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黛小公主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费尔巴哈的这个“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谁为主体”的问题。因此,它最终无法区分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所以说他的“以人为本”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以人为本的不同之处
人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转变为反思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应由以往所强调的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内在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对普遍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为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
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研究人的时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义,而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杜威认为:“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而对中国来讲,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则要求“内外兼修”达到无所欲求的圣人境界,认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排斥功利主义,推崇道德至上。第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西方现代社会以高科技文明为特征的工业一体化与个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据,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个人自由对于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只是为个人服务的机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同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由于人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某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驱动着人们去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生是悲惨的,因为即使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围拢过来,而同空虚和无聊作斗争并不减于同困乏作斗争,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被抛来抛去。基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谈到,人的个体存在是一个精神个体,它只与它自身发生关系;它们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不可能直接引入并采用现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贯古今,洋为中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本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演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状态,激励着无数有无产阶级理想的人为此前赴后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一直都是马克思重视的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一个理想社会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彻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彻底的人道主义”,“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些都是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对人的描述,虽然在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最终,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理论。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在必然王国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国里,人们才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能力的发展才能成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人才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华,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马克思主义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都要涉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总之,“以人为本”理论融合了众多的因素,采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确的部分,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在我国现实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确地结合到一起,根据我国的具体现状来诠释“人”,为更好地发展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在路上嘚吧嘚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在文化构成的模式上,在认知世界的方向上,在反映社会的形态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西方文化是向上、向外,可以用"十"字图形来表示其特点,东方文化是向内的功夫,可以用"O"来表示其特点。西方文化讲究个性、人权、价值和民主。它的长处在于"讲究效率,信守合同,依法办事,公平竞争"。缺点是: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残酷而造成人的孤独冷漠,紧张和失落。以致使其出现上面讲的三种无法解决的矛盾。东方文化讲究"和"字,由"和"字而产生的以德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它的优点是:讲为他人服务,整体合作,团队精神,社会和谐。是对于处理好人与身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体系。其缺点是,固步自封,信息闭塞,安于现状,政治和经济的裙带关系等等。由此,东方的长处,正是西方的短处,东方的短处,正是西方的长处。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就是事物发展到极限,都要向着相反的方面发展。西方文化用图形表示为放射性,东方文化用图形表示为圆形,东方文化是从宏观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西方文化是从微观科学实证方向发展,这种放射和圆,宏观和微观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此,西方的文化到了极限,现在正在从东方文化中吸取营养,(这里的东方文化是指传统的东方文化体系,不是指当今我国断代后的观念形态)东方文化已在一百年前已被西方文化冲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把东西文化的融会贯通的工作彻底解决。基于这种情况,"求真务实"这一构成理论,是解决当今世界两大文化所产生矛盾的钥匙,是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法宝。关于东西方文化思维的比较文化,应该是指决定、形成一个民族文明的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不受教育影响而已经存在的东西;二是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其基本内容的存在。这样的东西只有一个,就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它是形成民族的学说、理论、思想的基础。所以,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民族的思维方式,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改变的东西,所以也就不存在“该不该恢复传统文化”?这种疑问。思想、学说、理论,可能会变,但如何理解、解读、应用它们,则是由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所以,中国永远学不会西方的东西,就是这一原因。决定东西方文化区别的思维有六点不同:1、概念的组成不同。东方文化以形为单位;西方文化以抽象的内容为单位。2、概念的结构不同。东方文化中的概念是一个多内容的组合体;西方文化中的概念是一个单体。3、思维的对象不同。东方文化以概念的动向为思维对象,是过程思维;而西方文化是因果思维,是点对点的思维。4、思维过程不同。东方文化通过归纳确定和认识概念;西方文化通过分解确定和认识概念。5、行为前的决定不同。东方文化通过正向思维决定行为,即没有原因则不行为。西方文化是反向思维,即没有原因则不停止行为。6、概念的涵盖不同。一旦概念形成,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涵盖面要大的多。因此,中国人把世界看成是天下万物的组合体,万物万道,所以没有‘平等’这一概念的基础,只有‘位’概念的基础;西方人把世界看作是[神的]分解体,所以才有‘平等’概念的基础。中国人选举,是选‘领袖’,是‘交’出个人权利的过程。因为是‘位’思维在起作用;西方人选举是选‘执行人’,是行使个人权利的过程。中国人的行为受‘正向思维’的引导,产生的是‘礼制’。只有西方才能产生‘法制’。
papapaopao
