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谁家小二
古湖泊学的研究始于美国。19世纪末叶,对美国犹他州大盐湖前身更新世湖的研究,和对内华达州西部更新世湖的研究,开创古湖泊学研究的先河。此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沉寂,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古湖泊学才卷土重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美国绿河页岩的古湖泊学研究,但此后到80年代初以前,国际古湖泊学研究的主流主要是高、中纬度区冰川成因的第四纪短暂小湖。近二十年来国际古湖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显然对其在陆相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十分有利。古湖泊学研究开始转向对古老构造湖尤其是裂谷湖和气候条件较差的咸水湖泊的研究。虽然世界上按湖水总量来计,咸水湖与淡水湖大致相当,而研究程度却大不相同,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古湖泊国际会议上有关咸水湖的论文还不到淡水湖的1/6。而从90年代起,有关现代盐湖的地球科学论文明显增多,从1981年占全部湖泊论文的5%增加到1992年的近30%(Renaut等,1994)。继1988年国际《古湖泊学报》创刊后,1992年又有《国际盐湖研究学报》在澳大利亚问世。更大规模的国际研究计划在古老的构造湖泊进行,其中对东非裂谷湖泊系统研究最为突出。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和各国研究机构从70年代晚期起便对东非裂谷湖泊进行调查。近二十年来,通过地震勘探、钻探和水下探查,对湖盆的构造控制、几何形态、水文特征、生产力和有机质聚集、保存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系统的认识。贝加尔湖的国际合作调查也在加紧进行,除地震勘探和陆上钻探外,“贝加尔钻探计划(BDP)”于1993年在水深354 m的湖底第一次取得长达100 m的岩心,揭示了大约50万年的沉积历史(BDP-93,1997)。其他如南美Titicaca湖(Dejoux等,1992)等深湖的现代湖泊学调查,也都大大增添了科学界对构造湖的认识。
与此同时,石油地质界面对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陆相油田占绝对优势的现实,对陆相生油湖盆的研究兴趣大增。90年代以来,纷纷进行总结和比较(如Smith,1990;Katz,1990,1995),其中有许多又和现代裂谷湖泊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加上湖泊沉积又是古环境记录的主要来源之一,古湖泊研究成为地质科学中十分活跃的组成部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也接连设立了两个专项研究古湖泊:IGCP219“湖泊沉积学时空比较”(1984~1990)和IGCP324“湖泊系统中的全球古环境档案”(1991~1995)(Cabrera等,1999),有力地推动了古湖泊学研究的国际进程。
与国际湖泊学和古湖泊学研究遥相呼应,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境内的大小湖泊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以来,先后对青海湖、茶卡、大柴旦等高原咸水湖、盐湖,对太湖、鄱阳湖、巢湖、洞庭湖等长江中下游淡水湖和云南抚仙湖、滇池、洱海等断陷湖进行过系统的湖泊学研究,其中均包括湖泊沉积和湖泊演化的内容在内,从湖盆成因到集水盆地气候记录,从鄱阳湖三角洲到抚仙湖浊流,都作出了许多成绩(濮培民等,1989;孙顺才等,1989)。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等环境研究的需要,古湖泊学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陈克造,1985)、青海湖(王苏民等,1992;张彭熹等,1989)、内蒙古岱海(王苏民等,1990)、内蒙古呼伦湖(王苏民等,1995)、新疆巴里坤湖(韩淑缇等,1990)、云南抚仙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0)和滇池、江苏太湖、广东田洋火山口湖(陈俊仁等,1990)的晚第四纪研究,为湖泊沉积和环境演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国内外现代湖泊研究资料的日积月累,使得古湖泊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开展含油气盆地的古湖泊学研究。