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4

中国神运
首页 > 学术期刊 > 地质调查与资源勘查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林子夕silva

已采纳

鄢毅1,刘明生2,汪宇2

(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2.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成都 610072)

摘要:本文通过盐源盆地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势地貌等几方面,分析说明了马坝龙塘暗河的赋存条件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阐述了盐源马坝龙塘暗河的成功开发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结了暗河水源开发以及作为水资源冷水渔业养殖等综合开发方式的经验,为盐源盆地广大岩溶石山区岩溶地下水及暗河全面有效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参考。

作者简介:鄢毅(1954—),男,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关键词:盐源盆地;马坝龙塘暗河;暗河赋存条件;水资源开发

马坝龙塘暗河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境内的盐源盆地内。盐源盆地是一个高原断陷盆地,四周高山环抱,地形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大,高程3000~4000m;盆地内则多为垄岗状丘陵和阶地坪坝,海拔2350~2700m,发育多级夷平面;盆地最高峰北部的幺罗杠子海拔,最低处为盆地西南侧的梅雨河出口,海拔2300m;盆地边缘及山麓地带河流坡降较大,水流较急,河谷多呈“V”形,而盆地底部则河流蜿蜒,坡降小,仅2‰~3‰,水流平缓。区内地表水系虽然比较发育,但由于气候干燥、降水集中、蒸发剧烈,加之灰岩地区渗失严重,盆地内多数地表水具有源短水少、枯季断流的特点。盆周山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向盆地中部、西南部汇集、排泄,形成多处集中排泄带,马坝龙塘一带便是盐源盆地盆底的主要排泄区之一。因此,分析研究马坝龙塘暗河赋存条件及其综合开发利用经验,对盐源盆地岩溶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 马坝龙塘岩溶暗河河赋存条件分析

马坝龙塘暗河位于四川盐源盆地,东经101°30′″、北纬27°34′″,发源于大河乡的麦地湾、两层楼一带,向南西方向径流,流程长约10km,出口位于干海乡龙塘村马坝河左岸,形成集中排泄带,其中以大龙塘流量最大,最大可达8290L/s,一般为1000~5000L/s。附近的东西小龙塘、牛吃水、及左、右龙眼均为该暗河的排泄口。大龙塘出口至马坝河流程约300m,暗河水直接排入河中。

地层、岩性条件是岩溶暗河形成发育的基础

盐源盆地地区出露地层以沉积岩为主,主要包括中生界三叠系和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地层,缺失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三叠系中统盐塘组(T2y)为灰绿色、黄绿色、灰色粉砂岩、页岩、泥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具明显的多韵律性;三叠系中统白山组(T2b)为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三叠系上统下博达组(T3xb)为粉砂岩及泥灰岩;古近系红崖子组(Eh)巨砾岩、砂砾岩夹透镜状粗砂岩;第四系全新统( )砂砾石层和亚砂土砾石层。

盆地底部主要由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覆盖,盆地边缘及山麓地带主要出露三叠系碳酸盐或碳酸盐夹碎屑岩地层,其中以白山组灰岩出露最为广泛,碳酸盐岩以数十至数百米厚的“纯层型”单独产出,厚度大、岩溶发育、含水丰富,是该区最主要的含水岩组,为盐源盆地岩溶大泉及地下暗河形成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马坝龙塘暗河就发育于白山组灰岩地层中(图1)。

图1 盐源盆地马坝龙塘暗河发育位置示意图

地质构造条件

图2 马坝龙塘暗河剖面示意图

盐源地区属盐源“山”子形构造体系(图2),弧顶位于盐源县梅雨镇以南,由北北西向构造急剧偏转呈一天然向南突出的弧形。脊柱位于盆地北部,由三叠系组成的元木厂向斜、足木背斜、三汊河向斜等紧密褶皱及走向近南北的挤压带组成。元木厂向斜北东10°,核部由上博大组地层组成,而足木背斜和三汊河向斜的轴向则由北东急转向北西,构成一个向南突出的紧密弧形。马蹄形盾地由潘家沟向斜、马道子背斜等比较开阔的复式褶皱和苦竹坝断层以及弧顶内侧的梅雨至卫城一带相对稳定区域组成。潘家沟向斜扬起端位于盆地东北部,向南西延伸经潘家沟至大水塘被第四系覆盖,轴向北东30°~40°,核部由博大组地层组成,两翼为中、下三叠统地层,地层倾角40°~80°,与两翼伴生的白山向斜、古柏树背斜、八米罗向斜、大院子背斜等次级褶皱构成一个比较舒缓的复式向斜;马道子倒转背斜自拉拉山向南经马道子至上干海附近被第四系覆盖,出露长约22km,褶皱走向北西30°,核部由中三叠统盐塘组地层组成,两翼由白山组灰岩组成,倾角40°~80°。

