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1

吃客令狐冲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光明日报总编辑演讲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pples0081

已采纳

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1978年。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同时,这场讨论也拉开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序幕。

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文章的主要作者、时年43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回忆,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发表的一篇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

1977年7月底,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院,在病榻前陪床的几天里,胡福明一气呵成完成了近八千字的初稿,题目就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9月初,胡福明把文章寄给了向他约稿的《光明日报》理论部编辑王强华。

此后,文章又经过多人多轮的修改和审定,在发表前,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在标题中加入了“唯一”二字,这篇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章,就此诞生。

244 评论

油炸妹子

简单的说就是1966~1976年的文革以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错案进行平反,然而,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为了反对这个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17 评论

我爱鸡爪啊

韩小蕙女士是《光明日报》资深记者、高级编辑、著名作家。尽管她的这个“身份”是新闻界、文学界众所周知的,我仍然要在文章开头标明,因为我希望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可能对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的人们都能够认识她,了解她,感知她,热爱她——在多少人忘却崇高,鄙视信仰,失去追求时,韩小蕙以她柔弱的双肩、手中的笔,始终坚持职业操守,坚持文人的良知,坚持人生真善美情怀。而且贵在“始终”,这是多么难得啊!不久前,韩小蕙获得了第六届韬奋新闻奖,这是她获得了众多文学奖项后,新闻界又给予她的肯定和崇高荣誉,她是当之无愧的!(一) 新中国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讲演者美国国会图书馆是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那里是书籍的宝库,是知识的圣殿,集中了无数人类的智慧的精华,她不仅是美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各国知识界文化人向往的地方。不要说在那发表演讲,即便是浏览一番、一睹她的丰采,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中美两国已经建交多年,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但在 2003年9月20日之前,还没有一个中国人站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讲坛。台湾被联合国逐出后,在政治上难与大陆抗衡,就极力打出“文化牌”,多次妄图挤进该馆,但他们一次次碰壁,一次次空叹。2003年9月20日,中国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的“空白”被一位女性打破了——她就是作家和记者韩小蕙。这一天,由韩小蕙主编的《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经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后,被邀请进入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首发式。这是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美欧以及全世界的汉字出版物首次进入该馆举行的活动,实现了华人零的突破。作为中国新闻出版界第一人,韩小蕙向听众发表了题为《且听他们的慷慨悲歌》的演讲。演讲获得极大成功。在20分钟的时间里,在那金碧辉煌的大厅,回荡着韩小蕙舒缓而有节奏感的声音,传递着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她借助文学的感染力,从世界大家庭讲到中美关系,从华人登陆美国150年的奋斗史,讲到中国的迅速发展,从个人、家庭的生活,讲到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与互动,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当最后一句“谢谢大家!”