国际学术界纷纷以古湖泊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湖相油源岩的沉积环境与成因,如Kelts(1988)根据现代湖泊与古代湖相油源岩的资料系统综述了湖相油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湖泊中有机质的生产、沉积和保存作用机制进行了论述;Talbot(1988)更是从六个现代非洲热带湖泊的资料出发,论述了湖相油源岩的成因,其中特别强调了气候和湖水分层对有机质堆积的控制作用。诸如此类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湖相油源岩沉积环境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以下三种:①大型深水缺氧湖泊模式:以非洲坦噶尼喀湖为代表,认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最可能沉积在深水、长期分层、淡水—近半咸水湖泊温跃层之下的缺氧水体环境中(Demaison等,1980);②盐湖模式:该模式源于对绿河组油页岩沉积环境的一种解释,认为油页岩沉积在大型干盐湖体系内形成的水浅但缺氧分层、半咸水-咸水的碱性湖泊中(Eugster等,1975;Surdam等,1975),后来有人注意到现代干盐湖的高生产力,由此推论这种环境是油源岩沉积的理想场所;③碱性湖泊模式:认为高pH值的湖水可以支持更高的生产量、溶解更多的磷,以东非基伍湖、土耳其Van湖等中盐度高碱性湖为代表(Kelts,1988)。
在我国,广大湖泊学工作者在研究现代湖泊的过程中更是紧密结合我国陆相生油的实际,如对青海湖有机质沉积和转化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1979)、云南断陷湖沉积学与油气勘探的关系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1989)等,并把在现代湖泊中的研究经验应用到探讨含油盆地古湖泊岩相古地理问题中去(祁延年等,1982);同时油田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也已开始从现代湖泊的资料出发、以古湖泊学角度探讨生油湖泊的水体化学、水体季节性分层和水体的生物学特征等问题(如邓宏文等,1990,1993;姚益民等,1994)。孙镇城等(1997)在系统研究我国新生代和现代咸化湖沉积、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咸化湖沉积环境、盐湖相烃源岩与油气生成的理论及其意义。汪品先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详细介绍国际上现代湖泊和含油盆地古湖泊学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汪品先等,1991,1993)的同时,系统地开展了我国东部陆上和近海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研究。特别是在对渤海湾和南海北部陆架两大盆地的古湖泊学研究,不断有相关的成果报道,研究内容涉及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的各个方面。邵磊等(2000,2001a,2001b,2005)运用沉积地球化学方法确定渤海海区和珠江口及北部湾盆地古湖的源区地质和沉积物源。刘传联等(1996,1998,2002a,2002b)根据壳体稳定同位素化学和微体化石群一系列证据获得了关于古东营湖的水体特征及其演化的新认识。王慧中等(1993,1996)、舒小辛等(1995)利用遗迹化石和沉积物纹层构造对古湖水体分层及湖底氧含量作了判别,从而对沉积有机质的堆积、保存条件做出评价。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在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的研究中,古生物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从古湖生产力和湖底氧化-还原条件的角度出发,将浮游藻类及沉积有机质研究与烃源条件分析结合,对我国新生代盆地富烃源岩形成与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朱伟林等,1997,2004;Zhu weilin等,1999;吴国瑄等,1998,1999;刘传联等,2000,2001a,2001b,2002c)。
CuteGourmet
一、前言
青海湖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盆地面积7300km2。关于该盆地有记载的地质调查是,1938年我国地质学家孙键初先生提出青海湖是“因地层断陷、倒淌河倒流而形成”的科学论断。1955年起,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青海湖综合考察队,从1961年7月开始进行了两年的野外考察,并进行7个钻孔探查,针对石油地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可贵成果(表10-30-1)。
表10-30-1 青海湖盆地勘探概况表