暗河汇水区域中主要构造有复式背斜以及褶皱构造体系,褶皱构造展布、断裂系统发育深度,结构面性质及挽近活动状况,为地下水提供运移通道,控制大泉及地下河展布格局及径流方向。马坝龙塘暗河形成于“山”字构造北东侧,潘家沟复式向斜以北,坪坝背斜、大沟向斜一带,多样复杂的褶皱构造体系以及复式背向斜构造单元,控制了龙塘暗河的补给、径流、排泄及赋存规律(图3)。

图3 盐源“山”子形构造体系纲要图

1—压性断裂;2—压扭性断裂;3—张扭性断裂;4—张扭性断裂;5—性质不明断裂;6—张性断裂;7—背斜;8—倒转背斜;9—穹窿背斜;10—向斜;11—短轴向斜

断裂编号及名称:①水草坝张性断裂;②马道子压性断裂;③小高山压性断裂;④马坝张扭性断裂;⑤苦竹坝压性断裂;⑥棉垭张扭性断裂;⑦霍儿坪压扭性断裂;⑧麦架坪压扭性断裂

褶皱编号及名称:1—磨盘山向斜;2—大湾子向斜;3—青山寨背斜;4—灵官台背斜;5—花红沟向斜;6—上白山背斜;7—潘家沟向斜;8—坪坝背斜;9—大沟向斜;10—帽脑壳背斜;11—葫芦口向斜;12—跑马梁子背斜;13—罗水呷向斜;14—槽梁子背斜;15—三岔河向斜;16—足木背斜;17—羊牧场向斜;18—元木厂向斜;19—娃五沟向斜;20—马道子背斜;21—臭水塘向斜;22—西山火普向斜;23—大庆向斜

地势地貌差异是暗河形成的动力条件

龙塘暗河补给区主要位于北东侧2600m夷平面阶地坪坝,出露的白山组灰岩及红崖子组砾岩地层中垂直型地表岩溶形态发育,如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等,发育密度10~15个/km2,为大气降水大量而迅速直接补给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暗河流量的变化与降雨量大小基本一致。另外,枯柏河河水的大量下渗也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暗河径流方向由北东向南西,径流长度最大可达10km以上。暗河进口处标高2450m,大龙塘出口标高2389m,高差约61m,暗河水力坡度约6‰。

2 暗河水资源特征

大龙塘是暗河的主要排泄口,位于马坝河左岸,其北侧、北西侧有东、西小龙塘等7处出水点,南侧有左、右龙眼、牛吃水等5处出水点,其中右龙眼越过马坝河底从河右岸涌出,整个排泄带宽约1km。

由于暗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枯柏河水,地下水径流交替快,上游的降雨数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后就可在暗河出口处显示,表现为出水量增大,水变浑浊,降雨停止后经数天至十数天水才清澈,暗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为779mm,主要集中在6~10月(图3)。经取样分析(见下表),大龙塘暗河水为HCO3—Ca型水,矿化度为,pH值为,呈弱碱性,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属较差类。其他几个出水点为HCO3—Ca或HCO3—Ca/Mg,矿化度200~300mg/L,分别为优良、良好、较差。估计与各自的流程及自净化有关,一般流量越小,水质越好,其流量动态变化也越小。

大龙塘暗河水质分析成果表

3 盐源盆地马坝龙塘暗河水资源开发工程

冷水渔业养殖、调洪蓄水开发利用方案

马坝龙塘暗河发源于大河乡的麦地湾、两层楼一带,向南西方向径流,流程长约10km,出口位于干海乡龙塘村马坝河左岸,形成集中排泄带,其中以大龙塘流量最大,最大可达8290L/s,一般为1000~5000L/s。附近的东西小龙塘、牛吃水、及左、右龙眼均为该暗河的排泄口。大龙塘出口至马坝河流程约300m,暗河水直接排入河中(图4)。