刚一结束,全场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听众们原以为来自中国大陆的编辑只会讲官话、套话,只会讲毫无个人色彩的“外交辞令”,没想到通篇演讲如此文学而个性化,具有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令他们惊奇和感动!演讲一结束,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李化伟博士就走上讲台,激动地说:“我现在知道谁是老师了!”中国大使馆公使街参赞刘川生说:“讲演实在是太好了!感谢你为中国大陆争了光!我们多年跟台湾当局斗争,他们在政治上斗不过我们,就老是打文化牌,也拼命想往这里挤。现在,我们终于战胜了他们。”回国后,韩小蕙《且听他们的慷慨悲歌》讲演词在《光明日报》发表后,迅速被《美文》、《散文选刊》以及美国华人爱国刊物《彼岸》等多家报刊转载,被中国散文学会向会员推荐,还被选入《2003年中国散文精选》一书,在新闻界和文学界产生极大反响,认为这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同时又视角独特,富有文采,具有打动人心的美学魅力,既能让美国读者接受,又不失我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立场。(二) “文荟”聚集起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学人“文荟”是光明日报的文学副刊,1991年创办,后来取代了该报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东风”副刊。多年来一直由韩小蕙担任主编。其间,人手不够时,就她一个人干,既是主编,也是编辑。在全国数不清的大小报纸中,栏目繁多,内容眼花缭乱,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越来越难有文学副刊的立足之地,文学越来越被冷落在一边。在屈指可数的几家文学副刊中,“文荟”是迄今仍然最活跃、最“文学”的副刊之一,早己成为作家、学者和仍然热爱文学的人们喜爱的版面,是他们展示新作、一吐心声的阵地,是他们须臾难离的精神家园。为了做一个称职的副刊编辑,不辱光明日报的地位和影响,韩小蕙真是殚精竭虑甚至可说是在玩命。副刊发表的文体以散文为主,韩小蕙过去钟情小说创作,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她是很想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但为了适应版面需要,取得与作家们对话的地位与资格,为了约到和编发一流的作品,她放弃了个人的小说创作,开始写起散文。这是她的初衷,孰料,日后却成就了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家。要有稿件就要有“资源”,韩小蕙从“一无所有”做起,她采访了北京乃至全国上千位知名作家学者,并熟读他们的作品,逐步使自己成了一部活的“当代作家词典”。韩小蕙对待每一篇稿件都像对自己的文章一样字斟句酌,直至达到最满意的程度。著名随笔大家谷林先生曾有一篇《乱翻书》,韩小蕙给改成了《闲翻书》,一“乱”一“闲”,浮躁之气顿清,作者大喜,专门致信感谢,称她为“一字师”。韩小蕙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想方设法扩大散文作者队伍。著名作家李国文原来只写小说,韩小蕙拉他写了第一篇散文《卖书记》,竟使他放弃小说转向散文,成为今日的随笔大家。为此李国文先生戏说“是韩小蕙教我的散文”,“我是被韩小蕙培养的散文新星”。韩小蕙利用“文荟”这块阵地,创意、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都取得了骄人成绩。除行业报纸外,她在全国大报副刊最早推出“人类与自然”环保栏目。她曾发起“永久的悔”无奖征文活动,发动全国的学者巨擘们拿起这把触及灵魂的钥匙,打开了久锁的心扉。韩小蕙至今记得,她给季羡林先生的约稿信寄出3天以后就接到了厚厚的四千多字的稿件,题目就叫“赋得永久的悔”。面对当时就已是八十几岁老人一天之内写下的宝贵文字,韩小蕙感动不已;季先生随稿件信笺“出到人心里去了” 的夸赞,更给了她极大鼓舞。后来季羡林先生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就用了这文章题目作为书名。从此,季老与韩小蕙建立了不可动摇的信任与友谊。老人是全国各家媒体都在追踪的大师,他的稿件实在是难得。但只要是韩小蕙约稿,季羡林先生总是会给她写。多少年来,不少人难以理解韩小蕙有什么“魔力”——能随心所欲地“指挥”大师和名家写稿,能想要谁的稿有谁的稿,想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要?他们哪里知道,韩小蕙背后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这种“回报”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她所做的一切感动了“上帝”!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同志曾在一次工作会上说:“我不知道光明日报的韩小蕙是男同志还是女同志?建议大家去看看她办的副刊,研究一下她的经验。”而韩小蕙自己总结说:“我把当编辑看成是修筑金字塔 ——基座是人生,需要用吃苦耐劳、敬业献身的砖石结结实实地垒砌,此以人品取胜;中腰是文学,需要借助缪斯女神邀八方神圣共同打制,此以情商取胜;塔顶是哲学,需要修炼大智慧才能到达凌绝之顶,此以天分取胜。成功的编辑=7分实干+2分才能+1分天分”。