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2

萤火虫696969
首页 > 学术期刊 >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ppleApple是苹果

已采纳

第1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第1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概述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以及其他规划间的关系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支撑体系第2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绪论 城市论 城市人口、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第3章 城市生态环境学理论 城市生态环境学概述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系统 城市景观系统 城市生态位理论 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原理第4章 城市环境容载力理论 城市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城市环境容载力概念与特点 城市环境容载力结构与功能 城市环境容载力类型及内容第5章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概论 循环经济类型与制度条件 循环经济的行动原理 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展第6章 生态工业理论 生态工业思想与由来 生态工业的概念及其层次 生态工业建设的内涵 生态工业的特征与内容 工业生态学 生态工业发展现状参考文献第2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第7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概述 生态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环境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层次与要点 城市生态环境方法与技术支撑第8章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概述 城市环境评价 城市生态评价第9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方法 概述 经济学测量模型 生态学测量模型——生态足迹 社会政治学测量模型 环境学测量模型——城市环境容载力测度第10章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构建技术 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内容与规划思路 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本质 循环经济的技术战略 工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与设计 生态工业园规划与设计第11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预测与决策技术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预测技术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决策技术第12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GIS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3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应用实践第13章 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 重点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简介 克拉玛依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案例研究第14章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及其规划简介 克拉玛依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案例研究第15章 生态市建设规划 国家生态市及其规划简介 厦门生态市概念性规划案例研究第16章 循环经济规划 循环经济区及其规划简介 克拉玛依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建设规划案例研究第17章 生态工业园规划 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与规划简介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案例研究

155 评论

圣莱德厨房电器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影响水利工程地的局部气候

影响局部降水量

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首要影响就是降水量,具体体现在:

(1) 降水量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水库工程建设蓄积大面积的水,在光辐射下增加蒸发量,引起降雨;

(2) 降水区域发生变化,水库的低温效应会影响降雨区域的变化,比如库区及其邻近区的降水量可能减少,而相距一定距离的外围区则会增加; 地势高且迎风面降水增加,背风面减少;

(3) 降水时间发生变化,夏季因水面稳定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对流变弱而减少降水; 冬天则相反,降水增加。

影响局部气温

水利工程竣工后,因水库区与空间的接触性质发生变化,由陆地变为水面,使得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发生改变,进而引起气温变化,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局部气温会略微升高,主要表现为冬季温度升高,而夏季温度降低,夏季水利工程外围区域降温明显。同时,会降低局部的日温差和年温差。

2 、影响水利工程相关的水文系统

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直接改变了相关流域的水文状况,对整个流域差生影响。大多数水库建设于水质较好、水流急、水量较大的流域上游,水闸则建设在渠道、河道,利用闸门来控制水流量及调节水位,关闭闸门可防洪、挡潮、蓄水将上游水位抬升满足上游通航、取水等需要。

开启闸门则可泄洪、排涝、灌溉等,或根据下游用水要求调控水流量。但是,上游水利工程如过度拦截非汛期水流,则会大大减少下游的水流量,降低水位,甚至出现断流,而入海河流会因河水流量变少而淤积泥沙,导致海水倒灌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水文系统变化主要有: 流量稳定性和频率变化; 季节性峰流丧失,流速变缓,急流消失; 水位落差变化较缓; 水量蒸发和下渗出现变化等。

3、 影响相关流域的水质

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流域的水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库区河道的水流速度变缓,使得浮游生物活动频繁,其产生的 CO2和水中的镁离子、钙离子、钾离子等形成碳酸化合物,沉淀水底,降低水质硬度; 二是河水停留时间较长,可使水中杂物沉降,提高水体清晰度。

消极影响

因库区内水流速度变小,降低了水体与空气交换速率,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撒迁移,最终造成复氧能力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 水流速度变小使得水体透明度提高,有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如河水长时间储存,则会导致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水体营养化; 腐烂的植被、有机物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而释放出沼气和 CO2,造成温室效应; 水体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会造成大量沉积,不能及时得到降解,造成水体次生污染而降低水质。

4 、影响工程所在地的土壤及地质

影响土壤

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对库区的土壤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 盐碱化,这是库区蓄水后常见的土壤问题。水库的建设,会把下游区域的地水位提升,而地下水的矿化程度较高,抬升到地面后经过蒸发、日照作用,盐碱类物质留存于地表,导致盐碱化,降低了土壤的肥力;

(2) 沼泽化,因水位抬升使得植物根系过于湿润而衰败,当潜水层提升到耕作层,会导致土壤湿度加大而造成包气带破坏,造成土壤沼泽化;

(3) 浸没,水位抬高,土壤被浸没,使得土壤的通气环境变差,造成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变弱,肥力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

影响地质

水利工程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质,会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有:

(1) 地震,因巨大体积的蓄水加大了水压,在此状况下岩层出现断裂,是岩层和地壳原有的地应力平衡被打破,加大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2) 滑坡,水库蓄水后使得山坡山地的强度降低,易引发坍塌、山体滑坡等灾害。另外,一些大型水利水利工程需要大量泥土来填充,被挖掘区因受外力影响易发生坍塌和滑坡;

(3) 渗漏,主要是因为对库区周围水文环境的改变,如水库出现污染则会对周边区域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5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应积极做好这几点:

(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的承载力。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应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选择最佳区域进行建设;

(2) 在实际建设中,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比如: 施工前应明确各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并制定严格的限污标准; 施工中,应强化生态环境的监测,对工程所在地的水体、水质、土壤、植被等进行密切监测; 在竣工后,应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保护耕地;

(3)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在建设中应严格按照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监管,对出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惩。

6、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生态环境则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生产。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设计、建设、使用等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以实现两者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1、建设水利工程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扩大了对能源的需求量,因此加快了资源的消耗。水资源是世界上缺乏比较严重的资源,因此人们应该合理的利用水资源,防止出现浪费水资源的情况。目前我国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面对这一情况来说,应该运用集中化的形式合理的管理水资源,而集中管理水资源的方法就是建设水利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但是随着建设水利工程的项目不断增多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破坏愈发严重,因此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建设水利工程成为了当前重点探讨的重要问题,应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探讨,寻找可消除建设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解决方法。

2、建设水利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河流区域的影响。

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改变水流方向、水流量等,在进行人力建设的过程中会将钢筋泥土等通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中,因此对原来的天然河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河道内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并且天然河道受到严重的损坏,更严重的会影响河内的生物正常生存,如果河流内常年存有泥沙,会使得河道内产生大量的泥沙,河床的高度提升,为两岸带来严重的水患问题。

(2)土壤条件发生变化。

我国北方的半湿润地区是黄色土壤,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土壤的水分不足,使得土壤的含有的碱性物质增高;南方为红土,其原因是由于降水量大而导致,由于土壤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进而增加了土壤内的碱性物质。

而在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嗨皮,促使当地的地下水发生了变化,因此使得该地区的土质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对土壤内的含碳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农作物减产,当然,如果土壤环境发生了变化,将会影响该地区动物的正常生存,甚至严重的会造成动物死亡。

(3)对生物的影响。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生物的影响是不能避免的,随着水位的不断提高使得水流速不断变缓,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发生了沉淀,生物原本在10米时就能获得食物,现在需要20米才能获得到,因此这样严重影响了水生物的正常生存,长此以往会造成大量的水生物死亡,甚至会使得水生物出现灭绝的现象。

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陆地生存的生物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本区域增加了需水量,使得陆地生物的活动范围不断减小,一些以水生物为食物的陆地生物由于加深的水的深度,加深了觅食的难度,再加上气候条件的严苛,因此对陆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建设水利工程的.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可通过水利发电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水利进行存蓄、疏导来应对干旱和洪涝灾害。但是以往兴建水利工程的时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应运用合理的解决方法避免产生类似情况。

(1)合理的建设监督机制。

为了能够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在人们努力保护环境的恩同事将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引入到其中,对于当前情况来看,应严厉打击在生产过程中不顾生态环境恶化的行为。在建设水利工程前、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完成还有,应全方位的进行监督神煞,确保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友好性。

(2)关闭或整改高污染的项目。

在一般情况下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使得一些高耗能的企业对其进行靠拢,,因此相关单位应将监督管理工作做好,要严格控制高污染量排放的项目,要整改和关停生产超标的企业,并向所有依托水利工程的项目收取环保税务,其中所收取的费用可用于治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们更爱护环境和水资源。

(3)建设河道生态。

水利工程的关键是河道,建设一个大型的水坝应该建设在河道的上方,因此这对生态环节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河道保护的监视工作,特别是针对与天然河床的保护工作。在开发河道资源的过程中也应将保护责任做好,本着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严格打击人为破坏河道的行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确保河道状况的良好性。

(4)合理的进行工程设计。

为了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通过项目的设计。施工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引导改变生态环境,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的发展,继而可达到白虎生态环境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工程价值、环境评价等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能确保我国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对施工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实施施工环境评价工程,深入研究和探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运用科学的手段引导受到破坏的环境趋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继而可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而目的,同时也能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

172 评论

结婚201314

邢永强康鸳鸯张洪波李光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16)

《河南地球科学通报》,文章编号:978-7-80246-005-8-329-3

摘要 首先介绍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易引起混淆的异同点,然后在理论基础上以及数学方法上进行了区别与阐述,最后给出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环境容量 区别与联系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是目前资源与环境学科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对于这两个名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的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纳入到环境容量中去,有的将两者等同使用,还有的虽做了区分,但界限不是很清晰。实际上,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许多差别,不能混淆为同一个概念。

