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1

KauluwehiS
首页 > 学术期刊 > 美国意象派诗歌论文研究方法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uyutong215

已采纳

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先驱庞德正是受到了象形表意的汉字和充满意象的中国古代诗歌的深刻影响,决心革新英诗,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人物。他与奥尔丁顿,杜利特尔等人于1912年提出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1)直接描绘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2)决不使用无助于表达的任何词语;(3)关于节奏,依附于音乐性词语的顺序,而不是依照节拍的顺序进行写作。在他的倡导下,意象新诗运动蓬勃发展,涌现了如桑德堡,洛威尔,威廉斯等众多优秀的意象派诗人。

93 评论

吸血鬼小呆

一、意象选择意象选择是艾略特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在意象选择方面, 艾略特表现出与传统诗人很大的差别, 他往往将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丑恶的、无聊的、琐碎的意象引入到了他的诗歌之中。例如, 从他早期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Alfred Prufrock ) 的头3行中, 我们就能看出。Let us go then , you and IWhen the evening is spr ead out against the skyLike a patient etherized upon a table ; (l . 1~3) 那么我们走吧, 你我两个人, 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 [3]黄昏本身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人们习以为常, 但是作为意象入诗后, 由于其特殊的比喻和联想功能, 往往能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在英、美传统文学中, 黄昏也常作为比较优美的意象运用。例如,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 1874—1963) 的短诗“雪夜林旁驻足”收稿日期:2000-10-14作者简介:金明(1961—), 男, 江苏常熟人, 副教授, 从事英美文学翻译与研究。(Stopping B 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 , 其中最后一节的首行为:The woods are lovely , dark , and deep (森林深色、深邃, 又可爱) 。这里“黄昏”这个意象的阐释空间很大, 可能有多重阐释意义, 但不管怎么解释, 它作为一个意象, 无疑是优美的。然而, 在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现代派诗歌中, 情形就大不相同了。黄昏被比喻成了一个“像上了麻醉药、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读者的期待被打破, 黄昏与上了麻醉药、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关联, 使人感到恶心, 读者仿佛闻到了医院里那种麻醉药和血腥的味道, 这也许正是艾略特选择这些意象的目的, 现代人的生活是丑陋的, 麻木的, 空虚无聊的。此诗随后展现出的意象确能说明这一点:“几乎是空空荡荡的街道”(half -deserted street ) 、“一宿的廉价旅馆”(one -night cheap restaurant ) 、“地上散着锯屑的餐馆”(sa wdust restaurant ) 。透过这些琐碎、平庸的意象, 我们感受到了现代人生活的破碎、盲目, 缺乏真实的目的。在他的名作《荒原》(The Waste Land ) 中, 艾略特甚至将“白骨”、“死尸”这类阴森恐怖的意象运用到了他的诗歌之中:That c orpse you planted last year in your garden ,Has it begun to sprout ? ……(l . 71~72) 去年你种在你的花园里的尸首, 它发芽了吗? 今年能开花吗? White bodies naked on the lo w damp ground 可是在我背后的冷风中, 我听见And bones cast in a little low dr y garr et , 白骨在碰撞, 得意的笑声从耳边传到耳边。Rattled by the rat ' s foot only , year to year . (l . 193~195)一只老鼠悄悄爬过了草丛, 把它湿粘的肚子拖过河岸。在花园里种植尸首, 让它发芽、开花, 在冷风中, 听见白骨在碰撞, 这样的意象在传统文学中是不可能见到的。花园里鲜花盛开, 芬芳宜人, 使人心旷神怡, 获得娱乐与休息, 这是一般读者的期待, 但在艾略特诗歌中, 花园这类意象已失去了传统的联想意义, 被赋予了现代派诗歌反传统、反理性的内涵特征。这样的意象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写照, 倒不如说它是诗人主观意念的投射。