韩小蕙的总结是真诚的,正是这一切,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臧克家、周汝昌、冯亦代、叶君健、冯至、荒煤、吴冠中、李国文、王蒙、邵燕祥、陆文夫、林斤澜、汪曾祺、叶楠、从维熙、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唐敏、刘心武、张洁、陈祖芬……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才团结在她的周围,成为她的铁杆支持者,为“文荟”增色,为“文荟”壮威,由此形成了“文荟”在全国报纸副刊中的地位!(三) 用“心”写作,在新闻和文学中驰骋韩小蕙是个尽心竭力的好编辑,但她内心深处是期望当个社会时政记者,以更好地实现她的人生目标:“我要求自己在文章中,力求跳出小我,获得一个大我的人类意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己的倾吐表达出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只是微尘一粒,毫不足道,他的价值在于:哪怕只拥有一点萤光,也尽可能地去照亮别人!”韩小蕙毕竟是文化记者,她的目光更多地关注文坛,一再写出引领文坛局势的重头新闻。1990年,当纪实文学方兴未艾,“地摊文学”如火如荼,她就从种种现象中观察到散文潮正在悄悄涌动,最早发现了散文创作升温的态势,写出长篇综述《太阳对着散文微笑》,向世人预言“90年代将是散文的年代”,该文为文学界、出版界传递了信息,直接推动了全国散文创作和出版热潮。以后每年一篇,韩小蕙对散文创作进行理论性述评,以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独特写法论述她的发现,逐渐成为散文界的风向标。上个世纪末,她发表了长篇理论力作《中国散文的八个问题》,再次震动文坛,最终荣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韩小蕙的散文研究和报道被写入多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这在新闻人中是十分罕见的。韩小蕙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关注着文化环境,以犀利的笔锋涤荡着污浊。针对文学的低俗化,她最早写出《女性隐私文学悄然涌动》和《文学呼唤崇高》;针对一些作家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她顶住压力,屡次大声疾呼现实主义创作回归;针对全国纷纷削减文学副刊,她及时诘问《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清瘦》,此文受到中宣部重视,后委托新华社召开行业会议专题研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韩小蕙在干好编辑、记者工作之余,开始了至今已持续20年的散文创作。她将对人生的体验,心灵的感悟,命运的思考,历史的审视,社会的批判,都统统化作了散文语言,凝聚在一篇篇散文中,她的《悠悠心会》、《有话对你说》、《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问书》、《在兵马俑前的沉思》、《苏州街涅盘 》、《蒲甘落日》、《钻石并不恒久》……一篇篇有影响、被读者所喜爱的散文相继问世,不少作品被收入各种选刊、年度选本和各种散文选本,散文辞典,成为当代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韩小蕙的散文成就得到了文学界的尊重,她的文学地位也得到公认。“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奖”一共只评了包括张洁、铁凝在内的30人,只有3位散文家获奖,韩小蕙是其中之一。“冰心散文理论奖”8名获奖者中7人是男性、大学教授、评论家,韩小蕙又是仅有的1名女性散文家。多部《中国当代散文史》为她开辟了专门章节,给以很高评价。臧克家、季羡林、张中行、王蒙、张洁、贾平凹,张颐武等学者、作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给韩小蕙以很高的评价和赞誉。如今,韩小蕙已出版了45部文学书籍,基本都是散文集,她是中国作家协会资格审查专家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长年特聘《中国散文年度选》主编,还有其他社会职务。韩小蕙始终保持着朴素健康开朗的心境,面对荣誉、地位、利益和各种诱惑,她看得淡如风影。她惟一看重的是手中的笔,透过那笔锋,流出的是她的责任,她的良知,她的道义,她的智慧,她挥洒自如地舞动着新闻和文学双刃剑,呼唤着真善美,鞭挞着假恶丑。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人心如何幻化,潮起潮落时,站在潮头有永远直面人生的韩小蕙!(四) 柔弱的外表包裹着一颗坚强的灵魂这些年来,韩小蕙一面是在新闻和文学领域纵横驰骋,一面是她的人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经受过精神的、肉体的煎熬。对于一位感情十分丰富敏感的知识女性而言,这就更为残酷!韩小蕙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由于精神的高下、思想的距离、追求的差异,不能不产生裂痕,在难以修补的情况下,她不得已选择分手。十几年前,一处房子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福利分房”时代,纵使你腰缠万贯,如果“单位”无房,也难觅栖身之地。但韩小蕙把房子留给了前夫。她领着幼女在深冬的寒风中挤进了父母家!