1 概念上区分

环境容量,是指某区域环境系统所允许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指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如水、空气、土壤及生物等)对人类活动所造成影响的最大承受量或负荷量(鞠美庭等,2004)。从其定义可以看出,环境容量一词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容纳能力,或相对于一定环境目标下的允许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力上限。针对其研究对象不同,环境容量又可分为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地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容量等。区域环境容量的大小与该区域环境系统本身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有关,可以通过人为调节控制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来改造物质循环转化方式,提高环境容量,改善环境污染状况。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条件下,在保证一定的社会福利水平要求下,利用当地可利用(和外来调入)的自然资源以及区域的环境条件,为能维系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所能够支撑的最大社会经济或生态系统发展规模(邢永强等,2007)。从其定义不难发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要比环境容量广泛得多。它着重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区域资源和环境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最大支撑能力。承载能力的大小除了与资源、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有关外,还综合考虑了社会发展目标、政府宏观调控、生活期望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对照两者的定义和内涵,可以认为环境容量是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环境容许负荷方面的一种表达,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则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是否能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的更高层次度量。因此,在具体研究时,可将环境容量纳入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体系中,作为反映承载能力环境状态的一个指标。

2 理论基础上区分

环境容量研究主要以环境评价理论为基础,其具体工作思路又细化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预测、污染负荷数值模拟等部分(李祚泳等,2004)。环境质量评价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研究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系,描述和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环境模拟预测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运动、衰减、降解过程,从而摸清环境系统演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状态。在环境容量研究中,要用到一定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来分析出区域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则主要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统筹考虑,它包括两个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复杂巨系统理论(蔡晓明,2005)。由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目标是追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最大支持,即在生态环境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谋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一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相吻合,因此,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核心理论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此外,由于区域是由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系统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即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复杂巨系统,而水土资源又是复杂巨系统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它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整个巨系统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并推动了巨系统整体的向前发展,因此复杂巨系统理论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另一个核心理论。除了上述两个核心理论外,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中还将应用到宏观经济预测理论、环境容量理论、水循环理论等一系列理论作为研究依据,以上理论构成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

通过比较发现,环境容量所应用的知识面理论相对狭窄,主要以环境科学为主,辅以相应的数学方法和技术,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标起点很高,因此涉及面非常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多学科的知识理论。

3 数学方法上区分

在实际应用中,环境容量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通常在设定某一环境目标后,再研究现状条件与目标状态下的可容许污染负荷量或人类活动破坏程度。如水环境容量,是通过水质模型求解在一定功能要求、设计水文条件和水质目标下,水体所允许容纳的最大污染负荷量来获取的(孙启宏等,1997)。再如土地人口容量,多是通过对以往资料的定性分析或是简单的投入产出模型来进行求解,缺乏一套成熟的理论方法和严谨的数学模型来精确计算。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方法则灵活多样,常用到的方法有背景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多目标分析法。其中,系统动力学法和多目标分析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两种数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的研究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张芹,2001)。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承载能力问题,其原理主要是基于对宏观系统的模拟分析,并综合考虑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众多因子的相互关系,再通过模拟不同发展战略情景得出人口增长、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发展目标,供决策者比较选用。多目标分析法则通过对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剖析,用数学约束进行描述,再采用数学规划方法,来分析系统在追求目标最大情况下的系统状态和各要素分布情况。如果说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以仿真模拟的思想,通过调节系统的人为控制要素和各子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反馈强度,达到在不同方案下的系统状态的话,多目标方法则是通过数学规划的方法得到系统在一定背景条件下的最佳状态,其对系统调节的体现在目标的追求上。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规范的数学方法,其数学模型架构起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不同系统之间的桥梁,可模拟处在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社会经济状态,并进而求解最优的规划方案。

4 结语

总体来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借鉴,才是学术研究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因此,及时加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前瞻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蔡晓明.2005.有关“生态环境”词义的探讨.科技术语研究,7(2):34.

鞠美庭,池勇志,李洪远.2004.环境学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祚泳,丁晶,彭荔红.2004.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孙启宏,段宁.1997.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中两类模型方法的整合.环境科学研究,10(5):31~34.

邢永强,冯进城,窦明.2007.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芹.200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2(3):43~46.

Discussion on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Xing Yong-qiang,Kang Yuan-yang,Zhang Hong-bo,Li Guang

(Scientific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Zhengzhou 450016)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conceptions and connotations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analys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and then makes a difference and exposition in theory and mathematics,finally declares the author's views.

Key words:carry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capacity;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223 评论

相关问答

  • 湛江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论文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创新》 摘要:环境政策是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一切对策和行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

    壁虎荡秋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兴平生态环境论文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

    遇见你之前的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生态环境期刊

    《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工程》创刊于1982年,月刊,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主办,是中国

    习习谷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论文

    第1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第1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概述1.1 城市生态规划1.2 城市环境规划1.3 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以及其他规划间的关系1.

    萤火虫69696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研究论文

    摘要:揭示了秃尾河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地质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以MAPGIS为平台建立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信息系统,对秃尾河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状况进行

    阳澄湖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