客观现实通过诗人主体意识的折射后, 被扭曲了, 使人感到震惊或恐怖或迫使人们对现实进行反思。这也许正是现代派作家们的意图。艾略特这里选择的意象与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许多意象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波德莱尔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对诗人艾略特的影响。除此之外, 艾略特还擅长于将一些表现现代文明中的衰败、颓废、污染等意象与那些西方文明史上鼎盛时代的兴盛豪华的意象并置在一起, 形成反差, 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 在《荒原》的第三部分“The Fir e Sermon ”(火的说教) 中, 我们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象。一面是被现代人染污了的泰晤士河, 而另一面则是当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与莱斯特伯爵游览泰晤士河的情景。河流作为人类文明演化的象征, 携带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意义。如同中国的黄河、埃及的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E uphrates ) 一样, 泰晤士河是英国文明的象征。艾略特通过意象并置向人们传递的信息可以说是明显的:河流在污染, 文明在衰落, 人类面临着自我毁灭的危险。艾略特选择这样的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外部世界感受, 显然受到了休谟(T . E . Hume ) 、庞得(Ezra Pound ) 等意象派诗人的影响。作为现代派诗歌的一种艺术手法, 意象派是对浪漫主义无节制的夸张和自我表现的抵抗。意象派诗人企图通过“鲜明、贴切、坚实、凝炼的意象来统一内在情思与外在物”, 试图“依凭直觉去捕捉和营造一种主观契合、心物交融, 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审美意象系统, 以此来展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和心态意绪”[4]。选择适当的意象, 使主观契合、心物交融, 这方面艾略特显然是非常成功的, 因此, 我们认为意象选择是艾略特诗歌的艺术特征之一。二、象征手法象征的运用并不是现代派的独创, 早在古希腊、罗马文学或《圣经》中, 象征手法的运用屡见不鲜。但是,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流派则始于19世纪后叶的法国, 象征主义强调直觉与内心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 象征主义作家通常采用暗示、渲染等手法。“象征主义的诗歌是迂回的诗歌, 客观对象通常依靠暗示而不是直指来表现, 或者它们主要用来唤起某种情绪。概念或许是重要的, 但它们总是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手法转弯抹角地被展示出来, 并且主要依靠直觉和情感来理解它们”。艾略特早在哈佛就读期间(1906—1910) 就开始对法国象征主义作家的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这些诗人那里他看到了“如何使一个意象既可决定精确地指代客观对象, 但同时又可通过它与其它意象的关联使其获得无穷的隐含意义”[6]。法国诗人拉福格(Jules Laforgue ) 诗歌的精炼、辛辣、象征涵义给予他很大的启发。例如,《荒原》的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The Burial of the Dead ) 中, 诗人采用了一系列富有象征涵义的意象。例如,“水”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形态, 一种客观的存在物, 它更具有象征的意义。“淹死的腓尼基水手”、“小心死在水里”, 诗人一方面从字面意义上描述纸牌上那位在水里淹死的腓尼基水手, 通过相命家索索斯垂丝夫人的口警告他人, 小心别死在水里, 但另一方面他还有更深的意思。综观《荒原》全诗, 我们发现“干石头发不出流水的声音”(原文第25行) 、“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第332行) 、“只有干打的雷而没有雨”(第342行) 。显然, 这里的“水”已超越了它的[6]字面意义, 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心灵的“净化”、“洗礼”、和“滋润”。我们发现这十几行诗中, 艾略特所选用的客观对象都不仅仅表示其字面的指代关系, 往往都被赋予了象征的涵义。如“岩石”(the r ocks ) 一方面暗指“教会”(church ) , 另一方面意味着“干枯”(r ocks of dryness ) 。“轮子”(wheel ) 象征着“运气的轮转”(wheel of fortune ) 。塔罗克纸牌(Tar ok ) 上的“那绞死的人”(hanged man ) 则象征着“自我的牺牲”(self -sacrifice ) 和“繁殖力之神”(fertility god ) 。此外, 还有“三根杖的人”(The man with three staves ) 则是生命力的象征, 艾略特将它与鱼王(Fisher King ) 关联。纸牌上的“独眼商人”(One -eyed merchant ) 暗示诗中描绘的尤金尼迪先生(Mr . Eugenides ) , 他从事葡萄干的贩运。