青海湖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主体工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完成。
二、地质条件
(一)构造单元划分
青海湖盆地主要是新生代发育成熟的构造盆地,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断裂较为发育,NNW向河西系断裂活动是形成湖盆的主导构造,对盆地整体形态及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盆地东西边界主体为NNW向,其主体之东为龙保欠山—尕海东—哈里根河断裂所限,西为黑马河—黑山东—沙沱寺断裂所限,深水湖盆中心连线亦为NNW向,但其早期的祁连山NWW向断褶带对其东北和西南边界仍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尤其黑山—海心山—将军台NWW向古断裂及其晚近活动性,对青海湖盆产生了重要影响。即青海湖湖盆中部的黑山—海心山—将军台为青海南山复背斜轴部的构造残山,它的存在,形成了湖盆中部NWW向断隆带,将青海湖盆分隔为南北两个坳陷带。即南部NWW向坳陷、中部NWW向隆起带、北部断坳斜坡带,南窄北宽、南陡北缓,中部断隆带与湖盆南缘的青海南山断隆带都遭受了后期NNW向断裂带的顺时针向错移,使之节节南错断续相循(图10-30-1)。
图10-30-1 青海湖盆区主要断裂带及盆区构造单元划分图(据青海湖综合考察队资料修编)
(二)烃源岩条件
青海湖盆地是经过新近纪构造洼地—早中更新世河湖并存外泄湖泊—晚更新世成为内陆湖泊,此时为湖盆全盛时期,只是到全新世时期随着区域气候干燥湖水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遂由淡水湖泊变为半咸水湖泊。这一演化过程对盆区内含油气有何影响,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青海湖中现代沉积物厚度仅1m左右,厚度虽小但颇具代表性。黄第藩等将其作为现代内陆湖泊典型的沉积模式之一(图10-30-2)。
图10-30-2 青海湖底各种类型沉积物分布图(据晋慧娟)
湖底现代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它随着湖水的加深、粒度的变细,而有规律地增大,最高值达3%左右,有两个高值区。湖积物中的沥青含量为~,平均,其分布规律与有机碳相似,沥青中油质组分平均,沥青质12%,表现出初具还原性质特征(图10-30-3,表10-30-2)。
表10-30-2 青海湖不同粒级沉积物有机碳、有机氮平均百分含量表
图10-30-3 青海湖湖底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图(据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
从上述青海湖中颇为丰富的近代湖泊的沉积相,及其有机地球化学的资料研究中可以得知:不论是淡水、微咸水或半淡水湖泊,其沉积物中均可以发生有利于油气生成的有机物质的聚集。并且,不论是在有机质的数量,或是在烃含量上,都不亚于海相;有机物质的丰度与沉积物的颗粒密切有关。在湖盆中部的细粒沉积物中(往往相当于深水湖相)有机质最为富集。并且,其主要生源物质来自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浮游动植物和底栖生物。
(三)其他成藏条件
湖盆处于古生代北西西向的祁连山巨型隆起带与NNW向河西系中新生代坳陷带的隆坳叠加部位,它正是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两个压扭性断隆带交汇部位内侧,故从构造上看盆地封闭性能良好;从其发育历史可知区内侏罗系—古近系均不发育,仅见零星的山间河流相等沉积物,到新近系由于日月山断隆带急剧隆升。新近纪和第四纪早期为河湖共存,后期逐渐成为内陆湖盆,从倒淌河谷上游及布哈河口钻孔及其他地方均可见有新近系零星出现,因第四系覆盖,其分布情况不明,但可推知湖盆底部南、北凹陷带和古河谷地带存在着一定厚度及一定范围的新近系。
青海湖原始有机质中的油质组分约10%,湖底沉积物中约为20%,而埋深100~140m时可达60%左右。相应氯仿沥青则由9%(C/H比)、增至(C/H比)左右,杂元素含量大大减少,由、降至~,这些数据都表现出青海湖区第四纪沉积物已向石油转化方向趋近的特点。
青海湖底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为2%,而埋藏到一定深度则稳定在。
青海湖底沉积物中正烃烷的OEP值为,而埋深至135m(即第四纪中晚期)沉积物中则下降为,这证明在还原条件下随着埋藏加深,有机质逐渐向石油方向转化。
根据湖盆地区已有钻孔资料揭露,湖盆区第四纪沉积物中有四个还原层段。除全新统还原层段外,更新统有三个还原层段(表10-30-3)。
表10-30-3 青海湖盆地更新统还原层段厚度对比表
