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达人安
1、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1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
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2、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号卫星升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4、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5、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triangelrain
copy的:中国梦并不是供人仰望的宏大愿景,它是由各个领域的小梦而汇聚成的大梦。当科技梦推动文化梦形成之时,中国文化将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诗经》、《周易》,它将融入科技所带来的时代气息。中国文化迎来与时俱进的新篇章。我是里小仙女,希望摘录的对你有帮助!比心
吾竟谁陈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采回的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开启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2.我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3.我国“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同一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并创造了“产气总量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5.我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该基因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6.我国研究人员构建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7.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9.我国科学家发表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等几何分析领域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10.我国研究人员将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相结合,通过高性能计算和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极限提升数个量级,达到上亿原子的体系规模。
萌萌panda我最爱
图为杂交水稻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虽然依旧偶有疫情的侵扰,但总体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一整年中还是稳中向好的,除了你我在内每个认真生活的平凡人之外,过去一年还有这些科技圈的大事值得关注,新年伊始,就骄傲地盘点下中国在2021年实现的科技成就,其中有八大突破,样样让国人挺直腰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建设了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倍以上,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图为中国“天眼”2021年初,中国团队在世界顶流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文章,阐述了目前人类主要食物来源之一的栽培稻已经丢失了部分有利于提升产量的“祖先”基因,而中国团队利用研究找回了这部分稀缺的基因资源,并计划由此为基础,改良出产量更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26日,中国首度攻克火箭长筒段研制技术,首个国产米直径运载火箭长筒段贮箱正式下线并通过了一系列强度和性能测试,此技术在节省五分之一资金成本的情况下大幅增加了近三成的生产效率,对日后中国航天事业高密度的运载火箭发射大有裨益。之后,中科院宣布位于中国贵州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FAST射电望远镜将于8月份开始对受邀的全球天文学家开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将主动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这份科研责任,开放硬件资源惠及全球,4月,中科大宣布其技术已经能使光存储时间突破1小时大关,要知道在2013年,德国团队首次宣布掌握这项技术时,给出的光存储时间仅仅为1分钟,而仅仅在八年后,中国团队就将这个数字翻了整整六十倍。图为光纤另外,中国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可重复的亿摄氏度101秒和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标志着中国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上实现了技术飞跃,研发水平冠绝全球,6月,神舟十二号载着3名宇航员再探“天宫”,并最终顺利完成和天和核心舱的对接任务,世界太空站进入中国时间,这次,终于等到美国人上门求着我们合作了。图为“东方超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正式启用,这种装置俗称地球模拟实验室,有了它,中国科研团队就能用定量的直观模拟手法来还原地球上亿年的演变过程和物种进化的各个阶段,7月中国宣布成功制备出了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零下50摄氏度的工作环境中它依旧能维持形态并高效导光,可以说该技术是摸到了通信行业目前的天花板,未来这样的材料一旦被大规模投入使用,那信息化时代的红利将会愈发被凸显出来。过去的一年,中国科技界真正做到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其实除了上述八大成就外,还有类似于超级计算机、量子芯片技术等等这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成就没有展开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崭新开启的2022年,中国的科研事业将会继续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18821090937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 1、建国初 ①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设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②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后 ①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 ②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推进了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制定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提高了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实力。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标志我国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开发研制。(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目的:打破美苏等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础。后来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②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③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在酒泉发射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①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际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南优2号)——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五大发明――他2001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 4、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1号” 5、生物技术的发展: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人工合成蛋白时代。 希望可以帮到你。
隔壁老袁无敌
我敬佩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我赞扬中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热爱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象形文字到简体汉字,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浩瀚,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内涵。然而在日新月异科技驱动发展的21世纪里,我们需要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内涵,给中国文化一个光明的未来。科技在不断驱动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迈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科技更是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中国的成就。智能手机在中国不断兴起,而手机行业也是在飞速的发展。中国以前是手机公司最大的组装基地,中国为他们提供劳动力和市场。但是现在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从小米到华为,这些国产手机正逐渐登上国际舞台。从生产一张存储卡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制造技术,中国企业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原来每部手机采用外国的电子厂商拥有的专利技术,每部手机的成本是现在的几倍,企业盈余少,更是不能倾注太多资金去开发新的技术,中国的发展处处受制于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让物美价廉的商品带着中国科技文化的内涵在全世界遨游,我们没有理由去否认中国科技为中国文化所注入的新鲜内涵。中国的名片——高铁。高铁是将中国带向世界的通道,而中国文化也将被它载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高铁作为一种新的交通方式,它比火车更快,比飞机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高铁走出国门更是对现代交通的一种革新。拥有可以与飞机媲美的速度,拥有可以与游艇媲美的享受,在安全的前提下一次次冲击着现代交通的方式。最终高铁走出了国门,在异国他乡彰显着中国的科技发展,传递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讯息。五大铁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欧洲直至非洲,一条条贯通东南西北的铁路干线就是中国在世界版图上留下的最美的风景。从此,中国汉字,中国书法,中国诗词都将通过铁路汇聚到世界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国梦并不是供人仰望的宏大愿景,它是由各个领域的小梦而汇聚成的大梦。当科技梦推动文化梦形成之时,中国文化将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诗经》、《周易》,它将融入科技所带来的时代气息。中国文化迎来与时俱进的新篇章。
我许你一世安好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两弹元勋”——邓稼先★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4、1966年,装有核导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5、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6、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2005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聂海胜、费俊龙)★7、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p94~96)1、1986年3月3日 ,四位老科学家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信并附上《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的思路。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5日,邓小平亲自批示:此事宜速解决,不可拖延。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因此这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2、被列入863计划的首批高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3、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核社会的深刻变化。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利弊:是一把双刃剑:
lingling8826
战国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 张衡 水运浑象仪 × 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 地球是圆的 比欧洲早1 000多年 唐朝 僧一行 黄道游仪 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 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 元 郭守敬 简仪 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授时历》 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春秋 战国 × 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 东汉 × 《九章算术》 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 比世界领先1 000 多年农学:(强调应用)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书 元朝 王祯 《农书》 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的知识 明朝 徐光启 《农政全书》 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博采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医学:(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 西汉 《黄帝内经》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是最早的麻醉药剂;是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分类法,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四大发明: 西汉 蔡伦(东汉) 造纸术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唐朝 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 毕升 活字印刷 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宋 火药 在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 北宋 指南针 北宋时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日益使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
1、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1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时4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科技创新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摘要: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
标题含有 科技论文 的论文1. [论文撰写] 烧伤科技论文样本表达中的常见问题及纠正方法 [佚名][2006年12月15日][173]简介:无内容:关键词:纠正
最近万众瞩目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正式亮相。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神舟14号发射成功 优秀 作文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