他的形象象征着“邪恶”、“奸诈”, 或“海盗”[6]行为。但我们也要注意, 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所以在象征的使用与理解上必然存在着许多差别。某些原始意象(archetypical images ) 已深埋在各个民族的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之中, 这些意象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往往也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下才能得到充分理解。因此, 我们在研究艾略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时, 应当将其放在整个西方文化传统中, 才能真正体会到它们所表现的深刻内涵。同时,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 在处理艾略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时, 要特别小心他创造的象征体系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有时并不完全代表真正的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由于诗人怀疑自己与他的公众间是否继承了共同的文化传统, 是否有着对过去作品相同的了解, 所以[6]在这样一种文化气氛中, 艾略特感到他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参照体系”。其实, 这也是叶芝(W . B . Yeats ) 、庞德(Ezra Pound ) 等现代派诗人都具有的一种特点。[5]三、语言变异在诗歌创作中, 诗人为了各种目的, 经常会突破语言使用的常规, 这就是所谓的变异(devi -ation ) , 这种变异可以是多方面的。在语音方面, 有时为了押韵或节奏, 将某些词的音节增加或省略, 如o , er , ' tis , call éd , wreath éd 等, 有时还有词的重音转移、甚至改变元音等变异手段。在词汇方面, 改变词类、创造新词、给普通词赋予新鲜奇特的意义等都可看作是语言的变异。语法方面, 词序的颠倒、否定句的形式、时态、冠词等的用法都可产生变异。通过变异可以实现“突出”的目的。“一般来说, 变异是手段, 突出(foregrounding ) 是目的”。“……变异的语言现象便好像是[绘画中的]突出部分。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时, 总被它吸引, 给予它较多的注意, 甚至进而揣摩和玩味它的涵义。这就表明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7]语言的变异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共性。然而, 对哪些部分进行变异、哪些部分被“突出”, 这是各个时代、不同作家不尽相同的地方。就艾略特诗歌而言, 语言的变异经常表现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上。1、词汇变异艾略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尤其在《荒原》等早期作品中大量运用历史典故, 或引用欧洲其他重要的文学作品。有时, 为了避免直接引用, 或为了将某些名言名句稍加扭曲, 以产生某种讽刺、诙谐、怪诞等戏剧性效果, 如“Mada me Sosostris , fa mous clairvoyante ”(《荒原》第43行) ; 这里Sosostris 是Sesostris 的变异。美女贝拉磨娜(Belladonna ) (第49行) 是由belle +Madonna 合成。Madonna 既可指基督教中的“圣母玛利亚”, 但与法语belle (即英语beautiful ) 组合后, 具有了“时髦的社交女郎”(the beautiful lady of the situation ) 的联想涵义。这样的变异在艾略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 其作用往往是为了突出某些事物中的矛盾或不协调。2、句法结构上的变异作为现代派诗人, 艾略特企图展现现代人内心世界中的困惑与混乱。在写作手法上, 他有时会采用意识流的作法, 在语言表达的时间概念、逻辑关系上常出现跳跃, 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例如, 在《荒原》的第133至142行中, 至少有三种声音, 正在交谈的两位妇女的说话(包括其中一位的内心独白) 和饭店主人的催促声。诗句不仅在语法时态上跳跃, 而且在句法上也出现了省略等变异。The hot water at ten . /And if it rains , a closed car at four . /And we shall play a game of chess , Pr essing lidless eyes and waiting for a knock upon the door (十点钟要热水。/若是下雨, 四点钟要带篷的车。/我们将下一盘棋, 揉了难合的眼, 等着叩门的一声。) 这三个英文句子不仅时态跳跃, 而且已违反正常的句法规则, 缺少主语和谓语动词。诗人运用句法结构上的变异, 目的就是为了更直接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与变化, 这样的技巧也是艾略特诗歌的艺术特征之一。