早中更新世是青海湖发育由河湖并存到闭塞时期,区内类黄土组是一种水成沉积物,属山前倾斜平原冲积物与湖相沉积交替发育的产物,其分布面积较广,且地层和三级夷平面有5°~11°倾角背山产出,这一时期生、储盖均较发育。中晚更新世二郎尖组沉积时,随着湖盆闭塞日益显著,导致水位上升,气候温暖潮湿,是青海湖发育全盛时期,湖水显著加深,沉积物变细,湖面广阔,南缘黄土冲积平原为湖水所淹没,同时湖盆中部有北西西向断片潜山,其南北两侧为两个北西西向坳陷带,从北部坳陷带的哈达湾青3孔第四纪(Q4)湖相沉积只有30m布哈河组粒度较粗,且直接伏于新近系红层之上,属于南部坳陷的东南湖湾青4孔。第四纪湖相沉积三组厚度超过178m(未见底),沉积物较细,还原层厚达100m左右,属浅—深湖相,故南部坳陷比北部沉降的更为强烈。现在青海湖面积为4635km2,全新世时古青海湖的大致范围比目前约大三分之一,湖水水位高出现在100m,当时湖水面积约6000km2左右。估计其面积应当在4000km2左右。现在的海心山为3266m,只比湖面高出70m,故中晚更新世时海心山仍在湖面以下30m,海心山上中晚更新世时应有沉积物,现今只保留有上新世黄土沉积。由此可知中上更新统二郎尖组还原层段之上的盖层虽然不厚,但有粉砂质淤泥层泥质粉砂层和马兰黄土层存在,有可能均为有利的盖层(图10-30-4)。
图10-30-4 全新世初古青海湖与现代青海湖大小比较图
据Hubbert(1953年)研究几英寸的泥岩就可以封盖住几百米高的油柱。当然,对于有利油气区来说,至少应该有一个区域性盖层,其展布面积只有大于油气藏分布范围才能形成有效封闭,即盖层大范围内连续分布有利于油气保存。从青海湖盆第四纪沉积物分布来看:布哈河组线层天然气层具有一定封闭性,二郎尖组还原层段厚度较大在青5孔,青4孔所在的湖盆南部坳陷区的滨湖—线湖沉积区有较好的盖层存在。北部坳陷情况不明,因这时期为湖盆发育的全盛时期,故应有与南部坳陷的相应沉积。共和类黄土层上部还原层段厚度不大,在湖盆周边山前斜坡平原冲积带上已被剥蚀。(共和青海湖水16孔)而在盆内二郎尖组广泛展布区应具有较大面积的盖层和储层,对于类黄土组中下部还原层段而言,不仅厚度较大,且其上的盖层和储层都较好,具有区域性。故二郎尖组还原层段和类黄土组中下部还原层段是本区油气的希望所在。
总之,盆地内烃源岩为第四系下部所夹褐黄色、黄绿色淤泥质亚黏土夹粗砂透镜体和锰质结核,属湖相沉积,厚度仅77m。南部坳陷盆地有效烃源岩面积约1858km2,占盆地面积的。盆内第四系属河湖相、湖沼相夹风成黄土,储层平均厚约180m,储层埋深平均大于200m。盆内构造较为简单,第四系直接不整合于志留系—下中三叠统之上,第四系本身无明显间断和构造变形。盆内第四系中烃源岩厚度不大,虽有储层,但无盖层,现代沉积仅0~2m。
三、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与参数
(一)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选择
由于青海湖盆地勘探程度较低,钻孔未达Q1+2下部及古近系和新近系,故未提交探明储量,不具备统计法的应用条件。因此,主要采用类比法和成因法分别计算油气资源量,然后用特尔菲法加权得到盆地油气资源量(表10-30-4)。
表10-30-4 评价单元基本情况表
(二)主要参数的获取
1.类比法主要参数
面积资源丰度是类比法的重要参数。根据油气成藏条件的相似性,青海湖盆地选择柴东作为刻度区,其油气面积丰度由柴北缘的面积丰度与该盆地的类比系数相乘得到。根据盆地和运聚单元类比法评价的评分标准,得到青海湖盆地在成藏条件方面的得分情况及相应的依据,总得分为分(表10-30-5)。
表10-30-5 青海湖盆地类比参数、评分标准和评价得分表
2.成因法主要参数
根据柴达木盆地产烃率模拟实验和运聚系数研究成果,类比得到所评价盆地的平均产烃率和油气运聚系数(表10-30-6)。青海湖盆地天然气运聚系数为。
表10-30-6 青海湖盆地成因法主要参数计算结果表
3.可采系数
根据新一轮油气资评项目办《油气资源可采系数取值标准及计算方法》的要求,确定本项目评价盆地可采系数取值的依据:
(1)按照陆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类型评价单元取值标准;
(2)按照储层物性低渗碎屑岩(渗透率<50mD)取值标准;
(3)按照低勘探程度的小盆地、不区分经济可采系数和技术可采系数,取值为相应评价单元类型经济可采系数标准中的低值。
青海湖盆地油气天然气可采系数为50%(表10-30-7)。
表10-30-7 青海湖盆地油气可采系数计算表
四、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一)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经过对各种方法得到的资源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取舍,得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其中包括远景、地质和可采三个资源系列,以及分层、深度分布、地理环境和资源品位评价结果。
表10-30-8给出了青海湖盆地不同层系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类比法计算结果。类比法计算青海湖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为0,天然气资源量为×108m3。
表10-30-8 青海湖盆地油气资源类比法计算结果表
