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3

xiaohoulee
首页 > 学术期刊 > 余映潮古诗词课例比较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林之声

已采纳

长垣 吴明凡 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容易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看似热闹非凡华而不实的课堂,一个是实实在在却索然无味的课堂。而余映潮老师的《孔乙己》却是一节干货满满又趣味盎然语文课唐。那么余老师是如何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的呢? 一、干活满满的文学知识大放送1、知识归类,触类旁通比如在讲解“儿童视角”时自然联系到了《社戏》《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课文归类,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同样,在讲解“场景设置”时,也自然联系学生熟悉的课文,知道了“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退场”的场景,《最后一课》场景在教室。《社戏》的场景在船上。老师抛出一个新的知识,然后通过熟悉的课文再让学生触类旁通以此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在引入“比读”这一环节时,余老师依然是从熟悉的课文归类入手。师: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草三味书屋》《雪》《故乡》《闰土》等。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比,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故乡的从前和今天对比,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请把视线落到4、11段。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可见,对学生熟悉的课文进行归类进行一些文学知识的讲解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学生通过触类旁通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文学知识,并可以在课下举一反三加以运用。我们不得不佩服余老师的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2、恰当植入,拓展知识余老师在讲课中往往能恰到好处地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移植到课堂中。比如学生发言完毕,余老师这样说:“这是一篇小说。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他说:“创作此文,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孔乙己本身有弱点,正因此,他遭遇了许多令人同情的变化。”还有下面余老师对专家评述的引用,都巧妙地引领学生到纵深处阅读文章。(专家评述: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长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孔乙己的人生命运。)这些知识的恰当植入,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向纵深处阅读。 二、趣味盎然,能力提升看得见1.课内比读,精彩纷呈正如余老师所说,“比读”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细节,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的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第二个板块“课中比读”,通过这一环节的 巧妙设计,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学生刚开始一上课对文意理解的发言基本上是没有个人独立见解的,从教材资料上搬来的一些概念化的东西。但到了“课中比读”这一环节,我们听着学生的发言,真的是拍案叫绝!此时学生的发言的确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在学生精彩的分析中,一个立体的丰满的孔乙己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不仅如此,学生也更深切地体会到鲁迅这位文学巨匠创作此篇小说的匠心所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画龙点睛的点播,助推能力的提升在整节课中,我们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余老师的发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开场白、过渡语、小结、还是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都是恰到好处,如点睛之笔。能很好地助推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课中比读”这一环节结束后,余老师这样总结--“还有,时令、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酒量、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巨大摧残的孔乙己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了人们深深的思索。——思索孔乙己的命运及命运告诉我们的道理,也许就是个人原因,也许是社会原因。师:刚才大家阐述得很好,唯一不足的是手的用途阐述得不够到位。写字的手、读书的手、喝酒的手、数钱的手、被吊起来的手、爬走的手……写尽了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变化。”你看,余老师的总结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又来了一次提升。我们细心观看,就会发现余老师在给予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时,在鼓励肯定学生的同时,是对分析内容的深入剖析,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当然,这中肯又恰到好处的评价语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最是考察一个老师功力的关键所在。总之,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条理清晰,大量文学知识的植入使课堂干货满满,巧妙的“课中比读”环节的设计趣味盎然,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26 评论