98 评论

我是一只喵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意象诗学与西方现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 1。形上路径与形下路径的不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两个内容,即“意”和“象”。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主观的“意”要通过客观的“象”来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意”是目的,“象”是手段。“象”是作者为表达“意”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我国古典意象理论强调的是“意”,即“象外之象”,后一个“象”蕴涵着具有“形上”特色的成分。这正是从《周易》到玄学所秉持的“象”思维的表现,是西方“意象”理论不具备的特质。西方意象论偏重于“象”的复现,即重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而更多“形下”的特色,更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意象是诗的本体,意象就是诗。中西方在通过“意象”表达情志的最终目标上是相似的,只是具体路径有所差别。这正是西方人难以真正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神韵的重要原因。2。客观物象与主观图像不同中国古代诗学中论及的“象”多指客观物象,而“意”均不露声色地包容在物象中。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咏物诗,都是亦物亦人,亦人亦物,都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⑦,都是物我一体,难以分解。而西方现代意象论的意象则是融入了诗人内在情感的心理图像或主观图像。他们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缺少含蓄蕴藉。⑧意象派既非现实主义的主观反映客观,也非浪漫主义的直接表达主观,而是把主客观紧密地结合在意象之中。他们所追求的意象虽然独立鲜明,在表达上与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近似,但却缺少中国古典诗歌那种深刻的内涵,也就是韵外之韵,味外之味。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学意象生成过程中多注重体物得神、即景会心的感物传统;而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认为,诗的意象生成过程是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展示,体现的多是主观意志对自然或物象世界的渗透浸染。3。意象的表达方式不同从意象形成的主客体关系来看,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虽然都强调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但统一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国古典诗人更注重即兴手法:事物所激发的内心感受与所面临的客观景象契合无间,作品一气呵成。而西方诗人在表达意象时,往往把客观事物和背景事物当做个人特殊情绪的“对应物”,用这些事物和背景来暗示情绪以避免赤裸裸的流露⑨,在个人特殊情绪早已有之的情况下寻求“对应物”。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注重主、客体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指人与宇宙同一,人可以感应和认识天道,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这种思想体现在意象创造上,即人们以自然的方式看人,以人的方式看自然,从而使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中国古代诗人在客体上投射了自己的全部情绪,使“我”与“物”融为一体。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注重在主、客体的对立中求统一。受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普遍逻辑结构”理论的影响,西方人认为人是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整体,把自我与非我划分成两元,强调以自我来解释非我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对于西方人来说,物我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都是互相对立的。意象派诗人还受到叔本华的美学观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挣扎和痛苦,而美的观照则可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物我合一以至忘我的境界,暂时得以解脱。”⑩柏格森认为,“直觉”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11。两者的理论表明,通过对美的事物的关照和直觉这一理智的体验,西方人可以创造一种他们还很陌生的物我交融的世界,即在主客体对立的世界里创造一种短暂的主客统一。4。朦胧意象与精确意象的不同在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征不同。中国古典诗歌追求意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中“隐”与“秀”统一的产物。“秀”是指“象”的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突出于外。而“隐”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意”藏在字里行间,二是指“意”藏在“象”后,通过想象与联想可以获得多层含义。中国古典诗歌用鲜明生动的物象(秀),暗藏含蓄而又丰富的多义外味(隐),由实到虚,虚实相生,从而获得一种朦胧之美。意象派侧重的是象中之感,追求意象的硬朗清晰之美,强调求真求实、“精确”地描摹事物而不加任何解释或评论,创造硬朗清晰与严谨的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以神韵、意味为诗歌的终极目的,而意象派却是以意象作为最终归宿。意象派诗人认为精确是对所写的东西高度精神专注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精神专注,对“事物”进行直接处理,杜绝抽象概念的侵入。“精确”地呈现给读者的物体感受恰似诗人写这首诗时,物体在诗人头脑中呈现的那个样子○12。在这种近似无预期目的的情形之下,瞬间生成的情景交融,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通过刹那间的直觉,才有所领会,而且这种情感的力量也是片刻即逝、缺少内涵的。5。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的不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固有的差异,在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表现的力度不同。语言是最原始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形象语言造成中国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容易直观地把握世界。首先是把握形象,然后把握关系、把握整体。但是当把握整体时,个别就会变得模糊。中国语言的模糊性就是中国语言意义的多样性。语言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实体存在,所以中国的思维追求言外之意,玄外之音,味外之味,话中之话。芬诺罗莎认为,中国文字有两个特征使其最适合做诗,第一,中国文字最能够显示和保存事物的真实。因为它是象形的,最接近自然○13。就一个汉字而论,它本身所包含的意象内容,所引起的意象联想,要比一个英语单词丰富得多。第二,中国文字不受理性逻辑的约束,具有自主的主动性,因而可避免很多文字的拖累○14。汉语语法简单,不必考虑数、格、时态的变化,可以不拘人称,主语常常可以省略。汉语中不用冠词,甚至不需连结词而自然成句。英语是表音文字,在模仿人的思维活动、表现抽象观念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直接处理事物”上,却比汉语稍逊一筹。英语丰富的语法形态变化和条分缕析的系统化规则也限制了意象派诗人,使他们在意象表达方面不能像中国古典诗人那样自由自在。中国诗歌由于语法的超脱和词性自由所达到的高度浓缩、空灵的境界,是英美意象派诗人或者说是英语所无法摹仿的。至于中国古代诗歌中严谨的平仄对仗、合辙押韵,更是英语和其他语言望尘莫及的。英语是一种表意文字,词义具有精确性。同时,英语也具有逻辑性和组织性。英语缺少了主语和连词,就会无法让人理解,想象的空间也随之荡然无存,这样更难以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汉字的简洁性却是英语文字所不能及的,古汉语用词简洁,结构自由,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句法不像英语句法那样由主语决定动词的变化,也没有时态、数、格和人称的变化,这样就为中国古代诗人营造了一片宽广的词语空间。

215 评论

相关问答

  • 美学论文题目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分类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

    『刻骨銘心』%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诗歌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有

    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 导语:论文写作有哪些研究方法呢?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非常的重要。下面是我分享的论文写作的

    功夫肥豬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美国意象派诗歌论文研究方法

    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先驱庞德正是受到了象形表意的汉字和充满意象的中国古代诗歌的深刻影响,决心革新英诗,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人物。他与奥尔丁顿,杜利特尔等人于191

    KauluwehiS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研究论文答辩

    1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意象,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而李白独爱“月”。“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泛月——体

    嘻哈精神9999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诗歌意象的论文参考文献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_(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

    悠悠岁月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