第一篇(抄的)有人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并且认为,人的自私本质是绝对的、永恒的、普天之下,概莫能外。这种错误观点曾经给人们以很大的影响,至今在社会上也还有一定的市场。要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正确的对待人生,就必须彻底认清它的错误。第一,“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把人的自然属性看成人的本质,混淆了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的区别。早在十八世纪,德国唯物主义者拉美利特、爱尔维修等人不承认人的社会性,不懂得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拉美特利认为,人和动物都是一台机器,人不过比动物多了几个“齿轮”和“弹簧”。他把人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来自肉体的感受性。爱尔维修断定,人基于这种肉体的感受,本能地会趋利避害,趋乐避苦,以“自我保存”,从而得出了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结论。由此可知,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把人的本质说成是和动物一样的动物本能,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严重的歪曲。对于十八世纪的拉美利特、爱尔维修等人来说,他们受着历史的、阶级的和科学状况的局限,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结论,是不足为怪的。但是,在对人的本质有了科学认识的今天,再把资产阶级思想武库中发了霉的陈货搬出来,否认和讽刺大公无私的先进人物,为利己主义作论证,显然是错误的。第二,“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否认人的本质的历史性。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在每个历史时代中,人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人们的自私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就没有自私观念,人的本质也不是自私的。据我国史学家调查,海南岛的黎族解放前居住在深山密林中,解放时还过着原始氏族生活,他们把收下的粮食平均分到各家,谁外出打到一只野鹿,也自觉地分到各户。在他们那里,没有任何私有观念,没有“偷”的意识和词汇。人们的自私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自私将越来越失去市场,必将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而消失。把人的本质说成是自私的,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三,“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抹煞了人的本质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人,本质各不相同,自私是一切剥削阶级的本质,不是全人类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自私本质说成是一切社会中所有人的本质,是以偏概全、完全错误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私有制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私有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人的自私自利思想还比较严重。但是,决不能只看到部分人的自私,就断定一切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散布“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这是资产阶级自私本性的反映,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一观点的实质,抛弃这一错误观点,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第二篇(修改版)有很多人说,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但我却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个绝对的答案,即自私或不自私。相反,我认为,人类只存有相对的自私或相对的无私中。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一个不会游泳的落水者,你可能只是投去关注的目光而并无实质的行动,但如果那个落水者换成了你的女友,即便你从没游过泳你也可能会下水相救。面对他人所遭受同样的磨难,你是熟视无睹,还是全力相助,这便取决于这个“他人”在你心中地位的高低。陌生人与女友,相比之下女友在你心中无疑是至高的。如果将女友换与自己的母亲做比,母亲又可能高过女友。不难看出,相较于同样的“他们”、一样的事件,对于陌生人,你是自私的;而对于女友或母亲,你是无私的。所以我说,人是否自私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只要有人性的存在,就不可能出现绝对化的情况。自私,即“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无私,即“不只是顾自己的利益”(《高级汉语词典》。从概念上来看,“无私:不只是顾自己的利益”,显然,“无私”这也是个相对而言的解释。所谓的“不只是顾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在顾及他人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说,在确保自己利益的基础上,再去想到他人的利益。再简单点,无私是基于一种程度相对较小的自私之上。自私与无私都属于道德的范畴,关于道德的起源,比较典型的道德起源论有两种:一为“神意”说;二为“人性”说。而“人性”说又分为两种,一类是认为道德是人生来就有的同情心、道德感或先念的能辨别善恶的理性;另一类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感觉和欲望。但无论何种观点都没有揭示道德的真正本质。科学的唯物史告诉我们:道德是人类社会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受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道德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那自私与无私的标准也是从来没有定论的。评判自私与无私的准则会随着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同样上述的例子,对那人的评判变了,是因为他的行为变了;他的行为变了,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变了。再广泛点,同一人的同样行为也可能因为环境的不同而得到的不同的评判。你把吃完的口香糖吐到垃圾桶里,在一个人人乱扔垃圾成性的社会里,你是无私的;而在一个人人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的社会里,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不用纸包住口香糖之后再扔呢,那你就是自私的。这也说明了:想要说人的本质是绝对自私或者绝对无私都是不可能的。自私源于心里的私欲,也可以说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从广义来理解个人主义,就是从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链条中,来把握个人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从狭义上来理解个人主义,就是法国19世纪政论家夏尔�6�1阿列克西�6�1德�6�1托克维尔,在其所著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首次用个人主义一词来概括他所见到的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及道德现象,后人正是在托克维尔的启发下,接受了个人主义这一术语,并将之推广用以概括西方资产阶级的整个意识形态。但我们应当从一般的个人主义与极端的个人主义两个方面来认识个人主义。所谓一般的个人主义,就是由洛克、斯密、托克维尔等人所阐述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从人性理论和伦理道德学说方面来看,是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它强调个人本位、个人中心、个人至上,当然也强调人都是利己的、自私的,但相对而言,它带有“合理”利己主义的特征,即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所谓极端的个人主义,不但强调和突出个人,而且完全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个人的自由、平等、价值、利益、权利等,甚至不惜采用损人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在实际生活的思想上,我们只能提倡集体主义,而警惕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会给社会带来诸多危害:导致社会道德状况的败坏;导致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消极腐败现象滋生和发展;导致消极情绪的扩散和社会凝聚力的涣散;导致人性的漠视;导致社会缺少关爱等等。此外,既然人都是相对自私的,那么很多时候自私会不然而然的与“人性恶”联系起来。人性,实在是个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庄子说无所谓善恶,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述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解释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至于“本恶”和“本善”,至今没有定论。再者,关于私欲,佛强调空色本无;道说“无”中生“有”、讲究“无为而无不为”,这与佛家是相通的观点。但尽管佛家道者说得口干舌燥,但天下的众生并为放弃对私欲的追求。佛家讲究功德圆满而成佛,道家要得道成仙而长命百岁,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的表现。为世人所尊崇的世界的先哲们尚且无法解答人性本“恶”或本“善”,又何能断定自私是“性本恶”的表现;被人们所顶礼膜拜的佛家道家都难以作到不求私欲,又怎能要求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做到大公无私?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很难衡量。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这就要求在社会中的尽可能多的民众接近这个道德标准。现代人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道德的载体的是多数人的意识,要求这个社会的多数人有健全的独立人格。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或者人性是由社会关系塑造的;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人的本质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最后可以这样结束,自私是无善无恶的,自私也是社会的产物。道德是寄托在“人类性”上的社会性的善恶的界定标准。我们应该寻求一个适当的“自私”与“无私”的界定样本,并将这个界限逐渐向“无私”的方向推进。
下面就商务英语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给出了一范围,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有帮助。 文美 1、中西方餐饮文化对比 2、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 3、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摘 要:
关于中美婚姻观的论文的学术价值怎么写?可以使用圆珠笔按照要求去写,也可以使用签字笔按照要求去写。
(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
没办法了,我只好自己拿回自己的分了,都没人回答,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