大熊简单明了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是文化滋养孕育出的精灵。文言文,就是这些精灵植根于文化沃土上,盛开的奇异之花。它如雨后之彩虹,五彩斑斓;也如山涧之清泉,汩汩流淌;还如陈年之酒香,沁人心脾。     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知文言之味,品语辞之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余映潮老师的课例《记承天寺夜游》中去寻找答案。     阅读教学,需要语文老师引“火”,导“路”,余映潮老师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引出的“火”就是“神品”一词,导出的路有三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即“有味朗读”,“有味分析”,“有味欣赏”。可谓是方向明,路径通,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一、资料助读——蓄势     余老师的课堂导入大都是开门见山,不做过多延伸,本节课也是让学生读文入题,之后的资料助读,是一步一步来的,先出示了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是作者中年时遭受到的一次诬陷,即“乌台诗案”的背景;然后是林语堂和梁衡先生对作品的评价,层层深入,蓄势充分,引出“神品”一词,目标明确,趣味盎然。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思考。     二、有味朗读——体悟“神品”炼字炼句之力量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身份,就是做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导读者,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所面对的是杰作,还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杰作为什么会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余老师首先从朗读入手,而他的朗读教学已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了文本的语言深处,对作者的炼字炼句功夫有了深一层的了解,也让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达到了“一唱三叹”的绝妙效果。     第一,引导学生把“念”“盖”“但”三字拖长音,分别读出寂寞之感,兴奋之情,感叹之意,可以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第二,继续保持拖音,把语速放缓一点,音调放低一点,轻声地朗读,读出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欣赏眼前美景的宁静氛围。相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融入文本,渐入佳境。     第三,还要读出夜游的兴致,这一处是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老师小结得出的结论。“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内涵丰富,表现出他和作者一样,都没有睡觉,有心灵相通的感觉,要读出淡淡的快乐之情。“盖竹柏影也”,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竹柏,要读出淡淡的惊叹的味道。     第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老师范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并讲解,这是作者的感慨,也是一种说不清楚的复杂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表现出来。     想想我们一线老师在教文言文时,也注重文本的炼字炼句处,但往往是脱离文本把它们单列出来,加以强调。带给学生的印象就可能是“文”“言”分离,没有作为一个整体。而余老师的朗读教学则是在整篇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朗读,深入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达到了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有效而不失美感。     三、有味分析——感受“神品”章法变形之震撼     日常学习中,常会听到学生有“文言文难学”,老师有“文言文难教”的感慨,这是因为没有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语言之美,章法之妙,怎样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呢?且看余老师在课堂上卖关子,他用“变形”一词,吊足了学生的胃口,稍加解释后,让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之旅,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孩子们喜欢的,这样的教学创意也是行之有效的。在余老师的课堂上,“变形”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强有力的印证。     同学们经过思考,总结出了三种“变形”结果。老师一边在感慨:“这85个字的神品,可以是一个篇章,可以是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真是奥妙组合,魅力无穷!”一边水到渠成地出示了关于文本章法结构的总结,“分两层是从‘叙事、抒情’的角度来说的”,“分三层是从‘记叙、描写、抒情’的角度来说的”,“分四层是从‘起、承、转、合’的角度来说的,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合’最有力量,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信同学们经过这样的深入学习,不但对这一篇文章的结构有了深入理解,再读其它文章或者自己写文章时,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由一篇到一类,让学习向外不断延伸,这应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课堂追求和努力方向。     四、有味欣赏——谈论“神品”语辞世界之美妙     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的方式梳理总结自己的学习所得,余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已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就行。”这又是一次点与面、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以整篇文章为依托,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不但可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重温词句章法的魅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味朗读,有味分析,有味欣赏,余老师带给学生的何止课堂上的趣味,更是课堂外的一种余味悠长啊,孩子们的心中既有文言文的人情意味,文化韵味,也有自己的学习美味,反思品味……     从余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从章法和字句处进去,回到文本的解读当中来,落实到炼字炼句、章法考究处,回归到文本的语辞世界。     王荣生老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喜欢文本,让学生读懂文本。”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这样的目标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达到。在文言文教学中,愿我们不断跟随余映潮老师学习,同时,也引领我们的学生心怀敬畏,走进一篇篇美丽的文言文,知文言之味,品语辞之美,去探寻文言文的意蕴与精髓,去感知文言文的厚重与博大。

95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教材古诗词的论文

    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夯实基础。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

    guoqingyi82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论文

    一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篇如林,向来拥有广大的读者和爱好者。读诗、赏诗,也一直被看作是"雅事",因为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素养,而更

    kiss小妮妮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诗词比较鉴赏论文题目

    田园风光美 人民生活苦——中国古代田园诗词一、 所谓田园诗,应是指歌咏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歌。人们通常把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些诗称为

    little120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杜甫和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论文

    苏轼的豪放是:清雄飘逸杜甫的豪放是:悲壮沉郁

    天晴小姐8755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初中古诗词课题研究论文

    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古诗词

    jackor5799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