表10-30-9为成因法生烃量和资源量计算结果。成因法计算青海湖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为0,天然气资源量为×108m3。
表10-30-9 青海湖盆地油气资源成因法计算结果表
青海湖盆地所有的石油和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均为待探明。
(二)油气资源分布
青海湖盆地油气资源以天然气为主(表10-30-10),石油资源几乎为零。
青海湖盆地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生界储集层系。
青海湖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浅层。
表10-30-10 青海湖盆地天然气资源评价结果表
青海湖盆地具有湖沼地貌特征,油气资源全部分布在湖沼环境下。
青海湖盆地的油气资源量品位估算,是分常规与低渗按资源量概率加以配置的,油气资源以常规为主。
前面仅对南部坳陷的第四系可能的生油岩系进行了初步评价。但对中部断隆带以北的北部坳陷工作程度低,资料欠缺,未资评,更重要的是对盆内Q1+2之下是否有古近系和新近系尚不清楚,从天峻、共和、刚察、晏水等地来看,盆地下部应有新古近系和新近系存在,据物探资料分析湖盆下部新近系厚度可能在300m左右。
五、勘探建议
鉴于青海湖盆地形成发展和周缘中、新生代沉积物展现,在新近系以来湖盆接受了广泛的上新世和更新世沉积,更新世上部和中部有三个还原层段,即上部旋回在青4孔和青5孔分别有80m和31m的还原层段,中下部有两个还原层段,下旋回顶部间断面以下保留有19m和11m的还原层段,共和青海湖水16孔中下部77m的还原层段,且在布哈河口全新统中已发现天然气等资料分析,该盆地第四纪沉积物中有生油气的可能,在生油条件方面,更新统上旋回层及全新统看,盖储条件略差,生油转化尚未成熟,但天然气方面应有一定前景。而下旋回中两个还原层段具较好生、储、盖条件,且向生油转化已渐趋成熟,故有油藏存在的可能性较大,而更重要的是在湖盆主要沉积区的一些钻孔均终孔于第四系中未打穿第四系更未达古近系和新近系,故湖盆区古近系和新近系的厚度、岩性及生油条件均属未知,影响对本区新近系以来油气前景评价。
总之湖盆烃源岩系厚度不大,储层条件也较差,虽有成油的可能,但无良好的盖层,故成藏条件欠佳,是否有局部天然气藏值得进一步研究。
今后应在南部靠近湖盆坳陷中心地带钻进达变质基底,以便了解中下更新统及新近系生油条件极其分布范围,在湖盆北部坳陷区则不仅要通过钻探了解新近系及第四系的生储条件,还应注意深部是否有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岩性厚度以及它们的生油气条件,目前仅知北部边缘有厚约200m的侏罗纪河湖相含煤岩系零星出露,且被白垩系河流相红色砂砾岩微不整合覆盖,一些沟谷中见有紫红、砖红色砂砾岩厚仅几十米,可能属古近系,对这些零星出露的岩层亦需做一些地表地质工作了解的分布和沉积条件,为分析盆内下部岩系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依据。如能在两个坳陷的中心地带进行打钻工作效果将会更好。
六、小结
鉴于青海湖盆地较深部位及北部坳陷的研究程度较差,加之对已有资料的收集不够齐全,此次评价仅根据20世纪60年代在青海湖盆地中央隆起带南部坳陷湖边的三个钻孔资料———即综考队青4、青5孔(均终孔于Q1-2中上部)和青海省地矿局“共和县青海湖水16孔”(Q1-2中下部共242m,有约80m还原层段,无化学分析数据,Q1-2不整合于变质基底之上)对湖盆南部坳陷有效烃源岩1850km2进行了初步评价,作出了仅有少量气、无油的结论。该结论未能反映整个盆地的情况,目前评价条件尚不成熟。
青海湖盆地天然气远景资源量为×108m3,地质资源量为×108m3,可采资源量为×108m3。
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脂类物质包括脂肪和类脂二类物质,脂肪又称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等。脂类物质是细胞质和细胞膜的重要
浅谈行政公益诉讼论文 摘要:行政公益诉讼,又简称为行政公诉,是指公民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虞时,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
古湖泊学的研究始于美国。19世纪末叶,对美国犹他州大盐湖前身更新世湖的研究,和对内华达州西部更新世湖的研究,开创古湖泊学研究的先河。此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沉寂,到2
演讲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要求情感真实,尊重观众。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演讲稿,你写演讲稿时总是没有新意?以下是我精心整
1.Shi Xiaoying, Meishilong and Chen Jianqiang, 1998. Cambrian sequence chronos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