图4 马坝龙塘地下水动态长观曲线图

大龙塘暗河出口海拔较低,仅高出马坝河水面约12m,流程约300m后与河水汇合,多年来一直未加利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酝酿在暗河出口下游约1km处的峡谷地带修建水库(龙塘水库)。1995年盐源县政府以以工代赈方式在原设计坝址下游约600m处修建了双石包水库,蓄水高程2380m。该水库较原设计的龙塘水库容量小许多,于枯水期蓄水,可灌溉下游数十公顷粮田和供人畜饮用,极大地缓解了枯水期用水紧张问题。库水主要来源于马坝河水及龙塘地下水,最枯季节水库来水主要依靠暗河补给。

2001年,干海乡龙塘村五组村民高代礼联合另两位村民共同投资约15万元,在大龙塘出口以下修建了4级围堰,围堰出水口用细密的钢丝网拦住,修造活水养鱼池,最低一级围堰刚好与双石包水库最高水位持平。围堰有一定的蓄水量,又留有足够的防洪能力,保证了鱼苗的安全。由于暗河水温度常年保持在16℃上下,最适合养殖冷水鱼(又称细甲鱼)。夏季暗河水量大,可携带大量养分,冬季水量小,便于投放饲料养殖。冷水鱼以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而闻名,其生长缓慢,一般3~5年才可长至左右,目前市面上供不应求。

开发暗河带来的经济效益

对暗河水的开发利用为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双石包水库修建后,解决了下游的滑泥堡、马场、柳树湾村以及梅雨的大部分地区从中受益,缓解了冬春两季干旱缺水问题,保证了冬季人、畜饮用水和来年春耕用水,安定了民心,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龙塘暗河围堰养鱼,工程投资约15万元,投放细甲鱼苗约700kg,近万尾,按60元/kg计,鱼苗费约万,以玉米为饲料,到目前为止已投入资金接近25万元。经过3年的养殖,部分鱼苗以长至以上,可以进入市场销售。按4年一个养殖周期计算,到2006年可产成鱼约5000kg,以目前的市价120元/kg计,销售收入可达60万元,除去近30万元的前期投入,可赚近30万元,年回报率达6万元,而以后每年利润将会逐年递增,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4 结语

马坝龙塘暗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用于蓄水引用、灌溉,同时根据其低水温、良好水质等水资源特征,开发冷水渔业养殖,更大地发挥暗河水资源特点。盐源盆地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灰岩地层岩溶发育,岩溶大泉、暗河出露较多,龙塘暗河成功的开发,给地方政府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岩溶地下水提供了参考。盐源盆地岩溶条件复杂,流域地质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不可能采取相同的模式,而应根据各流域地下水的特点,结合地方经济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制订开发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2005.四川重点地区岩溶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

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1部队.1978.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比例尺1∶20万)(盐源幅)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2003.四川(川南、攀西)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刘俊贤,葛文彬.2002.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论文集.见:中国地质调查局.四川岩溶地下水深循环研究[C]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北京:中国岩溶研究[M].1979.科学出版社

刘民生.2004.四川盆地及盆周地区深部岩溶地下水的循环模式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49~51

四川省碳酸盐岩类地区综合开发研究课题组.1988.四川省碳酸盐岩类地区现状调查及开发利用途径研究报告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83.四川大泉(暗河)分布图及说明书

307 评论

smile筱123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的必然趋势。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2就矿找矿理论浅析2. 1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的研究[2, 3]。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志。2. 2成矿系统理论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观[4]。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的。2. 3矿床模型理论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过程的指导原则。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2. 4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2. 5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指导。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据。2. 6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题。(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向。(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2. 7矿体侧伏理论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3结语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参考文献][1]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2]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4-7.[3]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4]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5]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6]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15.[7]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169 评论

相关问答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期刊有哪些

    如果你是说SCI的话,这是南大的刘春老师13年做的一个攻略,你可以自己看看(原帖在小百合)工程地质SCI期刊及投稿策略期刊 2011影响因子Applied Cl

    碎碎瓶安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地质与勘探的相关文章

    谈谈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 在地质工程勘察中,想要提高水文地质勘察的质量,减少或消除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消极作用是基础。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水文地

    许多多00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地质调查与资源勘查论文

    鄢毅1,刘明生2,汪宇2 (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2.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成都 610072) 摘要:本文通过盐源盆地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中国神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地质与资源期刊

    推荐《华北自然资源》这本刊,可以联系论文一点通小编

    卓越精品装饰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地质与勘探期刊编辑部

    期刊出版 PERIODICALS'PUBLICATION 期刊出版PERIOLICALS'PUBDICATION 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 荣获中国科学技术

    蚂蚁在fei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