和《全唐诗》中“太上隐者”留下的二首歌谣,我们可以基本上可以认定兴国山歌起源和客家先民的南迁一样古老,中原汉人迁入兴国上洛山区后,在伐工生涯中创造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并借兴国这方水土,将这种艺术手段传播至今。兴国的山歌手,历来尊崇木客为祖师,渊源远溯二千多年。 木客们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宋代苏东坡曾经寻访过木客而未获。明清时期,寻访木客的文人学者就更多了。清代安徽潜山人龚黄来兴国为县令,作《木客吟》诗曰:“父老为余言,时有采木客;年年上洛山,木实延朝夕,……天子今圣明,四方宽征额。传语深山人,可以出无役。”(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龚黄认为木客是因为害怕朝庭的横征暴敛而藏入深山不敢出来,他托乡村父老向他们传话,说如今天下太平啦,木客们可以安心出来,不用再服劳役了。龚县令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态来看待木客的。而另一位文人周一煌的《木客吟》诗则说∶“我将携酒入其山,倾壶弄月当如昨。”(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他则是用一种欣赏的心态来称颂木客的。其实,木客们在唐代为外人所发现后,已经渐渐与后迁来的客家人同化了,清代初年兴国县令张尚瑗曾亲往乡村寻访,他找到一些自称是木客后代的乡民,向他们索取家谱考究,发现他们的家谱里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以木客后人自居而荣耀而已。直到现代,兴国县西南的永丰乡、隆坪乡一带,还有不少农家自称为“木客人家”。

344 评论

秋林花语

● 2001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在湖南浏阳市进行为期一个多星期的田野调查,完成报道《浏阳客家初探》,该文先后在《客家研究辑刊》、《侨乡月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2002年4月哈客风工作室开始管理全球最大的客家研究专业网站——客家风情网。● 2003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文章《客家话的自白》,该文先后在台北《客家》、台湾《六堆》、广州《客家风情》、新加坡《武吉班让客属公会70周年特刊》等杂志发表与转载。● 2003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纪念还我母语运动15周年》,该文在台北《客家》杂志发表。● 2003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在湖南江华县进行为期10天的客家田野调查,并完成《湖南江华县客家情况初步调查》的论文,该文在《客家研究辑刊》、《客家风情》杂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 2005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论文《试论客家流行歌曲》(长篇),该文先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并收录于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6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电视台、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一行在深圳交流客家音乐。● 2006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接受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专访。● 2007年1月哈客风工作室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专题访问,共6集;2007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专题作了转播。●2007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成功促成台湾知名客家流行歌手唐铭良首次在大陆的舞台上演出。●2007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开始策划由两岸客家流行歌手共同参与的“首届两岸客家流行、古典音乐大型晚会”。●2007年5月哈客风工作室成为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发展推广部理事。● 2007年7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杨宗铮编写了客家区域文化丛书:《湖南客家》。●2008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再次成功促成台湾客家流行歌手唐铭良在大陆演出。●2008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再次接受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专访。● 2008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建设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家音乐资料库。●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与美国一大学生作了为期一周的客家音乐文化探索之旅。● 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前往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故居地——福建省永定县采风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与严修鸿教授等人成功地组织、举办了由两岸客家名人(大陆歌手徐秋菊、廖芬芳、陈菊芬、丘昆京、阿秋歌、台湾歌手游兆棋、台湾电视台主持人阿俊、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主持人阿钊及学者谭元亨教授、罗南昌博士等人)联合演出的“客家风情网两岸歌友会”。●2008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音乐人游兆棋、台湾电视台主持人阿俊、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主持人阿钊等人同梅州音乐界人士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客家音乐交流。● 2008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严修鸿博士开始着手编写大型客家书籍:《客家文献索引大全》。●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新加坡客家音乐界人士进行了交流合作。●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电视台《作客他乡》栏目组记录了梅州在地客家音乐人。●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中央大学研究生杨惠如记录了梅州三角镇龙子村义孚堂客家狮。●2009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客家风情网及台湾传响多媒体工作室合办“客家风情网第一届客家流行音乐MV大赛”,2009年3月台湾客家电视台对此大赛进行了专访。●2009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的论文《试论客家流行歌曲》(短篇)发表于在台北圆山饭店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青年论坛。●2009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了15万字的长篇论文《台湾客语电视剧研究》。●2009年4月哈客风工作室着手客家文化的田野调查。●2009年7月建设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音乐资料库。●2009年9月成为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广东汉乐》副主编。●2009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执行编写了书籍《广东汉乐精选》。●2009年12月编写了《广东汉乐》杂志。●2010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丘煌编写了教育部重点出版项目《广东汉剧音乐研究》。●2010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同台湾知名音乐人黄连煜一行一起记录了“飞行树——中国大陆闽粤赣三省客家音乐采样计画”,参与个单位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梅州市广播电视台。●2010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入围多次金曲奖个台湾客家邓丽君——陈双及制作人傅也鸣等人共同访问梅州客家音乐。●2010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黄子尧教授等人座谈商讨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计划。●2010年10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第三届广西博白客家文化节”。●2010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纪念古直诞辰125周年座谈会”。●2010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河源市举办的“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2010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广西贺州市举办的“桂台客属联谊会暨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节”。●2010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汉乐学术论坛暨展演”。● 2011年5月哈客风工作室参与《客家话民俗图典》的编写工作。● 2011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参与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广东汉乐曲库》和《客家山歌曲库》的编辑工作。● 2011年7月哈客风工作室入围了“2010年度亚太文化产业成就奖杰出机构奖”。●2011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先后到江西、四川、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区作了20多天的客家山歌素材采集。●2011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策划组织举办了“两岸客家流行音乐交流演唱会”,凤凰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数十家主流媒体作了宣传报道。●2011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由新加坡永定会馆主办的“新加坡第八届客家歌谣观摩会”。●2011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山歌大师汤明哲编写了书籍《客家山歌唱腔与创作》。●2012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客家风情网发起建设“客家话学习教学网”。●2012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编辑了《广东汉乐》同《传统广东汉乐新增200首》两本书籍。

293 评论

相关问答

  • 云南山歌论文文献

    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更新时间:2009-12-16 14:32:56 作者:樊凤龙 来源:校园论文网 点击数:9 打印本页 加入收藏【论文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华

    颂美装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南山牧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

    小小的飞帆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客家好家风德育论文题目

    重视 家庭 教育 ,是我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良好家风的体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家教家风论文,欢迎阅读! >>>点击

    yaodabian021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山西民歌论文的题目

    600字都写不了了,1000……

    多好的青年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客家论文范文论文

    毕业论文中期小结 导语:论文中期小结是论文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前作一次总结,有助于检查不足,也容易敞开思路。下面是我收集的毕业论文中期小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曹婕倩风恬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