这种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年轻妈妈还带着一个女儿!这需要怎样的大度,怎样的牺牲,怎样的坚强才能做到!每次我读韩小蕙当年写下的《无家可归》,都为她当年的处境而心酸,也会对她心怀的宽广而敬佩: “我拉着女儿的小手,在大街上流浪……我惟一的要求就是一套房子……女儿张开小手,搂住我的脖子,乖乖地靠在她的‘家’上,有我在,她就感到安全,感到温暖,感到甜蜜,感到幸福。我就是她的房子,可以为她遮风挡雨,可以为她除去病灾,可以为她赶走黑暗的压迫和坏人的欺辱,可以为她创造一个人文意义上最温馨的家,可我们的家在哪呢?还有比房子更重要的精神家园!”这就是韩小蕙!这些年,她独自把女儿培养成人,当年随妈妈“流浪”的小女,如今在英国著名学府深造。面对女儿今天的“辉煌”,一个曾经“无家可归”的单身女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啊!2000年夏,一场大病突然降临到韩小蕙头上,这不啻晴天霹雳!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时全被打乱。但她很快镇定下来,冷静梳理自己的思绪,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这场灾难,积极配合治疗,很快迈过了鬼门关。她仅仅休息了半年,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依如过去,一是一,二是二,一点不马虎,从没产生过很多人大病后的“顿悟”。但她毕竟是患过大病的人,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复元的情况下就上班,一次竟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办公室,她爬起后,面对大家的关切,依然是“没事,没事” 。2003年“非典”时期,她又一次面临生死的考验。中医、西医都给她开了3个月的假条,警告她不可出门:“你是免疫力低下者,白血球又偏低,要是感染上必死无疑!”可是当她听说年轻编辑不来了,副刊面临停刊的命运时,就冒着“死了就死了”的决心,戴着口罩,骑自行车上班,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还千方百计组织抗非典的一线报告文学和诗歌,一如既往地美化版面,使主管副刊的副总编辑大受感动,特意在大样上批示:“这不是凑合的版面,版式也是精心设计的”。回望韩小蕙走过的道路,每一步都是坚实和令人感动的,文坛因为有了她,多了一份绚烂的色彩,多了一份骄傲的资本,多了一份人生的范例!

108 评论

栗子酱89

蔡顺华,笔名东方牧,著名演讲家、演讲活动家、中国六大演讲家之一、散文作家;中国演讲协会副会长、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口才教育中心演讲教授,多所著名高校客座教授,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全国演讲大赛评委,中国当代演讲事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春晖》杂志执行主编,《演讲与口才》杂志原常务副主编。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7月31日登上《光明日报》全国优秀知识分子光荣榜,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国家人民教师奖章。

23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光明日报总编辑领导班子

    《光明日报》创办于解放后,创办人是民主人士章伯钧

    密果儿Fion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光明日报总编辑演讲

    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1978年。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即在全国范围内

    吃客令狐冲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光明报社总编辑

    1982-1992年在光明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主任记者、记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编。1993年任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1995年9月调入作家出版社任常务副社长

    钢结构彩钢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王慧敏光明日报总编辑

    正省长、正部长级别1、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都是正部长、正省长级别待遇。2、属于高级领导干部级别。

    韵味八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光明日报总编辑张震

    如果从中医学角度定义气功:气功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使自身气机变得协调的锻炼方法。 随着科学的向前发展,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气功,这将更加深化我们

    ChenYeZhang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