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8

罗曼蒂克123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的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oser~子涵

已采纳

舍生取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摘 要:舍生取义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进步的人生观被一代代仁人志士当作评估人生价值的标准。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一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关键词:舍生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追求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14作者简介:周德义(1955—),男,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会长,湖南省教育科学院博士后指导教授,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义”即指精神道义,可谓天下合宜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道德标准,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经过历代先哲先贤的诠释和演绎,“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今天人们所讲的“义”,主要是指合乎正义或公益。“利”,即利益,主要是指生命、金钱、财物等物质_面的利益,但也包括名誉、感情等精神层面的利益。而对于人而言,至高至大的“利”莫过于生命。“义”与“利”,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相互对立统一的概念。“义利”之辩,在中国哲学史上绵延未绝、经久未衰。孔子最早将“义”与“利”对立起来探讨。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就是说,君子处世,要以“义”为规范。孔子的“义利观”,乃是高尚君子与卑鄙小人的分水线。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提问时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把“义”和“利”看作是对立的,强调要贵“义”贱“利”。西汉董仲舒继承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宋儒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义”与“利”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相生而又相杀。“义利”之辩的实质,是指在“义”与“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调和之时,是选择“舍利取义”还是“舍义取利”,其实质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反言之,在一定范围内,义与利是可以兼而得之的。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老祖宗也并不排斥对于正当利益的肯定和追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由此可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决不取不仁不义的“利”。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即义字当先的人值得赞誉,而功利至上的人令人耻辱。墨家墨翟说:“义,利也。”他主张义利一致,二者兼得,认为人既要讲仁义,又要合理合法地追求利益。宋儒张载说:“义公天下之利。”他认为,天下之“公利”就是“义”。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乃是公利,要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清儒颜元不满意董仲舒的“义利观”,将其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当并重。“义”“利”虽然对立统一,但二者仍有轻重之分,而这一区分,一直被古人视为检验道德水准高下的标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道德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因此君子应当重义轻利,而小人则往往重利轻义。孔子提倡 “见利思义”,主张“君子义以为上”。因此,人的思想第一,道德至上。引申为,精神、气节第一。同时,《中庸》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要求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品性,并且认真践行。君子的生命与道德理想是相互统一的,但是当二者不能两全时,怎么办呢?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为了实现崇高的价值追求而牺牲生命,虽死犹荣。孟子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价值的。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但是,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则应“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在对待“生死”“义利”的冲突之中,高扬理性精神,提倡“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由此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选择推到了正义人类的道德标杆上面,为世人所称颂。来源:教师·上

302 评论

青青园中葵me

舍生取义(寒涧雪儿)舍生取义无疑是值得令所有人尊敬的,但只这样要求自已,而不能用舍生取义去要求别人。孔子说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切不可以认为,“已所欲”就可以“施于人”。你要舍生取义,是你的事,但你不能强迫别人也去舍生取义。 西方以人本主义出发,认为生命是第一位的,但并不是一贯如此。西方人本主义精神以希腊为起源,但在中世纪受到了压制,而在文艺复兴以后,才有重新成为人们意识的主流。中国的精神并非如你所说,义重于生命是几千年来的一贯的看法。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有许多的人本主义思想,比如孟子就爱人而不爱国,他能很坦然地接受施行仁政的异国人的征服,他认为只要人民好就行了,国不国的不在话下,在当代他只怕也要被戴上汉奸的帽子了。 然而以朱熹为代表的后世儒家,对孔孟精神大加修改。比如孔子说:“君君臣臣。”意思是君要尽君的义务,臣要尽臣的义务,而且根据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理论,君的义务还要比臣重一些,这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相似之处。然而后世儒家去有意将其曲解为“君为臣纲”,意为臣对君要服从,而不是原来的互负义务的关系。又如朱子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这已完全违反了孔子的“仁”的精神,仁者人也,就是人性,后世儒家却压制人性,使中国的精神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鲁迅认为儒家思想是“吃人的礼教”,这是对的,但吃人的是朱子,孔孟却替他背上了黑锅。 中国的五四运动作为思想启蒙运动是失败的。西方的文艺复兴从他们自已的文明中,发掘出人本主义精神;而中国的五四运动,却由于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失去在自已的文化中寻找出路的信心,而成为了对传统文化的自阉运动。如果中国完全抛弃自已的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的人本主义,这也是好的,但是中国人并不知道自已的问题出在哪,并不知道自已的文化为什么要不得,因此他们也并不清楚应该移植西方的什么文化。结果,西方的各种文化蜂拥而来,而中国人接受和自已的中世纪传统(而非孔孟传统)最接近的专制主义文化,这也算是臭味相投吧。北大的朱苏力提出“法律本土资源论”,认为法律制度的移植,需要有本土资源。其实法律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移植何尝就不需要本土资源! 中国有点像《笑傲江湖》里的林平之,因为受尽曲辱而一心要练成世界上最高的武功--葵花宝典,但中国没有林平之那样幸运,林平之自宫之后练成了葵花宝典,报了大仇,而中国没有。中国更像那个网上广为人知的FLASH里的黑客,那个黑客盗得了《葵花宝典》,上面第一而写着“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他做到了,可是他翻开第二页,却看到上面写着,“即使自宫,未必成功”。中国到今天为此,没有成功。

87 评论

相关问答

  • 懂得取舍的高中议论文素材

    鱼与熊掌苍鹰翱翔于广阔的蔚蓝,那是它的选择;骏马驰骋于无垠的翠绿,那是它的选择;锦鳞腾游于浩荡的澄清,那是它的选择;星辰闪耀于悠远的深邃,那是它的选择。啊啊啊啊

    平淡的朝发夕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得失取舍的议论文素材

    不为结果,不懈地努力,是一种永远的风景. 但明智地取舍,也是聪明人不败的秉性. 两者我都喜欢!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取舍的高中作文素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a田艳恒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的题目

    舍生取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摘 要:舍生取义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进步的人生观被一代代仁人志士当作评估人生价值的标准

    罗曼蒂克12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懂得取舍议论文题目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取舍的作文,仅供参考

    kiki朱朱小猴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学会取舍的议论文素材

    鱼与熊掌苍鹰翱翔于广阔的蔚蓝,那是它的选择;骏马驰骋于无垠的翠绿,那是它的选择;锦鳞腾游于浩荡的澄清,那是它的选择;星辰闪耀于悠远的深邃,那是它的选择。啊啊啊啊

    L张小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